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楊劉
姜維一共北伐十一次,五勝四平兩負,前期受蔣琬、費禕節制,用兵規模受限制,但游擊戰術出神入化,亮點頗多。後期任大將軍後,不再受節制,卻反而打不好了,兩次大敗都出現在北伐後期。
第一、二次北伐:兩次小勝
由於姜維前兩次北伐時,地位不高,作用也都不大,這裡就不細說了。簡單的說,就是姜維奉蔣琬之命到隴西打游擊,小敗郭淮一次,這是第一次北伐。公元244年,曹爽伐蜀漢,姜維奉命增援漢中,並逼退曹爽,這是第二次北伐。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在《三國演義》中沒有這兩次北伐,所以在演義中,就是“姜維九伐中原”,而不是“姜維十一伐中原”。
第三、四、五次北伐:一小勝,兩平
公元247年,姜維升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成為蜀漢高層領導。不過由於費禕仍然是一把手,姜維只是二把手,所以姜維仍然受費禕節制。
姜維高升的同一年,魏國涼州羌胡族人起兵造反,並派人通知蜀漢方面,尋求接應。魏國雍州刺史郭淮聞訊後,率軍在狄道設陣攔截。姜維聞訊後,也率兵出隴右迎接。
郭淮見姜維出動後,立即分兵攔截,姜維看郭淮分兵了,就遊擊佯動,吸引郭淮,為羌胡族人歸蜀創造了條件。
其實這個時候,胡人如果直接就往南走,進入蜀境,姜維的任務就完成了。但胡人走了一陣後,發現後面居然沒有魏兵追擊,於是這幫人的首領治無戴就突然起了邪念,他覺得現在郭淮和姜維交戰,河西必然空虛,然後他就帶人又折返了回去。
在把部落族人的家眷安置半路上後,治無戴氣勢洶洶的帶著部落的青壯勇士殺向了河西走廊上的武威郡。
郭淮見胡人明明已經走了,而現在居然又莫名其妙折返了回來,跑去打武威,當即就樂開了花,他當時也不去救武威,而是圍魏救趙,先突襲了胡人的家眷營地,逼治無戴回師,待治無戴回師救家眷時,他再在中途設伏,把這群羌胡族人打得全軍崩潰。
姜維聽說胡人被打崩了,就趕緊去救,他當時率蜀漢最精銳的虎步軍反覆攻擊郭淮,胡人見姜維殺到後,也以殘兵出擊,連續衝擊郭淮的防線。
最終,郭淮被擊潰,姜維不僅護送了不少胡人入蜀,而且還全身而退。(胡人也不是全部撤到了蜀境,夏侯霸率援軍趕到後,一部分胡人沒來得及撤,被魏國鎮壓了)
兩年後,即公元249年,魏國發生著名的高平陵政變,曹氏淪為司馬氏傀儡。姜維聽說此事後,與費禕商量,他認為魏國內亂,乃北伐良機,希望費禕撥給他大軍。但費禕認為北伐只是勞民傷財,不願意給姜維過多的兵力,最終還是隻給了他一萬人。
姜維出漢中後,率軍突襲隴右,行軍路線和第一次北伐相同。魏國當時確實受到了高平陵政變影響,但影響還沒來的這麼快,地方上還沒有反應(姜維來早了),所以姜維出擊後,很快就被魏將鄧艾、郭淮、陳泰三部夾擊了。
陳泰這個人是新面孔,姜維對他不熟,但恰恰是陳泰,讓姜維吃了大苦頭。因為姜維擅長遊擊,而郭淮又是個沉不住性子的人,每次姜維出擊,郭淮必然也要出擊,結果每次都讓姜維遛著打,所以姜維打郭淮,打出了心得體會。
而陳泰來了之後,情況就不同了。他的打法與司馬懿類似,就是擺烏龜王八陣,任憑你如何挑釁,我就是不出戰,而且他還特別擅守,這導致姜維的游擊戰失去了意義。所以姜維遇到陳泰後,實在沒什麼好辦法突破魏軍防線,最終只好退回漢中。
這一次,雙方打平了。
又過了一年,夏侯玄被司馬懿調回洛陽,夏侯霸聞訊,戰戰兢兢,逃亡蜀漢避禍,雍涼魏軍高層人事變動頻繁,高平陵政變的影響終於來了。於是姜維再次請求出擊,不過這一次費禕仍然只給了他一萬人。
此次北伐,姜維想出奇制勝,所以他在出漢中後,便把攻擊目標定為了西平郡。(現在的青海省西寧市)
前面說了,由於當時魏國確實有內亂,因而姜維殺入魏境後,一路渾水摸魚,並且還得到了羌胡人的配合,最終殺到了西平城下。
不過殺至西平後,受限於兵力少,姜維沒有攻克西平,最終草草收兵。這一次北伐也是相持不克,平局收場。
另外有兩點值得拿來說的就是,這次北伐是姜維歷次北伐深入魏境最遠的一次,大約有1500多里。姜維在撤軍途中還俘虜了一個叫郭修的魏將。由於後來費禕就是被郭修刺殺的,所以關於費禕之死,一直有人懷疑是姜維暗中指使的。
第六、七次北伐:一平,一大勝
公元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遇刺身亡,姜維終於放開手腳。當時恰好東吳太傅諸葛恪興師攻魏,發兵20萬進攻淮南。姜維得知消息後,便也乘機率數萬人出擊石營(甘肅西和縣),經董亭(甘肅天水),包圍了魏國南安郡。
後來,因為陳泰又擺出烏龜陣,而且姜維一直都是打游擊,從來沒帶過這麼多兵馬,所以圍攻南安,久攻不克。最後蜀漢軍糧草耗盡,姜維只得撤圍,以平局收場。
一年後,由於司馬師專權,魏帝曹芳密謀誅殺司馬師,司馬師憤而廢黜曹芳,殺掉了夏侯玄等人,導致魏國頓時又陷於混亂。
當時魏國狄道縣長李簡擔心受牽連,便派人向蜀漢秘密請降。姜維也不知道魏國朝廷內亂跟他一個區區狄道長有什麼關係,就不想去,但蜀漢大將張嶷認為李簡可信,極力主張去,於是姜維也就帶著大軍去了,此乃第七次北伐。
當年六月,姜維率軍攻魏,狄道縣長李簡果然獻城投降,姜維遂佔狄道。(狄道就是現在的甘肅臨洮,當時的臨洮是現在的岷縣)
在狄道休整了四個月後,姜維繼續率軍進圍襄武(甘肅隴西南),魏國守將徐質率軍發動反擊,姜維遣張嶷出擊攔截,但張嶷很不幸,在戰場上直接戰死了。姜維聽說後,趕緊率軍增援,在擊敗魏軍後,斬殺了徐質。
魏軍大將陣亡,餘部自然撤退,姜維遂即乘勝進擊,攻破了河關縣(甘肅臨夏)。
後來由於魏軍增援,姜維為保險起見,率軍退回,臨走前將河關、狄道、臨洮三縣百姓全部遷回漢中。第七次北伐自此結束,漢軍大勝。
這一次北伐是姜維歷次北伐中,第一次取得大勝。不過蜀漢軍大將張嶷戰死,也是很大的損失。(張嶷在南中殺得南蠻叫爹,結果北上第一戰就犧牲了)
第八、九次北伐:先大勝,後大敗
公元255年,由於司馬師暴亡,司馬昭尚未完全繼承司馬師權力,魏國再次內訌。姜維請旨北伐,後主劉禪准奏,於是蜀漢大軍再次兵入隴右。
這次北伐,姜維與夏侯霸聯手出擊狄道,打出了蜀漢歷史上最大的勝利——洮西大捷。
此次大捷,姜維殲滅魏國精銳數萬,隴西魏軍被打得只剩下不到一萬人。當時連鄧艾都無計可施,主張放棄隴西,避其鋒芒。是陳泰堅持支援隴西,再加上司馬昭也穩定了局勢,派魏軍主力及時增援,姜維才不得不再次引兵退回漢中。
