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希特勒只發展經濟不侵略,德國現在能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嗎?

共跳滴水線子


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卻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迅速崛起,那麼如果德國只發展經濟而不發動戰爭,德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嗎?事實上絕不可能,原因在於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德國的經濟發展,而德國的對外侵略擴張,一定程度就是為了挽救國內經濟。如果德國不對外擴張,經濟將極可能走向崩潰,根本無法順利發展。

一戰後的世界經濟繁榮,實際上是一種不平衡的繁榮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經濟迅速步入繁榮期,然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不僅揹負了鉅額戰爭賠款,且根本無力恢復經濟。於是,為了保證德國能夠負擔戰爭賠款,西方戰勝國不得不想方設法的挽救德國經濟。

△“道威斯計劃”簽署現場

1924年4月9日,協約國賠委會專家委員會主席、美國人查爾斯·蓋茨·道威斯擬定了一項解決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該計劃經同年7月16日至8月16日的倫敦會議(英、法、意、日、比、希、葡、羅、南、美參加)討論通過,於同年9月1日開始生效。

該計劃的核心內容,其實就是通過改組德意志銀行、實行貨幣改革、提供貸款援助等方式,幫助德國恢復經濟,從而保證其有償付賠款的能力。“道威斯計劃”執行之後,英美等國開始通過貸款幫助德國恢復經濟,而這些資金為德國經濟的恢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英法等國雖然是一戰戰勝國,但同樣是美國的債務國,德國雖然需要向英法等國進行賠款,但英法等國同樣需要向美國償還貸款,這使得大量熱錢紛紛湧入美國,導致美國的黃金貯藏量從1913年的19.24億美元上漲到了1924年的44.99億美元,且佔到了當時世界黃金總貯藏量的一半。

因此,雖然一戰後世界經濟一度步入繁榮期,但這種經濟繁榮實際上是一種不平衡的繁榮。由於早期美國對外大規模貸款和投資,使得這種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抵消,但這種抵消卻是治標不治本,且使得這種不平衡開始迅速加劇。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的大暴跌,由於發生在星期四,因而又被稱為“黑色星期四”。股市的暴跌使得美國開始從歐洲大量抽回資金,就此導致這種不平衡的繁榮開始破裂,就此引發了人類社會遭遇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深刻的經濟危機。

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促使了獨裁者的上臺

這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大蕭條,使得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開始破產,德國為了自保,不得不延期償還外債,而這又危及到了英法等國銀行家,導致資本開始出現短缺。

由於資本的短缺,導致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出口和國內消費都陷入銳減,而沒有了市場又導致大量工廠關閉,而貨物的缺失又導致貨物運輸降低,又危害到了船運業和造船業。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全球經濟開始陷入大蕭條。

經濟大蕭條造成的另外一個嚴重影響就是失業人口的增加,由於工廠的大規模倒閉和關停,使得大量工人長期處於失業當中,而這在工業化國家中表現的極為突出,例如到1932年時,美國的失業人口高達1370萬,德國則有560萬,英國也達到了280萬。

大量的失業人口導致各國政治產生劇烈動盪,在這種大背景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變得搖搖欲墜,“浪漫-極權主義”政治運動開始出現,阿道夫·希特勒、貝尼託·墨索里尼、東條英機等獨裁者趁機崛起,開始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以當時的德國為例,希特勒利用德國民眾對《凡爾賽和約》的仇恨和經濟危機爆發的絕佳時機,將民族主義演變為民族復仇主義,促使了納粹主義的形成。德國納粹主義首先把矛頭指向國內的猶太人,宣稱北歐雅利安—日耳曼人是上蒼賦予了“主宰權力”的種族,而猶太人是劣等民族,應予淘汰和滅絕。

與此同時,希特勒批評其他政黨脫離了群眾,特別是底層人民,包括工人階級和青年人群,底層人民由於生活陷入困頓,於是便成為了希特勒的鑑定支持者。與此同時,由於德國中產階級在經濟危機中生活水平一落千丈,相較於底層民眾,他們對納粹主義更是有著一種狂熱的追求和擁護。

