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明明就要輸,但一番騷操作後局勢逆轉的戰爭?

首席鏟史官


戲之戰(章邯破周文)。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發動反秦起義後,各地紛紛響應,風暴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各路人馬以伐秦為名,相互聯合起來向秦廷進軍。次年八月,陳勝派周文(又作周章)率軍向西進攻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周文率軍趁秦廷不備迅速西進,很快攻進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進駐距咸陽僅百里的戲(今陝西臨潼東),逼近秦朝都城,給秦廷以極大震恐。此時咸陽兵力空虛,章邯臨危受命,將在驪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隸放了出來,臨時組織成一支軍隊,反攻義軍。周文倉促應戰,兵敗,被迫率部退出函谷關,逃至曹陽,章邯追擊到曹陽,再次擊敗周文。最後周文逃至澠池又被章邯追上,兵敗自殺。

鉅鹿之戰。秦末爆發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紛紛響應,六國舊貴族趁亂紛紛復國。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章邯擊敗並殺死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與王離一起攻打趙國,趙國戰敗,趙國軍隊逃至鉅鹿,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救。楚懷王兩路援軍,一路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前去救援。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項羽破釜沉舟,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一戰成名。

彭城之戰。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反秦各路諸侯,各封王國,然後自己做起西楚霸王。然而,因為各路諸侯利益不均,暗藏危機。漢王劉邦鞏固關中統治的同時向東擴張,經過一系列勝利,劉邦認為與項羽決戰的時機到了,於公元前205年3月,率五諸侯兵共56萬人揮師伐楚,直逼迫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4月,劉邦趁項羽主力被田橫拖在齊地,彭城空虛之機,率軍直取彭城。項羽聞彭城失陷,留下諸將攻齊,率精騎三萬疾馳南下,出胡陵(今山東魚臺東南)至蕭(今江蘇蕭縣西北),由西向東襲擊聯軍,早晨開始進攻,與漢軍展開大戰,中午便大破漢軍,斬殺數十萬,取得彭城之戰的勝利。

赤壁之戰。這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軍南下,企圖一舉消滅吳國,吳國不少大臣主張投降曹操,吳主孫權力排眾議,連劉抗曹,在赤壁火燒曹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夷陵之戰。這個也是三國時期的經典戰役。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公元221年7月,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率大軍攻打吳國,孫權派遣使者求和被拒絕。蜀軍兵強馬壯,時期旺盛,一路勢如破竹。東吳一方面向曹魏稱臣,一方面派陸遜率軍奮起應戰。陸遜分析敵情後,認為蜀軍求勝心切,應避敵鋒芒,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吳蜀相持半年後,陸遜火燒蜀軍,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此戰後,蜀國元氣大傷,劉備也一病不起,最終病死在白帝城。

澶淵之戰(又稱澶州之戰)。公元1004年9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及太后蕭綽親率大軍南下,大舉侵宋,一路勢如破竹,攻城略地,兵臨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宋廷震動,部分主政大臣主張遷都以避風險。宰相寇準力諫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親臨前線,宋軍士氣大振。宋遼雙方隔河對峙,有一天,遼軍統帥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被宋軍伏弩射傷致死,遼軍士氣受挫。遼軍很快提出議和退兵,當年12月,雙方簽訂澶淵之盟。

采石之戰。公元1161年5月,金海陵王完顏亮率60萬大軍南下入侵南宋,企圖一舉消滅南宋,金兵長驅直入,宋軍不戰而潰。金兵很快推進至長江北岸,打造戰船,準備自採石(今屬安徽馬鞍山市)渡江,宋廷震動,宋高宗差點再次“浮海避敵”。此時,宋軍一萬八千餘人退守採石,並且沒有主帥,士氣低落,軍心渙散。中書舍人虞允文代表宋廷到採石慰勞軍隊。他見採石形勢危急,毅然召集張振、時俊等將領,宣佈宋廷抗金命令,犒賞軍隊,動員將士決一死戰。同時,又組織當地民兵和群眾進行支援,使採石一帶的防務頓形好轉。最終,一介書生虞允文率領軍民取得采石之戰的勝利。

釣魚城之戰。公元1257年秋,蒙哥繼承蒙古大汗。雄心勃勃的蒙哥率軍南下,企圖一舉消滅南宋,統一天下。他將突破口選在四川,在1258年7月,蒙哥親率西路主力四萬人,號稱十萬,進逼四川。蒙哥一路勢如破竹打至釣魚城下,此時,擔負釣魚城防禦任務的守將名叫王堅。蒙哥先派出使者勸降,宋軍殺死使者,然後又圍困宋軍企圖讓宋軍投降,最終也沒有成功。次年2月,蒙哥進駐石子山,親自督陣攻城。從2月到5月,蒙哥多次發動進攻,均沒有成功。6月,蒙哥在進攻時被擊傷,7月死於軍中,蒙古軍失敗撤走。

