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封疆大吏,就连看门的太监都敢向左宗棠要过路费,而不向李鸿章要,这是为什么?

司马长史


左宗棠字季高,是现在的湖南人,身为晚清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曾国藩一样带领着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最重要的是收复了新疆。

而李鸿章是现在安徽人,二人都是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力而开始真正被清廷所重视。

虽然李左二人皆为清廷中的汉族重臣,但李鸿章却比左宗棠要更加受到慈禧等人的重视,连看门的太监都不敢向李鸿章收过路费。可是为什么却又向左宗棠收过路费呢?

一:性格使然,左宗棠刚硬,不愿意向这些太监低头,而李鸿章为人圆滑,平时打点这些人,受到了太监们的重视。

当时清朝上下贪污成风,每一个官员需要进宫时都需要交一笔过路费给太监,并且这么荒唐的事情已经成为一种被默认的潜规则。

左宗棠常年在外带兵打仗,性子本来就直来直去,再加上左宗棠身为军机大臣平日里没有见过这些收贿的事情,当左宗棠被要挟钱财的时候,自然转身就走。

而李鸿章一直待在京城之中,平时和这些太监关系也比较熟。对这些潜规则李鸿章心里也是清楚。

于是李鸿章便会时不时地上下打点一番,以免这些人在慈禧面前说自己的坏话,让自己好办事一些。

二:左宗棠常年在外与慈禧等中央权力把握着关系比较疏远,好欺负一些。

而李鸿章一直是慈禧太后面前的红人,太监不敢向李鸿章开口要过路费。

左宗棠从成长时期开始就一直远离清廷政治中心,并且左宗棠是在太平天国围攻长沙时期才真正开始加入清军,随后一直在湖南地方政府工作,过了很多年之后才被举荐中央。

在中央做了几年的官之后,又外出带兵打仗了。也就是说。慈禧等人对左宗棠并没有完全放心。而李鸿章一直在清中央政府工作,慈禧等人非常信任李鸿章,是一个大红人。

而太监们也知道这个区别,李鸿章不可以得罪,而左宗棠因为长年在外地,便可以稍加阻挡敲诈一番。

晚清时期的这些太监主要是依靠慈禧太后的眼色而行事,因为左宗棠平时得不到慈禧太后太多的关注,自然得不到太多的信任。

而且左宗棠性子刚硬,直来直往得罪了不少人。所以这些太监收左宗棠的过路费却不向李鸿章要罢了。


小司马迁论史


这个故事出自于《李鸿章年谱》,真实性未可考也,却很有些趣味。从中可见晚清官场行贿索贿之风猖獗到了何种地步。

话说光绪二年,左宗棠平定新疆返京,准备接受两宫皇太后的召见。

可是左等右等,却始终没有等到入宫述职的诏令。左宗棠一问之下,才知道自已栽在了(关节费)这上头了。

按照宫中惯例,入宫晋见皇上的地方官员,按照各自地位的品级排秩,都要向传诏太监送上一笔不菲的费用,美其名曰:(关节费)。

左宗棠有(左骡子)之称,一生刚烈直拗,哪里懂得这里面的门道,一听之后,甩袖走人。心想的是:(老子都穷得叮当响,哪有多余的钱送你,大不了老子不见了。)

当时和他一起晋见的还有正在京督办北洋水师的李鸿章,赶紧把他拉住道:(你别急着走,我去替你说说话,幸许这事能成)。

李鸿章话是说得飘亮,无非也就是帮左宗棠给了这笔关节费,使得左宗荣终于可以入宫晋见皇上了。

见了两宫太后和皇上,由于战功显著,不仅诏封左宗棠为二等侯爵之外,还额外赏赐咸丰皇帝用过的水晶墨镜一副。

这是何等的荣耀。等到退朝辞驾之后,左宗棠满心欢喜跑到太监那里去领,却被告知要送礼金五千两。

左宗棠这下傻眼了。别的东西可以不要,这御赐的东西不要,那就是在和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最后还是由李鸿章出面,送钱了事,才算帮左宗棠解了围。

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是有几分存疑的。一个是封疆大吏,一个是中枢重臣,他们居然会受制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太监,这未免太过荒唐了吧。更何况这太监竟然敢以晋见诏令御赐之物作要挟,万一左宗棠真敢不受,那他不是真的成了老话中的要钱不要命了吗?