老牌帝國為自保實行經濟封鎖,德意日等新興國家被迫走上對外擴張之路

這次經濟危機對西方各國的經濟產生了致命打擊,各國相繼發生了深刻的貨幣信用危機。西方國家為了自保,相繼廢除了金本位制,紛紛推行不兌現的紙幣制度,進而導致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陷入混亂之中。

由於商品的嚴重滯銷,國際市場和投資場所開始成為各國的爭奪焦點,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而為了爭奪國際市場和投資場所,同時為了對抗其他貨幣,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紛紛組建貨幣經濟區。

1931年9月,英國聯合英聯邦各成員國(加拿大除外),以及瑞典、挪威、丹麥、葡萄牙、埃及、伊拉克、阿根廷、巴西等國家組成英鎊集團。法國聯合布基納法索、喀麥隆、象牙海岸(科特迪瓦)、尼日爾、新喀里多尼亞及法屬波利尼西亞等國組成法郎集團。美國則聯合加拿大、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多米尼亞、厄瓜多爾、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利比里亞、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菲律賓、委內瑞拉等國建立了美元集團。

△英聯邦成員國

這種基於貨幣形成的經濟區具有極強的排他性,雖然穩定的市場和投資場所對於穩定本國經濟具有良性作用,但無疑使得德意日等新興國家遭受了沉重打擊。這些國家由於是新興經濟體,貨幣在國際市場上可以說毫無優勢,自然無法與其他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競爭。

黃金本位制的崩潰,再加上貨幣經濟區的形成,導致德意日等國經濟受到了嚴重威脅,為了避免本國經濟崩潰,他們只能選擇通過對外擴張的法西斯主義道路,從而通過武力擴張的方式,掠奪穩定的工業原料來源和商品銷售市場,從而組建自己的經濟區。

△軍事工業迅速提振了德國經濟

此外,採取對外擴張的方式,還可以促使本國軍事工業蓬勃發展,從而將本國經濟從崩潰的邊緣拉回來。以德國為例,希特勒上臺前曾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但他面臨著一個極為嚴峻的問題,那便是大量的失業人口,如果不能解決失業問題,那麼是無法達成這一目標的。

由於德國缺少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為了最大限度的消滅失業,在已經確定對外擴張的情況下,他選擇了大搞國防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修建高速公路、飛機場、兵營、齊格菲防線,以及大規模的軍事工業,同時通過擴軍和實行勞動義務制解決了失業人口問題。

事實上,希特勒的手段堪稱成就非凡,德國在1933年的失業率為20%,1934年為20.5%,此後便開始呈現逐年下降趨勢,1935年便迅速下降到了9.6%,1936年為5.7%,1937年為2.5%,而1938年僅為0.95%,而到1939年時德國僅有幾萬人失業,基本達到了“消滅”失業的地步,甚至還出現了勞動力短缺,而且真正實現了“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的承諾,而這也是德國民眾對其廣泛支持的原因。橫向比較,德國的失業率不僅低於英國的8.1%,比利時的8.7%,荷蘭的9.9%,甚至比已經走出經濟危機、失業率僅為1.89%的美國還要低。

然而,這種經濟的復甦,卻是以不斷的對外擴張為前提的,而這種擴張又促使了國內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的膨脹,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德意日等國對外擴張的步伐已經很難停下來,而如此大規模的擴張,世界大戰已經在所難免。

綜上所述,德國走上對外擴張道路其實有一定被迫的成分。在全球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之下,德國如果不進行對外擴張,那麼經濟必將走向崩潰,是否能夠重新振興都是問題,何談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


