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姜維“六次討伐中原”全部失敗,你認為姜維是紙上談兵的人嗎?

大咖秀歷史


姜維“六次討伐中原”全部失敗,就認為姜維是紙上談兵?

先不說這事邏輯通不通啊!

關鍵姜維是“九伐中原”,還有三次呢?被吃了回扣嗎?

六次的那個是諸葛亮,所謂“六出祁山”。這麼張冠李戴好嗎?

不過要論證姜維是不是紙上談兵,要看看真正歷史上,而不是《三國演義》裡的“九伐中原”。

第一次,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姜維獨自領兵打過一回仗——可以認為是姜伯約的初次北伐。大致經過是在曹魏境內的多部羌胡造反降漢,姜維領兵出境去接應,跟魏雍州刺史郭淮、徵蜀護軍夏侯霸在洮水以西小小接了一仗。最終姜維順利接到了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部,將其遷入蜀地,郭淮只好屠殺了未及遷徙的羌眾後,率軍返回。


第二次,姜維率軍北伐,依麴山修建二城,派句安、李歆把守,自己聯絡羌胡,繼續挺進。結果魏將陳泰深溝高壘,不與漢軍交鋒,同時遣使建議郭淮襲擊牛頭山,切斷漢軍的後路。郭淮依計而行,姜維大驚,被迫率軍後退,句安等人糧草將盡,外無援兵,只好投降了。

第三次,延熙十三年(250年),史書上光說他兵出西平,聯絡羌胡,跟郭淮又在洮水西岸打了一仗,估計打了個平手。


第四次,延熙十六年(253年),姜維出石營,經董亭,包圍了南安城。結果魏軍主力還沒趕到,姜維就因為糧盡而主動退兵了。


第五次,姜維招降了曹魏的狄道長李簡,在襄武城下擊敗魏軍,斬殺了徐質。之後,他見好就收,擄了河關、狄道、臨洮三縣百姓退走了。

第六次,姜維在洮水打了個大勝仗,幷包圍了狄道城。結果魏將陳泰揚言要切斷漢軍的退路,姜維慌了,只得退返漢中。


第七次,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維才出祁山,一頭撞上了魏國名將鄧艾苦心佈置的營壘。最後,漢軍大敗。根據史書上所寫:“星散流離,死者甚眾。”姜維回到成都以後,就仿效諸葛亮初次北伐、因失街亭而退的舊例,上書自貶,從大將軍退到了衛將軍。

第八次,景耀元年(公元258年),當時司馬昭起二十六萬大軍去淮南平叛,也調了不少西線的兵馬,導致隴上空虛。姜維趁機發兵,卻被司馬望、鄧艾率軍攔住。魏軍深溝高壘,堅守不戰,直到傳來淮南亂平的消息,姜維只得黯然退去。


第九次,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史書上記載得非常簡略,光說姜維北伐,在侯和為鄧艾所敗,率軍退回漢中而已。

總之綜合來看,姜維“九伐中原”,前兩回規模不大,後七回,一次平手,三次主動退兵,還有三次,洮西雖破王經,旋為陳泰所敗,段谷死傷慘重,侯和最後失利,全都以戰敗收場,戰場表現並不算好。


但要說姜維紙上談兵就扯淡了。畢竟他面對的郭淮和鄧艾都是魏國後期第一流的軍事將領。

就好比福原愛總被張一寧打哭,但你要說她乒乓球打得不好,她分分鐘能打哭你信不?