次年,後主劉禪因第八次北伐有功,封姜維為大將軍,當時姜維的威望空前強大。為了乘勝追擊,姜維在當年下半年便又策劃了一次大規模北伐。
這一次姜維與蜀國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邽會和,發動強攻。但由於胡濟未能如期到達戰場,姜維又被鄧艾擊敗,死傷上萬,所以這次北伐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慘敗。
這是姜維北伐第一次慘敗。
姜維回師之後,蜀漢朝內的一幫小人就開始瘋狂噴他,讓他自覺一點,寫認罪書,全然忘了這次北伐前是如何吹捧姜維的。姜維後來被逼無奈,只好自認有罪,且自請貶官三級,仿效當年諸葛亮一伐失利自貶之舉。
後主劉禪接受了姜維的認罪申請,將它貶為後將軍,但並沒有剝奪姜維權力,仍然讓他負責大將軍的工作。(其實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禪很會做人,他辦事從不把人往絕路上逼)
第九次北伐是姜維人生的轉折點,自這次北伐後,蜀漢朝內對姜維的評價越來越低,姜維開始走下坡路。
第十次北伐:平手
公元257年,魏國大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叛司馬昭。由於叛軍勢大,東線魏軍兵力不夠,於是司馬昭調雍涼魏軍東下討伐諸葛誕和東吳,導致西線兵力空虛。
姜維聞訊後,認為長安此時必然空虛,便決定改變北伐路線,不再攻隴右,而是直攻長安。這一次是姜維唯一一次直攻關中。
照理來說,這一次北伐,姜維是佔了很大便宜的,因為魏國確實兵力空虛,而且聽說姜維大軍來伐後,關中的魏軍諸將也是嚇得要死,人心惶惶。但是鄧艾卻不怕,他學到了陳泰打仗的精髓,任你如何挑戰,我就是堅守不出,跟姜維打起了陣地戰。
前面說了,姜維不擅長陣地站,所以鄧艾靠烏龜陣拖了五個月,拖到公元258年四月諸葛誕敗亡,魏軍主力西調後,姜維便不得不見再次退兵而還。
這次北伐後,姜維再次被任命為大將軍。但是朝內對他的非議更大,紛紛罵他屢次北伐不見成效,弄得民困兵疲。姜維抵擋不住輿論對他的非議,此後連續五年不再北伐。
第十一次北伐:小敗
公元261年,由於黃皓、諸葛瞻等反姜維派多次上書後主劉禪,要求罷免姜維兵權。姜維為了保住兵權,便只好以北伐的方式保兵權。
第二年,姜維起兵攻魏,攻入雍州。鄧艾聞訊後率兵迎戰,在洮陽截住姜維。這一次鄧艾又看破了姜維的戰略,他抓住姜維懸師遠征,戰線過長,給養困難,難以持久的弱點。搶佔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甘肅省卓尼縣)設陣,以逸待勞,阻擊蜀軍。
像這種情況,若是諸葛亮或此前的姜維,必然不會血拼,因為魏軍已有準備,蜀漢那點兵力賠不起。但是這次因為是被迫北伐,不能無功而返,於是姜維就發動了賭博式的攻擊,結果被鄧艾擊敗。
姜維敗退後,鄧艾順勢發起反擊,姜維再次大敗,損失嚴重。
前面說了,由於姜維此次北伐只許勝,不能徒勞無功,戰敗就更不能了,如果敗了,他就完蛋了,所以他在此戰之後,既不敢回成都,也不敢回漢中,只得帶兵退往沓中躲避非議。(甘肅舟曲)
姜維在沓中避禍期間,司馬昭以十八萬大軍,兵分三路攻蜀。這一戰就不用多說了,漢軍抵抗數月後,後主劉禪開城投降。立國43年的蜀漢政權自此滅亡。
通觀姜維歷次北伐可以發現,其實他的戰績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也已經從諸葛亮時的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他的戰績其實是比諸葛亮要略好一點的。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魏軍,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
不過蜀漢到了後期,優秀將領和優秀的治國之才都是所剩無幾,後主也是昏庸之輩,蜀漢在國力上已被魏國遠遠甩在了身後。在這種條件下,姜維在戰術上的勝利,對大局而言,無濟於事,蜀漢的滅亡只能是必然的。
Mer86
姜維一共九次北伐,時間跨度長達15年。
仔細回顧這九次北伐:姜維北伐,前期牛刀小試、略佔上風,頗有小獲;中期漸入高潮,大勝大敗,得不償失;後期實力懸殊、毫無意義,走上亡國之路。
姜維的九伐中原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47-250年,小規模進攻。
這個階段,姜維受到費禕的節制。由於費禕的影響,姜維在這段時間的北伐,規模不大,但目標小而明確,每次北伐兵不過萬。
第一次:247年,隴右羌人反魏,招蜀軍相助。
由於姜維兵力不足,在於郭淮、夏侯霸的對戰中難有作為。
由於白虎文等部戰敗,失去根據地,姜維移軍至金城,迎走治無戴、白虎文部人口。
第二次:嚐到甜頭的姜維試圖在隴西要地築城,建立在隴西的根據地,以招募羌胡、截斷隴西。
陳泰率軍圍城,階段蜀軍糧道、水源。城內分糧以待,聚雪為水,堅守待援。
姜維引軍來援。郭淮率徐質、鄧艾來戰,雙方對峙於牛頭山。
郭淮令軍隊出姜維之後,截斷洮水,姜維畏懼後路被斷,被迫撤軍。
麴城見後援已無,被迫投降。
第三次:攻西平。
此次進攻距離過遠,無功而返。(此次作戰目標不明。但考慮到西平距離遠,只可能是掠奪人口,而非奪取土地)
階段總結:這個階段姜維北伐的規模不大,目的明確。
這幾次進攻,都是瞄準魏國薄弱的西側。目的都是要聯絡這一代的羌胡,以掠奪相關地區人口為主。
第二階段:253-256年,高潮期。
這個階段,魏國國內出現了連續的內亂,司馬家與擁曹派發生了連續戰爭,淮南三叛此起彼伏。
而吳國方面,諸葛恪掌握大權,吳國也進入了短暫的“北伐高潮期”。
而蜀國內部,費禕死後,姜維也少了制約,北伐的規模越打越大。
姜維北伐逐漸進入高潮。大部分的戰果,都是在這個階段取得的。
第四次北伐:諸葛恪、姜維同時北伐。姜維進圍狄道。
這一次,姜維帶兵破萬,氣勢洶洶。
但是,姜維又遇到了老流氓——郭淮、陳泰。
這兩位又是老一手:正面相持,斷你糧道。
無奈,姜維糧盡而退。
第五次北伐:迎狄道人口。
姜維狄道縣長歸降,姜維採取聲東擊西之法迎之。
姜維攻襄武,大敗魏軍,斬殺徐質,乘勝攻掠。隨後,率狄道等地人民返回蜀地。
第六次北伐:洮西大捷。
姜維再攻狄道。魏軍雍州刺史王經犯下致命失誤:未等援軍到達就擅自進攻姜維!一頓大戰,姜維大勝,殺敵萬餘!