香茗史館


如果我們深入研究希特勒以及德國的這段歷史,就會明白,希特勒之所以牟足了勁發展經濟,就是為了發動侵略戰爭,他的經濟是完全為戰爭服務的。



希特勒於1933年被當時的德國總統興登堡元帥任命為國家總理,1934年興登堡死後他便取消總統職位,將其職能與總理合併,稱元首,將所有軍政以及經濟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我們知道,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於1929年爆發經濟危機,各國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著損失以及動盪。希特勒在上臺前稱經濟危機是因為“政府無能”,是政府接受《凡爾賽和約》和戰爭賠款及奉行“社會主義”政策的結果,是共和國和歷屆政府毀滅了德國的一切。他掌握國家權力之後,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也承諾讓資本家以及金融家有更好的投資環境,總之,每個階級他都許諾了一點東西。而與此同時,他通過政府幹預,大力興建水壩、高速公路、鐵路及其他公共基礎設施,提供大量工作崗位,解決了就業問題;而且,政府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緩解國內經濟壓力;與此同時,政府大規模進行軍事採購和訂貨,一方面是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戰爭做準備。



不得不說,這些措施使得德國經濟很快走出了經濟危機,這在當時相比於一潭死水般的歐洲,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經濟恢復使得希特勒獲得了國民的熱烈擁戴。在二戰結束後甚至有很多德國人認為如果希特勒在當時死去,那他就是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理之一。

經濟與軍事總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現在說經濟發展是基礎,但是一味地發展經濟,不均衡其他方面,尤其是軍事方面的發展,是無法在當今殘酷的國際環境中立足的。當時的德國受到《凡爾賽和約》的極大約束,不僅在經濟上對德國進行瘋狂的掠奪和懲罰,而且嚴格限制德軍的軍隊數量,不允許德國擁有空軍,路面部隊嚴格限制在?以內。如果希特勒僅僅著眼於發展經濟,追求經濟的繁榮,那麼一旦與英法等國發生摩擦,兩國立刻可以《通過凡爾賽和約》,甚至動用軍事進行威脅震懾。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是幾乎無法反擊的。因此,謀求打破和約,重新擁有武裝力量,就是希特勒初期最大的心願了。



其實,當今就有這樣的例子。德國與日本二戰失敗後,遭受國際社會制裁,所擁有的武裝力量被極大地限制。兩國也是一心發展經濟,也都取得了傑出的成績。德國被稱為歐洲的“火車頭”,在經濟上對歐洲影響極大,而日本則一度是全球第二經濟體,然而兩國卻都沒能成為超級大國。甚至在很多事情上,還得仰人鼻息。也是有鑑於此,日本總是千方百計想要打破制裁,重新加強自己的武裝力量,這一點還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所以,在現今的世界格局中,經濟十分重要,但是軍事實力,可以說是萬分重要。如果沒有獠牙,你長得再肥,不過是別人眼中的一頭肥豬罷了。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題主的問題是:假如希特勒只發展經濟不侵略,德國現在能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嗎?

可以肯定的說,如果希特勒只發展經濟不侵略,德國現在的經濟地位和現在不會有本質的區別。頂多在軍事和政治上更加獨立,而不會被美國和英國所左右!

希特勒統治德國時期,德國工業佔世界比重最高的時候是1942年,當時的德國工業產量大約達到了世界的四分之一,位居歐洲第一位。但是,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工業國,佔到了世界工業產量的4成左右!

不過,1942年的德國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侵略了大半個歐洲。也就是說,當時的所謂德國的工業產量是集合了大半個歐洲 才實現的!

如果是德國自己肯定遠遠達不到這個比例了!

德國無法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有二:

  • 第一,體量不夠。

無論德國有沒有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他的人口也不會在今天超過一億。二戰的原因讓德國失去了1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不過即使沒有二戰的割讓,德國的領土面積也才47萬平方公里。

而由於一戰的原因,德國在海外本來就不多的殖民地也失去了,所以他只能依靠這不到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來苦心經營!

目前,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國家是摩洛哥,人均GDP高達16萬美元,即使德國發展到今天成為人均GDP第一大國,和摩洛哥相當也不會超過17萬億美元的GDP,還是比不上美國。

  • 第二,沒有熱戰也會有冷戰!

