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由奧斯卡提名最佳導演格蕾塔·葛韋格執導的電影《小婦人》,改編自同名世界名著,此前的諸多電影版本都獲得了好評。電影的卡司陣容可謂星光熠熠,金球獎最佳女主羅南與因《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大火的男主甜茶,繼《伯德小姐》後再次合作,奧斯卡最佳女主"老戲骨"梅姨與《哈利波特》系列女主艾瑪·沃森的加入也為電影帶來了許多關注。

這是一部講述四個姐妹成長史的電影,充滿著對女性的關懷,導演細膩的敘事手法與巧妙的剪輯風格使我們在姐妹四人的童年與成年之間,看到歲月在女孩們身上究竟留下了多麼美好的痕跡。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酒瓶裝新酒,頗具想法的改編


從電影的藝術手法上來說,獨特的交叉敘事串聯了姐妹四人過去與現在的生活,形成了一種巧妙的對比。在回憶與現實的轉換中,多次使用相似鏡頭的轉場將物是人非的傷感與無奈營造得淋漓盡致。

在Laurie第一次在舞會上與Joe見面,並與她一起送腳受傷的Amy回家後,他走進夜色,在樓下凝視著閣樓上正倚靠在窗邊寫作的Joe,然而凝視之間時間已然流逝,鏡頭悄然地偷換成了Joe在紐約公寓閣樓上寫作的情景。兩個相似鏡頭的銜接看似毫無破綻,當我們還以為鏡頭中的Joe仍是那個被Laurie凝視的十幾歲少女時,Joe聽到敲門聲打開門收到了教授所送的莎士比亞書籍,我們恍然意識到此時的Joe已是在紐約獨當一面的女人而非當年那個少女了。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相似的場景轉換頗具隱喻,既體現著Joe從未改變對寫作的熱愛,也是對她與Laurie愛情故事的悲劇隱喻。斷裂了Laurie對Joe的凝視,而轉換到Joe收了教授送的書,是人物關係的類比也是人物關係的置換。Laurie對Joe的愛只能止步於他單向的凝視,而Joe的所得來自於教授。

在這種回憶與現實交叉敘事的手法中,我們體味到許多今昔對比的蒼涼與落寞之感,導演也擅長用光影與濾鏡來區分童年的場景與成年時的場景,暖光與高飽和度的色彩是童年時無憂無慮帶著朦朧感的回憶,偏冷色調、銳化的是成年後有諸般不得已的如今。這使得電影有別於一般的線性敘事,相交的時間線模糊了今昔的概念,令人時常在浪漫的回憶裡被迫轉換到現實中來,情緒在此之間起伏,電影的節奏牢牢抓住了我們的情感。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而對原著里人物形象的改編則更使電影現代意義,Amy這個人物形象在以往的版本中都被描繪成了一個不懂事且過於聒噪的女孩。在新版裡,她從小便知道自己擁有繪畫的天分並一直努力不斷去完善它,不會因說出"我想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家"這樣的話感到難為情,儘管一直暗戀著Laurie,卻從未丟失自我,知道自己不是真愛富有公子弗雷德,便真的下定決心拒絕了他的求婚,我們從新版中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Amy,她有著對理想的追求,也有著對愛情的思考,她自信大方,有著新獨立女性的氣質。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製片人艾米·帕斯卡爾說:"在過去,人們希望女孩子是溫柔、安靜、聽話的,而Amy的叛逆、自信與坦誠反而很難讓世俗接受。但現在不同了,年輕女性可以直接坦誠地表達自我,這樣的角色也越來越受歡迎。"這一改編讓女性角色的形象更為豐滿,也更符合當下的新觀念,作為一部女性群像電影,它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各個人物之間的特點,併為因要突出第一主角Joe而抹殺其他人物的閃光。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翻拍經典的電影著實不少,便也免不了被拿出來與先前的版本做比較,就像庫布里克與阿德里安兩個版本的《洛麗塔》一樣,它們都有著自己時代的特點,一個內斂一個柔情,並不一定要比出一個高下來。而是藝術本身便是擁有歷史性的,能將翻拍拍出新的東西才能使其迴歸經典又創造經典,《小婦人》的翻拍將二十一世紀的新概念融合進去,電影單一時空的打破與人物角色的塑造都頗有新意,沒有辜負眾人的期待。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社會束縛下女性的愛情自由

