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弋和罗宪作为蜀国最后的名将,在邓艾灭蜀之时,为什么拥兵自重?

用户50035732909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指的是将领在外领兵作战时,不必事事向上汇报,情况紧急时可以自做主张。

而霍弋和罗宪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一不是紧急情况,二没有接到命令,如果私自调兵就有谋反嫌疑。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军事将领都是不能私自调兵的,没有上级的命令,私自调动军队,就是谋反的罪名,这是相当讳忌的。



司马昭伐蜀时,蜀汉情况危急,身在成都的刘禅只调动了镇守巴东郡的右将军阎宇西进救援成都,而让阎宇的副手罗宪镇守永安,至于在南中的霍弋,虽然有请求带兵进成都救援,但被刘禅拒绝了,没有命令,罗宪和霍弋只能原地待命。

至于拦截刘禅出蜀,更是不可能的事,自已所效忠的皇帝都投降,三军总司令的姜维也在皇帝的命令下投降了,作为镇守一方的将领怎么可能去拦截刘禅,先不说有没有这个可能,要拦截刘禅就得和魏军交战,以罗宪和霍弋是不可能做到,就别说擅离职守了。



蜀汉对外的边境主要是三个方向,一个是北边与魏国交界的汉中方向,一般是大将军姜维亲自负责,一个是东边与东吴交界的永安方向,阎宇、罗宪负责镇守,阎宇被刘禅调走后,就只有罗宪负责镇守,最后一个就是与东吴交州交界的南中方向,由霍弋负责镇守。

作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在没有得到上级或皇帝的命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原地镇守,防止国家在危难之时敌人由边境进入,作为镇守边境的将领,罗宪和霍弋最好的办法,就是原地不动,仍然履行镇守边境的重任。



事实上,罗宪和霍弋不仅没有拥兵自重,反而很好的履行了职责,在蜀汉灭亡的同时,东吴听说后,不仅不来救援,反而派出步协攻打永安,罗宪临危不难,紧守城池六个月,后来东吴又派出了陆抗协助步协攻打永安,但罗宪仍然没有放弃,作为镇守边境的将领,罗宪非常负责任的完成了自已的使命,多次击退了东吴的进攻,捍卫了蜀汉最后的尊严。

刘禅投降司马昭后,罗宪和霍弋理论上也归属了魏国的司马昭,司马昭在蜀汉灭亡两年后去世,其子司马炎即位建立晋朝,此时的罗宪和霍弋就归属了晋朝,当然,这是司马炎善待刘禅的结果,如果司马炎杀害了刘禅,原来这些忠心于蜀汉的将领多半不会对晋朝称臣,肯定会打着复汉的旗号与晋朝对抗,这其中就是罗宪和霍弋。



罗宪是荆州襄阳人,霍弋是荆州南郡枝江人,都是原来的荆州人,也就是刘备带入益州的那一批荆州派骨干的后代,这批人是蜀汉集团的统治阶层,对蜀汉大多忠心耿耿,这批人在益州身居要职,对益州当地豪强形成了压制,最终维护了刘禅的统治。

罗宪和霍弋作为当时镇守边境的将领,是整个蜀汉集团中最后投靠晋朝的将领,正因为他们的忠于职守,还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重用,入朝为官,其子孙后代世代统治当地,如果罗宪与霍弋真的拥兵自重的话,晋朝早就派兵灭了他们,他们也无法抵挡。



从我们后世开了上帝视角和了解历史的情况下来看,知道刘禅在完全有能力尚且一战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但是站在罗宪和霍弋的角度来看,不是你想发兵救援就能救援的,也不是你来救援,刘禅就会感谢你,关健的问题是刘禅的态度,他就是铁了心要投降的,罗宪与霍弋除了服从,别无他法。

如果他们敢率军拦截刘禅,那可就是真的谋反了,刘禅认为他们不听命令,司马昭认为他们想谋反,无论是刘禅还是司马昭,都会杀了罗宪与霍弋。

所以,罗宪与霍弋二位将军镇守原地,抵御外敌,各司其职,是最好的选择。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霍戈和罗宪作为边将,是不能凌架于国家权威之上的,况且在没有刘禅的勤王之令,他们俩的首要任务便是保境安民,护佑一方。