北京保衛戰。土木堡之變後不久,瓦剌首領也先挾持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向北京進攻。土木堡之變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明朝上下人心惶惶,不少大臣主張南遷南京避禍。兵部侍郎于謙反對南遷,得到皇太后支持後固守北京,北京保衛戰的序幕由此拉開。然而,保衛北京困難重重,但在於謙的奮力調動下,困難迎刃而解。最後,于謙決定採用背城決戰的方略,將22萬大軍列陣京城9門之外,並以重兵伏設於德勝門,形成了一個依城為營,以戰為守,分調援軍,內外夾擊的作戰部署,準備與瓦剌軍於北京城下一決死戰,並最終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長征。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共中央決定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攻下貴州遵義後,召開遵義會議,確定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後,在毛主席的領導和指揮下,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陝北吳起鎮會師,次年10月,紅二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抗美援朝戰爭。在敵強我弱、勢力對比明顯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不畏強敵,浴血奮戰,最終使美國侵略者屈服,中國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後來,彭德懷說:“抗美援朝戰爭表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海岸上架上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感謝中國人民志願軍先烈,我們銘記並感激著!


猛在一本正經地說


我東北聯軍初到東北,在與國軍爭地盤的混戰中,逐漸落了下風,讓人家一路給打到松花江邊,敗跡己現,可是在關鍵時刻,經過將帥們的一番佈局,又逐漸恢復了元氣,慢慢的轉守為攻,反敗為勝,最終通過“遼瀋戰役”一舉解放東北全境。

搶佔東北是一步好棋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雙方都把眼睛盯上了東北,這片地大物博、戰略位置極為特殊的地區,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都想先下手為強,佔得先機,但我軍在東北有地方武裝,所以還是先國軍一步從蘇聯軍隊管制的地盤上獲得了一些武器和物資。

在我10萬大軍陸續趕往東北之時,我軍的林總從8月24日以延安出發,一路輾轉,坐飛機,步行,騎馬,騎驢,拖家帶口到達瀋陽時已是10月29日,東北聯軍終於有了軍事主官。


國軍的兵運速度我們比不了,海運、空運,數天內大批軍隊說到就到,而且藉著雙方高層正在進行停戰談判,佔領了不少城市。當然我軍也不甘示弱,相繼搶佔了四平、本溪、長春、哈爾濱等不少城市,這讓蔣校長大為不滿,他連忙的把養病的杜聿明調回東北,開始動手搶。

一退再退陷入了困境

杜聿明回來後,果然效果顯著,雙方撕破臉皮開打後,國軍從攻下本溪開始,節節勝利,特別在四平保衛戰中,東北聯軍元氣大傷,緊接著再丟掉長春,一路敗退而去,國軍乘勝追擊,用機械化部隊將東北聯軍追得相當不好看,人腿怎麼也比不過汽車輪子。


一路上逃亡、叛變事情的不斷髮生,造成了東北聯軍的大量減員。林總走到距離哈爾濱100公里的五常縣堅決不走了,他實在丟不起人了,高層一再讓他守住四平、長春,他卻無力迴天,一路敗退千里,折損1.5萬餘人,不僅元氣大傷,而且高層在停戰談判中也陷於被動,他還摸不準是否會受到處分,所以他不能再退了,否則他真沒臉見人了。

精心佈局能反敗為勝

形勢一片大好,蔣校長親自到東北視察,並準備再調兩個軍來,一舉殲滅東北聯軍,但我們主席高瞻遠矚,洞察了他的企圖,命令山東陳毅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逼蔣校長改變計劃。果然,這兩個軍被迫調往山東。


林總收到了東北局書記、東北聯軍總司令兼政委的任命,懸著的一顆心也放了下來,這才在東北高層領導的陪同下,回到哈爾濱重整旗鼓,他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國共雙方談判最終破裂,而利用停戰期間的寶貴時間,東北聯軍臥薪嚐膽,開始整軍運動,深入農村建立根據地,全面實行土改,大力剿匪,偵察英雄楊子榮就是在這個時期的傑出代表。

在幾個月的休整中,雙方都在招兵買馬,尋找戰機,這次林總主動出擊,他要一雪前恥。隨即兩方又大打出手,戰成一團。東北聯軍經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鬥後,殲滅了大批國軍的有生力量,已基本上扭轉了東北的戰局。