可是,在魏軍陳泰果斷來援,姜維被迫撤軍!
此次北伐,是姜維北伐中戰果最大的一次。
洮西之敗,非小失也,士卒凋殘,倉廩空虛,百姓流離。——鄧艾。第七次北伐:段谷大敗!
姜維趁戰勝之威,次年再次攻魏。
志得意滿的姜維此次用兵頗為巧妙,他試圖利用魏國防線長的弱點,頻繁機動、牽制鄧艾,隨後,會合從漢中來的胡濟,從東面攻取天水。
可是,一則鄧艾識破姜維打算,未被牽制,果斷東移;二則胡濟失期未至!姜維在段谷遭遇大敗!
此戰,姜維將領就折損了10餘人,部眾星散離落。蜀國遭到了自夷陵之戰後最大的一次慘敗!
階段總結:
該階段,姜維的作戰越大越大。一開始,魏國顯然對姜維的大規模進攻準備不足。蜀軍在第5、6次北伐中,連續取勝,魏國的隴西損失慘重!
但是,即使在魏國出現重大失誤的狀況下,姜維依然無法攻取狄道,可見:蜀魏兩國實力已經極為懸殊,靠姜維一將之能已無法逆轉!此後再作大規模爭戰,已得不償失!
而段谷之戰又顯示出:不僅魏蜀兩國國力已經十分懸殊,即或以將略而論,姜維的用兵之能並不比對方的鄧艾高明,要繼續北伐,實無勝算!
第三階段:抬槓。
第八次北伐:勉強支撐。
257年,諸葛誕淮南造反,魏國從關中抽調兵力東下,姜維趁機率數萬大軍進犯關中。
司馬望、鄧艾與姜維相持,姜維無功而返。
點評:隴西打不下,就來打關中?姜維厲害!
第九次北伐:亡國之始。
262年,姜維再攻洮陽,在侯和被鄧艾所敗。
姜維失敗後,不敢回蜀,屯兵沓中。
此時,距離魏滅蜀,已不足一年!
這個階段姜維的進攻,可謂毫無意義。
他不但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沒有對魏國構成任何實質性威脅,反而空耗蜀漢國力,最終使蜀漢在面臨魏國進攻時不堪一擊!
總的來說,姜維北伐時間跨度很長,其得失不可一概而論。
在費禕時期,姜維的小規模北伐,引誘民風彪悍的羌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力,算是在做著划算的買賣。
姜維掌兵權之初,北伐的內外部條件也還算優越。蜀軍在此階段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但是,由於鄧艾、郭淮、陳泰等人的傑出將才,姜維依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頗為可惜!
可是,姜維不認清形勢,依然在敵國國力強盛,敵軍將領將才卓越,而蜀國國力疲弱、內政混亂的情況下連續北伐。
結果,第七、八、九次北伐或遭慘敗,或空耗國力,加速了蜀國的敗亡!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
只有在政略、軍略一致的情況下,軍事行動才能有的放矢,真正符合國家利益!
到後期,姜維與諸葛瞻、黃皓等人關係緊張,勢同水火,這樣的狀況下,姜維北伐,猶如脫韁野馬,只能是空有情懷,徒耗國力了!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諸葛亮雖然無比英明,但始終沒有解決蜀國的人才問題。在諸葛亮等劉備的老班底死亡殆盡後,蜀國出現了嚴重的人才缺失。
後人有句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是蜀國團隊裡沒有新鮮血液,沒有獨當一面的將領,只能讓年近八旬的老將廖化衝鋒陷陣。這對蜀國來說不是什麼好消息,是滅亡的前兆。
而姜維做主將,也是蜀國的悲哀,是諸葛亮不願意看到的。
諸葛亮雖然重用姜維,但深知姜維不能獨當一面,所以在臨終時,把大權交給了楊儀。
後來蔣琬和費禕掌握蜀國大權的時候,對姜維也是一百個不放心,不敢讓他指揮大兵團的作戰。
但這個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開始是他作死,把諸葛亮的欽定接班人楊儀被他搞死。後來是天讓他死,蔣琬病死,費禕遇刺,只能讓不是帥才姜維來糊牆了。
姜維是個鷹派人物,不知道量力而行、休養生息,韜光養晦,一味好戰,把蜀國僅存的一點元氣也耗盡。不僅勞民傷財、生靈塗炭,也把蜀國送上了絕路。
諸葛亮死後,從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這二十四年裡,姜維參與主持了十一次北伐,其中有6次是費禕身亡後,姜維主導的,不僅把斷送了蜀國,也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第一次公元238年,姜維在蔣琬率領下進駐駐漢中,然後當先鋒從隴右出兵,在南安與魏軍打個平手。
第二次是在公元244年,這一次蜀國是自衛反擊戰,曹爽為了樹立威信,好大喜功入侵蜀國。蜀國大將王平率兵在漢中阻擊,姜維再次隨費禕救援王平,擊退曹爽。
第三次北伐在公元247年,為了掩護羌胡人投奔蜀國,姜維奉命率兵出隴右和曹魏兵在洮西短兵相接,把曹魏大將郭淮,夏侯霸打敗,順利完成使命。
第四次是北伐發生在公元249年,姜維帶隊進攻雍州,並安營紮寨、鞏固陣地派人留守。
不久後,姜維和羌胡人聯手向雍州郡縣發起進攻。
遭到魏軍都督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統兵的激烈抵抗,姜維孤軍深入,後防薄弱出現空擋,曹魏大將鄧艾瞅到空擋抄了後路,姜維像沒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打到洮城時鄧艾趕到,姜維狼狽逃跑。
第五次北伐發生在公元250年,姜維跟羌人再次聯手向曹魏發起進攻,曹魏大將郭淮在洮西嚴陣以待。雙方互有勝負,姜維無果而終。
第六次北伐是公元253年進行的,當時費禕遇刺身亡。蜀中無老虎,姜維稱大王。大權獨攬的姜維終於得到了顯示自己的機會,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出兵,兵臨南安(甘肅隴西、武山縣一帶)城下,後勤供應不上,被迫退兵。姜維收場個人秀,草草收場。
第七次北伐是在公元254年,魏國朝中權鬥白熱化,夏侯玄、李豐密謀兵變被司馬師挫敗,人心惶惶,姜維乘人之危決定北伐。
姜維佔據狄道,進圍襄武,斬殺魏將徐質,大敗魏軍。姜維一鼓作氣,先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大勝而歸。
第八次是北伐發生在公元255年,司馬師去世,姜維再次乘人之危,率領與夏侯霸、張翼從狄道(甘肅臨洮縣)攻打魏國,遭到鄧艾與陳泰聯手阻擊,狄道城在今甘肅臨洮縣。
第九次是在公元256年,已經是大將軍的姜維越發逞強,率兵再次北伐,意圖攻佔上邽,鎮西將軍胡濟從另一路前去上邽包抄。
姜維與魏軍在段谷相遇,但胡濟受阻未到,蜀軍慘敗。
這次戰鬥導致蜀國反戰情緒高漲,百姓怨聲載道,姜維不得不引咎辭職,被貶為後將軍。
第十次在公元257年,蜀國諸葛誕聯合東吳起兵反抗司馬昭,姜維覺得有機可乘,便帶兵攻打魏國秦川。可是他低估了司馬昭這個對手,當姜維率兵數萬通過駱谷,到達沈嶺的時候,司馬昭神機妙算,早就料到姜維這一招,已經在此安排了姜維剋星鄧艾在此恭候。這次北伐,姜維無果而終。
第十一次北伐也是最後一次北伐,是姜維的絕唱。
公元262年,姜維再次率軍攻入洮陽境內,跟老對手鄧艾在侯和狹路相逢,由於姜維孤軍深入,補給線中斷遠,蜀軍慘敗。這次慘敗讓劉禪對他也失去最後信心,姜維自己也覺得對老闆沒法交代,不敢回去覆命,躲起來當農民種麥子去了。
後來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蜀國滅亡,姜維詐降,被剖腹挖心。
打仗是勞民傷財的,不是不能打,而是要量力而行,沒有絕對把握不能擅開戰端。
常璩:“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姜維沒有諸葛亮的才華,卻想實現諸葛亮的抱負,老百姓不堪重負,怨聲載道,國家和個人的前途都毀了。)
廖化評價姜維說:不懂得剋制,一味好戰,就是自取滅亡。姜維就是這樣的人,兵力不佔優勢,指揮能力又不如人家,怎麼會大勝仗?
