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度过你的学习与生活?

逆时针日记


1984年,北京人。小学1—4年纪在爷爷家,爷爷是个酒鬼,每天喝酒到2点,不让我睡觉,因为我没有床,需要两个单人沙发面对面对在一起睡觉。所以困的时候,我爷爷会让我罚站,冬天会让我去院子里凉快凉快,做题做错一道,用竹子做的痒痒挠打手。奶奶当时主要照顾堂弟,我和弟弟生活在一起,负责放学看着他,他磕碰哭了,我都要挨打。(他们不重男轻女,对我堂哥也不好)住在他们的家里要给钱,生活费,除此以外买块一毛钱的橡皮,我爷爷也会记账,然后把我爸妈要。所以从小我就想死,觉得活着就是受罪。冬天奶奶会把擦脸油放的高高的不让我用,后来我的手烂掉了,和手套都长在一起了,哈哈,鼻青脸肿的上学也会出现,被打的。

5年纪开始回爸妈家住,但是上学还是原来的学校,每天来回3个小时的车程,早上5;15起床,赶5:45的公交。因为7点早自习。这个情况一直坚持到高中毕业。

大学还是在北京,但是那会我妈在我四年级就下岗了,我爸在我初三那年中风了,初三又买的房子,除了两万块钱的欠帐,一无所有,也不算,还有房。所以我上学只有350—450块钱的生活费,包含一切。大一上学,我花10块钱买了个包,花15买的上衣,25买的裤子,剩下的衣服和鞋都是老叔(堂弟的爸爸)给买的。我不怨爸妈,我妈能捡菜市场人家不要的菜叶子回来吃,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苦惯了,钱远比面子重要。所以我大三的下半年就出来上班了,一直到现在。


安牛牛0926


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但其中的过程我记得清清楚楚。

那是我在天津市河西区南楼小学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我是二年级才在省会搬迁时随父母来到天津转学到这个学校的,或者我是从保定这个小城市来到天津这个大城市,或者因为我不会说天津话,在学校里有点显眼。

那天父亲被我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叫到了学校,他们说我的一篇作文可能是抄来的。那是老师让写的一篇命题作文《黄昏》。因为老师跟爸爸告状时一直让我站在旁边,所以老师说的话我都记得。老师说一篇作文,别的同学写的都是放学后怎么样回家写作业,怎么样和同学玩儿,怎么样帮妈妈干活等,我写的却是黄昏的时候,工人会怎么样,农民会怎么样,解放军叔叔会怎么样。这个孩子怎么能知道这么多事情?老师让爸爸回家好好教育我,不能从小就这么不诚实就会抄东西。

可能老师有的话说的不好听,我听老师说爸爸你是一个干部,要知道好好教育孩子。爸爸真的有点急了,回到家不问青红皂白先把我揍了一顿,然后问我作文从哪里抄来的。我说作文就是我自己写的,爸爸说你还不说实话,还犟嘴,又给了我一顿。我记得这之前爸爸没有打过我,而这之后爸爸也再没有打过我。

最后没办法了,我只好说我是从《新港》抄的。《新港》是当时我能看到的天津出的一份文学期刊。爸爸让我找从哪里抄来的,那么一大摞杂志,为了不再挨打我说我得慢慢找。我假装一本一本的翻着,其实根本找不到,因为那就是我自己写的一篇作文。

已经忘了这件事情最后是怎么了结的,但是从那以后虽然我依然保持着爱阅读的习惯,但我把学习的重点转到了数学上面而不再好好写作文。

不知道为什么从那次事情以后,爸爸会频繁的从机关的阅览室给我借回各种小说来看。在小学期间我就已经阅读了很多长篇小说,比如《林海雪原》、《暴风骤雨》、《欧阳海之歌》等。在小学毕业等待升初中的时候,因为没有暑假作业,我看完了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后来我才知道我不应该在那个年纪看这样的作品。

上初中了,我升入的是天津河西区的四十二中,那应该算是区里的重点中学。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姓彭的女老师,不知道彭老师怎么发现了我写作文的能力,反正上初中之后,我的作文经常被作为范文在作文课上朗读,后来我的作文还有机会参加区里的中学生作文展览。