至于蜀汉的灭亡,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本来在钟会还在关中整军之时,姜维就表奏后主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可惜黄皓却听信巫者的预言,认为敌人不会来,把姜维的表给扣了,以至于大臣都不知道,这时蜀汉已失了先机。

此时姜维为躲闭朝中流言,带着蜀汉主力在沓中屯田,因为黄皓的骚操作,姜维连个接应的人都没有,差点被人包了饺子,幸亏姜维反应快,忽悠了诸葛绪才得以退兵至剑阁据守。

其实这个时候蜀汉结果还不算坏,钟会主力被阻剑门关,汉中尚有汉乐二城固守,从关中至蜀粮道险长,钟会十余万军队坐吃山空,钟会都打算退兵了。

这时侯邓艾装了个天大的逼,直接偷渡阴平,攻占绵竹,击杀诸葛瞻父子,兵压成都,后主刘禅直接投降,这个结果,连近在眼前的钟会和姜维都没想到,更别说远在天边的霍戈和罗宪了。

早在魏军来伐之时,霍戈就上表给刘禅,打算前往成都协助防守,可惜刘禅认为战略己定,没有同意。至于罗宪,他驻守在蜀吴边境,守要任务便是防范吴国,当年关羽身死荆州想必是每个蜀国人心中的痛,吴国可是最喜欢背刺盟友了。

接到刘禅降表后,霍戈闻刘禅安危后方降魏,也算尽了最后一点人臣本份。而罗宪面对"痛击我的队友"的吴国,坚决予以反击,决不能让先主的白帝城从我手中丢失,对象是趁火打劫的吴国,也算给刘备出了口气吧。

拥兵自重说的是赵佗那种,霍弋和罗宪可以说上是保全一方,毕竟后主都降了,大将军姜维都放下武器(虽然有阴谋),面对己据成都的十八万魏军,他们俩要闹事,最多也就祸祸老百姓而已。



小白又改名了


先说霍弋,霍弋是蜀汉名将霍峻的儿子,两代忠臣,可见忠诚度上是没有问题的。那成都告急,霍弋为什么没去救援,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刘禅不许。历史上霍弋听说邓艾兵临成都曾经写信问刘禅要不要增援,刘禅的回答是成都兵精粮足、城高池深不足为虑,不许霍弋前来。第二,职责所迫。霍弋当时负责镇守南中七郡,南中七郡当时并不安宁,曾经多次爆发动乱,霍弋出任南中太守就是去镇压叛乱的。当时北方已经有曹魏大军压境,如果此时南中七郡再叛乱,后果不堪设想。第三,意料之外。对于刘禅的开城投降,连姜维都感到意外,因为凭借当时成都的兵力、物力,再坚持一段时间没有问题,霍弋也没有想到成都这么快就结束了。

再来说罗宪,罗宪当时的任务是镇守永安,也就是防御吴国。吴国原本上是蜀汉的队友,但是蜀汉亡国之际,吴国竟然趁火打劫。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吴国听说蜀汉失败,派盛曼将军向西而行,表面上假称救援,内心是要袭击罗宪。罗宪与之展开周旋,后来吴国又派了步协、陆抗前来增援,罗宪坚守六个多月,根本抽不开身去救援成都。


史学夹Louis


霍弋和罗宪两人在蜀汉灭亡时并没有拥兵自重,他们各司其职,保护了蜀汉边境的安全。

先来看霍弋

霍弋是名将霍峻的儿子,他长期担任刘禅近臣,是刘禅最信赖的臣子之一。蜀汉建立后霍弋担任太子舍人,负责东宫护卫、文秘工作。刘禅登基后霍弋历任谒者、黄门侍郎、中庶子等职,并对刘禅进行规谏,甚为得体。

后南中永昌郡蛮夷叛乱,刘禅以霍弋为永昌太守。霍弋治军有方,又有奇谋,很快平定了蛮夷叛乱。为了南中地区的稳定,刘禅以霍弋为建宁太守,统领南中各郡。在霍弋的治理下,南中各地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叛乱,确保了蜀汉南部的安定。

