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第六次北伐,段谷之戰慘敗,段谷在哪裡?

獨行客地圖帝


為了完成諸葛亮一統中原的遺願,自諸葛亮病逝後,姜維便成了力主北伐的蜀漢核心領軍人物。據《三國志》載,蔣琬與費禕主政期間,雖然並未反對姜維提出的北伐建議,但對姜維的行動進行了諸多限制,導致姜維難以大展拳腳。直到蜀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費禕被害之後,姜維才得以真正掌握了主導北伐的權力。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姜維發動了第五次北伐之役。此戰中,姜維與夏侯霸在雍州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外的洮水西岸擊敗了雍州刺史王經的部隊,殲滅並俘獲敵軍數萬人,取得了自姜維主導北伐以來的最大戰果。然而,在姜維信心滿滿想要再度擴大戰果時,卻遭到了折戟沉沙式的慘敗。

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姜維開啟了第六次北伐的征程。此戰中,姜維與蜀將胡濟兵分兩路進入隴右戰場,並相約在上邽城外匯合。而曹魏名將鄧艾早已猜到了蜀軍的作戰意圖,提前在姜維行進途中進行了防禦部署。最終,姜維在上邽城外的段谷與嚴陣以待的鄧艾大軍遭遇了一場激戰。由於魏軍早有部署,以逸待勞,姜維在段谷之戰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慘敗。據相關史料記載,蜀軍在此戰中陣亡數千,被俘上萬,帳下部將折損數十人。

段谷之戰可以說是姜維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經此慘敗之後,姜維受到了蜀漢眾臣們的非議與不滿,嚴重影響了他在蜀漢集團中的地位。那麼,對姜維影響如此之大的段谷,又在如今的什麼地方呢?筆者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對段谷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段谷”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志》的姜維與鄧艾兩個人的個人傳記中,但是,作者對其具體位置卻沒有明確的標註,只提及在上邽城外不遠的地方。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編撰的《水經注》中,在“渭水篇”中首次確切地指明瞭段谷的地理位置。據該書載,渭水的支流藉水在流經上邽城、上邽古城匯入渭水之前,有六股溪水匯入藉水,分別是毛泉谷水、覆泉水、濛水、陽穀水、宕谷水、段溪水等。而這六股水中的“段溪水”,就是改變姜維命運的段谷所在地。

據唐代的《元和郡縣圖志》載,段谷水的源頭在上邽縣的東南山下,並明確指出,蜀將姜維當年就是在此谷中被魏將鄧艾所破。在《通典》中則記有上邽縣有段谷泉、鄧艾破姜維於此處。段溪水、段谷水、段谷泉,三者的名稱雖略有不同,但實際指的都是一個地方。宋代的《太平寰宇記》中也有相同的記載,即段谷就在上邽縣的東南山下。

在確定段谷具體位置之前,首先要對《水經注》中所記載的藉水流經“上邽城”與“上邽古城”這兩處地方需要做一個特別說明。據《水經注校》載,上邽是秦武公征伐邽戎時建立的縣級單位,上邽縣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五城相連”。該書載,秦武公建上邽縣之後,在本城的基礎上,向西連建了三座城池,向東也建了一座城池。這樣的城池佈局,是我國古代城防建設的首創。之所以這樣建設,主要是出於軍事防禦上的需要。上邽縣扼守於古代關中至隴西地區的主道之上,南北有兩山為天然屏障,藉水自城中穿過。所以,依據獨特的地理形態,在本城東、西連建四城的目地,主要為關中地區防禦西羌之亂而建。

從這一段記載中,可以明確《水經注》中所稱的藉水流經的上邽城、上邽古城,其實就是古代上邽城中的兩座城池,只不過一個在西,一個在東,皆在如今的甘肅省天水市區之內。通過以上史料的記載,基本上可以明確,段谷的位置就在今天水市東南山下。

另據《水經注》中的記載,藉水匯入渭水之前所接納的幾股溪水中,段谷水、陽穀水、宕谷水,三水皆自藉水南岸注入。相比較而言,段谷水的流量及水域都較前兩者大,是藉水末端一條主要的注入水系。這三條水系在後世的發展過程中,在史料中的名稱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自明清之後的記載中,段谷水被稱之為“淮河峪水”,陽穀水被稱之為“龍王溝河”,宕谷水被稱之為“沙壠水”。

據清光緒年間的《秦州直隸新志》載,淮河峪水自南流入藉水。該書明確指出,淮河峪水就是古段溪水,即段谷水。《甘肅新通志》中也有相關記載,秦州(今天水市,古上邽縣)東南有淮河峪水,即為古段溪水。另外,《大清一統志》也有相似的記載。該書載,秦州東南有段溪水,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姜維攻伐上邽期間,與鄧艾戰於段谷,大敗。近代的《天水縣誌》則記載最為詳細,藉水東流的過程中,龍王溝河與沙壠水先後注入藉水,再往東則有淮河峪水自南注入。

據近代相關學者實地考察、考證,史料中所記載的“段溪水”即明清時期所稱的“淮河峪水”,就是如今天水市東南的“羅家溝河”。羅家河的源頭位於今天水市秦城區東南的太陽山北麓,而羅家溝河的流向,也正如史料中所記載的那樣,自南向東注入藉河,這也與《水經注》及諸多史料中所記載的位置與流向相符。綜合以上史料中的記載可以得知,使姜維命運出現轉折的“段谷”,具體位置就在今天水市麥積區的羅家溝河。

參考書籍:《三國志》、《水經注》、《水經注校》、《元和郡縣圖志》、《通典》、《太平寰宇記》、《秦州直隸新志》、《甘肅新通志》、《大清一統志》、《天水縣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