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国史浩瀚,公子拾遗”

本期概览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颇负盛名的王朝, 其以开放的社会风气,强大的国力民生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要着重讲述的是有关唐朝国都——长安的布防,接下来笔者将会从地理防御体系,周边防御体系,城池防御体系三个方面为大家来一一分析。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第一重防御:八百里秦川的守望

营建都城,首先要考虑的便是都城的地理位置,从军事防御的角度上说,复杂的地形条件在很大程度上给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的进攻者造成很大的交通困难和攻击难度,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都城的作用。

长安,位于我国关中平原中部,所谓的“关中平原”,即指西起宝鸡峡,东到潼关,号称“八百里秦川”。我国国土整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自西向东可以分为三级台阶,而关中位于第二台阶,外围有黄河、秦岭、黄土高原等河流、山脉和高原。这些地形条件为关中提供了有利的客观军事防御条件。

古人充分利用这些地形建设军事防御逐渐形成一个利用自然地形结合人工设施、环绕关中的外围防御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长安的“第一重防御圈”究竟是如何的?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strong>秦岭与黄河

关中南面主要有秦岭山脉横亘于此,秦岭不仅护卫着关中南部,还在西面和东面与其他山脉、河流相接守卫关中平原。

秦岭山脉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这些河谷地带是许多古代沟通关中平原与秦岭南部的重要军事通道。沟通长安与秦岭南部交通的主要有褒斜道骆谷道子午道库谷道蓝午道等。

褒斜道首先沿渭河支流斜水河谷向南入秦岭再转褒河到达汉中。

倘骆道沿西骆谷峪河谷入秦岭再沿搅水河谷向南经汉江河谷到达汉中。

子午道沿洋河河谷翻秦岭达到宁陕、经洋县抵达汉中。

库谷道也是从库谷翻越秦岭沿乾佑河、浔水再转汉水河谷地带抵达安康。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从军事角度来看,翻越秦岭的这些军事通道大多紧邻河流,道路狭窄,穿行于高山之间,大部队通行极为困难,有利于防御而不利于进攻。更加令人称道的是秦岭南边就是巴蜀之地,巴蜀之地更是易守难攻,譬如三国时期的蜀汉正是凭借巴蜀之险要才坚持了这么久的国运,再如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避难,也是看重了蜀地的地势。

从风水学上来说,依山傍水才是绝佳之地,要想成为风水宝地,光有秦岭的山脉是远远不够的,那水从何来?自然就是黄河了!

黄河从兰州开始向东北蜿蜒而来,经宁夏抵达内蒙古西南。向东偏南在托克托县和准格尔旗再向南,纵贯山陕交界。到达风陵渡口后被秦岭阻挡转向东流,呈几字形绕过关中西北东三面。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黄河及其沿河的多座城市都与中原王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战争有直接关系。历史上,西北地区是农牧交界区。这里幅员辽阔,加之少数民族政权善于骑兵,以马战为主。马战对交通条件的要求很高,黄河在西北两面客观上发挥了一定的军事地理屏障作用,阻止了双方部队行进。

此外,黄河向南一段汇入了来自山陕两省的水流,总体来说水面较高,只有冬季可以从冰面通过,其他时间只能走桥梁通行。此段黄河,将关中与关东从北部分割开来,护卫了关中东北部的安全。所以说黄河的汛期与否也决定了战争的时间,对于受到黄河保卫的城市而言,对于战争的时间也有了大致的推测。

<strong>关中平原的地形条件

关中平原从宝鸡至潼关绵延八百里,这里地势起伏有致。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两边高,中间向渭河倾斜。从地质角度来看,关中平原属黄土高原,土质松散,在河流的冲刷下流失严重。河流冲刷使得部分地区沟壑较深,尤其是在河道处更为明显。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由于关中断陷盆地与南北两侧山地结合地带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从总体上看,关中平原比较平坦,自然地形条件虽然较为复杂,不过可利用的防御地形不多。而关中经长期建设,道路交通较发达,通行便利,较难阻挡大规模军事进攻。

虽然平原不好阻挡军事进攻,但是如此之开阔的平原地势正是营建都城的绝佳场所,原因在于广袤的平原便于都城的修建,并且这一块区域里也给人为可建造的防御工事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第二重防御:关中东、西部的联动

<strong>关中东部军事体系

关中外围东北部有蒲津关、龙门关等关口拱卫。越过这些关口进入关中后,前往长安的主要军事交通线是渭水之北的陆路交通线。蒲津关是唐时期河东进入关中的主要通道。朝邑县位于浦津关西,是浦津关进入关中后的第一站,这里可以看作是浦津关的后援。朝邑县西北便是冯诩,这里是同州府城所在地。朝邑和冯诩均在洛水之北。从防守上说是在洛水基础上又构筑了一道人工防线,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挡浦津关方向之敌进犯关中。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沙苑,一名沙阜,在同州冯诩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

