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何理解並提高共情能力

共情是什麼

共情是心理學術語,通俗的話說就是“換位思考”“善解人意”,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是傑出的心理諮詢大師羅傑斯話說,“共情就是能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環顧周圍,缺乏共情能力的人非常多,為了更好的學習這個能力,我們可以用心智發展情況來加深理解。

心理學家李克富老師在他的著作《自由的聯想》“共情沒有止境”一文中說到,“一般而言,心智的發展須經過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別是把別人當成自己、把自己當成自己、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別人。”

心理學:如何理解並提高共情能力


把自己當成別人

前年春節前跟團旅遊去了趟長江三峽,在神女峰景區,我們坐上畫舫小船,導遊是個消瘦的當地中年男子,開口就笑眯眯的問大家好,然後讓大家猜猜他的姓氏是啥,給了提示,他與西遊記那位大鬧天空的是一個姓。

於是小孩子們熱鬧了,紛紛說姓孫,導遊搖頭,再猜。

大家開始胡亂猜測,姓唐、姓豬、姓沙,導遊搖頭,提醒不是玉帝還封了啥名號吧。

這時候,聰明孩子大聲喊道,姓齊,導遊搖頭,再猜。

終於有人喊出了,姓侯。

買完了關子,導遊終於說這位客人聰明,恭喜猜對了,他姓侯,孫猴子的“侯”。

做導遊的都是聰明人,絕對的共情高手,這位猴導知道遊客出來就是開心娛樂的,因此主動用遊戲讓大家互動起來,氣氛活躍了,心情先緊張再放鬆,就感受更強烈快樂。

人家這個導遊已經輕輕鬆鬆做到了第三個階段:“把自己當成別人”。

要知道,這是我們很多人做不到的,哪怕是心理諮詢師也是努力邁向這個階段。

心理學:如何理解並提高共情能力


把別人當成自己

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都是把別人當成自己,也就是自我中心主義。

舉例我自己吧,在孩子讀初中時候,曾做過說過很多傷人心的言行,比如看到孩子玩遊戲就不爽,作業拖拖拉拉就生氣,甚至團揉過試卷,數落過“你看看人家誰誰誰是如何學習的”,想起來汗顏,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當時究竟怎麼回事兒。

最近由此兒子分享過一個我們當年衝突事情。他說有次早放學回家,聽到腳步聲和開門聲,就想和我來個捉迷藏遊戲,悄悄躲到門後面,給我一個驚喜。

可是沒想到的是,我回家就四處找他,最後找到了,還沒等他解釋,突然爆發脾氣,氣急敗壞,指責他在偷一本網絡笑話書。那本書帶些“顏色”,認為他躲在門後偷看,呵斥不已。

他對我說,那本書真的不是他拿的,也不是偷看的,就是想和我開個玩笑,沒想到受到冤枉,還被說偷看壞書,那個感覺真是糟糕透了。

看看吧,這種對待孩子方式,都是“把別人當自己”,一方面把自己情緒發洩出去,把自己不接受想法強壓給孩子,其實就是“投射”,另一個方面則是把理想化自己投射給孩子,看起來是為孩子好,其實不過是為了那個自己沒有做到的“理想自我”。

自我中心主義思維,就是把這個世界統統看做是自己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也是搞不好人際關係的根源。

發展心理學認為,這正是嬰兒期典型表現,沒有自我意識,認為世界就是圍繞自己運轉的。可悲的是,多少人生理年齡早就成熟,心理年齡還是嬰兒,巨嬰一般。

心理學:如何理解並提高共情能力


把自己當成自己

發展心理學認為,這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三個階段,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

自我意識就是人貴有自知之明,標誌就是認知自己人性,承認自己慾望,看到自己需要,樹立自己理想。

我則是在體驗親子關係中,逐漸意識並努力做到這點的。

原本在孩子初一時候,我們父子關係很好,表現為放學後玩一會鬥牛士遊戲,互相從兩個房間出來,肩披風衣,逐漸靠近,胳膊頂住,有時候也會繼續玩矇眼睛摸人遊戲。

後來關心學習成績,著急上火,投射出自己焦慮,親子關係緊張且糟糕起來。這時候家裡一把手發話了,孩子事情暫時不要我插手,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就好,最糟糕階段事實上孩子不和我打招呼,對抗厲害,我也已經甘拜下風。

於是開始心理學學習,就此開始檢討自己,而且用行動來表達來對孩子的關心與愛。

“說不通寫的通,山不動我來動”。買了很多五彩便籤,每天至少寫一張,都是基於每天的事情、感受、祝福、理解、好句子等,貼在孩子可見的飯桌、床頭、書桌、牆壁等,初二開始堅持到高一,在關係和諧後依然堅持了很長時間。

做我自己的事情,不再焦慮孩子事情,孩子學習、待人接物等一樣好的多,中考成績也優秀。

這個體會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階段,家長一定放手,好處多多,一是自己忪閒,二是孩子高興,三是關係良好,四是自我成長。自我成長就是知道孩子會犯錯,可是忍住不說,知道這是成長經歷,必然階段,但是自己不代替不包辦,克服焦慮,家長孩子都成長。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期,有句話說的非常好,“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

心理學:如何理解並提高共情能力


把別人當成別人

這是最高階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首先是把別人當人看待,就是接受別人犯錯,是人就不完美,註定會出錯,這也是之前真的能把自己當自己的結果,前面做到也就比較容易做到這個。

中學時候孩子喜歡英語,參加新概念英語學習,遇到好的老師,欣賞他,鼓勵他,由此參加英語演講比賽,精心準備但成績不理想,有些灰心失望。接著有個同學所在英語學習機構搞比賽,我們鼓勵參加但是不願意,也不強求。

隔幾天輕鬆提及這事情,建議即便參加也不要過高目標,玩玩就好,權當與同學一起玩就好,他自己同意了,沒想到發揮越來越好,最後拿到了第一名,獎盃獎品證書一應俱全。

把別人當作別人,本質是多祝福少擔心,這體現出信任的力量。

當然,把別人當成別人,還包含人文情懷在裡面,寬容理解別人,就是把這個人的行為放在特定環境理解,比如嚴重壓力下的發揮失常,人會變傻變笨甚至變瘋。

心理學:如何理解並提高共情能力


作為諮詢師反思

導遊是職業所在,也許搞好關係可以容易兜售物品,但是人家做到了,起碼有意識把自己當別人。諮詢師呢,真正脫離嬰兒期的自我中心主義,做到自知之明,平等對待,容易嗎。

都是職業,為什麼差距大,解釋其實也簡單,一方面導遊需要“討好”遊客,諮詢師容易“自戀”,另一個方面,導遊簡單引導遊客就可以配合,而諮詢需要探討深層心理世界,阻抗大得多。

再看越來多人都意識到要理解孩子,把孩子當做孩子,諮詢師呢,能做到把別人當別人,堅信求助者具足能量嗎。

無論如何,諮詢師起碼有自知之明,先做到把自己當自己,自知而後善解人意,最後信任求助者潛能無限,每個人都有自我成長的力量,這就是助人自助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