三國志作者陳壽這樣評價姜維:文韜武略不行,還喜歡打仗,不能正確判斷形勢,終於自取滅亡。
古人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姜維就是一個好大喜功者,為了一己私利置蜀國人民的生命和疾苦而不顧,耗盡了國力,加速了蜀國滅亡。不僅是害了人民、愧對劉禪,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小約翰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是三國演義劉備死後最精彩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提現了劉禪時代蜀國面臨的機遇和危機。雖然姜維和諸葛亮都討伐過曹魏,但從戰果來看,姜維和諸葛亮不在一個重量級別上。
蜀國後諸葛亮時代危機
諸葛亮的死是蜀國政壇的大地震,也讓蜀國出現了權力真空。雖然他死前推薦了費煒,董允,蔣琬等人接班,但這些文臣的威信不足以震懾群臣。而武將方面更是凋零殆盡。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指定接班人,並沒有像諸葛亮一樣在軍中建立足夠的威信,也沒有獲得足夠的兵權。於是蜀國出現了文臣制衡武官的局面。
而在文官集團裡也出現了是否要沿襲諸葛亮的軍事思路前進的分歧。
費煒董允蔣琬等人是諸葛亮的死粉,他們能力雖不及諸葛亮,卻各自發揮所長,看起來也可以讓蜀國這艘船不偏離軌道。與此同時,內部分歧也出現了。
費煒董允,善於治國安民,但對軍事卻是外行,蔣琬雖是文官,卻渴望在邊關建功立業。而這種分歧就體現在姜維北伐的態度上。
北伐第一階段
起初的姜維,沒有太多兵權,費煒並不完全支持,蔣琬卻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伐。從延熙元年一直到延熙十二年的十一年間,姜維先後四次北伐。按照姜維的策略,選擇攻破隴西,連接羌胡,再圖長安的進攻計劃。這四次北伐,戰場全都在甘肅一帶。
但姜維的戰略並沒有得到支持。費煒十分保守,每當姜維想要大規模北伐的時候,總會受到費煒的掣肘。所以這四次北伐的每次兵力也就一萬人左右。雖然聯絡了一部分羌人,也遷回一部分蜀中人口,但對於比之強大的多的魏國來說,很難產生實際影響。
北伐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北伐雖然沒有按照姜維的既定路線進行,戰果並不豐富,可畢竟有了軍功,與之同時部隊裡也擁有了自己的死粉。
延熙十六年,蜀國發生兵變,費煒被刺身亡,這是姜維北伐事業的分水嶺,也是蜀國崩潰的前奏。蜀國權力再現真空。
在這種突發情況下,另外兩股潛伏勢力漸漸控制朝政。一股是宦官勢力,一股是保守黨勢力。雖然這兩股勢力無法抗衡處於巔峰時期的姜維,但在幾年後讓姜維步履維艱。
第二階段姜維進行了五次大北伐,每次帶隊多達數萬人,幾乎是蜀國所有的精銳,戰果是兩勝,兩平,一敗,遷回數郡軍民,尤其姜維擊潰了王經手下數萬大軍,也獲得了北伐以來最大一次勝仗。這樣的戰績,也讓魏國不得不安排郭淮、陳泰、鄧艾登頂級將領與之對抗。這種陣容堪稱三國後期最豪華陣容。也可以看出姜維這五次北伐的震懾力。
北伐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的北伐從景耀五年開始,一共兩年時間,卻是姜維最糾結的兩年。景耀五年,姜維北伐被鄧艾擊敗,而內部又被人坑了一次。於是姜維決定變被動為主動,再次北伐。
景耀六年的時候,最後一次北伐開始。與其說是北伐,不如說是避禍。第六次北伐,更多的是戰略防禦,鄧艾已經攻破國境線,劍指劍閣。鍾會則抄了姜維的側翼,讓劍閣成為一座孤城,接著就是鄧艾偷渡陰平,然後,蜀國亡了。可以說第三階段的北伐,兩戰皆敗,然後,亡國了。
姜維其實很難,諸葛亮總覽軍政大權,沒有後顧之憂,可姜維,不但要和敵人鬥,還要和自己人周旋,先後進行了十一次軍事行動,最終以六平,兩勝,三敗的戰績收官,這個戰績並不耀眼,但在這種環境下,打成這樣的結果,已經很難了。
大力士掌櫃
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他的遺志,繼續北伐中原。從公元238年-262年這24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比諸葛亮的六出祁山還多了5次。在這十一次北伐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無功而返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勝多敗少。
姜維的北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蔣琬執政期,費禕執政期以及費禕被刺後這個時期。
一蔣琬執政期
諸葛亮病逝後,蔣琬被任命為為尚書令,不久又加行都護,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成為蜀國百官之首。延熙元年(238年),後主劉禪正式命蔣琬開府治事,加大司馬,處理蜀國政務。蔣琬加大司馬後,隨即任命姜維為司馬,開始重拾諸葛亮的北伐大業。
史書記載:“延熙元年(238年),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此戰,姜維令廖化帶少數兵力攻擊歸附魏國的羌人,引誘魏軍來戰,然後以精銳將其擊破,大敗魏國的雍州刺史郭淮。
延熙二年(240年),姜維再次率軍出隴西,魏書記載:“正始元年(240年),蜀將姜維出隴西。淮遂進軍,追至羌中,維退,遂討羌迷當等,按撫柔氐三千餘落,拔徙以實關中。遷左將軍。”根據魏書記載,魏蜀兩軍並未交鋒,原因可能是姜維兵力較少,不可能在魏國的控制區待太久,只是擊退了羌人,不等雍州刺史郭淮援軍趕來就撤退了,順手還打了一把秋風,把三千戶少數民族遷到關中,充實人口。
延熙七年(244年),漢中都督王平興兵據勢,姜維和費禕等率軍前去支援,曹爽大敗。
不過,到246年,蔣琬去世,費禕接任蔣琬成為大司馬。需要說明的是,在演義中,諸葛亮死後指明姜維為接班人,但是在正史中並不是這樣,正史中諸葛亮的接班人只指定了兩人,就是蔣琬和費禕,完全沒姜維什麼事。真正讓姜維快速晉升是蔣琬,當然,蔣琬如此信任、提拔姜維也是因為老長官諸葛亮十分看重姜維,諸葛亮曾對姜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
二費禕執政期
費禕接任後,趨向於保守政策,認為北伐勞民傷財,徒勞無功,因此反對北伐,實行休養生息。對於姜維的北伐主張,“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徵調兵力,不足萬人。”並對姜維說:“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這一時期姜維的兵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只能領幾千人的兵馬,面對魏國強大的雍凉軍團,幾千人馬能幹什麼呢?也就是騷擾騷擾而已。
延熙九年(246年),魏國的涼州羌人發生叛亂,並叫來蜀國幫忙。姜維一看,打秋風的時候又到了,這忙不幫白不幫,於是率軍入涼,攻擊魏軍比較薄弱的夏侯霸部,不過等雍州刺史郭淮回身趕來,姜維又撤走了。
