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第一梯隊醫護人員奮力戰“疫”紀實

本網記者 程健 通訊員 王耀輝

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鏖戰堅守14晝夜後,正處於隔離休整階段的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雷澤林又忙碌了起來。

為解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關的專業問題,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蘭大一醫院微信公眾號開通了新冠肺炎疫情問診,公眾可以通過該平臺諮詢呼吸專業權威專家。

作為首批專家,雷澤林現在每天不時會有患者問診,從早忙到晚,他說:醫生就是治病救人,這是醫生的本分,也是使命擔當。

在抗擊疫期間,同雷澤林一起鏖戰堅守的還有蘭大一院第一梯隊的其他34名醫護人員,他們在圓滿完成了階段性防控救治任務後,正進行休整。

在全封閉工作的14天裡,他們堅守崗位,與病毒為“敵”,他們和身後奮戰的同事、家人、甚至是未曾謀面的陌生人一起,書寫了一段團結拼搏的抗疫故事。

疫情就是命令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牽動著億萬人心。在確定蘭大一院為省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後,蘭大一院迅速決定成立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並抽調核心骨幹進駐。

當每天看著新聞裡不斷出現的新冠肺炎病例,原本打算和家人自駕去海南陪公婆過年的感染科主任護師吳秀英知道這個春節自己出不去了。

“醫院決定騰出急診留觀病房作為發熱門診,我想新的疫情需要感染科的工作人員,我責無旁貸,明天準備迎戰。”

1月20日,作為一名經歷過非典疫情和甲流應對的老兵,吳秀英在自己的抗疫日記中寫下了這一段話。

同樣沒能出去的,還有隔離病房護士長鬍莎莎。

21日晚是她和母親原本約定在西安北站匯合的時間,正在忙碌的她突然接到媽媽的電話:“莎,晚點了嗎,我在北出站口等你,你到站沒?”聽到媽媽電話那頭著急的聲音,抬頭一看,已經晚上10點半了。

她頓時留下了心疼又自責的淚水,自己忙忘了,竟讓來接的媽媽大冬天在戶外等了近一小時。因值班回不了家了,她告訴媽媽別等了,快回去。媽媽不捨地追問:“明天能忙完嗎?那後天呢?兩三天差不多了吧!……”

這是雷澤林第三次請戰參加抗疫。

在2003年抗擊非典中,他覺得自己還是個才工作三年的毛頭小子,跟著老師們一起衝在一線,沒有任何的後顧之憂。

“那時候直接跟上師傅就上,萬一自己被感染了,以後會怎麼辦吶?這些當時完全沒有擔心。”

在應對甲流時,他作為一線大夫負責每天查房、看病。他說:“也沒有想太多,只是負責把病人的病看好。”

2008年汶川地震,甘肅隴南同樣受災嚴重。雷澤林自願報名加入了醫院的應急分隊,此次救援以骨科等外科系統為主,他所在的內科系統被安排在了第二梯隊,最終沒有參加到救援工作中,有一段時間還因此而“耿耿於懷”。

不同以往,這次他多了一絲顧慮。

“還是有點擔心了,因為現在畢竟有家有室了,心態方面有了變化。這次還是病區負責人,承擔著更大的責任。”但雷澤林還是衝了上去:“老師們給我們在以往的抗疫中已經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我們是呼吸專業,非典、甲流、新型冠狀病毒都主要是呼吸系統的疾病,能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是值得引以為豪的。”

他說:“打仗軍人上,抓小偷警察上,救治呼吸道傳染病患者就是我們的本職工作。”

面對新時代的戰“疫”,一個個閃爍著紅點的微信請戰書代替了雪片般的紙質請戰書:“我可以!”“隨時待命!”“隨叫隨到!”

大家迅速集結了起來,最終由呼吸科、感染科、傳染科、老年病三科(老年呼吸病科)、特需內科等科室10名醫生及25名護理人員組成了第一梯隊。

衝到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的最前線

孫佳蔚護士早上不敢喝水、不敢喝稀飯,啃個饅頭,工作時都穿著紙尿褲。

呼吸科副主任醫師胡建明成天戴著口罩,臉上的皮膚過敏發紅,下巴起了紅斑,晚上又癢又疼。

孫有惠護士長由於長時間白天上班不喝水,導致尿路感染,晚上大量喝水上廁所,休息不好,但仍然堅持在一線。

第一梯隊35名醫護人員進駐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後,他們成了一群“忘了”自己的人。

有的人鼻樑上生了壓瘡,臉上壓出了“斑馬線”,“忘了”自己對美的需求。更有人“忘了”自己剛剛生過病、剛剛成為母親、甚至是婚期將至……

22日是發熱門診進駐第一天,早上6時30分,胡莎莎就趕到門診,在保潔還沒有到位的時候,她和吳秀英以及苟亞琴護士長一起整理診室,動手打掃衛生,上班時發熱門診終於可以接診。

發熱門診分為清潔區、緩衝區和隔離區。醫護人員從清潔區工作人員入口進入,在做好層層防護後才能進入到隔離區。

作為護士長,吳秀英和孫有惠在發熱門診的工作重點是把好關,對每一位出入管理區域的人員進行查看,消毒隔離是否到位,以保證大家的安全。大家在穿防護服的時候,會互相幫忙,檢查到位不到位,“這也是大家在一起最輕鬆開心的時刻。”

“您好,怎麼了?”