此時,東北聯軍經過轟轟烈烈的剿匪鬥爭和土改,已經有了比較鞏固的根據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己與初來乍到時有天壤之別,地方組織和後方基地也已趨於穩定,部隊的人員和裝備都得到了補充,在與國軍的兵力對比上,也已不落下風,憑著這些睿智精心的佈局成果,現在已經有能力與國軍一較高下了。

此後,東北聯軍雖然又經歷了“三戰四平”之痛,雖然杜聿明、陳誠、衛立煌輪番上陣,可東北聯軍的日益壯大已不可阻擋,最後的結果是:國軍除了在營口跑了1萬餘人的部隊之外,有近50萬人馬被殲,東北全境解放。東北聯軍也由初入東北的10餘萬人壯大為百萬雄師。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石牌戰鬥,以“勇將”著稱的國軍十一師師長鬍璉一方面表示“與陣地共存亡”,另一方面又在江邊暗備小船,準備必要時逃命。

打到最艱苦的第五天,國軍十八軍軍長認為難以支撐,已經下令撤退,突然接到後衛部隊報告,說入夜後日軍陣地槍炮聲沉寂,已經悄悄撤退了,這才下令立即向部隊追回撤退的命令,同時向重慶報告“石牌大捷”。


李揚



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下半年之後,國軍雖然損兵折將,甚至連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七十四師都在孟良崮之戰種被華野全殲,全面進攻已經因為兵力不足,無力繼續,只能改為重點進攻,但從戰略上看,國軍前面兩年也並不是一無所得。

首先是國軍在解放戰爭之初就實現了中心突破,也就是一舉迫使原本兵力最強的中原軍區不得不突圍而去,放棄了大別山根據地。因為大別山根據地的失守,國軍在中原戰場上佔據了優勢,而且將幾個戰區的解放軍完全割裂開來,無法進行戰役性的協同,只能各自為戰。

其次是不斷壓縮華東解放區,迫使解放軍先是放棄了蘇北和蘇中根據地,退入山東,接著是在重點進攻中迫使華野不斷縮小根據地,大幅壓縮華東解放區的面積,解放軍方面無論是兵源,還是糧食,戰爭資源都在減少。而國軍還有能力在山東繼續對殘餘解放區施壓。


這個局面如果發展下去,那麼就很有可能實現國軍統帥部的戰略目標,也就是將華東解放軍繼續向北壓迫,迫使華東解放軍最終不得不退過黃河,放棄山東,從而將整個華東解放區都完全消滅。在華野分兵之後,國軍仍然能夠追著解放軍打,內線作戰的壓力也沒有減輕多少。

這個局面現在一般戰史上都認為是雙方處於戰略相持階段的膠著狀態,實際上並不完全是,而是一個很危險的時期。只要解放軍一著不慎,整個關內戰局就有可能出現崩潰性的失敗局面。華北解放軍並不佔優勢,如果被迫退過黃河以北,國軍再全線壓上去,關內解放軍就不得不在華北被動與國軍進行戰略決戰。

正是在這個局面下,中央經過反覆考慮後,下決心主動求變,改變戰略上的不利態勢。這就是陳粟,中野和陳謝大軍兵出中原的基本背景。中央正是因為意識到了全軍退過黃河的危險所在,才決心進行戰略反攻,以進攻對進攻,把戰爭推進到中原去,逐鹿中原,打亂國軍的戰略部署。


三路大軍兵出中原之初,確實並沒有馬上改變被動局面,而且,中野進入大別山地區後,也沒有站住腳,在千里轉進過程中,又損失嚴重,部隊減員,重武器幾乎全部丟掉,差不多已經喪失了圍殲敵人一個整編師的能力。華野分兵後也是被敵人攆著走,局面也很被動,山東解放區的壓力依然山大。

但僅過了半年,到1948年初,這個戰略佈局的調整就開始展現出其重要意義了。正是因為三路大軍逐鹿中原,迫使國軍在中原戰場無法集結兵力進行有利條件下的決戰,而只能被迫分點防禦,在中原戰場上反而變成了被動防禦的態勢。尤其是中野在中原大地上兜圈子,為華野尋找有利戰機提供了機會。


沙土集戰役中華野扭轉頹勢,開始嘗試進行反攻,到豫東戰役一舉殲敵九萬多人,戰略反攻的紅利開始完全顯現出來了。之後,華野又以圍點打援的態勢打了濟南戰役,山東全部解放,國軍華北和華東戰場反而被分割開來了,迫使國軍最後不得不戰略性的放棄了鄭州,開封等重要據點,將兵力向華東集結,準備進行戰略決戰。