第二年,即延熙十年(247年),魏國和反叛的羌人還在幹仗,姜維又待不住了,讓廖化在魏蜀邊界築城,專門收留被魏軍打散的羌人。郭淮則讓夏侯霸去追擊姜維,自己進攻廖化“(姜維)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胡王治無戴等舉部落降,維將還安處之。”史書之說姜維與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至於勝敗如何沒有記載,不過從結果來看,姜維接收了羌人部落,那應該是打贏了魏軍。
延熙十二年(249年),魏國發生高平陵事變,司馬氏掌握政權,姜維的老對手夏侯霸降蜀。姜維認為時機已到,乘機聯合雍州羌、胡等部落,出兵攻打周邊多個郡縣,並派牙將句安、李歆在麴山築城作為根據地,打算大幹一場。但是魏軍反應很迅速,雍州刺史陳泰、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圍攻麴山城,姜維只得放棄圍攻各郡縣,率軍來救援,陳泰據守不戰,郭淮又側後迂迴,姜維只得撤走,句安、李歆投降。不過損失也不大,跟著句安、李歆的蜀軍只有幾百人。
延熙十三年(250年),姜維一口氣跑到了青藏高原門口的涼州西平郡,不過沒打下來,只俘虜了魏國降將郭循。此後兩年姜維沒有出兵,可能是麴山城丟失,句安、李歆投降一事讓姜維受到了來自費禕的壓力。但是,兩年後,再一次宴會上,就是這個降將郭循突然暴起,刺殺了費禕。至於其中真相,就是一筆糊塗賬了。總之,費禕遇刺後,姜維徹底沒了掣肘,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
三陳衹執政時期
費禕死後,陳衹成為主要執政大臣,當時雖然姜維在官職上高於陳衹,但是由於姜維長年領兵在外,朝中事物基本上都由陳衹負責,所以,在實際權力上,陳衹是高於姜維的。但是與費禕不同,陳衹支持姜維北伐,並且給了姜維更多的兵力。
就在費禕死的那一年,東吳丞相諸葛恪以二十萬大軍進攻合肥,姜維乘魏、吳交戰之機,率數萬人進攻南安郡,這次出兵過於倉促,魏國援軍都還沒有趕到,自己就因沒打糧草耗盡撤軍。
第二年,魏國隴西郡狄道縣長李簡率眾投降,姜維出兵接應,進圍郡城襄武,大敗魏軍,斬殺討蜀護軍徐質,但姜維未能打下襄武,只得班師,將河關、狄道、臨洮三縣居民全部遷移入蜀,這次北伐,姜維幾乎打下大半個隴西郡。這是姜維在獲得足夠大的權力下,第一次率蜀軍主力北伐,收穫比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的多。
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維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北伐行動。率夏侯霸等人再次進攻隴西郡,於洮西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俘虜數萬人,剩下王經萬餘人逃回狄道城。
姜維進兵追擊,包圍狄道。魏國安西將軍鄧艾派陳泰率軍救援,姜維在隴西山道設下埋伏,準備截擊陳泰,但是陳泰繞開伏兵,出現在狄道城附近。當時,魏國在雍凉地區以無多於兵力了,陳泰率領的只是一支偏師,人數並不多,但是姜維並不知情,加上陳泰故意大張旗鼓,高舉火把,使得姜維更加疑心,為了避免兩面夾擊,最後選擇撤軍。其實此時王經在城中已經“糧不至旬”了,要是姜維能在堅持一下,很有可能就攻破狄道城,一舉將雍州收入囊中。
即便如此,此戰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戰殲滅數萬魏軍,連奪數城,不僅當年劉備、諸葛亮北伐從未打成過如此大的殲滅戰,放眼整段三國曆史,一次能消滅數萬人的野戰也是很少見的。不過隨後姜維又被鄧艾擊敗,退回蜀中。
延熙二十年(257年),諸葛誕在淮南叛亂、關中空虛,姜維再率數萬人,從駱谷進軍,攻克沈嶺,兵力推進至渭河畔。司馬望、鄧艾在當地長城斂軍據守,兩軍相持整整半年之久,後至諸葛誕兵敗,姜維撤回。
不久,陳衹去世,接任的諸葛瞻等反對北伐,因此中間四五年姜維都沒有出兵。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再度出兵進攻洮陽。但是此時蜀國內部已經是十分厭倦北伐了,連跟隨姜維多年的老將廖化也反對,勸姜維休整軍隊,認為"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建議勿"強欲行難為之事"。 此戰姜維和鄧艾打了一仗,兩邊都沒討好。此後,姜維因得罪權宦黃皓,只得遠避沓中。第二年,鍾會,鄧艾領大軍徵蜀,蜀亡。
對於姜維不遺餘力的北伐,歷來是褒貶不一,但總的來說是貶多褒少,連年征戰,耗損國力至巨。其實,這樣說有失偏頗,蜀漢後期,優秀的將領所剩無幾,稱得上的有王平,廖化,張翼,以及後來的降將夏侯霸,即便如此,姜維仍然能在戰術上不斷取得勝利,這也能看出姜維的軍事才能確實不凡,雖然國力消耗巨大,但是長年的戰爭,魏國也在消耗,而且作為戰敗方的魏國損耗遠比蜀國來得大,可以說正是姜維的積極北伐才縮小了蜀魏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延緩了蜀國覆滅的時間。
一卷青史
提到姜維、姜伯約,我們知道“三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三國演義》這本書,實在是由三個人為主線串起來的,前期是曹操,中間是諸葛亮,後期就是姜維了。姜維在歷史上的地位,雖然不如前兩位那麼顯赫,但在我看來,他就像一支燃燒的蠟燭,成為後三國凝重氣氛裡,唯一的一抹亮色。
《三國演義》眾多人物裡,我最喜愛的是趙雲,其次便是姜維了。而在趙雲漸漸老去,讓我心生唏噓的時候,姜維出場了,而引出這位少年英雄登場的,正是我的偶像趙子龍。
諸葛亮一出祁山,先敗魏國附馬夏侯楙,再順勢奪取隴右三郡,在順利拿下安定和南安後,卻在天水遇到了麻煩。製造麻煩的人正是姜維,因為他識破了諸葛亮的計策。能識破諸葛亮玄機的,自然非等閒之輩,再加上剛剛又在戰場上擊退了趙雲,所以不由得諸葛亮稱奇:“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便設計要收降姜維。
公元228年冬天,對姜維來說,應該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季節。因為26歲的他,得到了諸葛亮的垂青。巧合的是,諸葛亮走出隆中那一年,也正好是26歲。也許眼前的這位26歲的少年英雄,讓諸葛亮突然想起自己26歲哪一年,辭別山林,奉命於危難之間……。
諸葛亮對姜維的賞識是不加掩飾的。第九十三回,姜維被迫降蜀,兩人一見面,諸葛亮是“慌忙下車而迎”,而後是“執維手”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見伯約,吾願足矣”。他在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的信中,也忍不住提到姜維,說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大約諸葛亮覺得這還不能表達他對姜維的喜愛之情,又說:“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三國志·姜維傳》)。諸葛亮因為遇見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的姜維,欲授衣缽,了卻平生之願,固然可喜;姜維則是千里馬遇到伯樂,從此走上更高的舞臺,一生命運得以改變,亦為可賀。如果說劉備、諸葛亮君臣際遇,稀世一時,那麼,諸葛亮、姜維的師徒之緣,豈非也是一段佳話?
