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綰是劉邦的心腹,被封燕王,為何最後又反叛劉邦投降匈奴?

周家純


盧綰背叛劉邦本來是個概率極低的事情,因為他與劉邦的關係實在是太鐵了,生同日長同裡學同鄉師同師,從流亡芒碭山到沛縣起兵,從亡秦到滅楚,這一路走來,盧綰絕對是劉邦的豐沛故人班底裡最受劉邦信任的人,盧綰有理由相信劉邦,有理由相信,即使所有的異姓諸侯王都被清除掉了,他盧綰也能獨善其身。但實際上,盧綰並沒能獨善其身,並且最終事實上背叛了劉邦投降了匈奴,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請看以下分解。

就本心而言盧綰也是不想背叛劉邦的,這一點在劉邦派大將樊噲平叛的時候並沒有受到太多的抵抗,盧綰率領燕國的大軍,駐紮在燕國和匈奴的邊境線上,既沒有抵抗平叛大軍,也沒有第一時間投降匈奴的過程中可見一二。小編認為盧綰背叛劉邦的原因錯綜複雜,既有他自己的動搖,又有外界的許多因素在對他施加壓力,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血淋淋的事實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沒有原因沒有證據地廢掉了楚王韓信,貶為淮陰侯,隨後又以謀反罪誅殺,而這還只是劉氏誅殺異姓諸侯王的一小部分。同一時期,梁王彭越被殺,淮南王黥布被殺,燕王臧荼被殺……到盧綰這裡,天下的異姓諸侯王幾乎被殺了個乾乾淨淨,包括盧綰在內,天下異性諸侯王只留其二。你說假如你是盧綰,你不慌嗎?豈不是每天都會受到來自靈魂的拷問——下一個會不會是我?不過好在,他與劉邦的關係擺在那裡,他也不至於因為這個,就悍然謀反。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事情一定對盧綰造成了強烈衝擊,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經那不用質疑的對劉邦的信任,此刻多半也有些拿不準,摸不透了。畢竟,一旦他賭錯了,那可是個九族皆滅不留一人的慘烈下場。

第二個原因在於盧綰本身對燕王之位的眷戀

這一點我想很好理解,那個時代的王位可不是後世那種虛巴巴的東西,那真可以算是國中之國,舉國上下唯我獨尊,換作是你,捨得放棄嗎?因為對王位的眷戀,盧綰自然迫切地希望這個王位能長久的保存下去,正如秦始皇希望他的帝位傳至千世萬世一樣,盧綰也不希望自己的王位還沒捂熱就在自己手裡滅亡了。這是內因,至於外因,我們在第一個原因中已經詳細描述過了,那就是血淋淋的事實。這內外夾擊,估計盧綰的日子不會好過。這就為他最終動搖做出錯誤的決定埋下了伏筆。

第三個原因是天下趨勢

皇帝制度在始皇帝手中建立,但始皇帝並沒有來得及鞏固它,從而讓它深入人心,以至於在那之後沒多少年,項羽就選擇了復古的分封制度,自己做了霸王,如果最終他贏了,那歷史恐怕會繞很多圈子。

但是,最終獲勝的是劉邦,劉邦選擇了帝制以及帝制附帶的郡縣制,這就註定了帝王制度的鞏固,同樣,它也意味著中央集權的加強,而且這種加強可不是一直保持原狀,而是會不斷成長,越來越強。因此就發展趨勢而言,郡國並行制最終會退出歷史舞臺,國中之國與帝制的矛盾會越來越尖銳,最終至不可調和,不可調和的結果就是要麼國中之國被滅,要麼徹底獨立出去,不過後者很難,前者倒挺容易。

所以,不管劉邦和呂后是否有這個意識,但實際上他們充當了帝制發展的急先鋒。因此,即使盧綰能夠獨善其身,燕國也難以逃脫最終被滅掉的命運,不信可以看看文帝朝的淮南王謀反,景帝朝的七王之亂,包括武帝朝的淮南大案。同門親族,一脈血緣尚如此,更何況是異姓侯王呢?燕國的問題不在於不滅,它的問題就在於能存活多久的問題?但這個有些讓人不甘的現實也不是那麼好接受的。

