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都是管什麼的?

楊秋秋


古代三省六部

吏部:古代主管文職官員的機構。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廕、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勳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複名複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

戶部:古代主管朝廷錢財的機構。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清朝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

工部:古代主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構。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

兵部:古代主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的機構。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

禮部:古代主管五禮之儀制的機構。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刑部:古代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的機構。刑部。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複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設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各案;減等處,掌匯核各省及現審各案之遇赦減等事;提牢廳,掌管獄卒,稽察南北所監獄的罪犯,發放囚衣、囚糧及藥物等;贓罰庫,掌收放現審案內贓款及沒收各對象,並保管本部現銀及堂印;贖罰處,掌罰罪事;律例館,掌修訂法律


s大番茄


  • 吏部,相當於當下的中組部。包括文選、考功、驗封、稽勳四清吏司。
  • 戶部,相當於當下的財政部+央行+國資委+國土資源部+民政部等,設江南、江西、浙江、湖廣、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四清吏司。
  • 禮部,相當於當下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設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
  • 兵部,相當於當下國防部+總政+總後+總裝,設武選、車駕、職方、武庫四清吏司。
  • 刑部,相關於當下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檢,設直隸、奉天、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廣、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七清吏司。
  • 工部,相關於當下建設部+水利部等,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
  • 各部尚書雖然品級相同,但重要程度還是有先後的。一般是:吏、兵、戶、禮、邢、工的順序。

虎臣


六部源於隋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中書省掌機要、發佈政令;門下省掌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尚書省掌政令的執行。而吏、戶、工、兵、禮、刑等六部就是尚書省下屬的機構,直到元朝尚書省被廢,六部歸中書省管轄,明朝之因朱元璋廢中書,罷丞相,六部就變成了皇帝直接統領。



那麼這六個部門的職責都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下,當然因自隋定六部,再到清滅亡廢六部,這期間已過1331年的時間,所以在細則上六部肯定會有變化,如果都要去論述恐怕一時半會也講不清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六部在具體的職能上雖歷經千年,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我這裡以最近的,也是六部職能最完善的清朝為例,來講述六部的職能。

吏部

吏部掌“文選、勳封、考課之政”,即負責全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清時吏部下設文選、考功、驗封、稽勳等四清吏司。



文選清吏司

掌“班秩遷除,平均銓法”,即負責文官品級的升遷除授,及按照品格和功績來選拔、任用官吏。文選清吏司下設求賢科、開設科、升調科、筆帖式科、缺科、典吏科、都書科、冊庫、題稿房等數個機構。

每個機構都有著自己明確的職責。如求賢科負責承辦雙月官員的註冊,進士、舉人的選拔,貢生的就職、就教,御史的考核,各省道府以下官員的註冊、驗看、分發、引見等;開設科負責承辦單月應補官員註冊、驗看、分發、引進,各省題補、升調、實授、添設裁汰官缺,選拔人員分赴各地就職等。



升調科負責各官員的印信更換,各官恩詔加級等;筆帖式科負責承辦京外各衙門筆帖式及各旗印務筆帖式照諮補放、銓選筆帖式各缺等;題稿房負責滿洲大學士以下翰詹等官升補,查核考試中書、御史;典吏科負責承辦雙單月銓選、議敘、各官及吏員、俊秀出身人員的註冊、驗看、分發等。

考功清吏司

掌“考課,三載考績”,即文官的議敘(獎勵)與處分,及負責三歲京察及大計的舉行。大計即清時每三年舉行的一次考核外官政績的制度,京察即每三年舉行的一次考核京官政績的制度。



考功清吏司下設四甲、京察房、收發處、派辦處、會奏處等機構。如四甲負責各省的議敘、議處,並分管各省各處的文官功過冊,記錄告病、起復、開復、捐復、副缺、查案、行文、給照等事情;京察房負責承辦京察大計,及各官俸次功過及造冊引見諸事;會奏處負責核辦度支、陸軍等部丁漕鹽官奏銷案內議敘、議處等事。

驗封清吏司

掌“蔭敘”,即掌文官的封爵、蔭封、議恤、褒贈、世系及任用吏員等事務。驗封清吏司下設平房、印房、都吏科、京官科、外官科、土官科、內考科、外考科等機構。



如京官科掌京城文官的封爵、蔭封、褒贈等事務;內考科即負責京吏的考取與任用,京吏有供事、儒事、經承三職。

稽勳清吏司

掌“勳級、名籍、喪養,兼稽京朝官廩祿”,即負責文官的勳級、名籍、養老、守制,及審核京官的廩祿。稽勳清吏司下設稽俸廳、貼黃科、都吏科、八旗科、陝西科、山東科、山西科等機構。