个人愚见,编撰这个故事的人,其用意是在褒扬李鸿章的为人处事圆润大度,八面玲珑。却贬左宗棠身在官场,未谙人情世故。

同为晚清重臣的两人,李鸿章乃淮军领袖,左宗棠为楚军首领。两人因政见上的不同,导致世面上确有他们不和的传闻。

左宗棠是(塞防)的代表,他强调边塞防守的重要性。而李鸿章是(海防)的代表,他更倾向于对东部沿海的重点防御。由于当时大清的军费有限,难于两者兼顾,就必须在他们之间有取舍,衡轻重,两人常常为了此事闹得不可开交。

这个故事的传出,虽然有褒李贬左之意,但我们依然透过故事的本身,看到一个民族英雄身上所兼具的那种风骨。


煮茶道史


这个说法其实是错的!太监不是向左宗棠要过路费而是要讨赏。左宗棠当时是统兵出征,朝廷给拨发了大量的军饷,而左宗棠又打赢了战争朝廷也有大量的奖励。当时左宗棠出征的时候慈禧拿海关抵押给英国,向英国银行借贷了2000万两白银。而战胜沙俄凯旋后慈禧还给左宗棠发了嘉奖令请功,这些都是很明摆在桌子上的事,这使得太监们以为左宗棠很有钱。因为按着当时的官府腐败,贪污克扣军饷是很正常的事,太监们计算着左宗棠应该也会贪污个几百万两银子。

可惜左宗棠确实是没钱!作为少有额清官,左宗棠当时拿的钱基本上都用到军队上去。买枪买炮买子弹买炮弹这都是几百万两银子花出去;左宗棠军队20000人左右,加上辅助的后勤部队总共有100000多人左右,这些人的工资军饷都得发放,左宗棠从来没克扣过一分钱;除了军事开支外,当时打仗已经是热战了,大炮一响屋倒难民跑,左宗棠为了安抚地方百姓特地从剩余的军饷里拨出一部分钱给这些人做安家费,甚至连朝廷拨付给他的奖赏都赠给了这些人。


优己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身边的幕僚在评比中兴三杰,有人这样解释:左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公仁慈,人不忍欺。至于曾国藩是不是仁慈,我们暂且不论,今天重点来谈一谈左宗棠和李鸿章。

左宗棠以性格刚直著称,几乎骂遍了整个大清官场,自己爽的结果是最终没朋友。李鸿章则不同,他的精明和圆滑在当时的官场无人可比,当然已经过世了的胡林翼除外。



李鸿章曾经说过一句话:太后面前无小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慈禧太后独揽朝政,权倾朝野,身边的太监自然也狗仗人势,利欲熏心。以李鸿章的聪明,不用太监向他索要过路费,他都会主动打点的。

李鸿章和李莲英之间的关系一向交好,李莲英有香港脚的毛病,一旦发作起来就难受的要死。有了这个毛病也不敢告诉慈禧太后,担心太后腻歪这个。但细心的李鸿章还是从西洋人那里搞到了治脚臭的药,专门带给了李莲英。连这点小事都办得这么圆润,过路费什么的就更不是问题了。



左宗棠从来就是傲视天下的性格,老天爷老大,他就是老二。再加上他中年以后才步入大清官场,本来就对这些陋规看不惯,现在是更加无法容忍了。

话说左宗棠收复新疆伊犁以后,回到北京接受两宫皇太后接见。太监们以为左宗棠办了这么大的一个差事,花掉了朝廷那么多钱,自己应该从中捞了不少,就主动向左宗棠索要过路费。


左宗棠从来就没拿太监当人看,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你不让我进皇宫,那我就回去了。正在这时李鸿章赶到,他帮助左宗棠给太监了一张价值几千两银子的银票,才没有耽误左宗棠觐见两宫皇太后。