但姜維終究是一個領兵打仗的人,他跟隨諸葛亮五、六年時間,學到的也許只是軍事上的一些知識,政治上的一些手段,卻不是他想學就能學到的。因此,姜維終其一生,都是在繼承諸葛亮未竟之志,而諸葛亮未完成的事情,又豈能是他姜維能完成的呢?更何況蜀國是一日不如一日的。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而諸葛亮一死,劉禪則乾脆取消了丞相一職,任命諸葛亮生前安排的接班人蔣琬為尚書令。北伐一事,大約也只是對魏邊境,進行一些小規模的騷擾。蔣琬還一度要另闢蹊徑,由出關中改為順漢水東下,襲擊魏興、上庸,經人指出“如不克捷,還路甚難”後,又改變主意。但無論如何,蜀國人民過了幾年平靜的生活,應該是事實。
然而諸葛亮死後,曹魏卻相當的不平靜。先是魏明帝曹睿覺得邊境不再有威脅,過上了荒淫無度的生活,三十六歲那年把自己作死;後是八歲的曹芳繼位,司馬懿成為託孤大臣,隱忍大半生的司馬懿,終於在政治上走到前臺;最後,老辣的司馬懿趁曹爽帶著曹芳拜謁高平陵的機會,一舉控制了洛陽和曹魏政權,曹魏實質上進入司馬氏時代。
這大約也算是“天下有變”了。而且,恰巧此時,夏侯淵的兒子、徵西將軍夏侯霸害怕受到司馬懿迫害,直接反出雍州,到漢中投降了姜維。這對姜維來說,實在是意外之喜。因此,他毫不猶豫帶上夏侯霸就見了劉禪。雖然接替蔣琬的費禕還是反對,但後主竟然站在了姜維的一邊。由此,姜維也拉開了他“九伐中原”的帷幕。
姜維是諸葛亮的徒弟,走的和師父自然是一樣的路子,也是“自隴而西”,並且要結羌人為援。然而在我看來,姜維此次用兵過於複雜了。先是遣使和羌人通盟,然後派一路軍出西平,近雍州築兩座城,“以為掎角之勢”,而自己隨後則和夏侯霸一起出川口,“依丞相舊制,次第進兵”。但姜維顯然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因為羌人遲遲未能集聚,先發的一路兵只有一萬五千人,而且糧草不繼,很快便被雍州守將郭淮團團圍住。當姜維再趁郭淮攻打二城,自己襲擊雍州時,又被陳泰斷了後路,最終兵敗牛頭山。
姜維出師不利,暴露了他能力上的不足,調度上的欠缺,可能還有費禕在權力上對他的制約,讓姜維不能完全施展拳腳。後吳諸葛恪進兵淮南,約蜀西邊相助,姜維再次起兵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而且一度把司馬昭困在鐵籠山,但終被郭淮、陳泰設計瓦解,姜維又吃了一次大敗。此次姜維雖敗,也有收穫,就是他射殺了能力不在“五子”之下的郭淮。功過相抵,姜維竟沒有受到太多的責難。
等到費禕死後,姜維當權,已是公元253年了,自己也成了年過半百的老人。蔣琬掌權時期,尚能繼續執行諸葛亮的北伐政策,姜維也能夠潛心摸索他的伐魏戰術,但魏蜀之間終究沒有發生大的戰事;費禕則主張“保國安民”,認為“丞相尚不能恢復中原,何況我等?”姜維被整整裁製了七年;等終於迎來自己掌權,雖然還是魏蜀吳三國,但形勢已非昨日,尤其是魏蜀之間的國力相比,較二十年前,差距已越來越大。這不由得姜維發出了感慨:“人生如白駒過隙,如此遷延歲月,何日恢復中原乎?”
機會是說來就來的,公元254年,司馬師廢皇帝曹芳(司馬氏對待曹芳,同當年曹操對待獻帝,何其相似乃爾)。魏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以廢主為名,興兵討伐司馬師。雖然最終司馬氏平定了叛亂,但淮南之亂極大地消耗了魏國的國力,司馬師不久也暴病而亡,司馬昭走上前臺,魏國似乎正在經歷一個動盪的局面。志在興復漢室的姜維不可能放過這樣一個好機會,一直堅持“小不忍則亂大謀”信念的劉禪,大約心裡也有了點小想法,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姜維再次伐魏。
姜維三伐中原,用的正是經典的“背水而戰”的戰術,在洮水大破雍州刺史王經,“斬首萬餘,疊屍數里”,取得了久違的一場大勝。姜維沒有滿足已經取得的勝利,他要乘勝攻下狄道城。因陳泰與鄧艾聯手抵擋,姜維終沒有更進一步。洮水的勝利,讓姜維威名大震,然而後來他對狄道城的圍攻,在很多人看來,實在是畫蛇添足。但姜維還是因為洮西大捷之功,被封為了大將軍。也因為洮西勝利的鼓舞,或者是擔憂時光飛逝的迫切心情,姜維在當上大將軍後,明顯加快了北伐的步伐。
但此時反對北伐的聲音,也是越來越多,而姜維聽不進任何反對的聲音,是可以預見的。魏國鄧艾,姜維最大的對手,就料到姜維有五條必出兵的理由。在姜維再走師父諸葛亮出祁山、進隴右的老路時,鄧艾卻早有防備,已在祁山設下了九座大寨。
不可否認,姜維的實戰經驗在和魏國經歷幾場戰爭以後,有了長足的進步。看到鄧艾早有防備,姜維決定留下一小部分士兵,每日換人換旗出哨,虛張聲勢,而自己卻帶領大部隊攻打南安去了。但鄧艾就是鄧艾,沒出幾日,就發現了問題,而且算定,姜維要攻打南安,必先取下武城山,攻不下武城山,則會改打南安的屯糧地上邽。縱然姜維厲害,但被更厲害的鄧艾一一算定,終在斷谷被鄧艾斷了退路。姜維在戰術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在他行動過於遲緩,雖有疑兵為他爭取了幾天的時間,但還是被鄧艾搶了先。《三國志》上還把姜維此次失敗的原因,歸咎於鎮西大將軍胡濟失約會師上邽。也許這都是事實,但我認為真正的事實,還是姜維不是鄧艾的對手。
姜維經年用兵,蜀國民眾不堪重負,其所能用的兵力也是越來越少。蜀漢的形勢,後期也越發的艱難。但從另一方面說,正是蜀漢沒有退守的餘地,就只能進攻,至少要以攻為守。諸葛亮如此,姜維更是如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為心中的理想還沒有破滅,這正是我敬愛姜維的原因之一。
後三國時期,政權最穩定的依然是蜀漢,這不得不感謝諸葛亮當權時,打下的良好基礎。公元257年,魏再度生亂,鎮東將軍諸葛誕反於淮南,並會合東吳,同司馬昭決戰。這對一直志在北伐的姜維來說,無疑又是一次機會。姜維率兵出駱谷至沈嶺,進攻積穀甚多,守兵卻少的長城(今周至南),雖前期取得一些小勝,但在鄧艾進軍據守長城後,姜維欲戰不得,後聞諸葛誕戰敗,不得已回兵成都。而這之後的又一次北伐,在和鄧艾的正面交鋒中,姜維難得佔了一次上風,卻被鄧艾使人買通劉禪身邊的紅人、太監黃皓,一紙詔書把姜維召了回去。
我們知道,東漢滅亡,宦官干政是原因之一,顯然,劉禪繼承了靈帝的光榮傳統。諸葛亮在世時,任命董允為侍中,劉禪和黃皓尚能收斂,董允去世後,接替的人叫陳祗,與黃皓狼狽為奸。黃皓又與右大將軍閻宇關係好,兩個人還暗中策劃廢掉姜維,讓閻宇取而代之,而劉禪則對黃皓處處屁護。姜維本以羈旅依漢,身受重任,雖連年出征,但多是無功而返,姜維內心的疑懼是可想而知的。在接連幾次無關大局的用兵後,得郤正指點,姜維求沓中屯田,效武侯之事。
姜維求種麥沓中,是避禍,也是防敵。我從一個六十歲老人飽經滄桑的臉上,分明看到他內心的憂傷和悲涼,但為國效死的決心,何曾有絲毫改變。
姜維羈絆於沓中,則堅定了司馬昭伐蜀的決心,遂以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鄧艾為徵西將軍,都督關外隴上。姜維得到消息,上表劉禪,要求“張翼領兵守護陽安關,廖化領兵守陰平橋”。但劉禪只信黃皓,而黃皓卻信巫婆,巫婆說敵不會來,因此他們“不聽姜維之言,每日只在宮中飲宴歡樂”。