如稽俸廳掌稽核在京文官的廩祿發放情況;陝西科掌陝西省文官的勳級、喪養等事務。

兵部

兵部掌“武選、地圖、車馬、甲械之政”,即負責全國武官的選用及兵籍、地圖、軍械、軍令等事務。兵部下設武選、車駕、職方、武庫四清吏司。



武選清吏司

掌“武職選授、品級、封贈、襲蔭,並典營制,暨土司政令”,即負責武官的品級、選授、升調、功賞等事務;考查各地之險要,分別建置營汛;管理少數民族的土司武官的世系、封贈。武選清吏司下設都統房、升調科、將材科、誥敕科、架閣科等機構。

如升調科負責武官品級的升降,與武官的任用;誥敕科負責武官封官授爵的敕書;架閣科負責保管兵部的文書檔案。


車駕清吏司

掌“牧馬政令,以裕戎備”,即負責全國的馬政、驛傳、郵符(可在驛站食宿,及使用車馬的憑證)等事務。車架清吏司下設驛傳科、腳力科、馬政科、馬檔房、遞送科等機構。

如驛傳科負責管理供官員往來和遞送公文的驛站;腳力科負責管理傳遞文書的差役;馬政科負責對官用馬匹的牧養、訓練、使用和採購。



職方清吏司

掌“各省輿圖”,即負責各省的地圖,武官的敘功、核過、賞罰、撫卹等,軍隊的檢閱、考驗,及關禁、海禁等事務。職方清吏司下設承發科、都漕科、關引科、黃旗科等機構。如承發科掌文書收發;黃旗科掌軍旗。



武庫清吏司

掌“兵籍、戎器,鄉會武科,編髮、戍軍諸事”,即負責掌管全國兵籍及軍器,並負責武舉考試。武庫清吏司下設督學科、編軍科、俸糧科、五府科、營科等機構。如督學科負責武舉考試;俸糧科負責全國兵士俸祿,與軍糧的發放。


戶部

戶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錢穀之政、貢賦之差”,即掌管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務。戶部下設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14個清吏司,14個清吏司各負責本省的錢糧、田地、戶籍等事務。



每個清吏司還設有八旗俸餉處、現審處、飯銀處、捐納處、內倉等機構。如八旗俸餉處負責八旗官兵的俸祿及賞恤,併兼管八旗戶籍檔冊;現審處負責八旗戶口、田房爭訟;飯銀處負責收支本司的下屬官員的飯銀。

禮部

禮部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即負責吉、嘉、軍、賓、兇五禮的舉行,及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



典制清吏司

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嘉禮即帝王登基、太后垂簾、帝王聖誕、立儲冊封、帝王巡狩等事宜;軍禮即由國家發起的軍事行動上的禮節。典制清吏司下設建言科、王府科、印信科、學政科等機構。如印信科負責掌控本衙印信;學政科負責貢舉、國子監、縣學府學、科舉考試等事務。



祠祭清吏司

掌“掌吉禮、凶禮事務,及僧、道、醫學、陰陽學學官升用事務”,凡大祀、中祀、群祀皆歸祠祭負責。吉禮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禮儀活動;凶禮即跟兇喪有關的一系列禮節,包括皇帝、皇后、妃子、王爺等皇族的葬禮。祠祭清吏司下設祭祀科、僧道科、時憲科等機構。

如祭祀科負責有關吉禮、凶禮的祭祀事務;僧道科負責僧、道學官的升用事務。



主客清吏司

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及進貢芽茶之額與實錄、玉牒告成之頒賞等事務”。賓禮即天子款待來朝會的四方諸侯的儀式。主客清吏司下設賞賜科、四譯科、芽茶科等機構。

如賞賜科負責玉牒(皇室族譜)告成之頒賞的事務;芽茶科負責進貢芽茶之額與實錄事務。



精膳清吏司

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即負責祭祀供品、賞恤牛羊及禮部所用銀物的報銷等事務。精膳清吏司下設勘合科、俸糧科、下程科、廚役科等機構。如俸糧科負責發放本部的俸糧;廚役科負責管理炊事的僕役。



刑部

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隸、按覆讞禁之政”,即負責審定各種刑罰政令,複核各地送到刑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下設直隸、奉天、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廣(湖南、湖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十七個清吏司。