两宫皇太后见左宗棠立了这么大功,自然要追加封赏。慈安太后见左宗棠的眼睛不好,就把咸丰皇帝的眼镜送给了左宗棠。但按照当时朝廷的规矩,这些礼物只能由太监从皇宫的仓库中取出来后,送到大臣们的府上去。

当太监们把这些御赐礼物送到左宗棠府上后,自然又免不了索要孝敬。左宗棠早就对这个厌烦了,当场大发雷霆,表示坚决不给。最后还是左宗棠的幕僚拿了几百两银子,把太监打发走了。



左宗棠早在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府上当幕僚时,就飞扬跋扈,独断专行。湖南官场就有了“只知道左宗棠,不知道张亮基”的传闻和说法,张亮基听了以后,大度的笑了笑,不置可否。

以他这样的性格,幸亏当初没有考中进士,否则在当时的官场上,早就被踩的七荤八素了。当他中年加入官场后,因为屡立大功,提拔的速度非常快,短短几年就晋升为闽浙总督,成为朝廷一品大员,别人就是想踩他,也没那么容易了。


但左宗棠一生的政绩基本上都在军事上,在其他方面他的作为就比较少。很显然像他这样的性格,在推行政务时,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抵触和阳奉阴违。

表面上看起来左宗棠雷厉风行,实际上像他这样的性格很难有所作为。这是因为他有另外的一个毛病,那就是爱听奉承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只要马屁拍得好,都很容易得到左宗棠的重用。有一个爱听马屁的长官,下边的管理自然都把心思放在拍马屁上了,哪里还有心思做正事。



李鸿章早年也是目空一切,但经过曾国藩的教诲后,改正了自己身上的很多毛病。这就让他在精明之外又多了几分厚重,为人处世都考虑得非常周到。

李鸿章明白满清皇帝根本就不会完全信任汉人大臣,取得满族官员的支持是做成大事的基本条件,皇太后身边的太监自然也要发展成自己的耳目。李鸿章在孝敬这两类人时从来都不遗余力,这也为他做事减少了不少麻烦。

李鸿章晚年曾感慨的说,自己只是大清的一个裱糊匠,四处风雨飘摇,只能缝缝补补;当雨下大时却只能于事无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这么说,李鸿章是以一人之力与日本军队作斗争,他身边从来就不乏那些与他勾心斗角争宠的人。

这就是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的区别,也导致了两个人之间的成就不同。他们为大清帝国做的最大贡献在于留下的东西不一样,左宗棠为大清帝国保住了新疆的半壁江山,李鸿章却为大清帝国留下了一个掘墓人袁世凯。


新知传习阁


首先,说什么李鸿章在慈禧身边、左宗棠是外臣的,基本都是对历史一无所知的胡吣;其次,也不仅仅是要过路费的问题,太监还扣了左宗棠的御赐的东西。

很多人觉得李鸿章号称李中堂,大概就是长期在中央任职的了;而左宗棠长期在外打仗,想必是外臣。其实,二者正好相反。李鸿章除了在甲午战败以后在京城做过一段时间没有实权的大学士以外,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外地任职;反倒是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以后就做了一段时间的军机大臣兼协办大学士。

而众所周知,清朝的大学士是荣誉头衔,军机大臣加上大学士才是真宰相。因此,左宗棠才是真真正正的宰相,反倒是李鸿章成了外臣。

而太监要左宗棠的钱,则是发生在左宗棠得胜回朝以后,路过崇文门的时候,看门的宦官找他要三千两过路费。左宗棠没有钱,干脆也就不进宫朝见。最后,还是李鸿章给他打了圆场,把钱给了太监才进的门。

进宫以后,慈禧太后一高兴就要给他赏东西,是咸丰御用的眼镜。但是东西不可能从太后手里给左宗棠,还是得宦官给左宗棠。结果,这一次宦官又要开口要钱,左宗棠还是僵着不给。最后,还是深谙宫中陋习的曾国藩之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帮他给了钱,才拿到御赐的眼镜儿。



青言论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认为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说,一是太监有意为之,为难左宗棠,第二是不认识左宗棠。无意为之。

先说第一个太监有意为之的:

