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寄生虫》:从电影中映射出来的“现实”

继成为史上首部夺得康城影展金棕榈奖的韩国电影之后,《寄生虫》(Parasite)再次创造历史,赢得奥斯卡四项大奖,更成为首出非英语电影夺得「最佳电影」,风头一时无两。一出有深度的电影,往往能够让观众以不同角度去解读,影评百花齐放,大多数人认为《寄生虫》为贫富悬殊和阶级问题发声,亦有些人持不同观点,认为电影也表达出贫穷源于个人问题。

「影评」《寄生虫》:从电影中映射出来的“现实”

相信导演奉俊昊的原意是前者,电影亦符合奥斯卡和康城影展的「政治正确」。不论你的看法是怎样也好,在观看这出黑色喜剧的时候,你或许和我一样有以下的思考:

(1)为何「穷人」金家会住在「半地牢」的房子?为何「富人」朴家住在几千呎豪宅?金家做错了什么?朴家又做对了什么?

(2)「穷人」金家一家四口逐一以欺诈手段进入「富人」朴家工作,手法一次比一次离谱,这种「发奋向上」的手法值得被原谅吗?「一切都是制度的错」就能够合理化他们的行为?

(3)金家母亲曾经说过一句经典对白:「朴家之所以是好人,是因为他们富有。」但在电影中段,当他们一家控制了大宅之后,其实金家也没有好好对待同样是穷人的前管家。穷人的人性贪婪值得社会大众同情吗?又是社会制度的错?

以上的问题其实都没有正确答案,结局震撼亦感人,让人想再看多一次,思考上述的问题。犯法、冲击道德的金家与表面上没有作恶的朴家,谁对谁错?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们两批穷人与富人撞在一起,写下了资本主义的悲剧。


「影评」《寄生虫》:从电影中映射出来的“现实”

其实写这套电影的观后感有着看毕电影刚踏出电影院的那种沉重感觉,一下子未能接受电影后段急转直下。无情的结局令人深思贫富悬殊中更深层次的问题——穷人与富人之间,是谁筑起那条不可逾越的界线?脱贫的门槛,究竟有多高?

观众对四口子家庭的贫困原因不明所以,这是电影希望观众思考的问题之一。社会一直灌输教育是达致阶级向上流动的最实际方法,教育程度越高,脱贫的机会越大。然而当基宇在公开考试中无限轮回,被追捧大学教育的社会规范折磨后,便不得不认清这残酷真相。读书不成「材」,却重蹈不适合自己的路,成为万年重读生。后来的路有因此而变得平坦吗?没有。

基婷是修图天才,在这网络年代,理应找到薪金平平的文职工作,现实如何?年轻力壮却与父母一样是无业流氓。是什么令年轻人失业?导演未在剧情紧凑的电影中放置明确答案,反而给予观众思考空间。是愚蠢?不幸?抑或,社会一直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空缺予误信主流观念、把自己挤进模具的年轻人?


「影评」《寄生虫》:从电影中映射出来的“现实”

穷家庭的角色被定型为人穷智不穷的家伙,多得四人的默契和足智多谋,也多得上流家族的「善良」、愚昧和无知配合,四人竟能为同一富裕家庭打工,榨取有钱人的财富。虽是骗来的财,但观众会理解。「如果有钱,我也会是善良的人」,穷家庭一晚占用豪宅时,基宇妈妈这样说。有钱是因,善良是果。富人生活无忧,要思考顾忌或提防的琐事自然大大减少。「善良」,要讲资格。

有一阵子,四人自由进出于富人家庭,基婷的确是最没违和感的一员,举止端庄,谈吐优雅;但不知不觉间,身体的气味、穷人的习性、越界的言语、不论电影情节或是所运用到的隐晦电影语言,都在暗示,穷,会深入骨髓,会缠绕,会无情的刺伤不甘认命的穷人。模仿力最高的基婷,也有失手吃狗粮的时候。

或许,家境贫困是命运使然。不同阶级拥有该群体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因此朴太太短时间内为幼子举办的生日派对,铺张浮华却来得自然,完全符合社会对富人日常的想象。阶级繁殖阶级本身,资本仅在既有阶级共享。

