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证明你看过《三国演义》,越短越好,你会咋说?

老哥聊生活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似乎很少有人提到《三国演义》里这首诗,但我却印象深刻,起初只是觉得这诗短小精悍,好记,而且诸葛孔明随口吟诵出来,显得特别潇洒,后来才发现此诗真是含义深刻隽永之极!

刘备第三次来到南阳卧龙岗,才赶上诸葛先生在家。谁知诸葛先生还在午睡,迟迟不能相见。张飞气不过,要放火烧了茅庐,虚心访贤的刘备则耐心等待。诸葛亮醒后,便吟诵了这首小诗。此小诗只出现于《三国演义》小说中,故知出自小说作者之笔。

或许有人读到此处,会认为这是诸葛亮是为了把这场戏演足,用现在的俗语说就是“装一下”。一般文人雅士不都擅长吟诗作赋嘛,孔明先生此时若不吟诗,那既称不上雅士,更算不得高人,又如何对得起刘备大费周章之“三顾”。

这么理解不能说不对,但却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忽视了这首小诗本身的深沉底蕴。

现在就让我们来细细品一品这首诗。

卧龙高卧,酣睡足也

诸葛亮号什么?卧龙也。

那么一条卧龙又该如何亮相?自然是从睡梦中缓缓醒来,渐渐伸展它的矫健之姿了。

所以于此之际,孔明必须要睡,且不得不睡。醒来,还要徐徐回味梦乡的酣甜,那是神游物外的感受,犹如蟠龙在深渊中苏醒。故而他才会吟诗以表心境,这才有了“草堂春睡足”这样心满意足的自言自语。

没错,从午睡到吟诗,都是孔明在“做戏”,可这是罗贯中给他加的“戏”。而戏又能乱加的,必须为主角的人设服务,从睡到小诗,点破了卧龙之“卧”字,堪称点睛之笔也。

诸葛未逢明主之前,他的所有行为均以一“卧”字涵盖,“卧”即隐居不仕也。

其实,在刘备一顾茅庐时,曾听到几个山野农夫在唱歌,这些人唱的也是诸葛亮的诗作,其歌曰: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诸葛亮在这首诗中早就敞开心扉,直抒胸臆:他的高卧就是隐居,不问纷乱之世事!

卧龙苏醒,春日惊蛰

然而,如果认为此诗只是言一“睡”字,那就太小看它了。

在想想龙在何日苏醒?答曰:春天。

龙乃天下鳞虫之长,于春日苏醒,百虫也跟随它一起苏醒,故有“惊蛰”一说。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

再来看刘备他们这第三次访问孔明草庐又是在什么时间?

这一点在通行本《三国演义》上语焉不详,但在24卷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道:

玄德回新野之后,荏苒新春,命卜省揲蓍。择日已定,遂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准备鞍马车仗,再往卧龙岗谒诸葛孔明。

可见是在大年初一之后的某一天,也就是新春之际。而孔明诗中也明确提到了“春睡”。

春天,正是“龙”从蛰伏中苏醒的时节。由此可知,卧龙出山,正当其时。

迟迟春日,王命出车

此小诗中不唯“春睡”表示春天,更需留意“日迟迟”三字。

迟日,即指春天的和煦暖阳。杜甫有诗云: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出车》)

需知,不论《三国》中之“日迟迟”,还是老杜诗中之“迟日”,均取典于《诗经》。

《小雅·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愚以为,此处诸葛诗中之“日迟迟”,还有更深一层含义,那就是呼应《诗经》中《小雅·出车》一诗。

《出车》吟咏的是一位大将军奉王命之召而出征,最终破敌,凯旋而归。试看其中几句: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今译:我推出兵车,把马套到车上。从天子那里传下命令,使我前来出征。召唤车夫,让他们载上将士和辎重。国家和君王有难,十分紧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今译:春日阳光和缓,草木茂盛。黄鹂歌唱,白蒿遍地正好采摘。将帅们抓获俘虏归来了,威风凛凛的南仲大将军,已将作乱的玁狁平定!

——看到了吧,《出车》的主题乃是:一位武士响应君王的召唤,义不容辞出征,剿灭敌人,恢复了国家秩序。而此武士出征之时,正是王事多难,国家危急之际。

再看刘备三顾茅庐之时,正是汉室衰微,国祚动荡,同样需要勇武贤达之能人才俊救江山人民于水火。两相对照,何其相似!