263年,霍弋升为安南将军。当他得知邓艾偷渡阴平,直逼绵竹后,曾上书要亲自率军驰援成都。刘禅对霍弋说,他已经让卫将军诸葛瞻率军前去阻截邓艾,成都防务也有准备,霍弋无需率军援助,继续守备南中地区就行了。

可没想到诸葛瞻却在绵竹被邓艾斩杀,刘禅惊慌失措,他本想前往南中投奔霍弋,却在谯周、张绍、邓良等人的建议下放弃了这一想法,选择向邓艾投降。

霍弋得知刘禅投降悲痛欲绝,率军身着素服哭祭三日。当他得知刘禅前往洛阳,受到了曹魏的优待之后,统率南中各郡向曹魏投降。曹魏任命他为南中都督,继续镇守南中。

西晋建立后,霍弋率部参加了西晋和东吴的交州之战,平定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霍弋以军功得以世代镇守南土。

再来说罗宪

罗宪也是荆州人士,年少时师从益州大儒谯周,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同学。刘禅登基后,罗宪担任太子舍人,是刘禅太子刘璿的近臣。

罗宪为人刚正不阿,礼贤下士,仗义疏财,虽然深得士民的喜爱,但却和刘禅宠臣黄皓不和。258年,刘禅听信黄皓谗言,贬斥罗宪为巴东太守,将他赶出了蜀汉中央。而罗宪在巴东则受到永安都督阎宇的节制,这阎宇则是黄皓的亲信。

263年,刘禅面对曹魏的进攻急诏阎宇率军驰援成都,罗宪留任永安防备东吴。由于阎宇抽调走了永安精锐,罗宪手里只有3000人左右兵力。

蜀汉灭亡后,永安城内骚动不安。东吴又趁火打劫,派陆抗、步协、留平、盛曼等人围攻罗宪。

罗宪先斩杀了城内的作乱者,安定了城内秩序。然后严词拒绝了东吴的劝降,并率军坚守永安。面对陆抗、步协等东吴名将的围攻,罗宪以3000左右的兵力硬是坚守了六个月之久,不过此时城内守军已经死伤殆尽,疫病流行。罗宪已经做好了殉节准备。

就在此时,司马昭趁东吴进攻罗宪之时,命胡烈进攻东吴重镇西陵。陆抗腹背受敌,只能放弃永安,回援西陵,罗宪成功守住了永安城。

罗宪坚守永安立有大功,得到了曹魏和西晋的封赏。他本人得以入朝,其后代则继续统领所部兵马,镇守巴东地区。


石头说历史


这个问题提的不符合历史事实。霍弋和罗宪确实是蜀国后期重要的将领不错,但是在魏国灭蜀国的过程中,这两人都积极表示要忠于蜀国,共同抵御魏国的攻势。但其主要的根源在蜀国的国君刘禅身上,由于当时刘禅对于魏国的进攻非常的惊慌,派出姜维、廖化等将领率蜀兵抵抗魏国的进攻。但当魏军将领邓艾从阴平绕小道攻涪,切断姜维后路,直指成都。刘禅基本没做抵抗就投降了魏国,还命令姜维等将领也向魏国投降,所以邓艾灭蜀之中,最不称职的就是国君刘禅,和霍弋和罗宪关系不大,那么我们来看看霍弋和罗宪当时是怎么表现的。

霍弋

霍弋是霍峻之子,他在处理永昌郡少数民族事务方面有功先被封为永昌太守,后又升为监军翊军将军,兼任建宁太守,回军后统管南郡政事,后有封为安南将军。所以当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他正在安南将军任上,处理少数民族事务。

但当听到魏国攻打蜀国的消息后,霍弋就向君主刘禅建议带兵援助成都一带的防务,但是由于当时刘禅面对魏国攻势已经吓破了胆,一心只想投降,也没同意霍弋的请求。

等霍弋听到刘禅的消息后,亲自穿上丧服,为蜀国灭亡哭祭三日,手下的人劝他向魏国投降,他却说要等到君主刘禅的消息后再决定,等得知刘禅已经东迁洛阳之事时,才率领六郡太守投降。于是才向魏国投降,司马昭以霍弋能保全一方,举郡内附,仍委以旧任,官拜南中都督。