但最可怕的,是穷人选择亲手切断脱贫的希望,甘愿成为阶级断层的凶手。生意失败后潦倒过活的管家丈夫选择认命。「Respect!」他敬仰朴社长,感恩朴社长为太太提供工作、甘于居住在不见天日的地牢,每日为朴社长点灯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影评」《寄生虫》:从电影中映射出来的“现实”

全片最为有趣的是角色作为与事后收理的部分,当所有人都无意伤害他人时,闹出来的奇事反而更险悲哀,他们皆于无意识中进行对自己有益的举动,却也在侥幸之后发觉事情的严重,而个体间的相扣关系,从思想、选择上都能明显看出,就如父亲基泽的动怒并非自尊受创或其他,而是对于底层人们而言,他们心中已带固有的自卑,但基泽这次被挑惕的「味道」更是存于自卑底下的无形意象,仿佛就是在你倒地之后再以石头重击一番,于是这忍了一辈子的煎熬必定得泄放,不过,身为低阶层的人们,卸掉心头恨后也只能自愿地回到地底,再次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

一场大雨,剧情急转直下,求财石带来的脱贫梦被一场地下室悬疑事件及始料不及的屠杀狠狠唤醒。穷人要认命还是逆流而上?「我终于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穷爸爸在地下室里用摩斯密码向儿子写道——他最后选择了藏居于富人家中的笼牢,选择认命。你认为选择逆流而上的穷小子最终能否以屋主身份与爸爸重聚?


「影评」《寄生虫》:从电影中映射出来的“现实”


电影刻画出人性的贪婪与丑陋,让观众看得内心挣扎,之所以在国际间引起极大回响,更是因为戏中提及的贫富悬殊和阶级问题超越国界和语言上的界限,说出了全球资本主义社会都正在面对的残酷现实:

第一,向上流动的机会不平等。在社会资源分配上,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是支持「结果平等」,我们只是支持「机会平等」。奈何,向上流动的机会(特别是教育的机会)根本不平等,导致阶级世袭。戏中的富人子女能否聘请私人补习老师,参加各样课外活动扩阔眼光,在舒适的大屋里温习。而穷人金家的住所环境恶劣,连上网信号都有问题,亦有醉酒佬经常骚扰,难怪金家长子考了四次大学都失败。

第二,识人好过识字。这个问题在亚洲社会里头特别严重,虽然社会对学历非常重视,特别是竞争激烈的韩国,只要你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根本不会有工作面试机会。但讽刺的是,戏中金家一家四口进入朴家「求职」的过程,其实都是靠关系,这个就是所谓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穷人无法进入富人的生活圈,穷人缺乏自力更新的互助人际网络,长远会造成社会分隔,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第三,无法化解的阶级矛盾。电影结局悲壮,相信令不少人看得目瞪口呆,穷人的「霉气」成为了导火线,而主因是社会资源和权力分配不公,「穷人」金家看不到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仿佛世世代代都只能够为「富人」打工,就好像前管家一样。要向上流动,应该向金家长子学习,追求有钱女,似乎比脚踏实地更实际?

也许,这就是我们每一天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导演用黑色喜剧手法引爆了这个炸弹,之后该怎样解决那些社会问题,则不是电影人的责任。


「影评」《寄生虫》:从电影中映射出来的“现实”

曾经我已将《燃烧》列为人生电影之一,然而《寄生虫》与《燃烧》可说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关注同样的阶级和生存议题。前者以完整至高的剧本连结一切,无破绽的创造出色讽刺悲喜剧,它使我们在笑闹之后,怀疑自己,反转之后,审视自己,相当耐人寻味;后者则较压抑,虚无缥缈之中,生存和意义融于一体,它真正的去追寻,却追不到任何东西,但在层层谜团内,浮现年轻人的彷徨无力。不过最终,《寄生虫》那成功救父的幻想与《燃烧》那白雪之下的燃烧,都同样尖锐地给予这世界残忍一刀。

在荒唐喜剧下藏着极致悲剧,在无恶人的故事里,创造必要邪恶,《寄生虫》是那么浅显易懂,却处处展现阶级隔阂带来的惨况,每个笑闹场面,皆能以另一个视角看见「悲」在其中,可说是对现今社会的深刻寓言。而最后的现实拉回,就如那放回水中的石头,也许代表着我们不该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事物,我们洗去投机,我们脚踏实地!


本作品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