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話證明你看過《三國演義》,越短越好,你會咋說?

老哥聊生活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似乎很少有人提到《三國演義》裡這首詩,但我卻印象深刻,起初只是覺得這詩短小精悍,好記,而且諸葛孔明隨口吟誦出來,顯得特別瀟灑,後來才發現此詩真是含義深刻雋永之極!

劉備第三次來到南陽臥龍崗,才趕上諸葛先生在家。誰知諸葛先生還在午睡,遲遲不能相見。張飛氣不過,要放火燒了茅廬,虛心訪賢的劉備則耐心等待。諸葛亮醒後,便吟誦了這首小詩。此小詩只出現於《三國演義》小說中,故知出自小說作者之筆。

或許有人讀到此處,會認為這是諸葛亮是為了把這場戲演足,用現在的俗語說就是“裝一下”。一般文人雅士不都擅長吟詩作賦嘛,孔明先生此時若不吟詩,那既稱不上雅士,更算不得高人,又如何對得起劉備大費周章之“三顧”。

這麼理解不能說不對,但卻有可能在不經意間忽視了這首小詩本身的深沉底蘊。

現在就讓我們來細細品一品這首詩。

臥龍高臥,酣睡足也

諸葛亮號什麼?臥龍也。

那麼一條臥龍又該如何亮相?自然是從睡夢中緩緩醒來,漸漸伸展它的矯健之姿了。

所以於此之際,孔明必須要睡,且不得不睡。醒來,還要徐徐回味夢鄉的酣甜,那是神遊物外的感受,猶如蟠龍在深淵中甦醒。故而他才會吟詩以表心境,這才有了“草堂春睡足”這樣心滿意足的自言自語。

沒錯,從午睡到吟詩,都是孔明在“做戲”,可這是羅貫中給他加的“戲”。而戲又能亂加的,必須為主角的人設服務,從睡到小詩,點破了臥龍之“臥”字,堪稱點睛之筆也。

諸葛未逢明主之前,他的所有行為均以一“臥”字涵蓋,“臥”即隱居不仕也。

其實,在劉備一顧茅廬時,曾聽到幾個山野農夫在唱歌,這些人唱的也是諸葛亮的詩作,其歌曰:

“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

“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諸葛亮在這首詩中早就敞開心扉,直抒胸臆:他的高臥就是隱居,不問紛亂之世事!

臥龍甦醒,春日驚蟄

然而,如果認為此詩只是言一“睡”字,那就太小看它了。

在想想龍在何日甦醒?答曰:春天。

龍乃天下鱗蟲之長,於春日甦醒,百蟲也跟隨它一起甦醒,故有“驚蟄”一說。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說文》

再來看劉備他們這第三次訪問孔明草廬又是在什麼時間?

這一點在通行本《三國演義》上語焉不詳,但在24卷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寫道:

玄德回新野之後,荏苒新春,命卜省揲蓍。擇日已定,遂齋戒三日,薰沐更衣,準備鞍馬車仗,再往臥龍崗謁諸葛孔明。

可見是在大年初一之後的某一天,也就是新春之際。而孔明詩中也明確提到了“春睡”。

春天,正是“龍”從蟄伏中甦醒的時節。由此可知,臥龍出山,正當其時。

遲遲春日,王命出車

此小詩中不唯“春睡”表示春天,更需留意“日遲遲”三字。

遲日,即指春天的和煦暖陽。杜甫有詩云: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詩經·出車》)

需知,不論《三國》中之“日遲遲”,還是老杜詩中之“遲日”,均取典於《詩經》。

《小雅·出車》: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愚以為,此處諸葛詩中之“日遲遲”,還有更深一層含義,那就是呼應《詩經》中《小雅·出車》一詩。

《出車》吟詠的是一位大將軍奉王命之召而出征,最終破敵,凱旋而歸。試看其中幾句:

我出我車,於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召彼僕伕,謂之載矣。王事多難,維其棘矣。

今譯:我推出兵車,把馬套到車上。從天子那裡傳下命令,使我前來出征。召喚車伕,讓他們載上將士和輜重。國家和君王有難,十分緊急。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執訊獲醜,薄言還歸。赫赫南仲,玁狁於夷。

今譯:春日陽光和緩,草木茂盛。黃鸝歌唱,白蒿遍地正好採摘。將帥們抓獲俘虜歸來了,威風凜凜的南仲大將軍,已將作亂的玁狁平定!

——看到了吧,《出車》的主題乃是:一位武士響應君王的召喚,義不容辭出征,剿滅敵人,恢復了國家秩序。而此武士出征之時,正是王事多難,國家危急之際。

再看劉備三顧茅廬之時,正是漢室衰微,國祚動盪,同樣需要勇武賢達之能人才俊救江山人民於水火。兩相對照,何其相似!

