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上市公司前三季度都是盈利,但到第四季度却巨亏,为何?

A侯小龙292


有些上市公司前三季度都是盈利,但到了四季度却巨亏,这是为什么?

其实很正常,通常来说四季度都是财务大洗澡的时间,也就是在公布年报的时候,你会发现某公司前三季度都是赚钱的,甚至当年的业绩预告也是赚钱的,可业绩修正过后,立马从赚钱变成了亏损。

事实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会造成上市公司财务大洗澡:

1、商誉计提减值

俗话说无收购不商誉,也就是说商誉是收购所导致的溢价,比方说A公司收购B公司,B公司值10亿,但是真正的收购价确实13亿,而A公司只支付给B公司10亿,这多出来的3亿就是商誉,算在资产里面,但实际上并没有这笔钱,那么这笔钱最后是要扣除的,方式可能是部分计提商誉减值,但也可能一次性计提商誉。

比方说2018年的天神娱乐,公司市值才几十个亿,但是当年计提商誉就高达80亿,这不是闹着玩吗,所以,对于有较大商誉的公司,我们在年报公布期间一定要做出相对的规避。

2、存货计提减值

很多公司都存在这个情况,积压的库存是会降价的,甚至过期,比方说科技产品,今年的产品放到了明年,价格能一样吗?再比方说药品,有的药品已经过了保质期,还能拿出来销售吗?

所以,会出现存货计提减值的情况,比方说2018年存货减值的欧菲光,存货减值超过20亿,存货可以转化为资产,而存货也是成本,所以,资产跟成本是相互转化的,否则恒等式就不成立了,再比方说去年的阿胶,一样是存货的问题。

3、财务造假

这才是最恶心人的地方,有的上市公司没有下线,只要能藏得住,就一定不会公布自己账上压根就没钱的情况,财务造假的暴雷是每年都有的,但是往往有以下几个情况,会出现暴雷。

比方说前年暴雷的康得新,其账上有150亿货币资金,但是却无法支付十几亿的到期债券,而经过调查之后发现,康得新账上根本就没有150亿资金,但是银行账面资产有这个数字,事实上这些钱早就被大股东的关联账户转移了。

再比方说辅仁药业也是如此,这个更扯淡,账上显示有钱,但是去年却无法支付十几个亿的分红,这种低级错误真实管理层的尴尬,明知道账上没钱了,还要打肿脸充胖子跑来分红,结果分红款无法到账,于是我们才知道其账上根本没钱。

这种财务造假是几乎查不出来的,银行根本不会让散户调查某上市公司账上到底有没有钱,而财务报表很干净,很难分析得出造假的情况,所以,这种暴雷只能投资者自己认栽,甚至包括机构投资者也一样没辙……

所以,大多出现财务大洗澡的上市公司都属于以上三条中的一种,事实上还有很多的套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分析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原因,除开一些的确无法查到的情况外,只要能让你产生疑惑的财务数据,我们就应该规避,以此来尽可能降低投资中犯错的次数,计提减值是正常的,至少不会让企业伤筋动骨,但是财务造假是致命的,企业可能会完蛋,投资者的血汗钱亦可能会失去……


易论招财圈


前三季度盈利,第四季度巨亏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分以下几种:

行业本身的季节性

在我们生活中,好多行业在第四季销售下降,收入下滑严重,但是固定成本无法下降,造成的亏损,以啤酒行业为例,第四季度就亏损严重,下图是青岛瓶酒的净利润季节分部图:


会计估计的偏差

1、部分资产的减值测试,是一年做一次,因此集中体现在第四季度,比如商誉,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减值,金额巨大,比如游戏行业中,掌趣科技,2018年因为商誉减值严重,造成巨额亏损,如下图:

2、企业会计估计与审计的估计偏差较大:主要是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的减值准备的确认,主要的情形如下:

(1)前三季度估计与第四季度的估计差异较大:典型就是2018年的欧菲光事件,第四季度计提了巨额的存货跌价准备,详见下图:

(2)其他原有事项发生了变化,经常出现的如:诉讼事项的进展,比如一审判决的情况,在第四季度被推翻,或者是发生在年度报告报送之前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

突发状况造成:

第四季度发生了严重危害企业财产及经营的重大事项,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等损益的事项;比如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又比如对于养殖业发生的

非洲猪瘟;

<strong>

利润调节和财务造假

1、利润调节:很多公司的基于市值管理的要求、内部责任制指标的完成,考虑到未来增长的需要,在保证年度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在第四季度调节利润;

2、财务造假被发现,比如下图的獐子岛的17年第四季度利润:

总结:造成前三季度盈利第四季度亏损的原因很多,基本上分为业务模式原因、估计偏差、突发事件、利润调节和财务造假。


星儿花儿


对于这个问题来看,需要解决的就是这种情况是否发生于特殊性,还是一种持续性。

并且我们也一定要知道,仅仅凭借着第四季度的亏损,并不能反应出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还是需要通过估值、周期等综合因素进行一个分析和判断的。

一、持续性的情况!

