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吹哨人与告密者的这一共同点,决定了制度建设的困难

这两天“吹哨人”三个字全网刷屏,很多人呼吁建立吹哨人保护制度。对此,我有点悲观,这事太难,因为有违人性与组织的特性。

怎么讲?我们不妨从历史上的一件告密事件说起。

什么?告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与吹哨人不是两码事吗?并非如此,两者还真有密切关系。


「读通鉴」吹哨人与告密者的这一共同点,决定了制度建设的困难


吹哨人是个褒义词,是一种正面的价值判断。与之对比,告密、打小报告,则是一种贬义词,人人喊打。但如果把道德评价拿走,我们会发现两者其实有一个核心的共同点:将组织内的信息透露给组织外人群。

比如,老师与学生分属两个群体,于是,班级干部向老师打小报告的行为,就是将学生组织内的信息上报给老师。无论他本意是好是坏,这种行为通常都会引起学生群体的一致鄙视,而不仅仅限于当事人。

所以,我们可以从人们对告密这一行为的反应,来从一个侧面窥探吹哨人的结局。


「读通鉴」吹哨人与告密者的这一共同点,决定了制度建设的困难


说回历史。

武则天当政时下了一道荒唐的命令,禁止天下一切屠杀牲畜以及捕鱼捕虾活动。不用多想,就知道肯定很多人阴奉阳违。这天,大臣张德喜得贵子,在洗三这天私下摆宴席,请同僚吃饭。喜宴不可能一水的素菜,于是他杀了几头羊。

有个叫杜肃的官员赴宴后,偷偷藏下一块羊肉,然后立马向武则天打小报告。第二天,武则天当庭指出这件事,吓得张德立刻磕头求饶。不过,武则天并没有判罪,反而,她还直接把告密者杜肃给指了出来。这一行动搞得杜肃当场死的心都有了,大臣们更是恨不得往他脸上齐吐唾沫。


「读通鉴」吹哨人与告密者的这一共同点,决定了制度建设的困难


群臣为何讨厌杜肃?仅仅是因为他一心想着个人的升官发财,而将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报告给了武则天吗?

没这么简单。比如,假设杜肃上报的是一件危害民生的大事,你以为百官就会给他使劲点赞了吗?大多数人并不会。因此,这才有了官官相护的说法。

原因在哪呢?杜肃是官僚集团的一分子,与皇帝分属不同组织,可杜肃告密的行为却破坏了官僚组织内各成员间的信任,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组织的官僚集团来说,无疑是个毒药,官僚集团的领军人物自然不会放过他。

「读通鉴」吹哨人与告密者的这一共同点,决定了制度建设的困难


另一方面,人都是社会性的,人对自我的认知依附于某个乃至多个社会组织。杜肃的行为损害了官僚组织的形象,进而间接地对每个官员的自我认知造成了伤害,因此,出于自我防御机制,其他官员便会对杜肃做出强烈的排斥反应。

举个例子。当我上大学时,常常会抱怨学校的各种问题。但如果学校内某些不好的信息在网上流传开来,使得其他学校或社会上其他人,对我的大学横加指责,尽管我也知道他们的批评可能是对的,但我也会对这些批评者十分愤慨,因为他们对我本人的自我认同造成了伤害。

「读通鉴」吹哨人与告密者的这一共同点,决定了制度建设的困难

所以,为啥吹哨人制度很难建立并大力推广,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