公元263年五月,司馬昭大舉伐蜀。鄧艾率三萬人自狄道趨甘松,攻姜維於沓中;諸葛緒率三萬人自祁山趨武街橋頭,斷姜維的後路;鍾會則率十萬人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入漢中。姜維無奈自行安排部署防敵,但終究兵力懸殊,且蜀將又多各行其是,成都的咽喉漢中很快失守。諸葛緒、鄧艾的兩路人馬,被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攔住,但終不是敵手,蜀軍一路退至劍閣。
劍閣,蜀漢的北方門戶,山勢險絕,易守難攻。鍾會久攻不下,加上道路險阻,糧草不繼,便有了退兵的打算。其實,這也是蜀漢當時正可利用的形勢。無奈姜維在前方死守,後方無得力之人可用,終被鄧艾偷度陰平,計無所出,讓一支孤軍得了手。我想,姜維的命運,諸葛亮的命運,蜀漢的命運,大約也就如此吧。最終劉禪接受了譙周的意見,投降了鄧艾。蜀漢滅亡。
“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壞其身。”(《榮枯鑑》)身在前方保家衛國,而自己拼死保衛的主人卻投降了,姜維的內心是怎樣的崩潰和悲涼,可想而知。然而姜維仍然想利用鍾會、鄧艾二人矛盾創造機會,他投降鍾會,實在是為了要留一點老本做最後一搏。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三國志·姜維傳》注)這是姜維留給我們最後的聲音嗎?但姜維和他的師父諸葛亮一樣,事未捷,身先死。姜維雖然間接害死了鍾會和鄧艾,卻也是幫了司馬昭的忙。
當姜維橫劍的那一刻,當姜維厚重的身軀倒下的那一刻,一個時代結束了。
但這個時代卻不屬於他,我心目中的英雄——姜伯約……。
雨聽秦淮
姜維北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結果不盡如人意。
1.公元253年夏,姜維率兵數萬,圍攻魏國南安,未克,糧草耗盡退兵。
2.公元254年,姜維率軍出隴西,魏國將領李簡投降。姜維接著兵圍襄武城,斬首魏國將領徐質。魏軍敗退,姜維乘勝追擊,攻克河間、河關等地。
3.公元255年,姜維率領軍隊出狄道,大坡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王經退守狄道城,姜維大軍圍城,魏國徵西將軍陳泰率軍解圍,姜維退守鍾題城。
4.公元256年,姜維與蜀國鎮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相約在上珪匯合,但胡濟兵未到,姜維被鄧艾擊敗。
5.公元257年,魏國徵東將軍諸葛誕舉兵反抗司馬氏,姜維趁機出兵秦川,又率萬人出駱谷,魏國將領鄧艾據守長城,姜維挑戰數次,鄧艾不出戰,姜維無奈駐兵芒水。
6.公元262年,姜維率軍出侯和,被鄧艾擊敗,退守沓中。
以上是姜維六次北伐的戰況,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攻克了幾處城池,但是敗多勝少,空耗國力。
瀟灑黃員外
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魏國。姜維北伐,依然採用諸葛亮的穩紮穩打,最為穩當,穩操勝矣的,就象運作推土機一樣的~~遇山推平,遇坑添平,遇水架橋,遇荊開路,,,一步一步的推進魏國的腹地。這種戰略戰術,雖然取勝速度不夠快,但是,也是穩紮穩打,只贏不輸,穩操勝矣,最為穩當的好計謀,,,,,後三國時代,姜維可是文武全才,天下無敵的,,,,,論鬥陣,鬥法,,,司馬懿,鄧艾,鍾會,,,,,誰也鬥不過姜維,,,,,論武術,打架,,,,誰也打不過姜維,,,,,,正因為姜維有文武全才的獨特優勢,所以,姜維就採用~~~~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打法,按班就部,一步一步的向魏國的腹地,慢慢的推進,一步一步的擴大戰果,一步一步的擠壓魏國的戰區範圍,,,,,,,,魏國的戰區範圍,一年一年的被蠶食,一年一年的被殖民,一年一年的被壓縮,,,,,北伐勝利在望,,,,,可惜,蜀主昏君,奸臣當道,,,,,首都失守,蜀主投降,蜀主剝奪姜維軍事指揮權,導致北伐失利,失敗。
布氣333
姜維北伐11次,有人說正是姜維的北伐,導致蜀漢國內空虛,最終走向滅亡,姜維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成了蜀漢滅亡的罪人。本人認為其實不能如此武斷,姜維確實在蜀漢後期,戰術方面有很大的失誤,但是在整個大局勢上,其實在前期蔣琬、費褘執政時期,就已經埋下隱患。今天就具體分析一下姜維11次北伐,到底怎麼打的,姜維北伐對蜀漢的具體影響。
背景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蜀漢開國功臣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姜維披裝上陣,劉禪封他為右監軍、輔漢將軍。這裡要說明一點,姜維是武將,其實在朝內把持朝政的是蔣琬。
第一次出征
姜維於公元240年率兵出征隴西,魏軍郭淮迎戰,郭淮將姜維趕至強中。姜維討伐羌人迷當,並把他的部族遷往漢中。
第二次出征
247年姜維再次率兵出隴西,這次先逼胡王治無戴部族投降,姜維和夏侯霸、郭淮戰於洮西,姜維敗,退守關中。
第三次出征
248年姜維出兵石營,兵分兩路,一路命陰平太守廖化駐守成重山,一路由姜維率領,攻羌人,郭淮趁其不備,攻廖化,姜維轉而戰郭淮,前後戰線拉的太長,被郭淮打敗。
第四次出征
249年一月,這一年魏國發生內亂,大將軍曹爽被滅族,魏國右將軍夏侯霸投降蜀漢。姜維出兵雍州,郭淮斷了姜維運糧後路,姜維遁走。
第五、六次出征
250年,出兵西平,糧草不濟,退兵。
253年,率軍出石營,圍南安,魏軍雍州刺史陳泰解圍,姜維於洛門糧草用盡,只能撤回。其實這一階段已經出現國內糧草供應問題,但是在此後的十年,姜維仍然窮兵黷武,最終將蜀漢的一絲力氣用盡。
第七、八次出征
254年出兵狄道,這次打敗魏將徐質,將河關、狄道、林洮三地百姓遷往蜀地,退兵。
255年又出兵狄道,大敗魏將王經數萬人,後陳泰來解圍,姜維糧草用盡,退回。
第九次出征
256年,姜維先率兵出征,與胡濟約定會合,胡濟未按時到,姜維被魏將鄧艾擊敗,部隊裡怨聲載道,士兵們都已經厭戰。
第十次出征
257年,魏將諸葛誕叛亂,姜維趁機出兵秦川,但是沒撈到好處,諸葛誕被殺,姜維退回。
第十一次出征
262年,姜維最後一次率兵出征,與鄧艾戰於侯和,被鄧艾打敗,後於沓中屯軍,不再出戰。
在這後十年基本蜀漢大權在姜維手裡,姜維連年的征戰不僅耗空了國力,而且士兵上下已經厭戰,根本形不成強大的戰鬥力,姜維總體來說他的出戰都是失敗的,雖然取得了一些小規模勝利,但是在大的局勢方面認識不足。
但是並不是說姜維的出兵並無作用,三國後第二十一年至四十一年,在這二十年間魏國也是多事之秋,司馬家族和魏國皇室權力之爭,在這一階段用兵機會甚好,但是在前期朝內由蔣琬把持朝政十二年,費褘把持朝政七年,到姜維掌大權時,魏國權力爭鬥已經接近末尾,司馬家族司馬昭、司馬師,多次取得大規模戰爭勝利,在魏國權力蒸蒸日上,曹魏一族基本被架空。到姜維手裡已經失去了最佳戰機。姜維又不顧及修養生息。最終導致蜀漢毫無招架之力,最終滅亡。
木月先森
諸葛亮死後姜維的北伐戰果如何?