冷兵器研究所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姜維六次北伐全部失敗,由此很多人覺得姜維是紙上談兵,並且間接覺得諸葛亮看走了眼,選擇姜維作為繼承人,其實要評判一個人是否有真才實學,我們唯有通過他的事蹟來深入分析。

下面,小哥詳細介紹一下姜維六次北伐失敗事件,並分析其中的原因。

姜維北伐戰役總彙

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後,蜀國後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三國志》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後主延熙元年(238年)姜維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第二次北伐,延熙七年(244年)漢中都督王平興兵據勢,姜維和費禕等率軍前去支援,曹爽大敗。

第三次北伐,延熙十年(247年)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

第四次北伐,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此時已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下,姜維獨力與魏國眾多將領作戰,雙方互有勝負。

第五次北伐,延禧十三年(250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平手。

第六次北伐,延禧十六年(253年)費禕遇刺被害後,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北伐,延禧十七年(254年)出隴西狄道,斬魏將徐質。

第八次北伐,延禧十八年(255年)與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經於洮西,王經退守狄道城,後陳泰派兵解圍。

第九次北伐,256年姜維再次出兵,蜀將胡濟失期不至,為鄧艾破於段谷,死傷慘重。

第十次北伐,257年乘魏將諸葛誕叛亂,姜維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到了永安元年(258年)諸葛誕兵敗後始退兵。

第十一次北伐,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再次出兵,與鄧艾戰於侯和,為鄧艾所破,然後還住沓中。

上面這個記錄,是出自《三國志》,《三國志》被譽為三國時代的正史,後人研究吳國和蜀國的歷史大多以《三國志》為主體,而眾多版本的《三國演義》小說,也是以《三國志》為藍本創作,比如羅貫中所創作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也就是我們目前看到的《三國演義》主體,清朝毛倫毛宗崗父子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考證修訂改編點評了這本書,後人刪除其評論,獨剩其修改作品,因毛氏父子文采飛揚,因此此書發行量巨大,逐漸取代了羅本《三國演義》,而我們目前看到的《三國演義》,則被稱為毛本《三國演義》。

姜維十一次北伐戰況分析

234年,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後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

238年,姜維開啟第一次北伐戰事,這一次,蜀軍和魏軍相持於南安,也就是說,基本上打了個平手。

244年,姜維第二次舉兵北伐,在這一次,他大敗魏大將軍曹爽,所以這一次算大勝。

247年,姜維第三次北伐,平手而歸。

249年,姜維第四次北伐,平手而歸。

250年,姜維第五次北伐,平手而歸。

253年,姜維第六次北伐,雖然包圍了南安,但糧盡而歸,就判為平手。

254年,姜維第七次北伐,斬魏大將徐質,蜀軍大勝。

255年,姜維第八次北伐,佔領洮西,大勝。

256年,姜維第九次北伐,被鄧艾打敗,蜀軍大敗。

257年,姜維第十次北伐,平手。

262年,姜維第十一次北伐,被鄧艾擊敗。

縱觀姜維十一次北伐,三次大勝,六次平手,一次大敗,一次小敗。

姜維經過十一次北伐,將佔線推進到華陰、蒲城一帶,在國家疆域面積方面,確實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參考現代國家寸土必爭,姜維的北伐整體而言是成功的。縱觀全部戰事,整體而言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而且姜維北伐的基點已經從諸葛亮時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土狹民寡僅一州之地的蜀漢竟迫使擁有九州之地的強大的曹魏被迫採取戰略防守長達三十年,這在中國軍事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姜維北伐評判

姜維雖然繼承了諸葛亮遺志,終其一生,矜矜業業為蜀漢發展做努力,無論是多次北伐還是實行大規模屯田政策,都是以國家興旺為己任,值得大家尊敬。

但是後世對姜維北伐貶大於褒,因為姜維多次北伐直接掏空了蜀國國力,讓蜀國人民生活水平嚴重下降,更為後來鄧艾率領孤軍佔領成都埋下了導火索。

姜維在第十一次北伐戰事結束後,因擔心奸臣黃皓的迫害,遠去沓中屯田避禍,姜維為什麼這麼怕黃皓呢?實在是由於劉禪無能,太過於寵信依賴黃皓,董允在世的時候,每次見到黃皓都要斥責他,但是董允一去世,蜀漢朝堂基本上就沒有人能製得住黃皓了,而黃皓素來對姜維不友好,多次想奪取姜維兵權,姜維遠去沓中避禍也是無奈之舉。

