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新型肺炎育苗對重症患者初見成效


好消息!新型肺炎育苗對重症患者初見成效


為救治武漢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下降病死率,李蘭娟院士團隊來漢10天,每天和本地專家一起堅守在醫院,她帶來的李氏人工肝系統、“四抗二平衡” 救治形式初顯成效,兩名危重症患者轉出了ICU。

11日上午,記者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通過雲視頻長途會診系統看到李蘭娟院士正在重症監護室查房。

她穿戴白色防護服走進ICU,看望了患者,聽取了醫生對7名危重患者診治情況的報告,一切患者經人工肝治療,較之前均顯著改善。李蘭娟院士剖析了每一位患者的病情,決定給其間兩位繼續做人工肝治療。

她在ICU病房說:“這些危重症患者體內均出現了‘細胞因子風暴’,通過人工肝血液淨化技能,清除了炎症因子,消除細胞因子風暴,從而使患者呼吸困難症狀得到改善,提升了血氧飽和度。這些患者腸道微生態往往是紊亂的,咱們要採取微生態平衡的治療方法,做好腸內營養,彌補微生態調節劑,結合中醫藥治療,以削減細菌移位導致的繼發感染。”

由李蘭娟院士領銜,浙大一院和樹蘭(杭州)醫院的感染病學、重症醫學專家團協助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以來,已有兩名重症患者情況顯著改善,轉出了ICU病房。

團隊領隊、浙大一院副院長陳作兵介紹,浙江隊這次受國家衛健委差遣,主要針對重症和危重症肺炎患者,下降這部分患者的死亡率。新冠肺炎的浙江救治形式受到國家衛健委的肯定,期望在武漢救治中也能發揮效果。

武大人民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周晨亮介紹:“東院是重症患者收治定點醫院,2月2日李蘭娟院士團隊抵漢後,從醫護人員防護、患者治療等方面予以輔導,使重症醫學科收穫頗豐。李院士提出的前期阻斷細胞因子風暴、優化抗生素治療、四抗二平衡的方案治療危重症患者後,縮短了病程。有一位呼吸衰竭、高熱的患者做了兩次人工肝治療後,病情穩定,呼吸平穩,5天轉出了ICU。咱們很有決計,在李蘭娟院士領銜的浙江專家的協助下,讓危重症患者到達最好的治療效果。”

來漢後,李蘭娟院士的日程每天都是滿滿的,白天在醫院調查患者病情改變,與救治團隊一起談論救治方案,一起還為浙江的危重症患者救治進行長途會診;晚上與團隊談論科研攻關難題,為國家疫情防控建言獻計。

記者手記

少講我的敬業心情

2月11日一大早,我和攝影記者金振強趕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採訪李蘭娟院士,正好碰見她要去ICU病房查房。

73歲的院士親自深化重症監護室,讓人感動。我本想跟從同去,院士說:“你們非醫務人員不懂專業防護,安全起見不要去,我進去後,你們能夠通過長途會診系統與我對話。”我便遵守了院士的安排。

李蘭娟院士正在通過雲視頻長途會診系統與本報記者交流長江日報記者金振強 攝

通過長途視頻,我看到穿戴防護服的李蘭娟院士在ICU內瞭解患者情況,指出了下一步的治療方案。我還通過語音系統,向ICU內的院士拋出了幾個問題。

採訪完後,李蘭娟院士著重:“不要突出我個人,咱們是一個團隊!也不用提我今年73歲了還進ICU,這沒什麼,是一個醫務作業者的本分。”

李蘭娟院士還說,期望報道少講她的敬業心情,多講治療的方法和效果,她只期望將好的治療方法傳遞出去,與更多醫務人員同享,讓更多新冠肺炎患者得到救治。

李蘭娟院士對我和顏悅色。她這次來武漢,我“追”了兩天才“追”上。第一次採訪是2月3日,她剛剛錄製完央視連線節目,走出演播大廳預備上車時,我提出了採訪央求。身旁的秘書本想替院士推掉採訪,但院士用溫柔的江浙口音說,“沒關係的,他們記者也很辛苦”。我心中升騰起一股暖意。