假如希特勒不發動戰爭,很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但不要忘了,列強的競爭是無時無刻都在進行。

即使沒有熱戰,各大強國之前也會爆發冷戰。這包括為了避免戰爭來臨時準備不足而進行的軍備競賽,也會出現為了削弱對手進行的經濟戰!

德國只要崛起,由於一戰的原因,各大列強都會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比如,即使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前,歐洲各國都已經在整軍備戰,除了德國和蘇聯擁有超過300萬大軍之外,法國為了應對德國隨時可能到來的入侵,也已經進行了全國總動員,在法國戰役爆發前已經動員了117個師。

所以,即使沒有爆發熱戰,歐洲各國也會武裝大量部隊預防戰爭的爆發。此時,各國被高額的軍費拖累,一定會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反觀美國,因為在大西洋另一頭,照樣可以向一戰前一樣隔岸觀火,搞不好還能在歐洲列強搞軍備競賽的時候接點單子。

到最後,歐洲列強精疲力盡,美國卻在這段時間高歌猛進維持了世界第一經濟體的地位!

所以,德國照樣不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

不過,由於此時德國已經突破了《凡爾賽合約》的限制,無論在軍事還是政治地位上都已經成為一個正常國家,也算是一種收穫!


歷史風暴


這個提問,多少有點毛病,

德國之所以發動戰爭,就是因為經濟和科技太先進太發達了,

朋友們可以瞭解一下,

噴氣式飛機是誰發明的,

導彈、原子彈是誰發明的,

……,

就當時的工業水平,科技水平是任何國家都比不了的,

假如它不發動戰爭,也可能會有別的國家去打它,

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小國太先進了,它的周邊大國怎麼想,其餘大國又怎麼想,

所以,德國如果光是發展經濟是不可能的,國際社會也會給它下拌使壞,

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猛禽950


當時的德國遭遇著內憂外患,已經到了一個十分緊急的關頭。在國家內部,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對德國經濟產生了毀滅性的打擊,德國經濟破敗不堪。舉個例子,德國的土豆價格由幾十馬克漲到900億馬克一公斤,嚴重程度可見一斑。有些人對希特勒明明已經奪取了德國的政權還要發動一場世界性的大戰十分不解,既然已經成為了國家的元首那為什麼不好好發展經濟呢?實際上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似乎並不擅長於對國家的經濟管控。從1936年赫爾曼戈林全權負責帝國四年計劃開始,德國經濟就由一群門外漢掌管著,並走向了戰爭的不歸路。

在赫爾曼戈林負責掌管經濟之前,德國的經濟改革總設計師亞爾馬·沙赫特在德國推行“封閉經濟”這一政策。沙赫特的想法很簡單:他打算切斷德國所有的對外貿易,讓德國達到一種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的狀態。這樣德國經濟從此以後就不會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在貿易保護主義的高牆裡茁壯成長。1936年左右,德國的經濟開始有了復甦的跡象,沙赫特向希特勒建議停止封閉式的經濟模式,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加大自由貿易在經濟中的比重。如果希特勒採納了這個建議,那麼二戰也許就不會爆發。然而對於希特勒來說,封閉式經濟不是為了恢復經濟,而是要發動戰爭。希特勒對於經濟的認知非常粗淺:他認為依賴國際貿易的國家是軟弱的,因為國家不應該被國際市場左右。在希特勒眼中,經濟政策就是為戰爭作服務的,也就是說從剛開始的時候,他就有著稱霸歐洲的野望。
於是希特勒把掌管經濟的人由沙赫特換成了赫爾曼戈林。與沙赫特相比,赫爾曼戈林完全就是一個門外漢,他對經濟一竅不通。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希特勒完全不重視德國的經濟發展,對他來說,在政治與戰爭面前,經濟不值一提。經濟只是為所謂國家“偉大事業”做貢獻的工具。到了三十年代末,當德國政府已經榨自己的國家後,希特勒希望把更多的東歐土地納入他的封閉經濟體中。當然這一切本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名正言順地獲得,但希特勒對經濟的片面理解使得德國只能通過侵略擴張來獲得這些資源。也就是說,希特勒發動戰爭就是為了發展他理想中的經濟體系。


