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源,不僅有龍節說、夏至說、惡日說,還有很多說法

農曆五月初五,是人所皆知的“端午節”。包粽子、掛葛蒲、賽龍舟,已成為這一天必行的禮俗。五月初五何以會成為節日?至今說法未能統一,就目前而言就有:紀念伍子胥說,龍節說;唐明皇生日說;夏至說;惡日說;遊春說;紀念沔陽豪傑說;流傳最廣泛的是“紀念屈原說”。


端午節的來源,不僅有龍節說、夏至說、惡日說,還有很多說法


第一種:“紀念屈原說”

由於在公元前278年,秦軍攻下楚都郢,屈原不忍看到故國人民遭到敵國的蹂躪,於是在這年的五月初五懷抱石塊,投入汩羅江而死。當地百姓知道後,划船設法撈救,一直迫到了洞庭湖,仍沒能找到屈原的屍體。恰遇在此避雨許多漁舟,當他們得知是打撈屈原一事時,個個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中,冒雨尋找。屈原屍體雖然沒能找到,但從此以後人們就用盪舟江河之上的方式,以寄託對屈原的哀思。後來又逐發展為龍舟競賽的風俗。正如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所載:

“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續齊諧記》還記載了自屈原投江後:

“州人作粽,並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還傳說在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歐回一天遇見自稱大夫屈原之人。對歐回說:“你們每年祭我的竹筒米很好,可惜我吃不到,都被蛟龍吞了。以後,可把祭品用艾葉塞住篙口,再用五色絲線捆牛,因為蛟龍最怕這些東西。”目此,人們都用艾葉裹黍米做成角黍,用五色彩絲捆紮,因其“尖角”象棕櫚葉心的形狀,於是稱其為棕子〔棕與粽諧音),故又稱“粽子”。

到了宋朝,朝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並定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傳諭全國紀念屈原,還讓人們佩帶香袋,以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香遠播,流芳千古。


端午節的來源,不僅有龍節說、夏至說、惡日說,還有很多說法


第二種:“記念伍子胥”

據《後漢書》關於“曹娥碑”的記載裡寫道:浙江上虞巫祝曹盱,五月初五在舜江上婆娑舞蹈,作隨著管樂絃器的音樂溯江而上,迎接“伍神”。

“伍神”就是祿秋時期楚國人伍員,字子胥。楚平王殺害其父、兄長,他亡命吳,幫助吳王成霸業,並打進楚國、鞭楚平王屍體。後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後,驕傲輕敵,伍子胥力勸不改。吳王信太宰的讒言,賜“屬鏤”劍令伍子胥殺,投屍大江。

後來,江浙人民每逢端午之日都要溯江而上,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以悼念。


端午節的來源,不僅有龍節說、夏至說、惡日說,還有很多說法


第三種:“龍節說”

源於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也從古籍記載中發現端午節的最主要的節日活動一一競渡和吃棕子都跟龍有關。競渡用的是龍舟,而粽子投到水裡又常被蛟龍所竊。再聯繫到《論苑》、《國策》中所記載吳越百姓斷髮紋身以似龍的風俗,遂推斷端午節原是吳越人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

第四種:“唐明皇生說”

見於《容齋隨筆》。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生於農曆八月初五。開元十六年(728),在他生日那天,恰巧張說獻“大衍曆”,張說在“大衍曆”序文中寫道:

“謹以開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

於是,有人趁機奏請,定八月初五為“千秋節”(即皇帝的壽辰日)。

“月惟中秋,日在端午”

八字即出典於此。隨後,人們把每月初五日都稱為“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源,不僅有龍節說、夏至說、惡日說,還有很多說法


第五種:“夏至說”

見於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他主張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於夏。其理由有三:

1、從端午的兩個主要風俗看,在權威的歲時專著《荊楚歲時記》中,五月初五日的節日風俗並沒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卻寫在夏至節中:

“夏至節日食粽。周處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粽。”

關於競渡,隋朝杜臺卿曾在歲時專著《玉燭寶典》中提出,競渡是夏至節的娛樂活動。

2、端午風俗的另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以五彩絲係臂”等,均和屈原無關。在司馬彪的《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漢代五月初五的風俗是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

3、著名歲時風物著作《歲華紀麗》對端午節解釋為:

“日葉正陽時當中夏。”

意為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太陰正會於正陽的位置。

因此,端午節又名“天中節”,故而端午源於夏至乃確定無疑了。


端午節的來源,不僅有龍節說、夏至說、惡日說,還有很多說法


第六種:“惡日說”

見於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他指出:把端午節的主要內容說成是紀念屈原,是後世好心人附會而成。端午應源於惡日。

1、《風俗通義》、《論衡》、《後漢書》等古代文獻中都有“不舉五月子”,即不將五月所生的孩子撫養成人的內容。五月初五,古俗忌為“惡日”。戰國齊人孟君田文五月初五生,其父不讓家人養之,就說明在那時五月初五已為俗忌。孟嘗君死時,屈原還健在。東晉大將王鎮惡,宋微宗亦有同樣的經歷。

2、民間每至五月初五掛菖蒲、白艾,灑飲雄黃酒,襟前掛香袋等俗都與夏季各類疾病瘟疫孳生為災有關,都因五月五日這個“惡月”、“惡日”而來。而粽子只是民間普通食品,龍舟競渡是一種節日活動,最初並不固定在端午。

3、六朝以前五月初五,紀念的內容並不限於屈原一人。如山西一帶紀念介子推;吳楚兩地紀念伍子胥和屈原;浙江紹興、會稽一帶紀念曹娥。只是後來由於屈原的冤死為後人懷念,屈原的愛國主義為人敬仰,屈原的詩作對後世的廣泛影響,使端午節的紀念內容逐漸為屈原所獨有。


端午節的來源,不僅有龍節說、夏至說、惡日說,還有很多說法


還有人認為端午是北方“遊春節”;還有人認為端午是紀念“沔陽四位殺富濟貧豪傑”的節日... ...。

端午節的起源可以繼續探討,但就以上種種的“起源說”,就足以使我們體會到,古代的人們對愛國人物的深厚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