首先,清廷政府太监宦官要赏赐,贿赂,由来已久,这是个习惯,而左宗棠作为外臣,常年带兵打仗,在西北,江浙等地常驻,很少在京城呆,所以清廷后宫的这些个太监们就没机会从身上左宗棠上要贿赂。

而李鸿章作为内臣,深知这些规则,早都把这些宦官打点的好好的,所以面对他们两,只为难左宗棠,不为难李鸿章。

其二,李鸿章素来与左宗棠不和,而李鸿章和太监总管李莲英是把兄弟,一伙的,借这个杀杀左宗棠的锐气,给李鸿章出出气,就算慈禧太后知晓了,因为李莲英的关系,也会睁一支眼,闭一支眼。不找李莲英的麻烦。

再说另一个说法,就是当班的太监不认识左宗棠,因为左宗棠多年在外统兵打仗,很少在内廷行走,鲜有太监能目睹左宗棠,左宗棠也是打完仗,班师回朝,面见太后和皇上,只是无意撞见了。在加上宫廷太监太多了,所以不认识左宗棠太正常了。

而李鸿章李大人作为清廷那时的主要外交官,在清廷内部天天行走,向慈禧禀报事务,时间长了,那个太监不认识李鸿章,所以问左宗棠索贿,没敢问李鸿章要,这个事情就很正常了!

向日葵最后总结:在封建制度下,这种事情很多,连西游记里,唐三藏最后拿经书,藏经阁里的和尚都向唐三藏索贿,最后唐三藏给了东西,才拿上经书的,这种“事情”就和游戏规则一样,在当下依然存在,毕竟无利不起早吗!


向日葵爱历史


其实左宗棠和李鸿章到底有没有被敲诈过,说实话无人可知。现在网上流传的关于左宗棠被太监敲诈的版本可谓是多种多样,有说在当年左宗棠因平定捻军有功被诏进宫中之时,因太激动把官帽落在宫中的时候,然后慈安让太监将官帽还给左宗棠的时候,左宗棠被敲诈了3000两。



又有说当年左宗棠要进崇文门的时候,因被敲诈14万两左宗棠不给,后因太后急诏,太监无奈只能让他进去,后来当太后赏给左宗棠一副眼镜的时候,太监又敲诈他,后无奈左宗棠只能给他1万两。总之关于左宗棠被太监敲诈的版本是多种多样的,而其实我们也不难看出来,其实这说实话几乎不可能会发生。



因为再怎样左宗棠当时贵为总督,又是平定捻军、收复新疆的大功臣,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太监能够敲诈的。即使太监再受慈禧的恩宠,你觉得慈禧会因为一个太监去得罪左宗棠这个天下闻名的大能臣吗?再者现在网上不也是流传着李鸿章被李莲英整的狼狈不堪的传说吗?话说当年李莲英因李鸿章瞧不起他,所以就找了个机会让李鸿章进了颐和园,而他就乘机找光绪帝打小报告,说李鸿章没有经过同意就进皇家园林。最后光绪帝不明所以就让李莲英去申饬李鸿章,而李莲英就狐假虎威大骂了李鸿章一顿。



所以说网上的那些传言当不当真,就算当年慈禧如何的宠幸太监。别忘记在那个时候汉臣的势力已经遍布朝野,更何况左宗棠和李鸿章,一个是楚军首领,另一个是淮军的首领,他们的势力早已通天,你说这些太监敢这样吗?



不过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李鸿章的确要比左宗棠圆滑的多。正如晚清教育家吴汝纶评价左宗棠所说“公性刚行峻,不为曲谨小让”,他真的太刚正不阿,性格也太直。当年左宗棠意图收复新疆之时,他就直接弹劾景廉、成禄等被任命收复新疆但作战不利的人,要知道在当时景廉和成禄可是满州上三旗的满人高官,而左宗棠却直言不讳的弹劾他们作战不力,并最终导致成禄被撤职,景廉被调离。可以说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左宗棠是一个很容易得罪人的直臣。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直,才造就他的忠,最终也成为了名留青史的忠臣。



