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说的是啥你知道吗?

新大风歌


在中国传统文明中,它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儒家文化提倡仁孝礼节,而生儿育女则是孝道,因为有三种不孝道,没有人是落后的。这种情况在农村根深蒂固,所以一个农民家庭有大量的子孙后代是件好事。因此,民间有很多关于孝道和完整家庭的说法。但我们也听过这样一句话,农村的民间俗语叫“九子十三孙,欲葬孤坟”。那是什么意思?有意义吗?是不是孩子和孙子孙女越多,家庭就越幸福,人们就越支持他们?今天,我要和你谈谈这个话题。

首先,九子十三孙是农民最想发生的事。

农村虽然相对贫困,特别是过去衣食无忧,但家庭成员多,可能意味着吃得不够,穿得不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生产率相对较低,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才能获得足够的粮食。众所周知,过去农村的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没有能够提高产量的农药和化肥,而自己的作物单产相对较低。所以他们只能投入更多的人力来开垦更多的土地,种植更多的大规模粮食。

这需要足够的劳动力。过去,只有家庭成员多,劳动力特别是男性劳动力强,才能有足够的劳动力。一般来说,一个农村家庭有两三个儿子甚至四五个儿子是正常的,但如果一个家庭能养活九个儿子,这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在古代,九子十三孙代表着一个家庭成员众多、儿孙幸福的盛会。这是许多农民家庭能想到却又不要求的。

其次,临终的陵墓是农民最不愿看到的惨状。

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家庭养老是社会养老的主要模式。农民努力地从土地上获得食物来养活孩子,但是当他们老了,他们必须养活孩子来养活他们。这是中国人融入血液的一种支撑理念,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传承。

好的一面是,家里有很多孩子,所以老人应该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因为有那么多孩子可以养活他,在他年老的时候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但实际上,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即使在今天的农村,如果一个家庭有很多孩子,老人也不会特别高兴,甚至可能没有人赡养他们。

因为会有更多的孩子出现洗牌抱怨、相互捉弄、不愿养老的情况。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和财富都可能不同。有些人可能更慷慨,有些人可能不那么吝啬。在赡养老人方面,有些人认为理所当然,而有些人则不愿意付出或付出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家庭冲突。几个孩子因不赡养老人而闹得沸沸扬扬,甚至惨死。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老年人的家庭生活中,他们的老年生活得不到幸福,会很悲惨,无论是从精神层面、心理层面还是现实层面,物质生活层面都是一样的。

往往只有一两个孩子的老人,他们晚年的生活可以相对有保障,因为孩子很少,没有办法推卸责任,只有自己支持,从而减少矛盾和纠纷。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情况。也有子女少的人不愿赡养老人的情况,也有子女多的情况,但家庭关系和谐,愿意一起赡养老人。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所以还是有理由这么说的。没有人愿意抚养很多孩子,但最终,没有孩子愿意养活自己。如果有这样的场面,一定会让老人很伤心,精神也会受到严重打击。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告诉孩子们善待老人。你觉得这有道理吗?欢迎在下面留言,谈谈你的观点和想法。


一般


这句俗语主要的意思是,娘有九子,奶有十三孙,但寿终正寝的时候却无人来看,无人来管,自己一个人孤苦的葬在孤坟上,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小农人讲一个真实故事大家可能就有体会了。

我们村有个90岁高龄的老太太--李奶奶,李奶奶生于抗战时期,一生要强,在全国解放后嫁个了自己第一人丈夫是个抗日英雄,结婚3年时间生了4个孩子,但由于李奶奶的爱人久病成疾,不久就病逝了,李奶奶独自一人带着四个孩子生活,在经人介绍,李奶奶嫁到了我们村,当时我们村的生活条件还行,后来李奶奶又生了3个孩子,就这样,李奶奶一生中有7个孩子,李奶奶这一生清贫,把最好的都给了儿女,儿女们也很争气,老大和老四通过努力上了大学,其它的孩子都在农村发展,也都发展很好。

李奶奶在80岁之前从来没让儿女子孙照顾,因为一生要强,而且生活规律,李奶奶的身体非常棒,但这一切从12年的时候就改变了,12年李奶奶身体出现了很多老年慢性病,慢慢的就摊在了床上,起初这几个孩子还挺孝顺,隔三差五的去照顾,但时间久了大家都开始埋怨谁照顾的时间少,谁出的钱少,就这样老太太被这7个孩子折腾来折腾去,因为没有行动能力,李奶奶被折腾的越来越严重,后来医生建议说必须得给李奶奶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不能在这么折腾了,但在赡养问题上,这7个儿子15个孙子孙女都是互相推诿,当时给村干部老王气的说以后老太太村里养,让他们这几个孩子永远不准进村,可见李奶奶这些子孙是多么的操蛋,真的是“久病床前无孝子”,经过将近半个月的协商那几个不孝子统一平均出钱,村里出人照顾李奶奶,就这样,除了逢年过节这些人回来看李奶奶,其它的时间真的很少能看见。