兵器世界


希特勒借助經濟危機上臺,上臺之後花費大量精力治療經濟危機。希特勒在治理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展現了自己在經濟上的能力。希特勒僅用了四五年時間,就治療了經濟危機。到了1936年,德國完全走出了經濟危機,德國的各項經濟指標都超過危機前。當時的德國工業指標成為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第三經濟強國。希特勒治療經濟危機之後,逐漸走上了對擴張的道路,最終成為德國成為成為二戰的發起國,並且在二戰中被打敗。

如果希特勒上臺之後,只一心一意發展經濟,而不是走上對外擴張侵略的道路,德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嗎?我覺得即使希特勒全力發展經濟,也很難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

超級大國是指極端強大的國家,當然這個極端強大包括經濟、軍事、文化、政治、人口、國土面積等多方面的綜合實力。進入近代社會以來,世界上曾經出現過三個超級大國,大英帝國、蘇聯和美國,現在美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現存的超級大國。現在還有一些國家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比如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家。我們熟知的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強國則不在潛在超級大國之列。

希特勒上臺之時的納粹德國,在當時並不是一個強國,但是一個經濟強國。德國有成為超級大國的經濟基礎。一戰以後,德國在廢墟中重建,到了二十年代末德國已經成為歐洲資本主義第一經濟強國。此時的德國工業產值僅次於蘇聯和美國,德國在經濟上貌似有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潛質。但是德國的經濟基礎則相對薄弱,德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美國資金的輸出。當時的經濟水平都沒有成功超越美國和蘇聯,德國即使成為超級大國,也不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超級大國。即使沒有二戰,德國也很難成為超越美國的超級大國。

超級大國,也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做為支撐。一戰以後,德國成為戰敗國,遭受到了《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德國的陸軍被限制在十萬人,海軍只得擁有一些輕型艦艇,不準擁有空軍,不得擁有重型武器。希特勒如果只發展經濟,不對外侵略的話,也勢必很難突破《凡爾賽和約》的種種束縛。到時候的德國將會和現在的德國差不多,單隻腳走路,經濟上成為一個巨人,政治和軍事上卻是一個矮子。當時的國際環境和現在不同,當時戰爭的威脅也遠比現在要大很多。當時德國周邊強國環伺,蘇聯、法國和意大利等國都有可能是德國的威脅。德國有可能將自己養成一隻肥羊,結果成為大灰狼的美餐。如果德國想和平成為超級大國,則需要用和平的方式突破《凡爾賽和約》的束縛。

英國能成為超級大國,主要利用了天時,抓住了大航海時代的機遇,成功地成為日不落帝國。這樣的機遇不可能再一次出現在德國身上。當時納粹上臺之時,德國的國土面積大概是46.7萬平方千米,人口大概是6200萬。當時德國主要的工業基地薩爾區也被協約國佔領。德國國土面積相對狹窄,戰略縱深相對較小,而且國內沒有充足的資源,尤其是石油、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德國的人口力量相對較少,也難以支撐德國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尤其是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的國土面積非常龐大,人口眾多,各種資源豐富。

德國的區域優勢不明顯,德國的地緣條件在歐洲世界大國中算是比較差的。周邊強國環伺,東邊是強大的蘇聯(俄羅斯),西邊是法國和英國。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都要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境地。冷戰期間,德國也是東西方爭奪的重要戰場。英國、蘇聯和美國的區域優勢都比德國要好很多。