當天,我就武漢的疫情與她進行了交流,她將觀點和建議一一道來。她說,此行目的是救治武漢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不達目的不撤兵。

延伸閱讀:

我國有多少頂級醫學專家在武漢?鍾南山奔赴一線,李蘭娟每天睡3小時

2月2日清晨4時35分,Z256次列車穩穩停靠在武昌站。夜色已沉,站臺透明。

我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等級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帶領10餘人醫療團隊在此下車,隨即趕赴武漢醫院展開患者救治作業。

“我現在做好了長時間在武漢奮戰的預備,與那兒的醫務人員一起奮鬥,把患者救治作業做好。”73歲的李蘭娟從杭州出發前說,“至於什麼時候回來我自己還沒考慮過。”

和這位每天只睡3小時、不斷與病毒賽跑的“老太太”一樣,新式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我國許多頂級專家先後急迫馳援武漢,用最專業的醫學知識為救援作業“問診評脈”。

鍾南山、李蘭娟、王辰、陳薇、仝小林、喬傑、黃璐琦……

其間,有臨危受命抗擊過非典的“國士”,有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的“執牛耳者”,有曾研發重組埃博拉疫苗的女少將,有中治療療範疇的頂級科學家。每一個人都頭頂“院士”之名,在此時急赴武漢,只為做一個“醫生”。

其時,面臨沒有抑止的疫情,“院士團隊巡查”已被作為準則建立,力求用最專業的資源確保重症患者得到最有用的治療。

我國國家衛健委在2月4日的新聞發佈會上介紹,鍾南山院士團隊、李蘭娟院士團隊、王辰院士團隊將對武漢市定點醫院重症患者救治進行巡診,評價患者病情和治療方案,評價需求轉診會集收治的患者,確保重症患者科學救治。

一起,跟著疫情形勢不斷髮展,我國的頂級專家亦不斷“接招”應對。面臨武漢醫療資源嚴峻,2月2日,鍾南山團隊為武漢市漢口醫院精準捐贈的100臺製氧機順暢抵漢,現在已投入運用。

2月4日,李蘭娟團隊在武漢發佈最新研究成果,根據開始測驗,在體外細胞試驗中顯現,有兩種藥物能對病毒起到按捺效果。

2月5日,當多所“方艙醫院”在武漢建成,我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一再露面媒體,以科學視角消除群眾驚懼,直言“方艙醫院是解決許多輕症患者在社會上造成感染的要害舉措”。

更令人欣慰的是,“院士”們並非孑立前行。在他們死後,來自全國的醫護作業者不斷加入救治一線,各地醫療物資不斷向武漢集結。

據不完全統計,自1月24日上海和廣東派出第一批醫療隊趕赴武漢以來,到2月3日晚,我國各地共派出70支醫療隊、8329名醫療隊員,協助湖北省疫情防控作業。其間,協助武漢市有59支醫療隊、6794名醫療隊員,“重症監護病房”是被協助部隊選擇最多的當地。

此外,最新的聲援還在繼續。2月4日,中心應對疫情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提出集結一批應急方艙醫院、再增加2000名醫護人員協助湖北,並於當日晚到位。現在,廣東、浙江、山東等15個省市已組成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隨時預備出征。

這一串串數字背面是一個個具體的人:17年前曾任小湯山非典醫院院長的張雁靈再次出征,大年初一急赴武漢幫助火神山醫院的製作作業;江蘇醫療隊中最年青的醫學博士王洵,在2月1日接連查房60位患者;廣東南邊醫院25名醫生在請戰書上一一按下鮮紅手印,“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在協助武漢的抗疫“援兵”之中,我國戎行成為重要力氣,從軍醫專家到一線護士,被人們稱作——“旗號十萬斬病魔”。1月26日,我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帶領團隊進駐武漢。這位女少將此前已在阻擊非典、抗擊埃博拉等多場硬仗中作出重要貢獻,此次她的攻關使命是”縮短核酸檢測時間,加速確診速度”。與她同一天抵達武漢的,還有10000套防護服、3760瓶酒精等衛生物資,均為全軍從遼寧瀋陽、山東菏澤急迫調撥。