電影中十分巧妙地把握了十九世紀美國女性意識的萌芽與外界客觀約束的矛盾,將這二者的矛盾集中表現在女性愛情與理想兩難境地之中。Joe是一個擁有獨立意識的女性,她在閣樓的屋子裡進行創作,伍爾夫說:"一個女人,如果要寫小說,必定得有點錢,還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自己的房間"便是指女性自己獨立的空間,而非與他人甚至是愛人共享的場所。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Joe早早地明白了婚姻對女性作為自由人的摧毀性有多大,所以儘管面對富有俊朗且對她如此痴迷的Laurie告白,她沒有一股腦的接受以求後半生的平順,而是理性地分析自己,她並不想因結婚受到束縛。結婚就意味著她成了男性的附屬,她說:"我討厭人們說女人適合去愛,我很討厭這一點。"是的,那個時代的女性尤其是出身貧窮的女性最好的出路就是嫁給一個有錢人,女人被認為就應當是感性的產物,這實際上剝奪了女人可以擁有理性的力量。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電影並沒有將過多的筆墨著力於描繪主人公曲折的愛情故事,而是聚焦於女性內心情感的轉變,而這種轉變便是女性的成長史。Joe對愛情態度的轉變實際上並非是對婚姻的妥協,而是她學會了如何認清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當年她拒絕Laurie除了對婚姻束縛的恐懼更多的是出自她並非真正愛著Laurie,教授的出現讓她徹悟了愛情的真諦不在於束縛而在於解脫,它並非是女人從此所屬了另一個男人,而是兩個自由的個體打破孤獨相互擁抱在了一起。當一個女人無需通過不結婚來證實自己的獨立時,這才是真的獨立,因為即便是在婚姻中,她依舊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Amy同樣也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但她並未像Joe一樣從一開始便有了正確的愛情觀,面對自己不愛卻十分富有的弗雷德的求婚,她也曾想過就這樣屈服於命運的安排。電影中有一段她與Laurie激烈的辯白,她明白婚姻也不過是類似經濟的交易,而當Laurie說出詩人不會這樣認為時,她回答道:"我不是一個詩人,只是一個女人。"詩人是愛情、浪漫與自由,女人是男人的物品、消費時代的犧牲、金錢面前的弱者,一場並非相愛卻足夠富有的婚姻如同一場交易,她最終拒絕了弗雷德的求婚,因為她從Laurie身上才看到自己想要的愛。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而姐妹裡最漂亮、舞會里最耀眼的Meg最終嫁給了一個並不富有的家庭教師,電影對女性的關懷在Meg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當有理想追求的Joe希望帶著Meg一起走,想讓她成為耀眼的舞臺演員時,她只想嫁給男人相夫教子。我們不能否認有些女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電影沒有對二者理想的不同做出道德制高點上的優劣判斷,而是溫和地展露一種人文主義情懷,遠方與苟且並非對立,而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社會不能逼迫任何一個女性在家固守,也不能強求任何一個女性去追逐遠大理想,正因為我們尋求人格的多元,所以不能裁判理想的等級。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生為女人,這並非原罪

Joe說:"我要走自己的路。"但連最開始她都不敢與出版社透露作品就是自己寫的,而是謊稱是朋友所作。十九世紀的美國社會給與女性的機會少得可憐,各個行業幾乎都被男性所壟斷,Joe說:"成為未婚女性的唯一方式是富有,但對於女人來說賺錢的方法很少。"男權社會通過剝奪女性的社會地位將她們囿於家庭內部環境,但我們從這一群"小婦人"身上看到了女性的光與熱。

電影並沒有像《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簡愛》那樣描繪階級地位的矛盾與貧富差距的影響,它將這群女孩置身於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去除外部客觀激烈的矛盾的展現使我們更好地看到女性本身的力量,它讓我們看到女性自主意識下的選擇。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母親教她們如何去愛人,如何施展善意,自家貧窮卻依舊將聖誕節的早餐分享給了更為貧困的家庭,作為一個母親並未向女孩們灌輸任何要嫁給富人的思想。片子裡沒有任何一個反派,Laurie的爺爺甚至與Beth成了忘年交。十九世紀的美國內戰讓全國都陷入恐慌之中,而這一隅小婦人的天地讓我們看到了現世的溫淡。

Joe將她們的成長寫成了書,雖自我斷言這樣的瑣碎沒有人喜歡看,但Amy說,正是因為有人寫才會使得它重要,Joe的書最終得以出版,這些小婦人的故事將被千千萬萬個別的小婦人所瀏覽。德·拉巴爾說:"凡是男人寫女人的東西都是值得懷疑的,因為他們既是法官又是當事人。"Joe身為一個女人,她由一開始屈從於出版社不敢構建自己真實想法的故事,到將女人的故事寫給所有人看,這無疑是一種對女性的肯定。


《小婦人》:沒有男主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成長史


Joe曾表達自己因是女性身份而遺憾,但我想最後她一定沒有了這個念頭,因為女性力量的上的相對柔弱並不代表意志的薄弱,我們從《小婦人》裡看到她們的堅韌,這樣的精神力量是無關乎性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