可见,霍弋对于蜀国是忠心不二,对于君主刘禅也是忠心耿耿,在魏国进攻的时候也想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却没有这个机会。

罗宪

罗宪是三国时任蜀国的广汉太守罗蒙之子。当时由于蜀国黄皓专权,罗宪对其愤愤不服,被贬到巴东太守,魏国进攻蜀国时,罗宪守卫永安城。等当听到到成都失败时,永安城内大乱,官员都弃城逃走,罗宪将一个作乱者斩首,百姓才安定。而当吴国得知魏国已经攻占蜀国成都时,想要袭击罗宪的永安,罗宪看到吴国的计谋,认为吴蜀本来唇亡齿寒的关系,现在蜀国被攻打了,吴国却不想着帮助蜀国,想的是从中谋利。于是便愤然率领手下向魏国投降。

罗宪是一个刚正不阿,不依附于权贵的忠诚之官,在魏国灭蜀的过程中,因为职位有限仅仅是做到了守一城的太平,并没有拥兵自重一说。

最后,蜀国的灭亡其主要的责任还是归到国君刘禅身上,国君无能让手下再怎么得力也干不出成绩来。因此,霍弋和罗宪作为蜀国的官员,在蜀国被灭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责任。


山中茅店



公元263年8月,魏国司马昭派出以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公元263年11月,邓艾偷渡阴平到达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开城门投降,蜀汉灭亡。期间,姜维率领大军在剑阁与钟会相持,无暇顾及成都,而霍弋和罗宪拥兵自重,却没有回援成都?依据演义及相关史书,分析如下。


首先,霍弋和罗宪镇守之地,距离成都太远,远水解决不了近渴。

霍弋,字绍先,荆州南郡枝江人,曾跟随父亲霍峻随刘备进入益州。在蜀汉晚期,霍弋平定了永昌叛乱后,便镇守此地,后领建宁太守,总管南中诸郡。三国时期的南中,大概为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从地图上可知,南中距离成都非常遥远,有千里之遥。当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孟获之乱,征战经年。因此,霍弋镇守的南中,距离成都太远,不能及时救援成都。


罗宪,字令则,襄阳人,在蜀汉亡国时,他镇守与东吴接壤的永安。此时,罗宪时刻防备着不靠谱的盟友东吴趁火打劫。永安是东吴与蜀汉的交界线,属于巴东郡治,大概是今天的四川奉节。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成都也非常遥远,不是旬日能到达的。

所以,霍弋和罗宪接到成都被围消息后,他们得筹备粮草,集合军队,再向成都进发,路上行军多日,成都早被邓艾攻破了。霍弋和罗宪远水解不了近渴,不能及时救援成都。


其次,霍弋和罗宪没有收到后主刘禅的勤王命令,不敢私自带兵勤王。

霍弋和罗宪都是蜀汉在边关镇守的大将,他们没有皇帝的命令,是不敢私自带兵进京的。如董卓进京,是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勤王号令,才能顺利进入洛阳。明朝袁崇焕在满清骑兵突破防线,进入腹地,逼近北京时,他来不及请示崇祯皇帝,便率领数万关宁铁骑尾随八旗兵来到京城脚下。虽然袁崇焕将皇太极的八旗兵击退,保住了明朝,却被多疑的崇祯皇帝以私通外敌罪名,将其凌迟处死。


霍弋在邓艾偷渡阴平之时,曾向刘禅请示,是否驰援成都,却被其以成都兵精粮足拒绝了。他没有理由带兵向成都进发,罗宪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除非有后主刘禅的诏书或者虎符,霍弋和罗宪才能带兵勤王。《汉晋春秋》中记载如下:

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


最后,霍弋和罗宪即使驰援成都,也无济于事。

蜀汉百分之九十的军队在大将军姜维手里,他率领蜀汉主力在剑阁,与曹魏钟会主力对峙。如果成都被围,姜维应该是最佳的援军,他要兵有兵(蜀汉百分之九十精兵),要粮有粮(踏中屯田)。因此,成都被围,第一个救援成都的应该是兵精粮足的姜维,而不是兵微将寡的霍弋和罗宪。