第四個原因謀反的導火線——誤聽勸告

其實只要盧綰不謀反,以上的三個原因不管給他帶來再大的壓力,我想在劉邦生前,乃至在呂后時期都可以安然無恙。盧綰叛漢最終成為了事實,皆是因為盧綰最終實際上做出了背叛大漢朝廷的事情。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陳豨叛亂的時候,劉邦親自前去平叛,盧綰派人到匈奴去,本意是勸說匈奴不要幫助陳豨對抗大漢,但滑稽的是,本來去遊說的人結果自己被遊說了,回來就勸說盧綰,燕國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邊地不穩,一旦邊地穩定了,那下一個被滅掉的就是燕國了。

我們前面已經分析過了三個原因,這三個原因本身就一直折磨著盧綰,這個時候盧綰聽了遊說,竟然真的就信了。而且,不僅信了,還立刻派人去勾結陳豨,結果不巧的是,陳豨很快被打敗了,陳豨手下的降將一下子就把盧綰勾結陳豨的事情抖了出來。這下子,麻煩大了,盧綰再也難以回頭了。陳豨也是厲害,就因為他謀反,先後把韓信盧綰兩個人一起拉下水,死了也能吹好多年了。

所以,不管怎樣盧綰聽信了遊說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叛漢已成事實。這就讓我想起了當年蒯通勸說韓信的那句話,當時蒯通已經勸說韓信叛漢勸說了很久了,該說的道理都說了,該分析的厲害也都分析了,但韓信就是不聽,不信。最終蒯通無奈地最後勸道——人要識勸,人要是不識勸,別人勸什麼都聽不進去,一旦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就再也回不了頭了。韓信最終是不聽勸,下場慘烈。無巧不巧的是,盧綰與韓信正相反,他是輕易地聽信了手下的勸告,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最終,再也難以回頭了。

第五個原因劉邦死了

盧綰謀反後,劉邦派樊噲平叛,盧綰並沒有做什麼抵抗,而是率著燕國的大軍一直駐紮在燕國和匈奴的邊境線上,他在等劉邦,他知道劉邦病了,他在等劉邦病好。因為他與劉邦的關係太好了,儘管他做了錯事,但他相信,等到劉邦病好,他親自去跟劉邦請罪解釋一番,劉邦最終會原諒他。

這個時候盧綰考慮的就不再是能不能保住燕國了,我想這個時候一方面他與劉邦的感情起了作用,讓他不願離去,另一方面,中國人的鄉土情結也在影響著盧綰,盧綰不想死在異國他鄉。如果說一開始,盧綰對王位無比眷戀,那麼此刻他算是大夢方醒,他願意等劉邦病好,就意味著他已經接受了燕國滅亡的事實。

遺憾的是,他沒能等來劉邦痊癒,劉邦死了。盧綰相信劉邦,但不代表他相信呂雉,殺韓信誅彭越鐵腕強權,這些都是盧綰親眼所見的,他不想也不敢去相信呂后。這個時候他最後的念想也斷了,最後他去了匈奴。去匈奴後的盧綰,被封為東胡盧王,一年多以後,盧綰也告別了人世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後來,盧綰的家人回到漢朝探親,呂后還親自接見了他們。盧綰的故事到了這裡才最終畫上了句號。儘管盧綰最終以悲劇收場,但我們也不應過多的苛責他,輕易得以叛國求榮之徒去羞辱他。盧綰更多的是那個特殊時期作為帝制下的特殊角色的諸侯王的無奈。客觀來說,他們很難獨善其身,甚至在巨大的壓力下一不小心就會做出錯誤的選擇。而於他們而言,一旦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就再也沒有回頭路可以走了。

好了,相信大家現在對盧綰為什麼背叛劉邦,已經有所瞭解了。對秦漢歷史感興趣的同學,強烈推薦去聽一聽王立群老師的王立群讀史記系列,從先秦到漢武帝時期,王老師分解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令人回味無窮,絕對值得一聽。


多少英豪


盧綰與劉邦的關係,用現在人的說法,就是鐵子、堅鋼;兩人不但是同鄉,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由於兩家是世交,這哥倆的滿月酒都是兩家合在一起擺的。劉邦當亭長後,盧綰便成了劉邦的小弟,整天跟著劉邦混吃混喝,形影不離。

劉邦私放刑徒,躲在芒碭山時,盧綰便追隨大哥來到芒碭山中,與劉邦一起吃糖咽菜,不離不棄。後又第一個追隨劉邦斬白蛇起義,與劉邦一起南征北戰,不怕犧牲。

在楚漢戰爭最困難時,劉邦派盧綰、劉賈各帶兵一萬,深入楚軍後方斷其糧道,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破襲戰,讓項羽頭疼不已。