就在去年19年,李奶奶病情严重,孤苦的走了,李奶奶在村里有两趟平房,建于上世纪90年代,也算是李奶奶的私人财产,在李奶奶过世后,那几个不孝子又回来因为这两趟平房打的不可开胶,真的是世态炎凉,现在一提李奶奶整个村的人没有一个不咒骂她那几个不肖子孙的,这个情况也许就是“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真正含义了。


布衣小农人


在农村有各种各样的俗语,每一句俗语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就像问题中提到的“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就非常深刻表达了对于农村子女的问题,那么今天我就结合我们村真实的例子来进行讲解。


“九子十三孙”

想必大家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到子孙满堂,在我们村有这样一户人家,其佳节的孩子特别多,有四个男丁还有三个女儿,一共是七个孩子,记得小时候这家人的生活条件特别的艰苦,毕竟孩子多每个人都要吃饭,孩子多做父母的再累再难,只要能看着孩子快乐的长大就心满意足了,在农村一般家庭多的孩子,其父母都是有所考虑的,比如说以后百年之后孩子们相互之间都能有个照应,由此可以看出父母无论到什么都在为自己的子女们着想。


“临终葬孤坟”

首先我们在认识这句话的时候要和上一句“九子十三孙”联系到一块来理解,就好比我刚才讲到的我们村的这户有七个孩子的家庭,到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了,而这个家庭的老人却自己一个人住,他的子女们都在忙碌着自己的家庭,因此对于其父母也就很少再管了,因此等到其父母百年以后,也就应了问题中的这句“临终葬孤坟”了。

综上所述:

总而言之这句老话主要就是为了教导后人,一定要做到“百善孝为先”毕竟有句老话说的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要知道这也是咱们的一种传统美德。


纪录乡土


过去常有多子多福的说法,其实那是安慰人的。过去的是现在的人知道的不多,但是现在发生的事倒听说不少。兄弟们多的家庭,老人去世了,早晨去了火葬场,中午吃饭后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走了之后,弟兄姊妹们都吵成一团,有的还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都认为自己吃了大亏,有的甚至不来往了,连父母的坟都不去了。


江东第一城之主人


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这句话有个典故,不是各位说的现在子孙不孝,与现在的子孙不孝也搭不上边。

诸位可注意过现在黄历书上,在农历每一个月都标有《楊公忌》三字,在我家当地又称阎王忌。

楊公忌日每个月是固定不变的。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腊月十九。

这个典故说的是历吏上有位姓楊的大官在某一年除夕的年夜饭吃饭的时候,见自已的儿孙都向他敬酒,非常高兴。就用筷子敲着桌子说,老夫今年七十整,共有九儿十三孙,子孙绵延万万年,哪有孤老到我生。说者无忌,但惹恼了门神,门神就到阎王那里告状,说了楊大官的一大堆坏话,阎王大怒,骂道,他要子孙绵延万年,今生不做孤老,我偏要他今生做孤老。第二年,杨大官家十三个孙子全都死了。后来他的儿子也都死于杨大官人之前。最后杨大官临死之时就只剩下杨大官人一人,这就是九子十三孙,临终上孤坟的典故。

在我的老家至今还流传着,在吃饭时小孩不能用筷子敲打桌子或碗。那个孩子不听话吃饭时用筷子敲桌子,爷爷,奶奶都会说,不能敲,犯杨公忌了。


农民进城务工专业


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在安庆有一种传说:这是古代杨姓家发生的事情,楊公家有九子十三孙,猖狂说过头话,跟人家说:我有九子十三孙,要想孤老到来生,谁知正月十三死一个,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腊月十九日,十三个孙子当年死光,后代无裔无嗣了,至今人们把杨家一年死十三个孙子称楊公忌日。


熊岳维


九子十三孙,说的是人丁兴旺,古人讲多子就是多福。临终葬孤坟,就是孤独的死去,没人給他养老送终。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几个,其一,古代农民收入靠土里刨食,扣除苛捐杂税就所剩无几,供养老人力不从心。其次,古人有活着分家产的习惯,本指望分完家产后子女能孝顺,但由于子女众多,总会有人觉得亏,对老人有不满,借机就不赡养老人。在互相攀比,互相推诿中,让老人变成孤独者。其三,儒家传播的孝道,有知识的士人以身作则的多,很多农民没这个觉悟。爱孩子是天性,爱老人是人性,人性本身就是自私方面居多。


大漠慢行者


九子十三孙临死葬孤坟,啥意思?