上市公司如果出现了持续前三季度都是盈利,但到第四季度却巨亏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具体研究一下,是不是因为上市公司特有的性质导致的,而不是一个“致命”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

就好比A股市场里有一些做糕点的企业,他们主要是生产蛋糕、月饼、中西式糕点等烘焙产品的全国连锁经营企业,其中月饼为主打产品,并且也是明星产品,所以占营业比重较大。

而对于中国市场来说,买月饼往往是一个季节爆发周期。犹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每年第三个季度里的某个日子,所以每年的这个季度收益会大大增大。

而对于第一季度来说,往往是春节假期,所以营收相对就会比较薄弱!那么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出现了问题,只是一种周期性、特殊性的经营模式。

看懂了上个例子,我们也就会明白,其实在A股市场里也有一部分的企业会出现前三季度都是盈利,但到第四季度却巨亏的情况。

这有可能和他们公司的盈利周期有关、和他们的影业性质有关、也有季节变化有关。

但只要这样的业绩是一种持续性的,就好比前三个极度能够保持稳定盈利,而第四个季度的亏损远远小于前三个季度的盈利,保持一个全年的正收益的情况。

那么这样的现象就不必担心!

二、就是所谓的特殊性!

这种偶然性其实才是我们更需要警惕的。

因为从偶然性的角度来看,如果公司之前几年的业绩都是保持稳定盈利的,但是突然在某一年出现了你所说的“前三季度都是盈利,但到第四季度却巨亏”的情况,我们就需要着重去分析,是不是公司基本面出现了问题,还是一种特殊的、可逆转的问题。

第一、商誉减值可能性!

商誉减值一直上市公司惯用的伎俩。所谓商誉减值就是在收购一家企业的时候出现了商誉估算,但是后期也许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了被收购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所以,对于它的价值也就出现了一个“打折”。

简单的说,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

举个例子,一家被上市公司收购的企业资产为500万,但是上市公司却用了3000万并购,那么2500万就是商誉。其中500万是上市公司真金白银花出去的钱,而另外2500万是看不见的资产。

但是如果被收购的公司出现了商誉减值,那么就会导致上司公司的业绩下滑。就好比你说的前三个季度公司是盈利的:假设盈利数字为1000万,但是最后一个季度上市公司盈利为100万,但被收购的企业出现了商誉减值,减值为1500万,那么账面上就会出现公司第四季度亏损(1500万-100万)=1400万亏损。

结果整年业绩就是亏损(1400万-1000万)=400万!不过,由于其中1500万为商誉减值,是无形资产,实际上公司为盈利1100万,可账面上却看似亏损400万!

这个时候,如果基本面没有问题,那么股票其实也就相对安全。当然了,如果基本面出现了问题,还有商誉减值过大的套路,那这样的股票就需要远离,有风险哦!

第二、核心主营产品出现了问题导致业绩下滑!

碰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比较可怕了,就好比有些公司的主营产品突然受到了影响,从而不能提供给公司持续的收入,甚至被迫有下架或者其他影响业绩的情况,这就是属于典型的基本面出现问题。

这个就算前面三个季度出现了盈利,仅仅第四个季度出现了亏损,也一个不好的开始。

举个例子,就好比一家企业是以电子烟作为主营产品的投放和收入,但是突然政策规定把电子烟归类于有害商品,不予市面销售。

那对于这家上市公司来说就是天大的打击,也就是基本面出现了问题,这样的股票就应该回避,远离风险。因为这种基本面“伤害”导致的业绩下滑,往往是很难逆转的。

第三、特殊周期性的影响!

这种情况市场会被大家认定为“黑天鹅”,对于某一个周期或者某一段短期时间来说是有影响的,但是拉长周期来看,影响较少,所以没必要过于担心。

只要个股前期的盈利稳定,那么因为特殊周期性的影响造成的损失是可以逆转的。

举个例子:

就好比当下处于一个疫情爆发周期,好多实体上市企业出现了亏损。如果这个特殊的影响周期正巧发生在第四季度,那么前期三个季度才是正常的盈利状态,而第四季度的亏损也只是一个偶然性,不可持续!