反观李鸿章,正如《清史稿》评价所说“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处荣悴显晦及事之成败,不易常度,时以诙笑解纷难。”李鸿章做人做事向来讲究面面俱到,而且也识大体。当年李鸿章在与捻军作战之时,虽因左宗棠的关系导致作战不力而被撤职,但是在为难之际,李鸿章并没有不顾一切的去弹劾左宗棠,虽心里还是有点恨,但他还是说服潘鼎新等人率兵北上救援。可以说正是因为李鸿章的这种性格,才让他屹立朝廷数十年而不倒。



可以说再如何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晚清之所以能够在多次的农民起义和列强的入侵当中继续统治着天下近百年的时间。实实在在是离不开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些汉臣,我想如果没有他们恐怕清朝早就不存在了。


澳古说历史


这晚清有三杰:曾国潘,左宗棠和李鸿章。曾国潘创立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动乱;李鸿章洋务运动实业救国。这三杰可不简单,可以说没有他们三个,大清亡的更早。至于这左宗棠被太监要过路费一事倒无从得知,被敲诈的传说有一个,这里简单叙述一下。

左宗棠为何被太监敲诈几万两?

相传这1868年,钦差大臣左宗棠协助李鸿章剿灭了西捻军(太平天国一部分军队),因为平定有功,左宗棠于中秋节奉旨进京觐见。

左宗棠虽说见过不少大场面,身份尊贵,可那些场合自己都是老大,不受拘束,也就自然张扬习惯了。

不过这进皇宫内廷还是头一次,在去养心殿东暖阁的路上,他见大家毕恭毕敬,悄无声息的贴着墙沿走,深觉皇家威严,便收敛不少。

总算小心翼翼的到了东暖阁,左宗棠赶紧取下官帽,跪下磕头请安,许是太过紧张和小心翼翼,眼睛都没敢往别处瞧。

这左宗棠磕完了头就把这帽子给忘记了,在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闲聊寒暄后,直性子的左宗棠也没想起来,开开心心的就回去了住处。


后宫太监安德海但是眼疾手快,赶紧给收起来了,慈安太后也发现左宗棠的帽子落下了,便命这安德海给送回去。

安德海送倒是送了,可人家可不白送,到了贤良寺(封疆大吏常住居所),见到了左宗棠的幕僚,暗示到“这左大人掉帽子的事儿还没传出去,你看这?”

言外之意,这丢人的事后患无穷,你不给我点封口费,可就不好说喽。幕僚一听,自然懂了这点小心思,但也不能不给啊。

一问,太监狮子大开口就是3000两,要知道左宗棠身为一品大臣,每年俸禄也才180两银子啊。

可把柄在人手里,也冒不起这风险。一咬牙,就当是赏这太监了,便给了这3000两,将他打发走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则传言,说是当时左宗棠进宫面见太后。但是在进崇文门的时候,太监就已经敲诈了10万两,说这10万两是过路费,不给就不让进。但是左宗棠哪肯吃这个亏,说什么都不愿意给。


最后还是太后身边的贴身太监,过来催左宗棠的动作快一点,太监才不得不放人。后来太后赏赐左宗棠一副眼镜,左宗棠出了门之后,太监竟然问他要了1万两辛苦费。

当时的借口是帮你拿了这么久的眼镜,两个胳膊有点酸了,让他给点辛苦费。面对这种无理取闹的要求,左宗棠当然是不予理会。可能也是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理要求,才让左宗棠气的帽子都忘记拿了。

传言就是这么个传言,为什么说难定真假呢,因为这晚清的太监权利并不大,清朝吸取了明朝宦官当道,自取灭亡的教训。

所以,清朝太监的权利受到了很大制约,他们品阶最高也只能为四品,俸禄也比较低,四品太监一个月的俸银也就8两。

而左宗棠李鸿章等封疆大吏的官阶都是正一品,不说工资,这地位和影响都不是区区太监能得罪得起的。


以上谣传成立的条件是,走投无路的大胆太监为了银子不择手段去敲诈一品大员,这概率,在我看来微乎其微,就更别提索要过路费了,怕是伸手要,手都会抖。

太监不仅敲诈左宗棠,连李鸿章都要耍

相较于左宗棠,敲诈李鸿章显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因为李鸿章相对于左宗棠来说更像是一个文官,厉害的是在口舌上面。如果真的敲诈李鸿章,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他说死了。