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其遺志多次率軍北伐。總的來說戰果勝多敗少,而且亮點頗多。雖然用兵的規模受到蜀漢國力的限制,但也基本上體現了姜維的軍事才能。其實諸葛亮死後姜維並沒有立刻掌握蜀漢的軍事大權,而受到蔣琬的節制。為了穩定邊境局勢而進行一次北伐獲得較小規模的勝利,並且擊退了,曹軍的反攻,也被認為是姜維的兩次北伐。
但這兩次北伐並非姜維主導,所以些有些歷史記載不承認這兩次北伐。所以就出現了姜維九伐中原和11次進攻中原的不同記載。直到公元247年將為升任將軍與蜀漢大將軍費禕共理軍政,成為蜀漢政權真正的實權派人物。雖然此時姜維並非頭把交椅,但是姜維依然憑藉魏國涼州的胡人造反而迅速起兵響應,進行一次成功的北伐。在多次進攻當中魏國的郭淮一直是姜維前期的主要對手而非之後的鄧艾鍾會。
藉著胡人叛亂的機會,姜維取得了勝利而且拉攏了胡族入蜀,並且全身而退。總的來說不僅北伐成果顯著而且吸納了胡人力量,壯大蜀漢北伐聲勢也受到蜀漢劉禪的嘉獎和支持。兩年後的公元249年魏國發生政變,曹氏大權旁落,司馬氏奪得國家大權,姜維聽到此事之後隨即北伐。姜維的軍政才能確實出眾認為這一次巨大的變革必然會造成魏國國內內亂,畢竟曹氏雖然成為司馬氏的傀儡,但地方領軍大將必然人心不附。
希望趁著魏國的這場內亂達到北伐的成功,但可惜的是蜀漢政權並沒有同意這次北伐,只給了姜維1萬人。而且魏國當地的實權派也並沒有因為這場巨大的政治變故而完全癱瘓。各地反對司馬氏的鬥爭也並未如雨後春筍般的同時進行。不僅被各個擊破反而加強了司馬氏對整個魏國的控制。當然,在初期由於受到政變的影響,魏國邊境的反應並不迅速,姜維也確實獲得較小的勝利。
但隨後姜維就吃了個釘子,一個名叫陳泰的新任將領到達邊境以後,遵守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基本方略。姜維始終無法突破,魏軍防線被迫退回漢中。剛才說過高平陵事變之後魏國的地方大員並沒有立即反對掌權的司馬,而是在之後幾年陸續叛亂,而這種小規模的政治動盪也給姜維再次出兵北伐的機會。但是蜀漢政權依然沒有決心支持姜維,依然只給姜維1萬人,姜維號稱13萬,再次出兵。
此次也得到了胡人和西羌人的配合打到了重鎮西平城,但是由於兵力不足姜維在取得勝利的戰果以後迅速退兵。在公元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遇刺身亡,姜維正式成為蜀漢軍事領導的一把手。緊接著就與東吳諸葛恪進兵進攻魏國。此次姜維帶領軍隊人數頗多,但是依然被陳泰阻擊,糧草耗盡無功而返。而諸葛恪也北伐失敗,死與內鬥,但一年之後司馬師專權再一次遭到曹魏集團的反撲,魏國再一次陷入內亂。
並藉著魏國邊境守將的投降,姜維再一次出兵北伐。後來魏國增援部隊趕到,姜維為避免已有成果喪失,而全軍撤退,這一次是大的勝利,也是魏國在姜維北伐以來最大的損失。到了公元255年司馬師暴亡,他的弟弟司馬昭還沒有完全繼承司馬家族的權利,魏國再一次出現內亂,姜維再一次北伐。此次姜維與魏國叛將夏侯霸聯手出擊,獲得了蜀漢北伐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勝利,斬首魏軍精銳過萬,鄧艾無計可施主張放棄隴西。
司馬昭雖然統治不穩,但依然選擇徵兵。姜維退兵。此後以姜維北伐有功正式被劉禪封為大將軍。這也遭到了蜀漢內部勢力的嫉恨。隨後姜維再一次出兵遭遇失敗,後主周邊的奸臣就不斷說壞話,姜維也承認最後這一次慘敗是由於自己的戰場疏忽於是自請貶為後將軍。此後蜀漢內部勢力爭奪激烈。但姜維依然選擇魏國進攻東吳之時,再一次北伐。這一次鄧艾也堅守司馬懿的方針,堅守不出。守住陣地長達半年姜維再次無功而返。而蜀漢政權內部則出現了巨大爭議。
姜維被推到風口浪尖,最後不得不以對外屯兵的方式保住自己,而蜀漢也就此走入末路。隨後司馬昭鞏固政權,以20萬的兵力三路進攻蜀國。後主劉禪開城投降蜀漢政權自此滅亡。姜維的北伐可以說勝多敗少而且從軍隊的物資耗費而言,姜維也確實把蜀漢政權的物資損耗降到最低,發揮了北伐的效果。魏國則不得不大規模的徵集兵員徵集物資以應對姜維的北伐,而且姜維北伐的基礎也是遵照諸葛亮生前的基本北伐方略打游擊和消耗戰。
起到了消耗魏國國力的作用。但是魏國巨大的政治變革,並沒有到達所預想的激烈的程度。所以姜維雖然每一次都能在魏國內亂的時機選擇出兵,依然無法獲得巨大戰果。而且姜維北伐與諸葛亮北伐相比,我們可以看到姜維的戰績確實比諸葛亮時期更明顯一些。但是由於蜀漢政權實力太過弱小,而且優秀人才也相繼去世,內部三大集團鬥爭激烈,即便姜維在戰術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勝利,但是在戰略上蜀漢依然是被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