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英國半數人可能已經感染 “群體免疫”初見成效


據《每日郵報》3月24日消息,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英國半數民眾可能已經感染了新冠病毒。這意味著新冠病毒有足夠的時間廣泛傳播,而許多英國人可能獲得了免疫力,實際上“群體免疫”理論初見成效。

英國實際感染數量遠超公佈數據

截至北京時間3月25日16:00,英國共確診新冠肺炎病例8164例,死亡423人,24日確診病例數創歷史新高,新增確診病例達到1427例。英國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患者在一週內增加了近6倍。截至到上週二,英國累計死亡病例僅為71例。

牛津大學:英國半數人可能已經感染 “群體免疫”初見成效

牛津大學的最新建模研究顯示,1月中旬,新冠病毒已經開始在英國傳播,這個時間大約是英國報告第一例確診病例的兩週前,報告第一例死亡病例的一個月前。牛津大學研究人員認為,一半英國人可能已經感染了新冠病毒。他們需要通過測試來評估這一理論。團隊需要立即開始大規模的抗體測試,以評估現在處於疫情發展的哪個階段。但是,由於政府決定只對那些醫院內的患者進行新冠病毒測試,真實的疫情數據遠不止如此,英國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數可能接近40萬。

“英國實施‘封國’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英國《金融時報》24日以此為題報道稱,約翰遜週一晚上發表電視講話,稱除購買生活必需品、就醫、戶外鍛鍊和必須上班的“關鍵工作者”外,民眾必須待在家裡。禁止和不住在一起的人聚會,不得舉行包括婚禮在內的所有社交活動,警察有權驅散聚會並對不遵守相關規定的人進行罰款。

牛津大學:英國半數人可能已經感染 “群體免疫”初見成效


約翰遜週一晚宣佈的禁令並非新措施,此前英國政府已經呼籲大家儘量少出門,並在戶外互相保持2米以上的距離。不過這些措施之前都是政府的建議,並未得到強制執行。BBC稱,相較之前,新措施將“拯救眾多生命”。不過部分英國議員認為出臺這些舉措“為時已晚”,付出重大的生命代價已無法避免。

英國的“群體免疫”對策

在本月13日,英國實施了通過延緩疫情高峰、讓60%人口感染新冠病毒的方式建立“群體免疫”的策略,所謂“群體免疫”,是指當更多的人感染後建立群體性免疫力,從而降低峰值或延緩疫情峰值。由於多數感染者的症狀不足以致命,當這些人獲得免疫力後,就可以建立起疫情防火牆,將醫療資源集中用於重點疫區和重症患者。這個策略公佈後,遭到社會多方質疑和批評。世界衛生組織和數百名科學家紛紛發聲,稱“群體免疫”的思路將讓國家醫療體系陷入更大的壓力中,同時將“令許多人冒著不必要的生命危險”。英國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主編霍頓也批評這一防疫政策是在玩一場“輪盤賭”。大多數人表示難以置信,認為英國政府不作為、草菅人命。隨後隨著疫情快速 蔓延,英國政府從操作層面,實際上已經放棄了“群體免疫”策略。

牛津大學:英國半數人可能已經感染 “群體免疫”初見成效


3月23日,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電視講話中強調,所有海外公民應該儘快回國,全體英國民眾必須進行居家隔離,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病毒帶來的風險,如果有人違反了這一禁令,英國警方有權對其實施懲罰,有權對聚集的人群進行驅散。很顯然,英國政府目前已經放棄了所謂群體免疫法了,轉而採取更為積極的防控策略,並開始準備鎖國抗疫了。

牛津大學:英國半數人可能已經感染 “群體免疫”初見成效


另一方面,英國在國內將採取更為嚴厲的管控措施,防止病毒大規模傳播,所以,英國政府已經出臺了最新規定,除了經營生活必需品的商店可以營業之外,其他非生活必需品的商店、商場以及各宗教場所都必須要立刻關閉,禁止2人以上的聚會,由此可見,英國政府已經準備開始“硬核抗疫”了。

“群體免疫”被誤解了嗎 ?

群體免疫”在世界各地炸了鍋後,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回應:大眾對“群體免疫”斷章取義了,這不是英國政府的目標或者政策,這是一個科學概念,我們的政策是保護生命並打敗病毒。

牛津大學:英國半數人可能已經感染 “群體免疫”初見成效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後、倫敦國王學院醫學統計學教授及大數據統計諮詢中心主任王巖中教授,是重大疾病預測模型構建和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及臨床試驗的世界級專家。已於英國學習和工作了20多年的他,對目前的抗疫計劃持贊成態度,認為其從英國國情現狀出發,相對謹慎穩妥。

“英國之前出臺任何政策,政府都要捱罵,為何這次罵的人比較少?目前國會網站上簽名請願人數約30萬,而英國人口近6800萬,只有百分之零點五不到的人(表達了)反對。鮑里斯宣佈抗疫計劃時,跟他一同出現的派屈克·瓦蘭斯爵士和克里斯·威迪教授,祖師爺級別的,背後幾十位專家團隊,全部是世界頂級的流行病學家、生物信息大數據學家和病毒學家。很多網友吐槽“英式抗疫”,大多源於對國情、文化、民眾心理以及醫療體系的不理解。牛津大學的這次研究測試最快將在本週開始,如果研究結果得到證實,英國有可能提前結束鎖國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