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自然沒忘小弟盧綰的從勞之苦,擁戴之功,授盧綰為太尉、封長安侯。後燕王臧荼謀反,劉邦率軍前去平定了叛亂,殺死了臧荼。事後在討論燕王人選時,劉邦頭一個想到了一起同過窗、一起吃過糖、一起扛過槍的小弟盧綰,於是盧綰成了追隨劉邦沛縣起兵的眾兄弟中,頭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封王的,可見兩人關係之鐵,堅鋼可不是白叫的。

公元前197年,代相陳豨舉兵謀反,並且聯繫北方匈奴禪於出兵相助。同處北地的燕王盧館派深通匈奴情況的張勝出使匈奴,勸匈奴單于不要出兵助戰,同時率軍從東北方向準備進攻陳豨。結果張勝到了匈奴後,被臧荼的兒子一通攛掇,私下裡與陳豨、匈奴達成協議:依靠匈奴,三家聯手對抗漢朝劉邦。

盧綰得知張勝暗結陳稀、匈奴的消息後,上報劉邦,準備誅殺張勝的家人。誰知張勝回來後,又以劉邦誅殺異姓王,只有三家聯合才能互保,你盧綰這個異姓王才能當的長遠之類的話,說動了疑懼劉邦所為的盧綰。於是盧綰陳兵代地邊境,按兵不動;並派人哄說劉邦,張勝沒有謀反,搞錯了。

“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由此開始,劉邦與盧綰這倆位昔日的好兄弟便互相猜忌起來。一年後劉老太公病逝,劉邦召盧綰入京祭祀。此時彭越、韓信、英布皆以被誅,原本就驚恐不已的盧綰更不敢入京,於是稱病不出,只派手下人入京拜祭。

至此劉邦判定盧綰已有反心,便派人去燕國私底下收集盧綰謀反的罪證,並命令樊噲領兵攻打盧綰。原本還想找個機會向劉邦解釋一番的盧綰,在得知劉邦病重,呂后掌權的消息後,無奈之下攜家人及手下數千騎逃亡匈奴,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

公元前195年6月,漢高祖劉邦薨。一年後盧綰在北地匈奴而亡,追隨他昔日的大哥而去,享年63歲。





方城闕


盧綰走向反叛之路,責任主要在他自己,是他首先對他與劉邦的感情產生動搖,進而採取了一系列錯誤的做法,將自己推向無可挽回的境地。

盧綰與劉邦同住一條巷子,倆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兩家又是世交,少時二人同學,成年後盧綰始終追隨劉邦。一句話,劉邦與盧綰好得穿一條褲子都嫌肥!

在劉邦的陣營中,盧綰非常另類,論軍功,盧綰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論寵幸,即便蕭何曹參,沒一個人能比得上他:

“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

燕王臧荼被滅後,劉邦需要一位信得過的人,替他鎮守燕北之地。劉邦沒有選擇勞苦功高的任何一位大臣,甚至連一擔挑樊噲,和宗室子弟都不入其眼,唯盧綰有這個幸運。於是,盧綰成了新的燕王!

可是,盧綰為何不珍惜劉邦的信任,偏偏要反叛,走向亡命匈奴的不歸路呢?

高祖末年誅滅異姓王的大勢,讓盧綰產生動搖

高祖末年,隨著韓信、彭越和英布的慘死,劉邦清除異姓諸侯王的政治圖謀,表露得非常清晰。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劉邦此時年事已高,春秋無多,他必須為身後事做打算。


作為開國之君,他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死後,嗣君無法駕馭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事實上太子劉盈的孱弱表露無遺。劉邦必須趕在自己去世前,將威脅最大的異姓諸侯王除掉!

再深厚的友誼,有時候也架不住利益的衝突,在這個大背景下,盧綰忘記了,如果劉邦要剷除他,何必在臧荼被滅後,不封自己的兒子為燕王呢?盧綰曾對親信說:“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

可見,此刻在盧綰的心中,佔據首要地位的,不是以忠誠回報劉邦,而是基於保住地位的,對倆人友誼的動搖!

這正是盧綰思想的裂縫,被蒼蠅盯住的地方!

張勝自作主張的行為,將盧綰推向危險境地

這隻蒼蠅就是他的手下張勝。

高祖十一年,陳豨謀反,派人去連接匈奴,共同對劉邦。與此同時,盧綰也派張勝出使匈奴,以陳豨敗亡的假消息,企圖阻止匈奴出兵幫助陳豨。不料,張勝在路上碰到了一個人——臧荼的兒子臧衍。

燕王臧荼被滅後,臧衍逃往匈奴,懷著對劉邦的恨,他給張勝注入一劑“毒藥”,他對張勝說:“你的富貴是因為有燕國在,燕國存在是因為有陳豨在。假如陳豨被滅,燕國就失去了價值,你也就失去了價值!為什麼不保住陳豨,製造燕國和陳豨、匈奴之戰連年戰事不斷的假象?這樣一來,皇帝就永遠離不開燕國了!”