很多人都覺得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之後,國軍的崩潰似乎很突然,其實在軍事上看,並不突然,三路大軍挺進中原,中原戰場和華東戰場的局面就完全被扭轉了,國軍從主動進攻變成了被動防禦,解放軍則從被動轉變成了主動。沒有中野的戰略性付出和犧牲,解放戰爭也不會這樣快就結束。

在這個意義上,在被動局面下解放軍突然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堪稱解放戰爭中的一次神操作,徹底改變了戰爭的基本走勢。


蕭武


毛主席指揮的大部分戰役,都是死中求活,敗中取勝。

假如開局你發現自己有10個人族步兵,10個農民,1個基地,你會覺得hmmm……至少比5個農民開局強。

正當你四處探索準備打野時,你發現你的對手有200人口,100個3攻3防的步兵,半隊直升機還有10個基地,你會怒砸鍵盤:尼瑪這還打個毛線啊!

當然,真正的戰爭遠遠比打魔獸要複雜,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家,毛主席拿到的開局比這還差!


由於在針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一,第二次“圍剿”中遭到慘敗,蔣介石惱羞成怒,於1931年6月自任“剿匪”總司令,聘請了德國,日本,英國的軍事顧問,糾集了23個師的30萬兵力,在飛機配合下,發動了針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

當時,紅軍剛剛結束第二次反“圍剿”作戰,還沒經過大的休整和補充,兵力也只有三萬多人,比第一次反“圍剿”的時候還少。由於國民黨軍吸取了前兩次失敗的教訓,步步為營,層層包圍,到1931年7月底,從閩西轉戰到贛南的紅一方面軍主力已經被國民黨軍壓迫到贛州市興國縣高興圩周圍幾十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情勢十分危急。


但是,只要是包圍圈,就有薄弱環節,國民黨軍兵分兩路,這是最大的破綻。毛主席,朱總司令看準機會,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在8月5日晚出其不意地穿過國民黨左翼集團軍和右翼集團軍之間20公里的空隙,跳出了包圍圈。


國民黨軍發現撲了個空,已經來不及反應,被紅軍從背後發動猛烈進攻,一下子打垮了七八個團,損失7000多人。

毛主席的策略是,我的兵力不如你,裝備也不如你,但是我轉身比你靈活,我10個基本步兵打你兩三個3攻3防步兵可以基本無傷,打完就跑,這總可以吧,跑著跑著把仗打贏了,這就是最厲害的運動戰策略。


蔣介石急忙命令“剿共”軍主力掉頭向東追擊紅軍。一直追到贛江以東的吉安市君埠鄉,發現又撲了個空,誒,紅軍都是長翅膀的嗎?

原來8月16日夜,紅軍主力又從國民黨8個師的戰線空隙中間穿了過去,而且,我穿過去之後,就要跑去拆你防守空虛的老家了!

老蔣判斷紅軍有北上襲擊南昌企圖,不得不抽調一部分國軍北上回防他的“剿共”司令部所在地南昌,一部分往西追趕紅軍。結果北上的國軍趕到樂安,才發現中了毛主席的疑兵之計,這只是紅軍小股部隊,而且,真正的主力已經在蘇區休整半個多月了!

就這樣,三十萬國軍被紅軍牽著鼻子在蘇區“逛”了兩個多月,疲憊不堪,肥的拖瘦,瘦的拖死。這時候,李宗仁,白崇禧開始利用蔣介石調兵剿共,湖南空虛之際,派遣桂軍進入湖南搶奪地盤。


這是真正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不得已,老蔣於9月3日下令總退卻,鬥志全無的各路國軍紛紛撤退,沒想到被以逸待勞的紅軍攆著屁股打,從3日到15日,又損失了10個團,紅軍第三次反“圍剿”取得全面勝利,共擊潰敵人七個師,殲敵十七個團,斃傷俘敵三萬餘人,繳槍1.5萬餘支,機槍175挺,迫擊炮55門,電臺6部。

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使得中央蘇區面積擴大到五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50多萬,並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正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每日一段歷史


1940年秋季的蘇北大地,出現了一個奇怪的戰爭場面:“國民革命軍”第89軍、獨立第6旅進攻新編第四軍部隊,而日本侵略軍、汪偽軍卻在旁邊觀戰,挑起戰爭的這個“江蘇省主席”韓德勤與他的老鐵顧祝同一樣,專幹同室操戈的罪惡勾當。



1940年7月8日,粟裕率領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北渡長江挺進蘇北抗日前線(陳毅已經先期抵達),與葉飛部匯合後改建“蘇北指揮部”,陳粟分任正副指揮。所率部隊整編成為三個縱隊九個團共7000餘人,半個月後新四軍長途奔襲黃橋鎮,準備建立以此地為中心的蘇北抗日根據地。