综合来看,有些上市公司前三季度都是盈利,但到第四季度却巨亏,其实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大致可以分为特殊性和持续性两种情况。

只要基本面没有问题,上市公司的全年业绩能够保持,那么特殊性和持续性的第四季度亏损,前三季度盈利并不会造成投资上的损失。

但如果这种持续性和特殊性长期影响到了上市公司的全年业绩,导致连续亏损和基本面受到破坏,那就要小心,甚至远离啦!!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感谢你的点赞和支持。


琅琊榜首张大仙


主要是资产减值,包括并购商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企业日常运营风险,可考虑对各季度营收丶营业成本和毛利进行分析,避免非正常减值的影响


东印度航海指南


个别企业会存在季度差异,比如地暖市场,春夏秋三季市场可能不太好,但第四季度市场火爆。比如期货西瓜,夏天产量高,冬天产量少等等例子。

但总体而言,到了第四季度也就是年底,新钱越来越少,意味着市场上印的钱越来越少,银行减小放贷,企业却需要大量资金过冬(发放员工工资,年终奖,结算本年贷款,清库存,未来年合作垫付资金) 所以,整体氛围都很紧张,主要原因就是 钱少,钱少了,什么事都难办,所以第四季度数据可能不好看。

但来年春天,年报要发出来了,数据又好看了,热钱又流动起来了,所以春夏季节的股市行情一般都比较好一些。

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您。



比特币永远


每年的一月份都是商誉暴雷的时候,投资者要格外谨慎,商誉计提损失导致全年净利润暴减,这不可不防,2019年大批上市公司商誉计提,导致A股利空不断,所以在每年的1月份要尤其关注上市公司的商誉,当然也有像星期六这样的优质上市改变主营发展,押注网红经济成功的例子,二级市场给与充分认可,股价在2月之内翻了五倍,这样的例子毕竟还是少数。

当然有些上市公司为了甩掉之前投资失策的包袱,重新扬帆起航,这就是我们说的利空出尽就是利好,我们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找到被低估的好公司。

还有些上市公司把第四季度的利润提到第三季度,表面上第三季度财报好看,但是出年报的时候会发现第四季度利润大跌,因为在第三季度已经提前透支利润,所以这种小动作都是不好的财务公开恶习,必须要谴责!


3TIGERS


一般三个原因,一是:第四季度要扣除全年非经常性损益,二是:年底公司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确认有商誉减值损失,三是:清理确认相关资产损失。所以会导致第四季度巨亏!


淡然zjm


其实上市公司的财务每个季度都会公开披露一次,其中就包括其盈利数据,如果一个上市公司三季度是盈利的,但是四季度却巨亏,相信在这其中肯定会做公告,导致亏损的原因也会详细解释,毕竟我们散户投资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企业的老板。

但是这个年头老板并不好当,特别是二级市场当中的投资者。

那么主要有哪些情况会导致第三季度盈利到第四季度却呈现巨亏呢?

商誉计提

商誉计提是大部分上市公司绕不开的坎,特别是一些在前期有收购项目的公司,当收购的项目在预定期内不能完成收益目标就会计提商誉。

我们散户投资者如何规避商誉计提了,那就是我们在投资当中,一定要研究F10当中的财务信息,一般情况下财务消息当中都会标注公司的商誉余额。

财务造假

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很多时候我们二级市场的交易者是不了解的,更多的还是上市公司中高层更了解。

一般情况下,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的财务报表是不强制审计的。那么在这段时间当中上市公司就有可能对财务的核算更加马虎,但是每年的第四季度是强势审计的。

而审计的主体则是一些符合资质的会计公司,一旦前三季度财务有假第四季度都会浮出水面。

行业周期

A股当中有很多公司,也有一些公司的行业周期决定了其第四季度收益远远不及前三季度,比如说一个公司夏季做饮料那么到了四季度之后销售自然也就差一点。

资产减值准备

每个上市公司都有固定资产,特别是生产经营的设备。这些设备每年都有一定的损耗,到了年底之后,上市公司会根据这样的损耗确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综合来说,我们在研究财务基本面不能只看当年的财务,我们要结合以往的财务进行分析,因为大部分行业周期性个股每个季度的增长率都是有一定比例的,而一些些资产减值类的个股,我们可以根据以往年报计提减值的数据进行研判。


盘手梁勇


你指的四季度公布,应该指的是年报。这种情况在A股市场比较常见,不能明确的点名是哪家上市公司,可以委婉的举个例子。

比如一家公司,前三季度应收账款很高,假设是10亿元,这10亿元是出让的股权收入,可以算在前三季度的利润里,可是钱并没有在前三个极度就拿到手里。这也就意味着:前三季度的盈利,只是账面利润。而到年底的时候,公司有一笔15亿的银行贷款或其它款项必须支付出去。这样的话,该公司年报就会体现出巨亏的。


迪相财经


逗你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