可惜我在这里只上到初中二年级,因为“文革”,我们的学习生活戛然而止。

如果我在文字能力上面还有一点功底,我最想感谢的是这位彭老师,还有我阅读过的那些文学作品。

很久很久以后有一次和父亲聊天时,我说爸爸你当年冤枉了我,我的作文真的不是抄的。爸爸说那次他确实错了,他说后来他只有用给我多借书,让我看喜欢的书来道歉。

每个人的学习经历都不会平坦,即使遇到坎坷,坚持下来,应该会有成果。



旅行途中11


我的学生时代是在煤油灯下度过的。

过去的农村,缺钱少穿,一个村庄没有电灯,到了晚上,点上一盏煤油灯,在一束光的照耀下写作业。虽然觉得暗淡,但还是可以按时完成学习作业。有时,到城里亲戚家去,看到别人的孩子在电灯下学习,那明亮的灯光,照得满屋像是白天样的。书本上的字看得一清二楚,写作业时不要用力使眼睛。心想,要是自己家乡也有电灯多好啊。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做了一个小发明,用大号干电池连接起来,手电筒的小灯泡拆下来,做了一个电灯,虽然光源比不上城里那25瓦的灯泡,但比煤油灯强多了,再说,比煤油灯更先进,总归用上电灯了。每晚,我就用这小电灯来写作业。但是,这个代价太大了,两节电池用了两个晚上就没了,那时本来钱就紧张,哪能用得起呢,所以这个小电灯再也没用上,还是靠着煤油灯来照明。

煤油灯是用玻璃做的,不小心就会打碎,前后也不知换了多少盏,但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一直是在煤油灯下学习。

现在,生活与以往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可以坐在光亮的节能灯下看书,看新闻,写头条。



知秋144466680


俺读书的时候,上晚自习要提着那煤油灯去的。俺小时候比较调皮,又懒学习,可就爱搞小动作。煤油灯防风罩是玻璃的,弄了个小洞通风,放一个灯罩在上面,里面放上三四粒花生米慢慢的烤。花生米烤熟了,香味弥漫在整个教室,把同学们馋得直流口水。被老师也闻到了,过来花生米没收,最后老师是不是把俺的花生米给吃了就不知道了。


风中16的迷茫


高中时住宿,因严重的神经衰弱,夜不能寐,睡眠不足,各方面紊乱,在课堂上晕倒过几次,家里托人成箱的购买安神补脑口服液,效果不明显,医生建议休学休养一段时间,

当时已经到高二下学期了,父母和我认真聊了以后,决定坚持,每天睡觉前,泡脚,服药,做好准备,躺床上各种助眠的办法轮流用,每天入睡都是一,两点了,记得最深刻的话,是来自妈妈的宽慰话,不要急,躺着就是在休息了,所幸,顺利度过高中阶段,上了大学,失眠不治而愈且多年未发作,失眠,大多数人是心理负担太重,非功能性问题。