德國的科技能力非常發達,這也是德國成為超級大國的重要先決條件。德國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但是德國很難成為世界上第一的超級大國。如果德國想成為世界上第一超級大國勢必要將美國踩在腳下。德國的科技固然發達,但是德國的科技也未必比美國更發達。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超過380人,德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不超過110人。世界級名校中,美國高校上榜數量穩居世界第一,排名前三全部為美國高校。現在美國的科技創新指標也位居世界第一,遠非德國可以比擬。德國想僅僅依靠科技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號超級大國有一定困難。

如果希特勒不對外侵略的話,德國有可能成為一個經濟強國,也有可能成為一個超級經濟強國。但是德國想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難度則非常大,想成為第一超級大國則更加困難。當然希特勒的對外擴張侵略,不僅使得德國在大戰中再一次被摧毀,也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依稀說史


很抱歉,這個假設無法實現。

二戰期間的德國,在軍事力量上冠絕歐洲。科技力量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以至於戰後美蘇拼命爭搶德國的人才和技術。

那麼如果希特勒專心發展經濟,德國就能成為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嗎?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希特勒自己絕對不會選擇走這條路

1918年,協約國經過艱苦的戰爭,終於以勝利者的姿態走上了凡爾賽的談判桌。而這張桌子的另一側,則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歷經了多年苦戰的英法,在凡爾賽讓德國人不僅顏面掃地,還迫使德國接受了讓它為之蒙羞的諸多條款,並趁機割佔了原屬於德國的土地。

正是凡爾賽談判上的屈辱,讓德國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1929年前後,歐洲再次上演資產階級無法避免的苦果——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將剛剛出現復甦勢頭的德國再次打回原形。深陷經濟泥潭的魏瑪共和國政府,再也無力控制已經被納粹撩撥起來的民粹主義。黯然下臺的魏瑪共和國將德國的權杖交給了納粹。希特勒就這樣成功利用了洶湧的民族主義獲取了德國的政權。而希特勒的背後,隱現的則是大資產階級的身影。

伴隨經濟復甦而成長起來的大資產階級,不滿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強制約束,極力想要擴展國際市場。這一點和一戰前的德國如出一轍。

所以,接下來,納粹的目標必然是投李報桃,佔據更多的土地和市場來迎合大資產階級的胃口。不然,納粹必將失去繼續執政的基礎。

其次,即使德國全力以赴的發展經濟,德國依舊無法成為超級大國

二戰後,在戰爭中大發橫財的美國和迅速從戰爭陰影中走出來的蘇聯,成為世界級的超級大國,在全世界開始了角逐。

而美蘇之所以成為超級大國,擁有著以下人口數量、教育水平、國土面積(即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而這些優勢在合理制度的引導之下,最終彙集成令世界矚目的力量。

反觀德國,除了教育水平外,其他的方面完全不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條件。

人口上,德國的人口巔峰也就四千萬左右。這樣的人口數量,無法支持德國擁有分工越來越密切的全工業化體系。而沒有強大工業基礎的支撐,德國僅僅能在某些方面佔據領先的地位,而這隻能讓德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

另外德國的疆域面積太小。蘇聯自不必說,擁有著自人類歷史建立以來第二大的廣袤國土。現代俄羅斯光靠賣資源,就能生活的異常滋潤就是一個明證。美國的國土面積同樣排在世界前列,自然資源的豐富也是德國所無法企及的。

所以,失去了經濟發展得兩個最關鍵因素,德國也就失去了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可能。另外,資產階級集團和社會主義集團都只能有一個霸主級別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和蘇聯。德國已經失去了先機,再加上先天的不足,使得德國最終的狀態也就和現在一樣,成為世界一流的強國,但是卻絕對無法成為超級大國。


Crazy歷史


如果按照希特勒的計劃,能夠拿下阿富汗的話,也許有可能;因為,誰擁有阿富汗誰就擁有整個世界;再補充一點,德國曆史是這樣記載的,如果在1938年,希特勒因為某一場事故死去,或者像華盛頓那樣退休不幹;那麼,他將作為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被記錄下來;記好了,不是最偉大的人之一,是最偉大的;很可惜,他發動了二戰!!!