倒不如在左宗棠身上捞油水,大不了被他骂一顿。不过也有胆子大到敢戏耍李鸿章的,这个人就是晚清有名的大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入宫多年,深得慈禧太后宠信,第一声老佛爷,就是他带的头。其权势和财富在晚清太监中是最高的,不过由于宦官制度的改革,他也并无实权。

戏耍一事还得从一块玉说起,早年恭亲王曾因觉得李鸿章他日必有成就,欣喜之下送了一块宝玉给他,后来这块宝玉被李鸿章镶嵌在了帽子上。

此玉价值连城,李莲英知道后多次暗示讨要,李鸿章于国有功,官居一品,自然是瞧不上一个吃软饭的大太监,但李莲英终是太后身边的红人,不好得罪。



所以瞧不上归瞧不上,还是命人花重金买了一块玉送给他,不过此玉非彼玉,李莲英还是不甘心。但也没办法,就开始挑拨使诈。

一日李鸿章下了早朝,正要出宫,早就在那恭候多时的李莲英神神叨叨的的说:老佛爷有心要收拾收拾颐和园,苦于资金有限,你何不带个头捐点?

李鸿章心中盘算,李莲英一看鱼上钩了,又说:正好我有空,带你先去踩踩点,你心里也好有个数。(以上均为本人白话简述,非原话)

随后,李鸿章就信了,跟着来到了颐和园,李莲英又借机离开一阵,他趁此时机跑到了慈禧太后跟前告状。

“今天李中堂奉了皇上旨意,不知到颐和园干什么去了。”慈禧一听,这还了得,啥事还能背着本太后说啊。

听罢就火速赶往颐和园,慈禧先入为主,李鸿章百口莫辩,后来以擅闯皇家园林被光绪帝下令申饬。什么是申饬?

就是让李鸿章跪在那里,然后派过去一个太监去骂他。什么东西难听,就让他骂什么话。但是也不是没有挽救的办法,那就是拿钱。只要有钱就可以摆平,意思是花钱堵太监的嘴。

所以说不是太监问不问左宗棠或者是李鸿章要过路费的问题,这种假设根本就不成立。如果真的有的话,那么清朝太监的权力太大了。上面这两个故事也是野史,实际当中并没有。


史之策


不要小看慈禧身边的这些太监,他们眼里除了太后老佛爷之外,把别人还真没放在眼里。虽说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封疆大吏,为什么太监敢向左宗棠要过路费,而不敢向李鸿章索要?其实这个问题不尽然,不是太监不敢向李鸿章索要,而是李鸿章早就提前主动打点好了,其实这主要是两人的性格和行事作风使然。


左宗棠一直在外地为官,他主要在军事上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后经举荐中年才被调入京城为官。官至军机大臣兼大学士,大学士在清朝只是一个名誉官职,而军机大臣兼大学士就厉害了,相当于宰相,属一品大员。但他这人性格耿直,做事刚正不阿,最看不惯一些吃拿卡要的作风。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进京觑见皇太后。路过崇文门时,守门太监以为他立了这么大功劳,又有大把军费掌控,肯定捞了很多实惠,所以便向他索要过路费,左宗棠为人一根筋,要钱没有,不让见我就回去,还是李鸿章及时赶到,给了太监银两,才给左宗棠及时解了围。皇太后也因他功劳大,总要有所赏赐,于是就把皇帝御用的眼镜赏给他,可太后赏赐的东西都得太监送到府上。


可送东西上门,总得给点跑腿费吧,可这左宗棠真够直爽,要钱没有,硬给怼了回去。还是曾国藩之子曾纪泽知道这其中的渠渠道,给了太监跑腿费,才拿回了这御赐眼镜。

而李鸿章常年在京为官,他更清楚这当下的情况。那时候清朝贪腐成风,这种陋习也逐渐成为潜规则,所以李鸿章明白,只有打点好了慈禧身边的这些人,说话办事才会方便。所以不等太监们索要,该给的早都给了。李鸿章早年性格也很耿直,但是在听了曾国藩的教诲后,此后变得圆滑多了。


