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這是萬物的一個法則和規律

上天想要滅誰,必先讓其瘋狂。

明白這樣一個規律,不會物極必反,才可以福報不斷

《道德經》:物極必反,這是萬物的一個法則和規律。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他講述的是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會有一個物極必反的結局。當你走到某一個限度,還不懂得適可而止的時候,這個事情一定會往相反的方向去變化。

老子有幾次在道德經中都用了辯證法的這種方式來論述了道德經中的一種思想,比如說在道德經中的第36章,老子就拿弱與強,廢與存,這樣的一些矛盾的對立思想,來論述了他所想要表達的一種智慧。

這句話叫做: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裕固居之。將欲取之,必與固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想收緊它,就要擴張它,如果想消弱它,就先增強他,想要廢除它,必須先推舉他,想要奪取它,必須先給予他。

其實這個思想與我們現在很流行的有一句通俗的話來形容,叫做,想要讓他滅亡,先要讓他膨脹。老子所闡述的這個思想也是去用另外一個角度去毀滅一個事情,去摧毀一件事情的一種方式。如果想要毀滅某一個東西,先推舉這一個東西,讓他到達頂峰的時候,他自然會走向滅亡。

我們舉個例子,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說年少得志不是什麼好事,因為當一個人年少得志的時候,被他的命運推上一個高峰。在年紀輕輕就到達一個巔峰的時候,這通常都不懂得收斂,不懂得謙虛的道理。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到達一定高分的時候,勢必會走相反的路線,也就是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這是物極必反的一個道理,這也是老子在這一章中所說的思想的一個基礎。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這是一般人不易察覺的民通的道理,柔弱能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離開水,國家的銳利武器不可以向人展示。

大道無言無為,沒有一個具體的形象,它無處不在,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大道對於我們的控制,是我們能意識到卻無法感受到的,這就是大道的一個平凡。而他不以聲色為誘惑,不以名利作為引誘,不以武力作為一種威脅。這是他的一種智慧,一切順其自然,這也是達到無為而治的一種智慧。

其實我們從這一章應該學到的是什麼呢?我們要學到的還是不要太過於高調,要懂得適可而止。比如說我們要防止在高峰的時候走向低谷,所以用一種謙虛的狀態去面對別人。拿一種低調的狀態,去為人處事,就像老子的智慧一樣。

老子寧可居於柔弱的一面,老子曾說別人是機巧聰明的,而我是渾渾噩噩懵懵懂懂的,這也是老子的一種智慧。有些東西看似柔弱,實則蘊含著內斂,強勁的一種東西,富於韌性,生命力也是旺盛的。有更大的一種發展機會,因而能夠持久。

有的時候看似堅強,看似剛強的東西,反而不適合去生存,沒有太大的一個好處,應該做到外方內圓,內在謙虛,低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