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時刻衝上去——記邵陽市北塔區疾控中心逆行的“白衣戰士”

危急時刻衝上去——記邵陽市北塔區疾控中心逆行的“白衣戰士”

工作中的醫護人員。

紅網時刻2月11日訊(通訊員 李忠華)這是一群最可愛的人。他們穿著隔離衣,做好了24小時隨時作戰的準備;他們最早與新冠肺炎病人零距離接觸;為了現場診斷一個病人,追蹤隔離可疑患者周圍的密切接觸者,他們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衣出去一趟就是5、6個小時……他們就是北塔區疾控中心流行性病學調查小分隊的隊員們。在這個特殊的新年,密不透風的白色隔離衣是他們的“新衣”,需要排查的疑似病例是他們最牽掛的“親人”。

衝鋒!15分鐘趕到現場

疫情就是命令!1月22日湖南省邵陽市北塔區打響疫情阻擊戰,三名值班人員,兩臺電話機、傳真機,取樣、調查、記錄、整理、報告……這是“白衣戰士”現場辦公的場景。

“一接到疫情,15分鐘內必須趕到現場。疫情處理過程及結果要在 2個小時內以文字形式上報。”北塔區疾控中心主任王小會認真地介紹。

在該區疾控中心,7位疫情處理人員,4名黨員,4名女同志,分為2個行動小組,接到疫情後,一個小組出發,另一個小組要立即補充上去……最忙時2個小組全部出動。從而實現上下聯動一盤棋,真正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

每天上班,王健、劉一傑、肖建軍、劉麗娜等同志穿著隔離衣隨時待命。“出發時還要帶上眼罩、手套……有時候為了現場追蹤可疑病例周圍的密切接觸者,我們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衣、戴著口罩出去一趟就是5、6個小時。”王小會欣慰地介紹,現在隨著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進展,北塔區已經出院一例,且連續幾天沒有接到新的疫情報告了。

戰“役”,娘子軍聞“令”而動

因為疫情形勢的嚴峻,工作強度越來越大。“主任我報名,我家孩子已經安頓在張家界老弟那了。”“主任讓我去吧,我兒子在家跟著爺爺奶奶,同時我工作經驗豐富。”1月26日,劉麗娜、周雲、鄧渢穎、熊程華4名女同志第一時間主動請戰。

密實的防護服裡,是最美的逆行者,是奮戰一線的“鏗鏘玫瑰”。2月5日,曹某被確診為北塔區第二例新冠肺炎患者。接到疫情報告,該區疾控中心“娘子軍”劉麗娜、周雲、鄧渢穎、熊程華聞“令”而動,第一時間對患者居住地進行地毯式消毒,第一時間面對面詢問曹某,摸清患者就診前每一個活動細節,不漏一人,不留死角,嚴防疫情擴散。

“大家穿著連體隔離衣待了近3個小時。”劉麗娜說,結束時已是第二天凌晨1時許,還需要對全身消毒。隔離衣不保溫,戶外寒風颼颼,含氯製劑往身上一噴,“那種滋味,好像突然跳進冰窟窿”。周雲回到單位,顧不上休息,又馬上整理材料,連夜寫出了調查報告。那時,時針指向了2月6日凌晨3時許。

15天來,北塔區疾控中心的“鏗鏘玫瑰”彙集了中心應急隊的骨幹隊員,哪裡有“禁區”,哪裡就有她們短兵相接的身影。

“獨行俠”,只為牽掛兩類親人

做好流行病學調查,還需要足夠的細緻和耐心。1月28日凌晨1時20分,隊員王健接到群眾舉報:伍某隱瞞武漢旅居史且有發熱咳嗽症狀。當即獨自驅車奔赴社區,和社區幹部、社區醫生為伍某及家人監測體溫,同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好解釋疏導工作。精誠所至,伍某及家人答應居家隔離醫學觀察14天。王健返回家時,已是凌晨5時多。

流調小組成員還得化身心理諮詢師。王健與被確診的患者周某成為微信好友後,積極與周某及其家人聊防疫知識。他花2個小時緩解周某的焦躁情緒,特地購買了紙質的書送到定點醫院,滿足周某的閱讀需要,又對周某家人如何開展日常體溫健康監測、家庭環境殺毒。2月6日,周某成功治癒回家,他及時叮囑周某居家隔離……

他們一直未下“火線”, 把生命與時間留給了病患等“親人”, 卻把孩子交給了年邁的父母。自1月23日以來,每晚回家,他們都是獨自一人摸到自家客房裡悄悄睡下,第二天清早故意避開和家人見面又匆匆去單位上班。因為經常深夜歸家和出門,劉一傑被兒子稱為“世界上最大最大的夜貓子”。

正月十五,是劉麗娜遠在張家界的兒子的生日,但她依然在一線忙碌。作為母親不無遺憾,但作為白衣戰士的她卻絲毫沒有怨言:“萬家團圓,我們所做的一切,只為早日戰勝病毒。”

自北塔區發現首個疑似病例,北塔區流調隊7名隊員便冒著有被感染的風險,第一時間參加了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截至2月11日下午14時,這群白衣戰士參與流調情況55起,排查密切接觸者212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