左宗棠常年在外带兵打仗,所以养成了这种雷厉风行的性格。太监们敢向左宗棠索要过路费还有一个原因,李鸿章平时就和这些太监们关系处的比较好,再说李鸿章是慈禧面前的红人,所以这些太监们要收敛一些。而左宗棠比起李鸿章在太监们面前要疏远的多,行事风格又没有李鸿章的圆滑,那太监跟他索要过路费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史听涛




李鸿章会做人,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都打点得妥妥当当的,这些太监自然不会寻这位财神爷的晦气。太监们之所以敢公然向左宗棠索贿,既是想借机发笔小财,更多的还是借这些事情膈应膈应这位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左大人。



左宗棠此人说到底就是一个杠头,但是背不住人家这个杠头确实有两把刷子呀。为什么说左宗棠是个杠头呢?倒不仅仅是因为他不肯贿赂太监,而是在没有发迹之时,此人就已经显得颇为桀骜不驯了。



左宗棠此人虽然有能力,但是在科场之上却是屡屡失意,在中了举人之后,便没能再进一步,成为进士,哪怕是进士里最菜的同进士出身。即便是这个举人,都是“搜遗”得来的,所谓“搜遗”,大概齐就是举人名额没录满,又在被剔除出去的废卷里挑选几个答得还凑合的充个数,左宗棠这才勉强中了个举人。



科场失意的左宗棠最终放弃了考进士的念头,走上了一条举人们经常走的道路——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宾。就在作为幕宾之时,并无官职在身的左宗棠就曾经破口大骂不拿自己当回事的在任官员,弄得那名官员十分难堪。不仅如此,左宗棠因为坚持己见顶撞上官也是家常便饭。因此,整个官场除了少数人,几乎都对他敬而远之。而正是这少数人成为了左宗棠的伯乐,也成就了左宗棠。这少数人中就包括了林则徐、曾国藩、骆秉章等晚清名臣。



虽然人缘不怎么样,可背不住左宗棠的确有两把刷子,恰巧又遇上了“发捻之乱”,清廷可用的将才本就不多,又事关江山安危,这一契机正好给了左宗棠用武之地。在对发捻的交战,以及后来平定回民叛乱之战中,左宗棠步步高升,最终一步步成为了封疆大吏、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同时,也成为了晚清官场的一个异数。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晚清的发捻回之乱,就没有后来左宗棠的发迹。左宗棠的大半生都是在领兵作战中度过的,而在军事上的成就又最终成全了左宗棠。在功成名就之后,收复新疆之战又一次让左宗棠大放异彩,凭借收复新疆之功,左宗棠最终封侯拜相,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之一——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被封为二等恪靖侯,成为了清朝为数不多位列侯爵的汉臣之一。



但是,半生戎马的杠头左宗棠根本无法适应中枢宰辅的角色,时不时还因为自己的杠头脾气惹恼慈禧太后颇为光火。最后,在北京待不下去的左宗棠被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在两江任上,左宗棠倒是着实做了一些实事。但是,两江一隅已然无法挽回大清帝国日薄西山的颓势。总督两江多年之后,左宗棠又一次被调回北京担任军机大臣,但不久又被委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福建海防,最终病逝福州,死后被清廷追赠太傅,谥“文襄”。



关于这个“文襄”还有个说道,按清制,没有进士身份、翰林背景的人死后的谥号当中是不能有文字的,如清世宗时期的名臣李卫、田文镜,李卫谥“敏达”、田文镜谥“端肃”,都没有文这个字。对于自己没有进士、翰林背景,位极人臣之后的左宗棠也一直耿耿于怀,六十多岁了,居然心血来潮,上书朝廷说准备再战科场,考进士。得知此事的慈禧太后心说:“别介啊,老左你来考进士,这不是打我脸嘛,得,还是我直接送你一个算了。”于是,慈禧太后加恩赐给了原本只是举人出身的左宗棠一个同进士出身。也正因为此,才有了后来左宗棠这个“文襄”的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