韓德勤這個“省主席”控制的地盤其實只有六個縣,蘇北其它城鎮都在日偽和土頑手中,韓德勤打日本人很慫,但他與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從陸軍小學到保定軍校始終是同期同科同學,關係好到“可以穿一條褲子”。現在陳粟率軍來到蘇北抗日,他反而要把新四軍“驅逐”出去,活脫脫“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嘴臉。



從表面上看,新四軍蘇北部隊幾乎是必敗之局:蘇北平原沒有山地可以依託,周圍全都是日偽頑等敵人,韓德勤本來就是江蘇人氏且在蘇北經營多年,江南的新四軍主力和山東的八路軍距離遙遠增援不及,陳粟可以說是“孤軍奮戰”,最關鍵的是敵我兵力懸殊太大。

韓德勤調動了自己的兩大嫡系第89軍(兩個師)和獨立第6旅,這兩支部隊都是抗戰爆發時由江蘇保安團升格的,由於改編時間較早,因此裝備和戰鬥力都要強於其它保安部隊,被稱為“蘇北王牌”。第89軍擁兵10000餘人,軍長是黃埔二期的李守維,獨立第6旅旅長是黃埔四期的翁達,手底下也有3000餘人。



同時,韓德勤還命令蘇北雜牌軍陳泰運、泰州的李長江、李明揚兩部會攻,總計出動兵力26個團30000餘人,分左、中、右三路同時進犯黃橋,敵我力量對比超過五比一(新四軍戰鬥兵員只有5000餘人),形勢非常險惡。韓德勤以中將李守維為前線總指揮,下達了七日之內必須攻克黃橋的死命令。

面對來勢洶洶之敵,有人建議陳粟放棄黃橋向其它地區轉進,粟裕堅決不同意,認為這是新四軍在蘇北的立足之戰,必須正面迎敵:“黃橋北靠長江,退無可退,只能破釜沉舟,我們這一仗打成平手還不行,或者小勝都太可惜,非要乾淨徹底的打個殲滅戰不可”!



針對敵人陣營的實際情況,粟裕做出瞭如下佈局:第一,由陳毅出面致信雜牌軍陳泰運和泰州“二李”兩部,曉以大義,使其在韓德勤嫡系部隊進攻黃橋時行動消極,遠遠落後於李守維、翁達兩支部隊。第二,以全部兵力的四分之一死守黃橋東門,阻擊第89軍主力。第三,集中兩個縱隊四分之三的主力埋伏在北門之外,首先消滅翁達的獨6旅,然後集中力量再打擊李守維89軍。

1940年10月3日的中午,李守維第89軍開始炮擊黃橋外圍我軍陣地,黃橋戰役正式打響。防守黃橋鎮的陶勇第三縱隊以不足2000人的兵力,抵抗著敵人的瘋狂衝鋒,至次日下午,第89軍已經發動了七次全線進攻,一度接近了黃橋東門,三縱陣地笈笈可危,粟裕手裡也沒有任何預備隊可以增援。



至10月4日黃昏時分,隱蔽在北門外待機的一縱、二縱終於等來了翁達的“梅蘭芳式部隊”:全旅清一色中正式步槍、每個連九挺捷克式輕機槍,粟裕一聲令下,兵力並不佔多少優勢的新四軍立即發起攻擊,入夜10時,李守維也得到了獨6旅遇伏的消息,遂加大對黃橋的攻擊,東門陣地險象環生。

戰至10月5日清晨,獨立第6旅被我一縱、二縱全殲,少將旅長翁達斃命,新四軍主力來不及認真打掃戰場,迅速回師迂迴包圍了第89軍,10000多人被不到7000人完成合圍,你都不知道韓德勤和李守維是怎麼打的仗。新四軍於5日下午發動總攻,經一夜激戰基本全殲敵89軍主力,李守維在逃跑途中溺亡,跟隨韓德勤逃回興化的殘兵只有1000餘人,其它觀戰的雜牌軍乾脆溜之大吉。



黃橋決戰,粟裕大獲全勝,新四軍從此在蘇北站穩了腳跟,他高興地對陶勇說:“這次韓德勤輸的連褲子都得送進典當行咯”!


度度狼gg


國軍頭號王牌折戟孟良崮,張靈甫居功至偉,三大神操作自取滅亡

按照國軍的魯中作戰計劃,國軍各部齊頭並進泰山壓頂,以華野的兵力,根本無法抵擋,可是就在這臨門一腳的時刻,張靈甫出么蛾子了。

不過分地說,要不是張靈甫的神操作,74師不會全軍覆沒,甚至魯中作戰計劃極有可能去的戰果,全殲華野不一定,但擠壓山東野戰軍生存空間,逼著華野打消耗戰陣地戰是大概率事件。

張靈甫究竟做了什麼,讓國軍對山東的魯中作戰計劃功虧一簣?