《出车》一诗,分明就是诸葛亮当时处境与心态的写照!

——值此春光迟日,他诸葛亮也将义不容辞响应王命,登上战马军车,匡扶社稷!

词句散淡,立意高远

像孔明先生这样的古代士人,一向面临着隐居与入世的抉择,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良禽择木而栖,良辰择主而事”,虽有报国救世之心,如不遇明主也甘愿终老林泉。

卧龙,何时不卧?答曰:当有春光暖日照耀之时。此春光暖日又是谁,不用问,当然是刘备。在诸葛心目中,刘备乃汉室正统,仁德虚心,堪称明主。

何以见得?请看武侯名作《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所以说,诸葛亮午睡慵起所咏之小诗,看似平淡闲逸,却已隐隐表露:他这条卧龙给了阳光就要灿烂,从此不再沉睡,将要为国为君,大展雄才伟志。

这才有之后的隆中问对,未出草庐而三分天下!

真可谓,一首小诗暗藏一部出师宣言!

参考书目:

毛宗岗本《三国演义》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


探谜古小说


曹操杀杨修,并不仅仅是因为"鸡肋"。

某夜,杨修在营中,恰遇将领请示曹操行军令,曹操此时正食一鸡肋,烦躁的他随口说,“鸡肋”。杨修闻言,回帐中,打点行头准备撤退,帐中余人纳闷问之,杨修曰“所谓鸡肋者,食之而无味,弃之而可惜。今主公以此为令,早晚必退!”曹操得知后大怒,以扰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斩首示众。

其实曹操杀杨修还是另有原因,实因曹操嫉妒其才能。

一次曹操在一盒酥上写了个"合”字送给将士,杨修打开给将士们吃了,说一人一口酥。

一次有人做好门,请曹操验收,曹操在门上字了“活”,扭头走了,大家百思不得其解,请教杨修,杨修说门上写活,乃阔也。于是他告诉大家把门改小再请曹操验收,曹操甚恶之。

曹操杀杨修实因妒其才,直到曹操被魏延一箭射掉两个门牙,才悟杨修说得有理,于是厚葬之。


绿草如风


王干娘,看我西门庆丑吗?



古奇兰德


1.话说天下大事,和久必分,分久此和。

2.吾乃燕人张翼德是也!

3.子龙浑身是胆也。

4.群英会蒋干盗书。

5.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6.宁叫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

7.即生瑜,何生亮?


大地青松


董卓被黄巾军围攻,刘关张上阵击退黄巾军,董卓问:现居何职?答:白身。卓甚轻之。诗曰:

人情势力古犹今,

谁识英雄是白身。

曹操刺董失败成了被通辑逃犯,陈宫捉放曹,途中杀吕氏一家,曹笑表白,我这个人"宁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

煮酒论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军与曹尔。吓的刘备筷孑落地(因刘有献帝衣带诏),诗曰:

勉从虎穴暂棲身,

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

随机应变信如神。

周瑜临死叹曰:

既先瑜,何生亮?

上方谷火烧司马氏失败,孔明叹曰:谋事在于人,成事在于天。

刘禅:此间乐,不思蜀矣!


爱豆2老者也


亮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说实话,看到《三国演义》这句话时,忍不住泪崩了。

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而奋斗,可惜天不假年。他没有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就在五丈原含恨而终,抱憾终身。

我常常在想,诸葛亮临终前,会不会想起他在《隆中对》里的那些豪情万丈: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诸葛亮临终前,还会不会想起他写《出师表》时的思绪和感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为刘备描绘出了一副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又在《出师表》里回顾了自己追随刘备这么多年的经历。他一直记得自己对刘备的承诺,那就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

诸葛亮一直在践行自己的诺言,念念不忘的事,就是兴复汉室,他也身体力行去实践,可惜“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他最终还是无法兑现那个诺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袁卫宇


滚滚长江东泗水,泗水养育孔圣人



长河景丽


今天下三分!



木木子哟


单刀赴会,二嫂过关,三战吕布,四別徐庶,五虎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卦阵图,九进中原,石头阵法。


孤魂夜吟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