263年,鄧艾、鍾會率大軍伐蜀,這是什麼概念?這是二十九年來魏國第一次主動討伐蜀國啊,以前都是處於防禦地位,這次伐蜀,也是想到姜維不再軍中,而姜維後來和鍾會對峙於劍閣,鍾會久戰不勝,一度想要退兵,要不然鄧艾兵行險招,那麼鍾會退軍後,蜀漢又得以存活下來,也是有這個可能的。



姜維軍事才能分析

在宋元時代的民間“三國武將排名”中,姜維被排在第九位,這是公認的。

姜維文武雙全,拋開多次擊敗魏軍不說,曾經在長勝將軍趙雲手底下也能走多個回合,被諸葛亮和趙雲所賞識,有人說趙雲年紀大不算數,但是參考老將黃忠,七十歲的趙雲雖然年齡大了,但是戰鬥力也不會下降到非常弱的程度,況且在姜維多次北伐中,他攜手王平、廖化這樣的將領,共同對抗強大的魏軍,讓魏軍對於蜀國一度採取防禦措施,可見姜維確實對的起諸葛亮的重託。

紙上談兵的人是怎麼的?

在歷史上,紙上談兵的人很多,但是最出名的,就是春秋時期的趙括和三國時期的馬謖。

趙括熟讀兵書,但是沒有什麼實際作戰經驗,最後被秦軍包圍於長平,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五次突圍不成,最終趙軍四十萬士兵被白起坑殺。這個戰役放在現在也讓人想不通,四十萬大軍怎麼就不能突圍呢?何況居然被圍困了長達四十六日之久,趙括統軍治軍能力一目瞭然。

趙括是歷史上第一位“紙上談兵”的代表人物。

馬謖是三國時期蜀軍大將,熟讀兵書,能說會道,但是沒有實戰經驗,並且好大喜功,爭功慾望很濃,最終失守街亭,這一敗致使諸葛亮以後北伐策略完全改變,最終含恨五丈原。

馬謖被稱為第二位“紙上談兵”的代表人物。

所以說,姜維雖然沒能保的住蜀國,這和蜀國國力羸弱、蜀國高層管理腐敗脫不了關係,姜維的軍事能力是三國時期一流的。

(謝謝大家,祝大家生活愉快!)


古梁鏞


別吹別黑的情況下,我也一直不知道北伐意義何在?包括諸葛亮的北伐。諸葛粉也彆著急噴,首先戰爭不是你們想象中,那種數字對數字。發動一場戰爭,裡面有無數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就拿北伐說事,人少了,不行。起步也要十萬左右士兵。那麼這十萬人規模的戰爭,就要六十萬民夫去供給糧食。蜀國全國人口也就百萬左右。怎麼負擔這龐大的軍隊?百萬人口拋開老弱婦孺,能用的人又有多少?諸葛的每一次北伐,基本上全國是什麼都不做,當兵,運糧。這已經是窮兵黷武了,而且是典型的。所以每次的北伐都不用探子就知道北伐軍根本沒糧。(全國人都去運糧了,哪有人種糧食)這是北伐軍最大的弱點。諸葛粉還有個誤區就是北伐每次是蜀國兵力弱,而魏國兵力強。這點也是錯的,魏國雖然兵多,可是防線長,根本不知道你打哪裡?所以每一次北伐接戰其實是魏國兵力不足。所以,北伐除了第一次趁魏國沒反應過來佔了便宜,可以說以後都是輸。別反駁。舉全國之力未站到一點便宜就是輸。假如日本一億人口八千萬人為了準備一場戰爭,結果一個黑龍江沒佔領就被我國打回去了,請問日本是勝是敗?