霍弋镇守南中,而南中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经常动乱。当年丞相诸葛亮七擒孟获,收服其心。可是诸葛亮已经去世近30年了,他在南中少数民族的影响逐渐淡化,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可能已经故去。总之,南中叛乱不断,多少年都是依靠霍弋镇守,才没有太大的动乱。如果霍弋前脚离开南中,后脚就可能有叛乱。因此,即使霍弋带兵勤王,南中也保不住了,迟早从蜀汉疆域中分出去。


罗宪镇守的永安则是与盟友东吴的边界。这个盟友不太靠谱,指不定啥时候反咬一口,落井下石。公元219年,东吴孙权趁关羽围困樊城之时,派出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截断关羽退路。后关羽没有死在汉贼曹操手里,却于临沮被东吴所擒,随后被杀。因此,罗宪并没有因为与东吴时盟友关系,而掉以轻心。他时刻防备着东吴趁火打劫。

公元263年,东吴听说蜀汉亡国,吴帝孙休派盛曼将军远道而来,表面上救援蜀汉,本质上是要奇袭永安,趁火打劫,瓜分蜀汉。罗宪为保护领土不丢失,坚持抵抗多达六个月,东吴军队才撤去。《晋书》中记载如下:

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


总结:邓艾偷渡阴平,包围成都时,霍弋和罗宪并不是拥兵自重,不想救援成都,而是由于上述三个原因,他们有心无力。《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对霍弋和罗宪评价如下:

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

你是如何看待霍弋和罗宪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霍弋和罗宪并非拥兵自重,而是蜀汉灭亡的速度实在太快,快得让他们根本都来不及做出反应。当时,在钟会伐蜀时,蜀汉国内的军队部署,主要分为这四大军区:

一是姜维率领的八万蜀汉军事主力,在北边的沓中屯田。二是霍弋率领的一万多精兵,在南边镇守南中诸郡,防止南中蛮族叛乱。三是在东边镇守江州以防备东吴的罗宪、以及镇守永安的右将军阎宇,两人的军队加起来有近两万人。四是留守在成都的禁军,也有近一万余人。

最开始,钟会的15万伐蜀大军是从公元263年8月份正式从长安出征,而在钟会大军刚出发时,姜维就已经通过留在前线探子得到该消息,于是他赶紧上奏刘禅,要求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但黄皓却暗中使坏,没有让刘禅知道这个事情,而蜀汉群臣自然也不知道此事。

所以,等到9月初的时候,钟会的大军抵达汉中前线,并对汉中发起进攻时,蜀汉朝廷才得到钟会伐蜀的确切消息,而此时姜维的大军已被邓艾给死死缠在沓中无法去救援,刘禅只好赶忙派廖化前去支援,同时让张翼与董厥防守阳安关口,但最终为时已晚,等到九月中下旬时,汉中就已经全线失守。



消息传回四川后,举国皆惊,要知道当年刘备为夺取汉中,几乎出动了麾下所有的军力,不仅刘备亲自上阵作战,更兼有马超、张飞、黄忠、魏延、法正、赵云等众多谋臣猛将协助,却还整整花了两年时间,才把汉中给打下来。后来魏延镇守汉中八年,把汉中经营得堪称固若金汤,结果呢?现在钟会只用了区区半个月时间就把汉中给夺走,蜀汉半壁江山尽失。

然而,更要命的是,钟会的大军丝毫不给蜀汉喘息的机会,直接率领大军继续南下,一口气打到剑阁,但还好此时姜维已经摆脱了邓艾的纠缠,他赶紧率领蜀汉军事主力来到剑阁,凭借着剑阁险要的地势,暂时防御住了钟会的进攻。

此时,蜀汉朝廷才总算可以喘口气,同时也是在这个时候,镇守的边关的霍弋、罗宪等人,才得知道钟会攻破汉中的消息,虽然从情理上说,他们应该赶紧调兵回成都救援,但问题是,对于古代镇守边关的将领,在没有收到朝廷调令之前,是没有人敢直接率军回都城的。

因为,没有朝廷调令而私自调军回都城,不要说路上各个关隘的守军不会给他们放行,就是各地的官员也不会给他们提供军需粮草。同时,如果边关将领私自调军回都城,很容易被扣上谋反的帽子,因为谁敢说你这不是想要趁火打劫?