不二家蛮嘟


印象最深刻的是初中的学习经历,我们家是农村三个孩子的家庭,就靠父亲一人当工人挣钱,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初中的时候住校,一周除了周末回家以外,周二或周三晚上也回趟家,学校宿舍是一个三四十平米的屋子,除了床连着床的上下铺,别的啥也没有,我们是三个人睡两个床,一排有十几张并着,共三排,没排中间只够一个人横着身子走,每排二三十人只有最外边的同学可以有点灯光,里边的我们都靠自己的微型手电筒采光,所以微型手电筒在我们那时候的小卖部里还是比较畅销的,晚上我们用手电筒在被窝里复习,还不能被值夜班的老师看见。那时候的宿舍也没什么安保措施,就是一个普通的木头门加一把简易锁,不能说隔三差五,宿舍每个月都有小偷拿着蹭亮的刀子光顾我们宿舍,我比较幸运,每次都没在宿舍。初二那年宿舍起火被烧的很严重,学校就不让上晚自习了,冬天放学天都黑了,回家也不安全早上还要六点上早自习,于是住学校外边的富人们生意就火了,他们都是自己在学校对面盖的两层小楼,一楼做生意,二楼自己住,学校不提供宿舍后他们就兴起了租房子的生意,但是就是一间空的房间,啥也不提供,我们同村的几个女孩子就一个凑一百多住了一个冬天,我们都是打地铺,屋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我们都是自己带的,地铺最底下铺的是小麦破壳后的小麦秆,很厚实很暖和,再铺上褥子,很暖和。一个也就顶多十平米的屋子全是地铺,没一点空隙,房东还不允许我们用他家的厕所,我们也很老实,也从来没用过,现在想想,傍晚放学后到第二天早上竟然都不上厕所,也没有洗刷的地方,房东是我们同村的,算是照顾我们,每晚给我们提供一壶热水,我们就靠着这壶热水在露天的院子里冬天洗刷。就在他们的院子里厉害吧。晚上在教室里吃完饭就赶紧回租的宿舍里,看一会书八点前就得关灯,这是房东要求的,即使是这样的条件,我们也觉得很幸福,因为这不是上下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床,房间在人家家里,也比较安全。现在想想上学的经历,真是不知道以前竟然这么艰苦,那时候不觉得苦,城市的孩子是不会有这样的经历也体会不到他们的日子是多么的美好。


七七君子


作为一个农村的80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自然好不到哪去。

那时候还没有幼儿园,到了8岁才开始上小学一年级,记得我8岁该上学的时候,因为家里没钱,一直没有报名,我就一直在家哭着闹着要去上学,最后不知道父母从哪借的钱给我报了名。那时候的教室很破旧,课桌椅也很简单,桌子没有抽屉,书包都是用布缝的,只能挂在课桌的边上,两人一张课桌,一个长凳子,窗户没有玻璃,冬天都是用塑料布蒙住。穿的衣服鞋子都是纯棉布做的,一双鞋子穿三季,冬天的时候才换棉鞋穿,所以每双鞋子都穿到露出脚趾头还在穿。从家里到学校三里路,一年四季步行去学校,那时候学校只有老师的自行车。冬天雪下的再厚也要步行去上学,雨雪天气的时候,那真的是“水泥”路。小学的时候兜里有5毛钱的都是富家子弟,最喜欢吃的零食就是瓜子,1毛钱抓一大把的那种,1毛钱的瓜子好几个同学分着吃,想想都开心!

那时候的学生没有站出去被体罚过的都是好学生,我还记得三年级时踢过我屁股的数学老师,哈哈!





乡村萍姐


我妈以为是得。小学我妈跟我爸离异。我跟随爸爸生活。我爸没有能力照顾我。任由我跟个野孩子似的逃学。后来我妈把我接到镇上去上学。我妈在一个餐厅打工。妈妈早上三点半就得起床去上班。七点她回来给我做早餐。做好了喊我起床,我吃完饭去上学就在这种换境下我小学顺利毕业了。我妈对我期望太高总觉得县城得初中能给我好的教育。我妈托关系把我转到县城中学。还是妈妈一边打工一边供我上学。三年结束了。我却没考上妈妈理想的高中。我妈只能给我报三加二学校。就这样我一直在我妈以为下一步一步完成我的学业。


七零后胖妈日记随拍


我刚出生时的家庭条件挺差的。爸妈都是工厂工人,几个月大时我妈要复工了,到处请人带我,那时候50块一个月的工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老娭毑,给她30块一个月带我,本来都谈好了,结果又反悔说身体不好不带了,其实是因为有另一家出更高的钱,她带那家的去了,所以我妈只好带着我上班。

上幼儿园是在工厂自办幼儿园,都是职工子弟,还算顺当。

读小学二年级时候,爸妈工厂合资了,上班地方搬到很远的郊区,厂里分配住房也在厂区,从这里我就开始了我的寄宿生涯。

二年级到四年级,我寄宿在姑妈家,年纪小,姑妈和我妈说,我睡觉从来不动,其实应该是因为在别人家拘束紧张不敢动吧,经常挨老师批评,因为我只能周六日回家,一到周五下午就没心思上课了,甚至有一次周五下午老师没说放学,我就背着书包想走,被老师请家长狠狠的批评了,老师还劝我爸妈说不如转学这样根本没心思读书,虽然老师可能出于好心,但我到现在心里还是有疙瘩,记恨她的。