1,越過縱隊,兵團和陸總,試圖改變整體作戰計劃。

作為軍人,第一要義便是令行禁止,堅決完成作戰任務。可是張靈甫74師是跋扈的頭號主力師,必須在戰鬥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張靈甫這一想法,是他兵敗身死的根本原因。

張靈甫是整編74師師長,上面是第一縱隊司令李天霞,李天霞上面是第一兵團司令湯恩伯,湯恩伯上面還有陸軍總司令徐州指揮所的顧祝同。張靈甫的理解是,我上面只有委座,沒有別人。這一點,讓委座很受用。

張靈甫急於建功立業,對於原定計劃中“爛葡萄夾硬核桃”的戰術很不屑,他認為,必須快速找到華野主力進行決戰,因此就有了他一個師獨立行動,並且要求其他各部做配合的奇葩行為。

令人奇怪的是,委座竟然認同了這種打亂原計劃的擅作主張。並且要求全軍拋棄原計劃,一起配合張靈甫打一場“中間開花”的戰役。

後來的淮海戰役,國軍也有徐蚌會戰計劃,說白了就是放棄徐州轉進蚌埠依託淮河進行抵抗。可是,因為黃百韜顧祝同等人的不同意見,這個計劃基本就沒有實行過。至於徐州集團30萬人南下的路線,也是多次變更。

國軍戰術上的死搬硬套是改不了的,因為沒有一支部隊能做到靈活指揮。按照原定計劃擠壓解放軍活動空間,靠著實力去碾壓對方,還有一線勝利可能。可是,這一切都因為張靈甫的擅作主張而改變了。

2,孤軍冒進,反而告黑狀說友軍畏縮不前。

張靈甫的孤軍冒進,給國軍45萬大軍都帶來了很大風險,可是對於張靈甫來說,這是出風頭立大功的好機會。所以,當頂頭上司李天霞意識到風險,好心勸他時,張靈甫直接狀告委座,說李天霞貪生怕死,並且請求調撥到黃百韜第四縱隊去。

李天霞在抗日戰場上,從來沒有慫過,抗日戰功也比張靈甫大得多。平白無故被告了黑狀,無處伸冤。現在換成了黃百韜,黃百韜讓他不要大張旗鼓修路,可是張靈甫一句話懟回來“就怕八路,不來,來了讓他們有來無回。”

黃百韜的25師是日械部隊,本來就在張靈甫面前低人一等,被懟了以後,更不敢說啥了。

黃百韜的第四縱隊和李天霞的第二縱隊,都屬於湯恩伯的第一兵團的指揮序列。第一兵團有9個整編師,湯恩伯唯獨指揮不動這個張靈甫。張靈甫在坦埠的行動有風險,湯恩伯派兵團副司令李延年去幫忙,李延年愣是不敢去!

3,被包圍後,死守孤山,坐以待斃。

張靈甫固執己見,改變作戰計劃,把自己變成了放在了風暴中心。可是他被解放軍包圍後,一點擔當都沒有,既沒有組織積極突圍,也沒有保持機動性在孟良崮山底平原佈置防線,更沒有按照友軍要求向他們靠近。張靈甫只會給委座拍電報“友軍不給力啊,這是要我死啊。我死了你一定要為我報仇啊!”

張靈甫的戰術是“中間開花”,完成這一設想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有裡應外合。如果張靈甫在孟良崮周邊保持機動性,或者展開部隊大幹一場,華野極有可能無法對他完成合圍,甚至有可能一部被擊潰。即便不能順利實現中間開花,突圍出去保持74師基本建制也是好的。

張靈甫在交戰前覺得自己天下無敵,被包圍後有畏首畏尾不敢果斷行動。這樣情緒化的將領,很難帶領萬人以上的部隊進行作戰。

張靈甫的失敗,不僅僅是74師被殲滅,更是讓國軍的山東戰場繼續糜爛,經過孟良崮戰役,國軍很少敢和華野硬碰硬來打仗了。

單純軍事上說,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就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要不是張靈甫的一系列神操作,國軍真的是穩操勝券的。


歷史知事


如果歷史上有這樣的戰爭,那非毛主席指揮的中央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莫屬。雖然說,毛主席說四渡赤水是他的“神來之筆”,但就我看來,第三次反圍剿的險情比起“四渡赤水”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毛主席,如果換成其他任何人,都沒有扭轉乾坤的能力。