環保綠蘿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希特勒不發動戰爭,只發展經濟,德國會怎麼樣不好說,但德國肯定成不了世界第一超級大國。

希特勒的政策是不可持續

1933 至 1939 年間, 德國的軍費總開支共計 900 億馬克 ,佔同期國家支出總額的6成以上。瘋狂擴軍備戰中 ,德國消耗掉了全部資金 ,黃金外匯極其短缺 ,同時國家債務超過 600 億馬克。

德國經濟雖然,因為這一波“瘋狂”,在短時間內大有起色。可是納粹這種“窮兵黷武”的政策,卻是不可持續的。畢竟德國造出來的飛機大炮,不能吃不能用,只能用來殺人。

如果不發動戰爭,德國早晚會資不抵債,只有破產一條路可以走。

德國市場不夠大

德國本土市場並不是很大,在德國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下很快就會飽和。德國經濟想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要大力的拓展海外市場,來為德國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可是這時整個世界已經被英美法等老牌帝國主義瓜分完畢,並且它們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實行嚴格貿易保護政策,使得德國根本無法進入這些市場。

無法拓展新的市場,德國經濟便無法更進一步,最終只能卡在某個瓶頸處,上不去下不來。肯定是發展不成超級大國的。

德國資源不足

資源不足,是導致德國二戰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資源不足,也制約著德國國力的發展。

德國除了煤炭可以自給自足外,而其他的資源,如石油、鋁、有色金屬、橡膠等重要的資源則都需要進口。

而在這個充滿了陰謀詭計和爾虞我詐的世界,這很容易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卡脖子。

不說其他,單就石油供應被掐斷,恐怕不出兩個月的時間,德國就得整個停擺。(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從中提煉出來的汽油、柴油、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洗滌劑、染料、醫藥、農藥、炸藥和化肥等產品涉及到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如果當時希特勒只發展經濟,沒有發動二戰的話,那麼今天的世界超級大國也不會是德國,因為當時的美國工業發展最快的國家,蘇聯是擁有領土最大的國家,當時的蘇聯經濟也是非常強大,英法兩個國家國家也不斷壓制德國,所以說當時如果德國沒有發動二戰,對英法開刀的話,那麼德國被壓制得更加厲害。


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只能留有10萬的軍隊,而這十萬軍隊能幹啥呢!如果德國只是默默的發展軍事,而沒有發動侵略戰爭的話,那麼他們也會被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壓制,因為他們形成的力量,已經威脅到了這些國家,所以就算德國沒有對他們進行侵略戰爭,也會被這些國家無情壓制。

一個國家只發展經濟,沒有涉及的軍事國防,那麼也會被別的國家所欺負,就像今天的德國沒有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依靠美國的駐軍來防衛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主動權並沒有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所以現在德國也希望美國撤出,然後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這樣把自己的控制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才是穩妥的。


一戰戰敗之後,英法兩國就開始監視德國,就像今天美國監視日本和德國一樣,就怕敵方又重新發動戰爭,希特勒上臺之後,整個德國的經濟發展有質的提高,老百姓的失業率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而且希特勒也利用留下來的10萬德軍,慢慢發展成為百萬德軍,很多的軍事企業改變成民事企業,就是要瞞過英法聯軍,這樣才更好發展自己的軍事。

首先我們看德國的國土面積,在歐洲是排前面的,人口也很多,但是跟美國、蘇聯比較,還是有一點的差距,德國的資源也沒有蘇聯和美國那麼強大,這也限制了德國的發展,當時德國也擁有很多優秀的科學家,如果德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發展自己的軍事,但是沒有對外擴張的話,他們國家的資源比較匱乏,滿足不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就像日本為什麼也發動二戰,就是因為自己國家的資源比較匱乏,需要擴張,才能滿足自己國家的發展需求。


將要成為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軍事、經濟、科技、國際地位、人口面積都有一定的因素,特別是在世界的盟友數量,直接影響自己實力,所以想成為超級大國真的太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