五六年级,爸妈给我转学到了郊区一所小学,能住回自己家了,可我又要重新开始熟悉环境,到不认识的学校上学,刚开始不认识的同学总有些欺生,这时候性格已经开始内向了,不高兴也自己憋着,过一段时间后和同学熟络起来才有好朋友,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后期挺开心的,同学都很照顾我这个城里来的妹子。

小学毕业后,同学们都考在当地的一所中学,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户口是城市的,所以考回了城里的中学,但家里还那么远,所以初一又开始了寄宿在我妈一个好朋友同事阿姨家,他们家有两个比我大的女儿,二女儿和我同学校,我就每天和她一起上学。因为我在农村读小学,当时成绩是全班最好的,可农村和城市资源差别,我回城里上初中后,成绩根本跟不上,加上又住在别人家,很多事都不敢说,成绩一直不怎么好。

初二改住到舅舅家里,情况差不多,反正我已经是挺内向的,不爱说话。

初三又住回了家里,可是因为距离远,我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赶校车,放学七点多才能到家,每天做作业到很晚,睡眠不足,成绩一般般,还遗留下特别严重的黑眼圈。

好不容易初中毕业,我用尽全力才刚好考上本校的高中,这时候我爷爷老房子拆迁分的新房子总算出来了,所以高一开始终于能住在自己家了。后来长大听我妈说,其实拆迁房早在我初中时就分下来了,只是叔叔伯伯们因为房和钱的分配问题,一直达不成一致,导致房子没法住,所以我妈一直特别恨他们拖着影响了我的读书生活。

我的整个小学,初中,差不多就是在别人家寄宿度过的,感觉对我的性格影响特别大,胆小,内向,我很不喜欢自己这样,大学时候为了改变自己,特意报名参选校园广播员,当我走上讲台,就感觉有点腿软,台下坐满了参选者和评委,开始读演讲稿,声音从头到尾都是颤抖的,无论我怎么想稳定下来,都做不到,那时我听到台下都是偷笑声,也不记得自己是怎么读完下台的,总之特别难受。

大学那次是我第一次想改变自己,失败了。

工作后,又尝试过一次,新年晚会,部门排舞,我参加了,可也失败了,我们所有人跳了一半,全都忘记了动作,灰溜溜的下了台,我特别恨自己为什么记不住,明明排练的时候什么问题都没有啊,我只要面对很多人,做任何事都极度紧张冒汗,满脑子空白。

现在我都三十多了,还是无法克制自己平静的在公开场合讲话或做什么事,女儿班上有什么活动,我从来都不敢参加,大概是社交恐惧症吧,以前就连和某个人面对面讲话,我都不敢直视别人眼睛,我知道这是自卑的表现,现在唯一有改善的就是我能直视对方讲话了,但到很多人面前发言我还是很畏惧。

所以我很明白从小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影响,我会给我女儿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让她正常的开心的长大。




执清墨


分享一个几年前北漂时候的经历吧,那时候刚20岁,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一家酒店做前台接待,那时候身边的姐妹们都在考证,有学人力资源的,有学会计的,跟她们交流以后,我报了一个教师资格证.那时候真的特别努力,每天下班洗漱完就看书,做笔记,有时候下班在地铁上还要看书,背诵,那时候的生活也比较艰苦,租住在一个地下室,我印象特别深,是一个地下三层的地下室,一间一间的小房间只能放下一张床跟一个小柜子,没有窗户,又潮湿又冷,衣服永远也晾不干,没办法,那时候赚的少,只有地下室租金相对便宜一些,住了大概有两年吧,就在那么一间又小又潮湿的地方,我考过了人生第一个证书,虽然听起来很辛酸,但是那时候也很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