張勝一聽有道理啊!私下改變了出使的意圖,反而勸匈奴出兵幫助陳豨。正是張勝的做法,將盧綰推向了危險的境地。

盧綰的自私,導致他一步步滑向深淵

在張勝還沒有回來前,盧綰還不知道他的意圖。不過,匈奴的出兵,讓盧綰懷疑張勝叛變了。於是盧綰上疏劉邦,請求將張勝滅族!

等張勝回到燕國,見到盧綰後說明情況,盧綰恍然大悟:張勝做得對啊!只要我跟陳豨、匈奴唱上三國演義,劉邦就離不開我,榮華富貴不就保住了嘛!

於是,盧綰口風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他又對劉邦解釋:叛變的人不是張勝,另有其人。同時盧綰一面讓張勝保持與匈奴的聯繫,一面又派人給陳豨送信,讓他轉入游擊戰,咱倆慢慢演戲!

盧綰的自私,讓自己滑入深淵。陳豨手下一位降將,向劉邦吐露了真情,這下事情敗露了!

劉邦還算念舊情,也不想被打臉,連續派了兩批使者,詔盧綰回京。盧綰害怕了,稱病不見使者,並放話:“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這話被盧綰的門客告訴了使者,使者原原本本地傳給了劉邦。恰在此時,匈奴投降的人,又把張勝勾結匈奴的事報告回來。劉邦這才確信盧綰反了,盛怒之下,他令樊噲為將,征討盧綰。

盧綰走向了不歸路!

劉邦的駕崩,讓盧綰失去了最後的依靠

盧綰這時候才醒悟過來,自己做得多麼愚蠢,眼睛盡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了,完全將劉邦的信任拋之腦後,後悔無極吶!

大軍一到,必然玉石俱焚,盧綰帶著家人逃往漢匈邊境。他又不甘心,想以舊日的情分,做最後一次努力。於是他滯留在長城邊上,靜等京城的消息。

等什麼呢?等劉邦病癒的消息,甚至希望最好劉邦能來親征,他甚至做好了自縛進京請罪的打算。

可惜,老天堵死了他的回頭路,盧綰等來的是劉邦駕崩的消息!

劉邦的死,等於讓盧綰失去了最後的依靠,他要是再回歸,等待他的,肯定是呂雉無情的大刀片子:

“四月,高祖崩,盧綰遂將其眾亡入匈奴,匈奴以為東胡盧王。綰為蠻夷所侵奪,常思復歸。居歲餘,死胡中。”

最終,這對親如兄弟的好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走向了分道揚鑣!劉邦死後的第二年,盧綰也病逝於匈奴!


尋根拜祖


 盧綰的背叛其實是為了自保。當時陳豨謀反,盧綰當時是異姓諸侯王,奉命攻打他。於是陳豨向匈奴求助。盧綰就派通曉匈奴之事的張勝前往匈奴,讓匈奴不要增援陳豨。這個時候的盧綰還是一心向著劉邦的,他只想著能順利平定叛亂。

  但是張勝考慮到自己能夠得到重用是因為通曉匈奴之事,燕能存在的理由是其他諸侯的不安定,於是擅作主張,讓匈奴增援陳豨,希望以此讓朝廷重視燕,並不能輕易對付燕。

  後來盧綰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張勝說得很有道理,為了使燕地長存,盧綰就讓張勝做了他與匈奴之間的橋樑。

  後來,盧綰讓陳豨逃跑,然後自己再去追他,做出一副難分勝負的樣子。可是這件事被人密告給了劉邦,劉邦大為震怒。劉邦又得知張勝奉盧綰之命留在匈奴,於是斷定了盧綰已經謀反,於是派兵攻打他。

  等到盧綰想入宮向劉邦請罪之時,劉邦卻病重去世。盧綰恐懼於呂后的手段,於是投奔匈奴。

  其實盧綰並無背叛劉邦之意,只是想要在異姓諸侯王之間自保。可惜,他用錯了方法。哪怕劉邦剷除異姓諸侯王勢在必行,但念在他們從小的情分上,只要盧綰安分,劉邦一定不會為難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