1931年6月21日,蔣介石親自來到南昌,部署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這一次,蔣介石將自己的嫡系部隊五個師十萬人調入江西,彙集其他軍隊共計三十萬人。這次圍剿,蔣介石制訂了“厚集兵力,分路圍攻,長驅直入”的方針,企圖一舉蕩平我中央根據地。

當時,我軍剛剛結束第二次反圍剿,戰爭中的損失還沒有得到補充,實力下降到三萬人。而由於對蔣介石急於發動第三次反圍剿的認識不足,所有的軍隊還在進行這原定的計劃,在閩西北進行著分兵發動群眾的工作。

7月初,蔣介石發動對我中央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蔣軍兵分三路,趁我主力不在,大舉進入我根據地,企圖壓迫我軍於贛江邊予以殲滅。

當時,我軍得知蔣軍發動圍剿的情況後,緊急收攏部隊,從閩西北出發,繞道千里,回到根據地群眾條件較好的興國西北的高興圩集結。當時的紅軍極度疲勞,形勢對紅軍不利。

更加重了這個不利形勢的是,蔣介石發現紅軍回師興國後,將大部分主力對興國進行包圍前進。毛主席為首的總前委決定由興國經萬安突破富田一點,然後由西而東,向敵人後方聯絡線上橫掃過去,讓敵人的主力陷入我根據地置於無用之地。

但是,在計劃執行時,出現了意外情況。敵人發覺了我軍的行動,提前重兵佔領富田。紅軍被迫折回。

在這個時候,紅軍處於極為危險的境地。紅軍西臨贛江,其他各個方向被敵人重兵包圍,自己只有高興圩一個圩場和周圍的幾十方里的地區可以容身。

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鎮定自若,他指揮紅軍從敵人兩個師之間的一個四十華里的空虛地帶穿過去,到達蓮塘。並抓住戰機,出敵不意,獲得了蓮塘、良村大捷。接著又直撲黃陂,又取得黃陂大捷。三戰三捷,繳槍逾萬。

接下來,國民黨調整部署,再次以重兵將紅軍包圍於君埠以東地區。毛主席再次指揮紅軍,出其不意的從敵人重兵間的一個二十華里的大山穿越過去,跳出敵人包圍,轉到興國境內山區休整。並派一部分兵力冒充主力,領著國民黨軍漫山遍野的大遊行。

當國民黨軍發現紅軍主力的動向時,已經是兵疲意沮,無力再戰,最後被迫全線撤退。紅軍趁機對敵人進行追擊,又取得了方石嶺大捷,勝利的結束了第三次反圍剿。

在這次反圍剿作戰中,在毛主席的卓越指揮下,紅軍先後擊潰敵人七個師,殲敵十七個團,斃傷俘敵三萬多人,繳槍兩萬多支,取得了巨大的戰果。

事後,蔣介石在南昌對自己的部下訓話時說,“我們十個人不能當一個人用,我們三十萬兵打不過他們三萬兵。”

第三次反圍剿,充分體現了毛主席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當時極端不利的情況下,紅軍不在根據地內,分散部署,倉促應敵。後被敵人密集包圍,兵力懸殊,形勢極端危急。但是在毛主席的指揮下,紅軍和根據地不但轉危為安,還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當時紅軍也有一個類似的戰例,那就是鄂豫皖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幾乎兩者的情況一模一樣。鄂豫皖蘇區就沒有能夠打破蔣軍的圍剿,被迫轉移,蘇區陷入敵手。

從各個方面比較,不管怎樣高的評價毛主席,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中的指揮,都是不過分的。也只有毛主席,才能指揮出這樣出色的戰役。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皮旅:“經扶先生,向您請教一個問題。我家一頭老母豬呀,大清早的起來一開門以每小時八十邁的速度向前跑(中原圍剿),Duang的一聲撞樹上死了,您說為何?”

經扶:“皮將軍呀,這頭豬是不是視力有問題或者心理有疾病呀?怎麼會撞死呢?”

皮旅:“那頭豬不會腦筋急轉彎唄……”

經扶:“你太皮啦,怪不得人家送你“三皮將軍”,不按套路出牌呀(中原突圍)……”

皮旅:“要不經扶先生,您的豬將之名怎麼會不脛而走呢,哈哈……”

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爆發的中原武裝突圍戰,對於當時已經處於國民黨重兵合圍之勢下的中原軍區六萬餘人來說,實屬無奈之舉,必須趁劉峙(字經扶)的三十萬大軍包圍圈還沒徹底封死前強行突圍,否則將重演皖南之劇情。

此時敵我兵力高達五比一,要想在被敵人壓縮在以宣化店為中心,東西一百公里、南北二十五公里的狹長地帶順利突圍並非易事,況且蔣介石為了儘早完成戡匪大計,雙方在重慶討價還價時早已經修建了裡三層外三層的防禦工事,害怕煮熟的鴨子飛了。

