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脾氣、扔東西、暴躁狂,是孩子絕望前最後的求救,你聽懂了嗎?

最讓父母頭疼的莫過於看著孩子扯著嗓子號啕大哭,以至於哭得快背過氣去的情況了。孩子只要有一點不如意就發火,腳碰到什麼就亂踢,手抓著什麼就瞎扔,還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的,真是讓人著急啊。有時身處公共場所,父母就更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種情況想起來都覺得發愁吧?

發脾氣、扔東西、暴躁狂,是孩子絕望前最後的求救,你聽懂了嗎?

孩子總愛哭鬧,多半是這5種原因,作為父母,你做對了嗎?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哭鬧錶現達到頂峰。如果想要的東西沒得到,就像到了世界末日一樣怒不可遏。有的孩子甚至哭到暈倒在地,被送到急救室。孩子的這種表現在醫學上被稱為“情緒激憤行為”。孩子偶爾出現一兩次這樣的行為是正常的。

情緒激憤行為是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跟不上智力發展進度的表現。一般情況下,孩子在週歲左右開始理解家長對他說“不可以”是什麼意思,但此時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還沒發育到相等的階段,而這樣的情況會一直持續到三四歲。

具體來說,孩子出現情緒激憤行為,是因為孩子既渴望回到嬰兒時期,讓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百依百順,又因為自己想做的事做不到而深感挫折,同時他還不明白父母為什麼不依著自己的意願行事,因此覺得很憤怒。多種負面情緒無法消除,孩子就會產生情緒激憤行為。

情緒激憤

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撫養態度的影響。即使是因為天生的性格而有過激情緒表現的孩子,如果父母很好地瞭解孩子的牌氣,也可以防止孩子的過激情緒出現;或者在孩子表現出過激情緒時,父母很好地安撫他,讓他平靜下來。這樣的話,孩子的成長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沒有做出適當的反應,孩子在以後可能持續出現情緒激憤的行為。

發脾氣、扔東西、暴躁狂,是孩子絕望前最後的求救,你聽懂了嗎?

造成孩子情緒激憤的具體原因如下:

①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缺乏一貫性;

② 對孩子的過錯一一指責,對孩子發脾氣;

③ 孩子生氣的時候壓制孩子,不允許孩子表現出生氣的情緒;

④ 孩子非常疲勞或者飢腸轆轆的時候忽略照顧孩子;

⑤ 哪怕孩子生病的時候也絕不允許孩子出現情緒激憤的行為。

情緒激憤行為雖然是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但孩子一不如意就表現出過激行為的話,這種行為可能會變成根深蒂固的習慣性行為,因此要及時糾正。孩子也和大人一樣,在受到憤怒、悲傷、厭煩等負面情緒影響的時候,因為不能很好地處理這樣的情緒,而對所有的事物發脾氣,並做出暴力性的舉動。

在這裡,“憤怒”是指當孩子覺得自己的願望和期待沒有實現時,對外表現出的攻擊性。如果憤怒能夠適度發洩,孩子積存的壓力就可以適當緩解,並且還能學會如何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

發脾氣、扔東西、暴躁狂,是孩子絕望前最後的求救,你聽懂了嗎?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宣洩情緒?寶寶再小,也有生氣的權力

① 絕不能被孩子的情緒所左右

孩子出現情緒激憤行為時,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泰然處之的態度。大部分父母都會說孩子無緣無故地耍性子,自己會很生氣,怎麼能泰然處之呢?因此,父母會用更大的聲音衝孩子發火,阻止孩子的行為,甚至還動手打孩子。可事過之後,又後悔得要命。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父母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無端發火。有位媽媽這樣反問:“火氣還能控制嗎?它可是不由自主產生的。我也知道應該控制,可有什麼辦法能讓我不發火呢?”

這樣的辦法當然有。如果父母能正確理解孩子情緒激憤行為出現的真正原因,就不會只是生氣,而會努力尋找制止這種行為的方法。一看到孩子激憤的行為就發火的做法,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只能理解為媽媽的做法很不明智。

發脾氣、扔東西、暴躁狂,是孩子絕望前最後的求救,你聽懂了嗎?

② 不能把孩子一個人扔下

如果無論怎麼哄勸也制止不了孩子的激憤行為,父母應該依然心平氣和地等待。但此時也不能把孩子一個人扔下,跑到離他較遠的地方。孩子如果看不見父母,會由於焦慮而使情緒激憤行為愈演愈烈。此外,孩子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還可能撞上傢俱或牆壁而受傷。因此,媽媽要在看得見孩子的地方保護好孩子。

③ 滿足孩子要求的做法是絕對禁止的

為了終止孩子的行為而滿足孩子要求的做法也是絕對禁止的。每當孩子發火的時候,父母就習慣性地滿足他的願望,孩子就更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慾望了。以後就還會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哭鬧。因為他認為這種做法是操縱父母的最強有力的武器。

④ 讓孩子自己收拾殘局

孩子生氣時亂扔的東西,父母要等孩子平靜下來後,讓他把東西恢復原位;小臉蛋弄髒了,要讓他自己洗。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明白哭鬧只會帶來更大的麻煩。同時還能避免對父母的歉疚感。因為如果自己弄髒的東西讓父母來收拾,再小的孩子也會心生愧疚。無論如何,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歉疚感都是不好的。歉疚感會讓孩子形成負面的自我認識。因此,應該讓孩子自己闖禍自己收拾殘局,以此來消除內心的款疚感。

發脾氣、扔東西、暴躁狂,是孩子絕望前最後的求救,你聽懂了嗎?

⑤ 讓孩子練習用語言表達憤怒的情緒

當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以後,要努力把收尾工作做好。不要因為孩子過激的行為已經結束而放下心來,讓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要教孩子如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憤怒的情緒。

“我生氣了!”“心情不好!”“媽媽討厭!”等等,告訴孩子講這些話能夠充分地讓父母瞭解自己的情結。懂得即使不表現出過激的行為,也可以讓媽媽充分了解自己的心情。孩子懂得這些以後,就可以調整自己的行為。如果孩子能夠說出生氣的原因就更理想了。當孩子說出為什麼生氣以後,父母一定要表示出充分理解的樣子。

比如,孩子會說:“媽媽不給買糖吃才生氣呀,想要吃糖卻吃不到、真是委屈啊!"這時,父母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然後再告訴孩子,世上的事情不是都能按自己意願實現的。這對於孩子控制情緒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發脾氣、扔東西、暴躁狂,是孩子絕望前最後的求救,你聽懂了嗎?

孩子也是具有獨立性格的完整的人,當他知道為什麼不可以之後,會停止過激的行為。

“如果吃糖太多,牙上就會長出蟲子,那樣的話,就得把你送到醫院去打針。” 要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話給他講明道理,大部分的孩子都會理解的。在這之後,還要告訴孩子下次生氣的時候,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

“生氣的時候,不要又哭又叫的,要告訴媽媽,你為什麼生氣,怎樣才能消氣,那樣媽媽才知道怎麼幫你。不能一生氣就亂扔東西和打人,想想別人要是這樣對待你的話,你的心情會怎樣呢?”

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幾十次甚至成百上千次的重複。父母要明白,通過這樣的過程,孩子的憤怒可以用語言表現並得到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