这是一处位于冯诩县南的描述——沙苑,沙苑南为渭水,北部和西部接洛水,形成一个两河相夹的一个向西开放的小平原。向西开放的通道为占据此处的军队打开了长安西北的通道,可以借助两条河流进行布局,此处地势开阔,是关中东北用兵的一个重要场所。

例如肃宗至德二年,唐军于香积寺附近击败安军,回纶骑兵继续向东挺进,又夺取了东京。返回途中于沙苑休整。叶护奏曰:

“回绘战兵,留在沙苑,今且须归灵夏取马,更收范阳,讨除残贼。”

兴元元年七月,李怀光反,所谓'“李怀光将阎晏寇同州,官军败于沙苑”,李怀光退回河中后,尚可孤领命前往征讨,在沙苑驻军。中和元年,为了讨伐黄巢义军,唐军在渭水北部署重兵。时“河中王重荣之师屯沙苑”,与多路唐军构成了对长安的围守。这种兵力分布形式还扩大了包围圈的纵深。即使黄巢军突破一点也很难再发展。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此外,沙苑还是唐关中东北部一个很重要的牧场,唐在此地设置了牧马监进行管理:

“沙苑监,掌牧养陇右诸牧牛羊,以供其宴会祭祀及尚食所用。每岁与典牧分月以供之。垂为之贰。若百司应供者,则四时皆供。”

后来,开元二十三年虽然废除了这个监制,不过沙苑似乎一直有牧马和其他牲畜,如大历十四年十月用沙苑的蓄养赠与贫民:

“辛酉,以沙苑豢泵三千给贫民。”

由此可见,沙苑虽然不大,但是在关中东部的整体防御构建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

<strong>关中西部军事体系

长安西部交通的主要形式是陆路交通。长安西部的渭水因为水量小,水路无法通行。渭水主要沿秦岭北麓蜿蜒东行,关中西部主要的城市都在渭水北岸,所以陆路交通比较发达。

长安西部渭水的支流主要是由秦岭发源北流入渭水的。这些支流由东向西有橘水镐水洋水涝水黑河斜谷水等。由于这些河流的切割使得渭水南岸通行非常不便。

所以,长安西部主要的陆路交通线在渭水北岸。渭水南岸也有辅助的道路可以通行,长安西部一直是唐长安防御的重点之一,在这里建有大量的关隘和城市堡垒。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一、咸阳的防御作用

西出长安过渭水便桥首先达到咸阳。咸阳于秦孝公十二年成为秦国都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然都于此地,这里曾经是关中乃至全国的中心。自汉朝开始建都长安后,咸阳城的战略意义有所变化,逐渐成为长安西部最后一道屏障,也是长安城向西交通路线的第一站,是进入长安的最后一个大城市,可以称作长安城的西大门。

咸阳与长安两座城市被渭水分割在南北两岸,渭水上有渭水便桥与长安禁苑、城市相连,进出禁苑非常方便。因此,从宫城出发逃难的皇帝们首站必然经过咸阳,东进长安的军队占领咸阳便可以直逼长安禁苑,威胁宫城。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咸阳城控制着渭河渡口,这里有数条交通线路通往长安西部和北部地区。由西面可以从此地过西渭桥直达长安。咸阳是控制长安的西面要道,进攻一方控制咸阳就可以直接威逼长安;防御一方则可以通过咸阳阻挡来自西面的进攻,组织东面部队向西发展。唐前期突厥进逼长安、安史之乱、径原兵变等事件中咸阳都发挥了较为重要的军事堡垒作用。

另外,咸阳地形比较开阔,利于大军作战。长安通咸阳的道路只有渭河水道和西渭桥,便于防御。从西北行军到达长安过咸阳最为便利。因此,长安附近发生的战争几乎都可以看到咸阳。

二、奉天城的防御作用

西出咸阳后还有一条道路是向西北行到达奉天城。奉天城在京城西北的奉天县,在乾陵东南,城北五里就是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奉天城是一个节点,从此处出发向北可以到达那州,南可以到武功,位置很特殊。奉天城由神策军于德宗建中元年六月修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作用使得奉天城的军事意义较为突出。

“城在薛禄镇。子城周五里四十步,城上阔一丈,下阔二丈二尺,崇二丈二尺,壕深一丈八尺,阔三丈。汉乾裕中重修。古罗城东北至子城西门外,自北三面有城墙,周一十一里,崇二丈一尺,上阔五尺,下阔一丈二尺,壕深一丈八尺,阔三丈。唐书日建中元年五月筑奉天城,四年十月,德宗避难于奉天。初得术士桑道茂请城奉天为王者之居,外象龟形,内分六街。德宗素神道茂言,遂命京兆尹严郑发众数千与六军士杂往城之。”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奉天对于进攻和防御方来说都至关重要。对西北而来的进攻者来说占领奉天就打通了去往咸阳的道路,进而威逼长安;而长安防御者只要保住奉天就可以挡住西北来之敌。