“我有點胸悶氣短,現在特別緊張。”

“請您先放鬆,您掃碼填寫個人信息。”

“不行,我現在很緊張,呼吸困難,看不清,霧氣太大。”

“那您先把頭上這個大塑料袋取掉,您稍作休息,我給您先測一下氧飽。”

“不行,不行,這不能取,現在太危險了。”

在預檢分診時,護士們會碰到十分緊張的患者。這時候,孟紋護士和同事會認真給患者做科普宣教,科學知識的普及,讓患者正確認識病毒傳播途徑,從而積極配合檢查和治療。

從22日上午七點四十分到崗,雷澤林一直堅守發熱門診直到25日傍晚。“病人很多,有時候一天有一百多人。有的來自武漢,有的接觸過武漢人員,有人發燒,有人沒有症狀但很擔心,就都來發熱門診檢查。我是病區負責人,我必須在崗。”

患者在護士引導下來到診治醫生面前開始診治,雷澤林和其他發熱門診的醫生會根據病人情況,安排採血、做CT、進行核酸檢測,病情較為嚴重的待確認確診病人會進行留觀,確認的病人進入隔離病房進行治療。

“1月24日(除夕)早上8時許,進入隔離病房,收治患者,每天24小時值班,早上查房,和治療小組一起調整治療方案,隨後收治新的患者。晚上再次查房。”隔離病房醫療組組長李俊峰介紹了他全封閉的工作內容。

許多確診病人在起初接受治療時情緒波動很大,年紀在45歲到50歲之間的女性患者對疾病的恐懼尤為嚴重。

老年醫學專業副主任醫師龔霞是隔離病房4名主治醫生之一,一次在查房過程中,一位患者突然失聲痛哭了起來,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了一點點希望。

“這個疾病本身的特點,再加上入住病房後每個人都是一個人在隔離病房,恐懼、焦慮、激動等等負面情緒會很多。”龔霞說:“除了治療軀體疾病,更多的是要心理疏導,只有心情好了,疾病才能更快恢復。”

“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讓您恢復。”這是最能打消病人顧慮的話語之一。

在救治中,除了隔離病房的4名主治醫生,蘭大一院還組成了強大的專家組作為堅強後盾,每隔一天,專家組就會對患者進行詳細會診,還通過中西醫結合等方式進行治療,保證治療效果。在蘭大一院收治的病人中,目前已有兩例治癒出院。

預檢分診、疑似患者收治、確診患者救治和情緒安撫……

14天裡,第一梯隊醫護人員出色完成了階段性防控救治任務。

進行輪休前,胡莎莎走進隔離病房,想再看看她的患者,和他們打著招呼相互祝福。一位患者隔著玻璃對胡莎莎說:“我不知道你長啥樣,但我記住了你笑時彎彎的眉毛”。

總結14天一線戰疫經歷,孟紋思緒萬千。“不過最開心的就是,我們第一梯隊的戰友都在,很慶幸,我們一個都沒少。我們一定會在不久的以後戰勝病毒,取下口罩,面對面笑著說一聲,你好!”

掌聲和鮮花同樣屬於幕後英雄

2月6日凌晨,一封署名為“蘭大一院第一梯隊35名醫務人員”的信悄悄地發送到了蘭大一院的郵箱裡。

“願我們同享榮光,願我們的夢永不落空!”這是一封蘭大一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戰士在退下前線後對幕後英雄的感謝信。

他們不是小團隊在戰鬥,溫暖的小家、醫院大家庭、有愛的市民都是這些戰士們背後的動力支持。

在全封閉工作的14天裡,吳秀英想家的時候就會望向不遠處自己的家,每次她都能看到涼臺上掛著的紅燈籠。

在家基本上不會做飯的愛人和女兒一起送來包的200多個餃子,在2月4號立春當天還送來了春餅。

“不會做飯的他在切肉時不小心把手切了,我覺得他挺不容易的。”

半個月的時間也足以讓屏幕那邊的孩子長成會關心父母的“小大人”。

“爸爸,我想對你說:你在我心目中是大英雄……經過這次疫情,我明白了,醫生這個職業是有多偉大。”王聖銘小朋友為前線的爸爸寫了一封信,預檢分診團隊成員王興雲看到信後給孩子承諾,等疫情結束了,一定幫孩子把春節的願望實現,帶他去夢想著去的成都。

蘭大一院的同事們也是前線抗“疫”戰士們的家人。除夕夜萬家燈火,窗外菸花綻放,到處都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而醫護人員仍在堅守。

醫院準備了餃子,門診的甄小玲護士長為大家送來了涼菜和自己親手包的五彩餃子,大家都說“帶給我們滿滿的感動”,接過餃子的時候,很多人眼淚掉了下來。

後勤部為醫護人員變著花樣做出“比家裡還好吃的飯菜”;設備處多方聯繫廠家及供應商購置所需防護材料,保證醫院臨床一線人員的防護物資需求和臨床科室及時領用物資……

一幅幅畫著蘭大一院logo、比著一個個小心心的手繪畫;寫著“感恩有你”“最美逆行”的小卡片;熱心市民們送來的口罩、水果、酸奶……一件件小事,都為蘭大一院一線醫護工作者們帶來溫暖。

“我們就是做了自己的本職工作而已,這是我們很多人一致的想法,一些幕後默默無聞奉獻的其他人員,他們付出或辛苦不比我們一線人員少,沒有他們做堅強後盾,一線人員其實啥事也做不成、做不好。”雷澤林說:“我們只是前鋒,醫院大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包括普通的清潔工、廚師、工人,只要有利於疫情控制的,都值得被關注和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