再退一万步说,就算朝廷不给边关将领扣上谋反的帽子,但因为他们的私自调军,造成边关空虚,从而让边关的敌人有机可乘,比如东吴或者南蛮等,他们趁机打劫怎么办?如果他们擅自调军回成都,结果成都方面自己就能搞定,根本不需要他们回来,反而因为他们的擅自离守,造成边关动乱或丢失,那边关将领不但没有功,恐怕还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在这种背景下,哪个边关将领会自作主张调军回成都呢?除非他们是真想趁火打劫,否则再没有接到朝廷调令之前,他们绝不会、也不敢乱动擅自行动。所以霍弋、罗宪等人,只能等待成都方面的消息,最多而言,他们会纷纷上奏朝廷,询问是否需要调兵回援。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当时的蜀汉朝廷显然并没有给边关将领发布任何回京救援的调令,而霍戈主动给刘禅上的表,刘禅并没有给回复。当然,也有可能是蜀汉朝廷根本来不及发布调令,因为,在钟会和姜维剑阁对峙刚过去不到半个月时间,邓艾的大军就已成功偷渡阴平,并且很快兵不血刃攻下涪城。

在这种背景下,蜀汉朝廷就是想发布调令让霍弋、罗宪等人回师救援,也已经来不及,所以慌忙之中他们只能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领成都仅有的一万多禁军前去迎战邓艾,却没想到诸葛瞻三战三败,包括他在内的蜀汉将士们集体阵亡。

其后在短短几天之内,邓艾的大军就已经兵临成都,刘禅更是直接选择投降,这速度快得,连在前线作战的姜维都出乎意料,更不用说远在边关镇守的霍弋、罗宪等人。而很快,刘禅的投降诏令就被邓艾派人送到姜维、霍弋、罗宪等人手上,这个时候,他们也只能选择投降。


我是赵帅锅


作为一国的将领,如果本国君主被降,或者本国因此落败,将领有三种选择:一是跟随君主投降,二是为其他政权效力,三是杀身成仁。

三国时候宁死不降的人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袁绍的手下,他的手下多燕赵之士。很多河北人,不管是军师还是将士,几乎都是不投降的,宁死不屈让人敬佩。

而蜀汉的将领霍弋和罗宪,在蜀汉落败之后,都没有单纯的选择哪一种,而是以蜀汉和人们为重着想。虽然两人都不是什么识趣之人,但是正因为他们一心为国的品行,终得到善待,被司马氏封为侯。

魏国攻打蜀汉时,霍弋正带众将士拿下南中诸郡。他在知晓魏军已经打过来之后,便想着带领将士前去成都相助。虽然霍弋确实是好心,确实是在为君主着想,奈何君主不听啊。所以最终成都失守,刘禅受降。作为降国的将士,霍弋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如果他手中没有那么多将士,那么魏军自然就招降了他。但是偏偏霍弋不仅将士颇多,而且还占据着诸郡,完全可以自己建立一个政权。所以魏军又不敢招降他,谁知道此人是不是诈降呢?而霍弋本人又是怎么想的呢?

君主受降之后,霍弋着丧服,痛哭三日。这时霍弋部下都认为应该赶快投降,保全自己,霍弋却不赞成。在他看来,当前还不知道君主的安危如何,不可以随便投降。如果君主与魏国和睦,到时己方再投降也不晚;如果君主受辱,或者被杀,那就带领众将士反了魏军。后来君主受魏军善待,霍弋便率附近六郡的官吏,表示自己愿意投降。司马昭很欣赏他的表现,授予其要职,令其继续把守南疆。此后,霍弋又先后平定了其他三郡,最终被封侯。

霍弋时把君主的安危和得失作为自己的准则,君主安则安之,君主危则抗之、拒之。当得知君主得到善待后,他以民众和国家的利益为重,率六郡投诚,备受人们的尊崇。特别是重新上任后,仍一心为民。禁暴诛乱,功封列侯,并最终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他的作为,值得人们称赞。