例如吐蕃广德初年,就是选择先占径州、再攻那州,占领奉天城后在西南行占领武功向西攻击长安的路线。其后,吐蕃又采用原路线希望继续再次进逼长安。而此次唐军在奉天、武功连续取得战役胜利,逼迫吐蕃撤退。

由此可见,奉天城虽然是一个单独建筑的小城,本为守护陵寝而建,但是因其地势险要,对于长安的拱卫相当重要,失去了奉天就相当于失去了西北的门户,对于长安的安全性有着巨大的威胁。


第三重防御:长安城本身的防御架构

如果说上述的两重防御还不能完全说明唐代对于长安的布防情况的话,那么最后要讲的长安城本身的防御系统就更加直白了。

唐代的长安城设施建设遇到过许多困难,外郭城墙及其护城河的防御设施规模超过建设能力,始终没有建设起完备的防御设施,较难发挥防御的作用。不过,唐朝时期的人们利用西安小平原附近河流、岗阜、人工渠道、及其空地构筑起一些防御设施。长安城皇城和宫城墙及其他建筑的防御设施则修建还是比较完备,在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壕沟

从军事上讲,壕沟的防御作用更多的表现在抗击敌人的入侵行为上。壕沟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开端。我国古代城市的大型防御设施主要有壕沟和城墙。两种设施从根本上说都是在一个微观地理环境中创造出的垂直防御设施。冷兵器时代战争大多表现为平面形式,武器的打击距离有限,更多的是靠人力、畜力进行攻击的。因此,为自己的武器创造更大的势能、抑制对方武器的势能即是战术问题也可以成为战略问题。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壕沟的战术作用:一是加长了攻击距离,攻击者一下一上非常不便;二是进攻者如果通过壕沟攻击就会造成由下向上攻击的情况。这两种情况消耗了进攻者体能,削弱了进攻者武器的攻击势能,降低了攻击的效果。

二、城墙

相对壕沟而言,城墙的防御作用更加突出。城墙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了防御者的高度,增加了防御者武器的打击势能,提高了杀伤力为防御者增加了一道阻挡攻击的防护体,减少防御者的暴露面积,降低受伤概率。

一般意义上说,我国古代的城墙是指夯筑的城墙。一般来说,修筑壕沟时所挖掘出来的土就是夯筑城墙的材料。我国古代城市的外围是城壕,内侧为城墙。城墙出现以后,城壕的构造进一步完善,壕沟进行一定的整修形成环城壕沟,其后又出现了向壕沟注水的情况,形成了护城河,其防御功能进一步提高。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另外,古代都城的建设者,不仅要考虑军事需要,从礼仪的角度来说,城墙和城壕的建设都不容忽视,这些防御设施往往建设的更加完备。这一点一些考古材料都予以了支持,唐以前的都城建设中大量存在完备的城墙和城壕系统。

三、皇城与宫城城墙与城门

唐皇城和宫城的城门都修建的比较高大巍峨,这主要是出于礼制的需要,也增加了防御能力。

皇城三面有门:东面二门南面三门西面二门

宫城由三部分组成:东为太子东宫中间是太极宫西面为掖庭宫

唐朝时期,勤见皇帝是一件大事,其过程非常复杂繁琐。太子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能从北门直达太极宫寝殿处勤见皇帝。玄武门事变中,李建成、李元吉前往太极宫的原因是高祖要三人对质,也就是说属于皇帝家事,就不需要履行繁复的勤见程序。太子和李元吉可以从北面出东宫经玄武门到达太极宫寝殿位置,也就是太极宫朱明门以北地区,说明该区域是属于皇帝私人领地。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另外,皇城和宫城的防御能力还和周围的地势有着莫大的关联,由于皇城和宫城墙比较高大,城门也很坚固,必须准备足够的进攻器具才有可能攻克。而周围的攻击面纵深不过百米,防守部队居高临下,攻击范围全部在弩箭的射程范围,强攻很容易被敌方的弩箭所伤。

李渊攻城时,孙华即为流失所中而亡,如此纵深之内大规模的攻击部队并不能展开。与攻击郭城不同,从东、南、西三面攻击皇城和宫城只能通过坊墙之间的缝隙进军。坊墙之间相对比较狭窄,而且,都对着高大的城门。守城部队很容易利用弓箭阻挡攻击部队。如此狭窄的攻击路线,极易造成重大损伤。攻城用具也受到限制,高大的攻城器械在狭窄的街道上难以展开,更不易向城墙进展。

攻城容易还是守城容易?看看唐代长安城的布防就知道了

所以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攻城场景大都是简化过的,真要是在古代,攻城一方绝对是占据劣势的,除非拥有数倍于守城军队的人数,否则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敢死之士,多以围而不打为第一选择。有唐一代,长安城由于城市面积过大,在最初建设过程中城墙、城壕等防御设施不够完善。虽然经过后期的一些改建仍然不能满足城市防御的需要,所以长安城墙下很少发生规模化的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