《出車》一詩,分明就是諸葛亮當時處境與心態的寫照!

——值此春光遲日,他諸葛亮也將義不容辭響應王命,登上戰馬軍車,匡扶社稷!

詞句散淡,立意高遠

像孔明先生這樣的古代士人,一向面臨著隱居與入世的抉擇,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良禽擇木而棲,良辰擇主而事”,雖有報國救世之心,如不遇明主也甘願終老林泉。

臥龍,何時不臥?答曰:當有春光暖日照耀之時。此春光暖日又是誰,不用問,當然是劉備。在諸葛心目中,劉備乃漢室正統,仁德虛心,堪稱明主。

何以見得?請看武侯名作《出師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所以說,諸葛亮午睡慵起所詠之小詩,看似平淡閒逸,卻已隱隱表露:他這條臥龍給了陽光就要燦爛,從此不再沉睡,將要為國為君,大展雄才偉志。

這才有之後的隆中問對,未出草廬而三分天下!

真可謂,一首小詩暗藏一部出師宣言!

參考書目:

毛宗崗本《三國演義》

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


探謎古小說


曹操殺楊修,並不僅僅是因為"雞肋"。

某夜,楊修在營中,恰遇將領請示曹操行軍令,曹操此時正食一雞肋,煩躁的他隨口說,“雞肋”。楊修聞言,回帳中,打點行頭準備撤退,帳中餘人納悶問之,楊修曰“所謂雞肋者,食之而無味,棄之而可惜。今主公以此為令,早晚必退!”曹操得知後大怒,以擾亂軍心之罪將楊修斬首示眾。

其實曹操殺楊修還是另有原因,實因曹操嫉妒其才能。

一次曹操在一盒酥上寫了個"合”字送給將士,楊修打開給將士們吃了,說一人一口酥。

一次有人做好門,請曹操驗收,曹操在門上字了“活”,扭頭走了,大家百思不得其解,請教楊修,楊修說門上寫活,乃闊也。於是他告訴大家把門改小再請曹操驗收,曹操甚惡之。

曹操殺楊修實因妒其才,直到曹操被魏延一箭射掉兩個門牙,才悟楊修說得有理,於是厚葬之。


綠草如風


王乾孃,看我西門慶醜嗎?



古奇蘭德


1.話說天下大事,和久必分,分久此和。

2.吾乃燕人張翼德是也!

3.子龍渾身是膽也。

4.群英會蔣幹盜書。

5.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6.寧叫天下人負我,休叫我負天下人。

7.即生瑜,何生亮?


大地青松


董卓被黃巾軍圍攻,劉關張上陣擊退黃巾軍,董卓問:現居何職?答:白身。卓甚輕之。詩曰:

人情勢力古猶今,

誰識英雄是白身。

曹操刺董失敗成了被通輯逃犯,陳宮捉放曹,途中殺呂氏一家,曹笑表白,我這個人"寧負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負我。"

煮酒論英雄,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軍與曹爾。嚇的劉備筷孑落地(因劉有獻帝衣帶詔),詩曰:

勉從虎穴暫棲身,

說破英雄驚煞人,

巧借聞雷來掩飾,

隨機應變信如神。

周瑜臨死嘆曰:

既先瑜,何生亮?

上方谷火燒司馬氏失敗,孔明嘆曰:謀事在於人,成事在於天。

劉禪:此間樂,不思蜀矣!


愛豆2老者也


亮再不能臨陣討賊矣,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說實話,看到《三國演義》這句話時,忍不住淚崩了。

諸葛亮一生都在為北伐中原、興復漢室而奮鬥,可惜天不假年。他沒有實現興復漢室的理想,就在五丈原含恨而終,抱憾終身。

我常常在想,諸葛亮臨終前,會不會想起他在《隆中對》裡的那些豪情萬丈: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諸葛亮臨終前,還會不會想起他寫《出師表》時的思緒和感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為劉備描繪出了一副三分天下的戰略藍圖,又在《出師表》裡回顧了自己追隨劉備這麼多年的經歷。他一直記得自己對劉備的承諾,那就是北伐中原、興復漢室。

諸葛亮一直在踐行自己的諾言,念念不忘的事,就是興復漢室,他也身體力行去實踐,可惜“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他最終還是無法兌現那個諾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袁衛宇


滾滾長江東泗水,泗水養育孔聖人



長河景麗


今天下三分!



木木子喲


單刀赴會,二嫂過關,三戰呂布,四別徐庶,五虎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八卦陣圖,九進中原,石頭陣法。


孤魂夜吟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