公元263年,吴国在知晓蜀汉败了之后,当即就派众将士前来救援。当然吴国不是什么好心之人,吴国将士前来不过还是为了趁机夺取蜀汉要地罢了。见此罗宪表示,自己宁愿战死,也绝不做俘虏,也不会将己方的领土让出去。为此,他要求将士严守各地,终击败了吴军。公元264年,益州落败,百座城池也因此失去了领头人,见此吴国又想占便宜了。为此,罗宪带领众将士坚守长达六个多月的时间。由于一直没有援军前来,有人便劝他要么趁机降了,要么投奔其他势力。毕竟按照己方的势力,是打不过吴国的,但是罗宪拒绝了。不久,司马氏派胡烈率军前来支援,处于两方势力夹击中的吴军只好退兵。自此永安之围解除,罗宪因保土有功被授予要职,之后也因此被司马氏封侯。

作为一方将领的罗宪其实可以降魏降吴,不过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安排和待遇。特别是投降魏国,马上就会遭到吴国的围攻,弄不好连性命也难保,至于位居高位更是奢望。而投降吴国,至少可以确保性命。而且在这之前罗宪曾多次出使吴国,吴主对罗宪也十分欣赏。如果罗宪借机投靠吴国,混个一官半职,应该不成问题,弄不好还可因此加官晋爵。但罗宪并没有心动神移,仍以国家和人民为重,哪怕因此被杀他也没有退缩。最终命运之神最终眷顾了罗宪,他不但成功却敌,还因此封侯。





南飞雁1988


二人并非拥兵自重,之所以没有来到成都救援,各有因缘。霍弋是霍峻的儿子,霍峻是刘表手下,在曹操南征时,刘表病死,刘琮投降,孙刘合力战曹操,曹操北归,原荆州旧人多回归刘备,霍峻就是其中之一,后随刘备入益州,二刘反目,拒守葭萌城,兼防张鲁。刘备取益州,霍峻当上梓潼太守、裨将军,三年就去世了。刘备非常痛惜,亲往祭奠并夜宿于他的坟墓上诉衷肠,时人传为佳话。


刘备心痛霍峻英年早逝,收养其子霍弋在府中,等到长大,用为刘禅的舍人,又随诸葛亮多所历练,在诸葛亮逝世后,逐渐成为蜀汉中坚之一,为刘禅教导太子刘璿,多有规劝裨益。(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南中时乱时顺,朝廷让张松儿子张表为庲降都督,阎宇为副,霍弋成为阎宇的参军同往南中地,庲降都督与江州都督、永安都守、汉中都督同为蜀汉政府常置的四个镇戍都督之—,但因是飞地的缘故面对夷族形势更加复杂,历练几年后,代替升职的阎宇统南中诸郡。


在任期间,霍弋采用绥靖招降和斩其祸首的办法,又临之以军威,使得南中地较为平静,在司马昭三路伐蜀汉时,霍弋得知,主动上表成都,向刘禅请求带兵回来拱卫,刘禅不同意,认为作战方略已经确定,外面有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军,魏军势必难以寸进,不必在成都陈重兵防守。没想到邓艾行险,从阴平景谷道翻山到达江油,又击败诸葛瞻前来大战的成都守军,兵至城下,刘禅大势已去。霍弋就算回援也来不及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三国后期三家都乱象丛生,曹魏被架空,东吴则出了孙綝之乱,吴帝孙休上位,与丁奉等人谋诛国贼,又怕万一事不成功难以收场,便暗中让骠骑将军施绩向蜀汉请求帮助,刘禅与众臣商议后,派出阎宇带兵到永安任都督,观察动静,响应东吴请求。东吴诛孙綝倒顺风顺水没出大事。而蜀汉却祸从天降,接到成都被围的消息,阎宇连忙带兵回援,只留下二千兵给罗宪镇守永安。(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因为阎宇先行出兵,罗宪永安这方面算是有救兵前往,而他留在当地的兵力最多也是几千人,自顾不暇,也不可能再抽调前去。罗宪是将才,在刘禅降后,东吴派出盛曼步协陆抗偷袭,在罗宪的指挥坚守下,吴军不是大败便是无功而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