還有人說什麼拿星際爭霸做比喻,什麼魏國九個礦,蜀國一個礦,長期發展哪個會贏這樣的蠢話問我。你要知道真正的戰爭不是遊戲,蜀國有天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你以為在古代是一句口號嗎?你以為有百萬大軍可以攤開包圍嗎?看過斯巴達三百勇士吧,你有再多人,也要一個一個的過來,這就是天險。而且魏國打仗也需要民夫運糧,長期打下去一個礦也耗死九個礦。

真正的北伐路線應該是憑藉蜀國天險,休養生息,同時修補與東吳的關係,用漢武帝的推恩令對魏國搞造謠,暗殺,爭取讓魏國不同黨派互相攻伐,造反,讓魏國內耗,同時聯繫羌族,東北公孫越,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同時四面起兵伐魏。這才是正確的選擇路線。而不是一頭撞南牆,還撞不死不算數。諸葛亮的北伐策略就是個失敗,不用奇兵用正兵,兵法雲倍則攻之,十則圍之。所以他註定是個失敗者。而姜維,也許是政治需要,也許是別的什麼原因,南牆撞死了諸葛亮,他還津津有味的繼續撞,最後終於把蜀國的國力撞沒了。


品茗聽雨1982


我簡單的總結一下:

其一,蜀國後期國力不濟,缺人才,糧秣不足,因地理位置制宜,北伐不得地利。

其二,魏國後期國力逐漸強盛,各個要塞重點佈防,人才濟濟,軍隊也較為強大。

其三,蜀國內部反對北伐的大臣眾多,主戰的只有姜維。宦官弄權,人心不齊,不能統一思想,文武百官貪圖安逸,非姜維一人就能力挽狂瀾的。

天時地利人和,獨佔地利,勝算渺茫



你的王子我的公主L


以諸葛亮之神明鬼才六出祁山尚不能閥魏見功立業,屈死於五丈原,更何況姜維呼?丞相在日邊關猛將一大群,尚贏不了司馬仲達的拖字計和防守反擊,到姜維九閥曹魏時,以是人才不濟,一代不似一代,成收縮退化趨勢,姜維武功蓋世,有萬夫莫開之勇,想一想當時的第一勇將魏延被殺後,蜀國還有什麼邊關猛將震的住人才濟濟戰將千員的大魏帝國,:這時的勇將有張疑,夏侯霸,王平,馬岱,廖代,並無幾個可以獨擋一面的智勇雙全將領,加上蜀國國力有限,重山俊嶺,劉禪寵信奸惡小人,九次中有六次獲得巨大成功,以相當不易啦?於他對陣的魏國大將鄧艾亦天降大任不可多得的猛將文武全才之統帥,姜維不負丞相所託,具功自偉,名垂青史。勝敗及兵家常事,以姜維之才,如有穩定的大後方和聖君,在又幾十員大將猛士,定可創出一番豐功偉績和盛世家園。


94310417小云


姜維可不是紙上談兵,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作為一名降將,姜維已經盡力了,但國力的確不支。


歷史都付笑談中


劉禪政權是先帝託孤的權勢政體,保守派不能北上援助兵力伐戰魏敵。姜維雖勇,漢中地理透地,沒有秦軍的方陣,哪裡有長勝將軍的榮耀,不敗之敵,諸葛軍師帥旗出了問題。一心報答先帝收復漢室,可憐蜀道難,川中盆地修養生息不能供養戀戰的軍需!


陋室銘203835086


還是本錢不足 帶4萬去打人家守城6萬怎麼打?何況敵方還是跟他能力相當的鄧艾。搶點糧食百姓回來就行


漢東省緝毒廳長祁同偉


姜維六伐中原,只是堅持諸葛亮遺志,忠心耿耿,是名留千秋的大丈夫。至於以失敗收場,非他之過。蜀國內部的政治環境和國力的衰弱造成的英雄遲暮,壯志未酬。可歌可泣的一個悲劇時代,悲情人物。


陽光海岸59108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