这是一句流传民间已久的老话,有的读者就要问了,为什么是九子十三孙呢?而不是九子九孙,十子十孙呢?这句话流传民间由来已久,有个典故,话说在元朝时代,有位优秀的政治家名为”赛典赤.赡田丁”,对元朝初期的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贡献, 对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推动的作用,因此“赛典赤.赡田丁”深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赛典赤.赡田丁”有赛、忽、马、丁、保、沙、纳、哈、速、闪、穆、杨、郝十三个姓,想当然他的孙子也分为十三个性,自然就有了九子十三孙的说法,九子十三孙的说法是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由一个家庭变成一个家族之兴旺发达,大吉大利之意。

临终葬孤坟之说,文中的孤坟二字看了不免有些悲伤,道出了世态炎凉的现实生活,在还没有计划生育之前,每个家庭都有八九个孩子,甚至有十个孩子以上的家庭也不少,由于兄弟姐妹家境不同,情况不同,造成一母生九子,九子本是同根生,剩下一个白头翁!人这一生有太多不确定因素,造成一个家庭兴旺到衰败的变故,说不尽的苦和累,流不尽的辛酸泪,临老还得一个人孤老终生,虽有子孙去难进家族墓地,空留人间孤坟一座,这就是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的说法。

希望广大读者下方补充评论留言,加以修改





河北宋姐


“九子十三孙”:古时数字九是虚指,三也是虚指,是说儿孙满堂,家族人丁兴旺,香火茂盛

儿孙太多有时候也不太好,父母渐老,身体日渐衰弱,无病可好,有病了,儿孙自有儿孙事,都忙,都不愿亲自照料,宁愿请护工,最后,一曲唢呐送老娘,三捧黄土入坟岗。

我们这有一老妇,方圆百里都认识,还是民国小脚(我称她是活文物),心地善良,特别喜欢抱别人家小孩,全国解放那会还帮忙给村里村外的妇人接生,村里人不管老少,都管她叫奶奶,都喜欢这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年轻时是大家闺秀,文革时丈夫惨死,而今年九十有二,身轻体健,耳不聋眼不花,牙还剩六七颗,背微驼,走路不扶拐,育有4儿3女,独居,不愿儿女养活,田是种不了了,还有2分菜地,自给自足,菜吃不完了,还骑着破三轮赶集去卖了换二两苞谷烧(农家自酿烧酒),她时常说:但凡我还有一口气儿女们我谁都不跟,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吃香喝辣都不愁,倘若哪天大小便失禁了,半身不遂了,我枕头底下那一瓶敌敌畏兑着烧酒一喝(还真是有,儿女们拿走了,她又买一瓶,最后儿女们也没辙了),痛痛快快,一了百了,不给任何人添麻烦,儿女们都有儿女了,他们过好我就知足了,我一个死老太太,老头子都死了好几十年了,我还怕啥?最后,她真的如愿了:一次出门不小心摔断了大腿,儿女们把她送到了县城医院,医院也不敢做手术,毕竟年纪太大了,住了几天就回来了,儿女们怕她想不开一天晚上瞅老太太睡实了拿走了枕头下的敌敌畏,可第五天早上老太太还是死了……原来老太太早已准备了另外一瓶敌敌畏……上山时,几个村,好几百人(大部分老太太都抱过,还有的是她接生过的),凡是在家里没有出门的,都来送……哭声震天……

这就是“临终葬孤坟”(图片来自网络)



楚襄蛮


俗话说“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说的是啥你知道吗?这句话说的很现实,所以说养儿防老有什么用,还不如小棉袄实在。


现在农村大变样,农村变漂亮,道路变宽了,路灯都按上了,活动广场健身器材样样齐全,但是这些农民都无暇顾及,因为农村除了老人,年轻人很少在农村,有点劳力的农民都选择去外地打工了,还有很多农民在城里买房安家落户了,农村里就剩下一些老两口,甚至还有很多独居老人,说个不好听的话,老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身边都没有人知道。

“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意思是说,一个老人养育有九个儿子,有十三个孙子辈份的成员,可谓家族还蛮大的,但是临终的时候还是一样孤坟葬在那里。也就是说,儿子晚辈再多,如果不在身边就行不了孝,最后孤苦伶仃。


我村前几年发生一个事,一户人家,家里只有一个老头在农村里独住,老头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发展,都很有钱,每年只春节回来一次。农村的房子也是重盖了,小洋楼式的,里面厕所都齐备,但是老头还是喜欢在外面的旱厕解手。老人有高血压,每天要按时吃 。

有一天,本村农民经过厕所,但是闻起来很臭,于是进入厕所一看,看到老爷子si在里面了,身体已经开始发臭了,估计是血冲顶了。后来村民连忙给他两个儿子打电话,回来处理后事。看到吧,家里有两个儿子,家里也有钱,最后还不是落到连老人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吧。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请关注我,我们一起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