2月2日,跟著武漢市與我國戎行簽署交換交代文件,武漢火神山醫院正式移交戎行協助湖北醫療隊辦理運用。翻閱火神山醫院院長張思兵的揭露經歷,“2003年參與抗擊非典、援建小湯山醫院等重大使命”是其亮眼的註腳。

當然,除了頂級醫學專家外,來自全國的保障物資不斷彙集武漢,各範疇專家均廢寢忘食付出:火神山醫院十日完工、雷神山醫院竣工在望、13家“方艙醫院”開始統計將增加床位上萬個……令外界驚歎的“我國速度”背面,是與疫情“搶時間”的舉國合力。

當目光從頭回到2月2日清晨4時35分,李蘭娟院士和團隊下車後在站臺合影,他們戴著口罩,每一個人面臨鏡頭都豎起大拇指。這張照片敏捷刷屏交際網絡,人們感嘆:“夜色雖沉,站臺透明,白天未遠”。

靈魂拷問!鍾南山、李蘭娟說了這些,你聽專家話了嗎?

因一句“我以為(坐電梯)沒有必要戴手套”,我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等級專家組成員李蘭娟的答問敏捷登上4日微博熱搜榜。

3日晚,李蘭娟在承受央視連線採訪時,被主持人問及現在出行、坐電梯時是否需求戴手套的問題。

李蘭娟回應稱,現在火車、汽車上都有消毒設備,整體是安全的,我以為沒有必要戴手套。我是感染科醫生,到病房裡見許多有感染性的患者,無非也是查看好後用流水沖刷,只要直接接觸汙染物時才需求戴手套。

不少網友留言,咱們要聽李院士的建議,不要過火擔憂,在公共場所,像地鐵上的扶手都會消毒,不用戴手套。亦有網友擔憂,現在疫情嚴峻,咱們不能漫不經心,能戴手套的一定要戴,不要粗心。

面臨一個“異常”的鼠年新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你聽專家的話了嗎?”一度成為關乎一切人身心健康的“靈魂拷問”。

關於大都一般民眾而言,急迫關頭,除官方回應外,醫學專家的剖析與判別,似乎可為民眾供給一劑抗“疫”良方,消除驚懼。“疫情面前,每個人都像小學生,不信專家的話,還能信誰呢?”

不過也有人爭辯反駁道:“專家僅僅給你個建議,不是就讓你按圖索驥,一個硬幣總是有不同的雙面。”

但在“聽與不聽”的糾結中,亦有破例,比如鍾南山。

這個新年,不管84歲的鐘南山說了什麼,人們看到他的出現,似乎就像吃了顆定心丸。

從“出不出門要聽鍾南山”“怎樣洗手要聽鍾南山”,甚至連“鍾南山教你正確摘口罩”的視頻,都廣為流傳。

當然,同樣是專家,亦有人因一句話,陷入言論漩渦。

同樣是國家衛健委高等級專家組成員,王廣發此前受訪時稱,按患者病情及分散情況,全體疫情“可防可控”。

跟著疫情擴展,他所說的“可防可控”在網上受到質疑。特別是1月21日,有媒體披露王廣發自己“中招”,被確診感染了新式冠狀病毒。對他的言論質疑聲浪敏捷被推到最高點。

關於網友的質疑,王廣發說,他的心境還比較安靜。咱們求同存異,應該允許有不同的動靜。“專家和群眾說話是要傳遞信息,讓群眾有決計。我也提示群眾留心個人的防護,而有些人僅留心前面的表述,不留心我的全面表述。(防疫抗疫)政府和安排都有責任,但終究一道防地仍是個人。”

康復後,從頭回味自己說過的話,王廣發坦陳:“我現在能實實在在做點事就行。至於咱們怎樣評價,歷史會給一個答案。我也不會去過多解說,解說也沒用。”“通過得病,能探索一些新的治療方法,也算做了一點點貢獻。”

有人說,在一場同疫情生死搏鬥過程中,就一般人而言,當然需求專家給出答案於之精準,開出良方於之有用;但從理性角度看,歸根結底,專家不是神,難免會有剖析禁絕、判別有誤。立春了,唯願疫情快點過去,當武漢被“治癒”,國家按下正常“播映鍵”時,“聽不聽專家”不再惹人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