西醫真的有能力量化疾病數據和量化用藥劑量嗎?

順說中


糾正下,不是”西醫”而是現代醫學。之所以稱為現代是因為它與傳統醫學有本質區別。傳統醫學除”傳統西醫”和”傳統中醫”外還包括傳統”蒙醫”丶”苗醫”丶“藏醫”等等。

”傳統西醫”是包括古埃及醫學丶古希臘醫學和古印度醫學在內的“西方醫學”,在現代醫學產生前,他們都各有其自已的理論體系,和中醫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一樣。

現今各國傳統醫學都已逐漸消失或融入現代醫學,也只有“傳統中醫”是朵奇葩,仍在堅持抱著傳統理論不放。這問題就不扯了,沒啥意義。

任何東西都有量化指標,比如人,總有身高丶體重的量化標準吧,醫學用藥當然有量化標準。比如“診斷率”丶“用藥標準”丶治癒率,這些都是量化標準。這也是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重要區別之一。


資料完善度低


人的生命活動就是人的新陳代謝過程。所謂人的疾病,就是指人的不正常的新陳代謝。而

西醫的疾病數據,是一個即時的,相對靜態的一個數據。而人的新陳代謝時刻進行著極其複雜的生化過程,正因如此,疾病生化數據的可靠性並不高。

一個人的新陳代謝在不同時期都是不同的。嬰幼兒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新陳代謝都不一樣;男人和女人的新陳代謝也不一樣;胖的和瘦的新陳代謝也不一樣;高的和矮的新陳代謝也不一樣;一個人在早晨、下午和晚上的新陳代謝也不一樣;一個人在休息、運動和工作時的新陳代謝也不一樣;一個人在春、夏、秋、冬的新陳代謝也不一樣;一個人在喜、怒、哀、樂的新陳代謝也不一樣。

不同的疾病,其新陳代謝也不一樣。有些疾病間的新陳代謝是相同的;有些疾病間的新陳代謝是不同的;有些疾病間的新陳代謝甚至是相反的。

藥物數據是在實驗室的化學反應式計算出來的。當藥物進入人體以後,除了藥物預期的化學反應之外,還會發生其他複雜的化學反應;藥物進入人體的口腔、胃、腸、肝臟等器官,均會發生不同的化學反應。如果是服用兩種藥物以上,那麼藥物與藥物之間也會發生化學反應。所以藥物的量化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

總之人體的新陳代謝是個極為複雜的過程。現代醫學至今無法明確人體的新陳代謝化學反應方程式,造成疾病量化的困難及藥物量化的障礙。因此對於疾病需要辨證施治。


宮廷養生


發明一種新藥,需經過試驗期,觀察期,還要有一段後觀察期。不是可以立即應用於臨床。在早期的規定比較嚴慬。現在亂套了。西方醫學已經大退步了。我國應該自力自強,不要什麼都依靠西方。中醫,中藥應提到首要位置,研究中藥治病比西藥來得容易,見効快,不用等觀察期,搶時間,趕速度,中醫藥勝過西藥。西藥只可以做後來補充作用。


無憂草2775


什麼事都量化或標準化是與我們的哲學大相徑庭,所以西方人做事死板固質教條。我們的傳統文化特別是中醫就不是那個理念。它的基本原理就是運動變化,講究聯繫、全面、整體、互相關聯、互相制約。不會把五臟六腑割裂開來,最典型的標誌就是分科過細,頭疼醫頭 腳疼醫腳,沒有整體觀念。同時在用藥治病上又缺乏個性。這樣的理念決非是醫學的發展方向。


超然智者


應該非能力不能力的關係吧,會依各病人自身身體是否適合條件來綜合分析而量化……,嚴重的並進行醫學器材觀察驗證等,以專家醫生得出較為合理的治療這個過程吧!(具體不是非內行的個人可以洞見明細解答的)


明k月心


講究微觀、數據的現代醫學,是可以達到量化的,只是這個量化的標準在複雜的人體上,結果的評定就很難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