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被放大的两段婚姻、三个女人,而被隐去的是政治人生

他的一生,被放大的两段婚姻、三个女人,而被隐去的是政治人生

他的一生,被放大的是两段婚姻、三个女人,而被隐去的是政治人生。“国运以苟延也今日,作波韩之续也今日,而今日之事,吾属青年,实负其责。”这是徐志摩21岁赴美留学时在船上写的诗句。从这句诗上,我们看到一个青年关于国家忧患壮志与豪迈。

人们对于徐志摩的认识还只停留在那些他关于爱情的选择上,却不知那些选择的背后来隐藏这位青年关于国家的爱与信仰的追随。《徐志摩传》的作者韩石山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撇开那些风流韵事,我们才能走进真正的徐志摩。”

少年英雄梦

徐志摩师从我国戊戌变法领袖之一的梁启超,在老师的影响下,徐志摩是一位立志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志士。徐志摩的父亲将其送到美国留学,是希望徐志摩将来进入中国金融界。徐志摩有一位偶像,那就是美国的Hamilton,是美国开国元勋、首任财政部长,他想学习这位偶像,从经济入手寻求解救中国的良方。

他的一生,被放大的两段婚姻、三个女人,而被隐去的是政治人生

徐志摩到美国后,进入了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就读,成绩很好。但徐志摩真正收获的不只是课堂的知识,还有拳拳的报国之意。1919年,徐志摩从克拉克大学毕业了,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政治学。在此期间,徐志摩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他的目光不再只停留在实业救国,转而关注社会问题。

1920年,徐志摩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毕业,,婉拒了哥伦比亚博士头衔,去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读博士。不过这次,徐志摩追随的人物不再是经济学家而是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却不曾想等徐志摩到达英国时,罗素先生却去了中国。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在这一时期,徐志摩曾给国内的《改造》杂志写过文章,大多谈论的都是政治改革。

归国展宏图

1922年8月,在剑桥读书的徐志摩决定回国。在这个决定的背后,除了有广为人知的理由——追随林徽因的脚步,还有一个少有人道的理由——恩师梁启超有一个“中国文艺复兴”计划需要徐志摩的鼎力相助,这个计划旨在复兴中国的文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就这样,年轻的徐志摩以自己的方式,步入古老而又换的祖国的现实。

徐志摩回国后,就搬到了石虎胡同7号,开展文学工作。此时的中国正在进行着新文化运动,徐志摩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出众的文采在新文化运动后群雄割据的格局中打下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1922年,刚回国的徐志摩在面临着因“好人政府”一案的被捕的罗文干时,带着满腔理想主义的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写下了《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徐志摩认为保持这一点理想的小火苗不灭,是青年一辈必须要做的事情,是青年一辈良心上的负担,发出了“无理想的民族必亡的呐喊”。

他的一生,被放大的两段婚姻、三个女人,而被隐去的是政治人生

孤凤吐悲鸣

1926年,日本舰队攻击大沽口炮台,史称“大沽口事件”。这时的徐志摩就被困在大沽口外的通州游轮上,听着外面的阵阵炮响,徐志摩的心情难以言喻。等回到北平后,又发生了惨案,终于彻底击溃了徐志摩的心房,让他写下了《梅雪争春》。1931年10月29日,徐志摩决定与外交官顾维钧南下。

后因顾维钧的原因推迟十几天南下,就在这十几天里,徐志摩与北平的好友一一道别。却不知对于好友而言,这竟是人生的永别。徐志摩并未放下对祖国的忧患,但此时的徐志摩却因与陆小曼、林徽因的桃色新闻而闻名于世。这些新闻似乎是一层薄纱将这位青年的拳拳报国之心掩盖,只留下关于人们对他爱情的好奇与偏见。

在徐志摩人生的最后几年时光里,抗战爆发,民族危亡就在顷刻之间,民族自尊心空前高涨。徐志摩的好友顾维钧负责与日本人打交道,徐志摩积极与其交谈,获取信息。徐志摩在南下途中知道了东北与华北局势,放弃了南方相对安逸与平稳的生活

,决定北归

他的一生,被放大的两段婚姻、三个女人,而被隐去的是政治人生

雏凤终陨落

1931年11月份,徐志摩回到上海,却与陆小曼发生争吵,两人不欢而散。11月19日清晨,徐志摩乘坐“济南号”飞机前往北平参加林徽因为外国使者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在到达济南南部时,因天空中弥漫大雾,致使飞机误触山头而发生空难去世。这时的徐志摩

年仅35岁,正是一位青年风华正茂的年龄。

或许,在几年后的中国,人们会因为徐志摩的种种忧国忧民的举动而重新认识徐志摩,但命运却没有给徐志摩这个机会。就这样,我国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一位年轻的爱国人士就此陨落。

后世之人谈起徐志摩大多只是记得他的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和那些关于爱情的风流韵事。在这些事件背后隐藏了一位普普通通的爱国青年,这不应该是被忽视的。

他的一生,被放大的两段婚姻、三个女人,而被隐去的是政治人生

不知道你是否知道“娱乐至死”这一观念,这一概念是最近一段时间才提出的,指的是人们过于关注娱乐方面的信息。“娱乐至死”这一观念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对于国家与民族来说是值得重视的事情。在人们以娱乐的视角去观察每个人时,只有肤浅的东西留在表面,内在的深刻含义逐渐被人们淡化。

就对于徐志摩的人生来说,这一概念得到充分显现。人们对于徐志摩的固有认知是他的两段婚姻,三个女人的故事,却未曾关注过徐志摩为忧患的中国所做的事情,他的政治生涯从未进入过人们的视野。

这对于徐志摩来说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娱乐至死”消灭的是人们的深层思考的能力,我们需要了解徐志摩的政治生涯,只有撇开那些桃色新闻,才能真正走进徐志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