對於處境積極險惡的中原軍區來說,最好的方案就是以少量的部隊調動起劉峙主力的注意力,並且要將其兜住爭取為主力突圍爭取足夠的時間,而主力則出其不意從另一側隱蔽突圍。

為了使得中原軍區主力和機關神不知鬼不覺安全地撤出宣化店,軍區司令等人決定以皮定均第一旅(簡稱皮旅)六千餘人擔任掩護主力突圍任務,以假亂真偽裝成主力從宣化店東面突圍,並且要拖住劉峙大軍三天時間,使其摸不清主力的行動方向,待主力越過平漢路後,皮旅再視具體情況自行突圍。

軍區主力和機關人員則兵分兩路,分別從宣化店西南兩面突圍。而軍區首腦機關並沒有給皮定均明確指定主力突圍後的任務或者突圍方向,因為六千餘人在完全沒有友軍打掩護的情況下,要想在十幾倍於己的敵人合圍下成功突圍幾乎不可能,在絕境下做出的“棄卒保帥”的決定實屬無奈之舉。

因此,為了防止機要人員被俘,軍區首腦曾給皮定均等人準備了便衣,以防不測,顯而易見就是對皮旅的突圍之戰基本上不抱有任何希望,這是一場已經輸了的突圍戰。但是,皮定均接受了這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後,硬是通過一系列的騷操作,上演了一場千里突圍之旅,將一盤死局給活活逆轉了,把劉峙十幾萬大軍玩得團團轉。

當時的劉峙和蔣介石一致認為中原主力從宣化店以東方向突圍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佈置了大量的重兵集團。而皮定均“明知山有豬偏向豬山行”,率領的皮旅在突圍的路上來回遊走,偽裝成千軍萬馬並且擺出一頭向劉峙重點佈防區域猛扎的勢頭。

沒想到劉經扶這頭豬腦子根本轉不過彎來,被皮旅的騷操作給繞暈了,認為中原主力有意從東面突圍因此調來了大量的兵力佈防,但由於摸不清“中原主力”的真實意圖,劉峙並不敢對佯攻的皮旅發起大規模進攻,皮旅的這一騷操作大大減輕了西南兩面主力和機關突圍的壓力。

皮定均勝利完成了軍區交給的掩護任務後,自己的部隊六千餘人徹底陷入了劉峙的四面包圍。而劉峙發現中原軍區主力已經向西南兩方向突圍後,眼看煮熟的鴨子就要飛了不得不調集重兵一路窮追猛打,同時抽調出一個整編師在包圍圈內搜剿甘當“過河卒子”的皮旅,企圖將皮旅在大別山東麓一網打盡。但是,經過皮旅的一系列騷操作硬生生殺出了一條血路,不僅避開了劉峙的追兵而且還突破了劉峙的層層圍堵,全旅六千餘人,經過二十餘天的浴血奮戰,最終有五千餘人在敵人的重兵合圍下成功突圍,創下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賽門之略


在歷史上偉大的轉折,要數毛澤東領導中央紅軍跳出蔣介石的圍剿包圍圈,順利完成長征的故事。

之所以這說這次轉折偉大,不光是他在當時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而且也影響了後來的中國社會發展,直接到影響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1934年,由於毛澤東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在第5次反圍剿,戰爭中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離開瑞金,進行戰略轉移。

在湖南由於受到湖南軍閥河間的圍追堵截,中央紅軍在渡過湘江時遭遇重大犧牲,渡江之前8萬多人渡江之後,中央紅軍只剩下3萬多人。

此時的中央紅軍可謂人困馬乏,彈盡糧絕,士氣低落。一時之間,革命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是按照共產國際的指示,北上湘西與賀龍指揮的二六軍團會合,還是向西進入貴州,中共中央內部出現爭執。

蔣介石早已帶湖南埋下重兵,如果按照既定方案北上湘西,中央紅軍必然全軍覆沒。

經過討論,中共中央採取了毛澤東同志的意見,向西進入貴州,由於貴州軍閥王家烈的實力比較弱,中央紅軍在貴州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得以喘息。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了毛澤東同志的軍事領導地位。

在毛澤東同志的指揮下,紅軍四渡赤水強渡烏江,強度北盤江,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在貴州四川雲南,湖南之間來回行軍。終於跳出了蔣介石的包圍圈。順利北上,完成了長征偉大的勝利。

這次長征的勝利,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直接導致了中國社會的走向,為中國革命保留了火種,導致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毛澤東同志是中國歷史上的偉人,毛澤東同志永垂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