每個司負責審理所在地區的刑名案件,當然每個清吏司在職權上也存在著細微的差距。如直隸清吏司它不但負責直隸地區的刑名案件,還負責八旗遊牧察哈爾左翼刑名案件。亦如奉天清吏司它不但負責奉天地區的刑名案件,還負責盛京、吉林、黑龍江刑名案件,及收辦宗人府、理藩院文移。



刑部下設督捕司、秋審處、減等處、提牢廳、髒罰庫、贖罪處等機構。如督捕司掌督捕八旗子弟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案件;減等處負責減輕刑罰事;提牢廳掌獄卒,稽查南北方監獄事,及發放囚衣、囚糧等事。

工部

工部掌“掌山澤、屯田、工匠、諸司公廨紙筆墨之事”,即負責管理全國工程事務,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等都歸工部管轄。工部下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及製造庫、節慎庫、料估所。



營繕清吏司

掌“營建工作”,即負責營建宮殿、陵寢、城廓、祠廟、倉庫、廨宇、營房、府第等,監管匠人、工役,備辦物料等事。營繕清吏司下設都吏科、營造科、磚木科、櫃科、夫匠科等機構。

如營造科負責營建事務;磚木科負責備辦物料;夫匠科負責監管匠人、工役。



虞衡清吏司

掌“山澤採捕,陶冶器用”,即負責採捕山澤鳥獸之肉、皮革、骨角、羽毛等物,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度量衡及鑄錢,製造軍裝、兵械,燒造陶瓷、冶鑄器具,分辨東珠等次等事。虞衡清吏司下設都吏科、軍器科、窯冶科、雜科、軍器算房等機構。

如軍器科負責製造軍裝、兵械;窯冶科負責燒造陶瓷、冶鑄器具。



都水清吏司

掌“河渠舟航,道路關梁,公私水事”,即掌稽核估銷河道、海塘、江防、溝渠、水利、橋樑、道路工程的經費,建造各省所需的戰船、渡船,核銷河防官兵俸餉,徵收船、貨稅及一部分木稅。都水清吏司下設皇差銷算處、冰窯、綵綢庫、河防科、橋道科、織造科等機構。

如皇差銷算處負責核銷皇帝出巡時各地所用維修橋樑、道路等費用;冰窯負責收發藏冰;綵綢庫負責收發制帛、誥軸、綵綢、駕衣、寶砂、棕絲、藤竹。



屯田清吏司

掌“修陵寢大工,辦王、公、百官墳塋制度。大祭祀供薪炭,百司歲給亦如之”,即負責陵寢修繕及核銷經費、支領物料,管理四司工匠定額及錢糧事務,管理各地開採煤窯及供應官用薪炭事務,審核海、葦、煤課及本衙門漢官之升補等事務。屯田清吏司下設都吏科、準支科、拒科、雜科、匠科等機構。

如準支科負責寢修繕及核銷經費、支領物料;匠科負責管理四司工匠定額及錢糧事務;都吏科負責審核海、葦、煤課及本衙門漢官之升補等事務。



其他二庫一所

製造庫。負責製造皇帝車駕、冊箱、寶箱、儀仗、祭祀等物;節慎庫。負責收發經費款項;料估所。估料所。掌估工料之數及稽核、供銷京城各壇廟、宮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



以上就是清朝六部的職責,當然較之其他朝代是存在著些許的差距的。如兵部,宋、遼、金、元是不掌兵政的。如戶部,只有清朝是設有八旗俸餉處的,其他朝代皆無。如刑部,其他朝代是沒有專門緝捕八旗子弟的督捕司的。不過不管如何,清朝的六部大部分的職權都與前朝相同,也就是在本質上並無區別。


澳古說歷史


這六部是隋朝三省六部制的一部分,隋初,中樞主要行政機構分為: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吏部、禮部、兵部、度支、都官和工部六部。唐代,改度支為戶部,都官為刑部,至此,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名稱固定,此後宋元明清各個朝代都把六部視為最重要的中樞管理機構。



唐代和宋代,六部統歸尚書省管理,元代,由中書省管理。到了明初,朱元璋因為丞相胡惟庸擅權誤國,乃廢除丞相制和中書省,六部變成直接對皇帝負責,其職權得到很大提高,成為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構,與內閣分掌行政大權。六部各部均置尚書一員,總管所部政務,下設左右侍郎各一人,為尚書之副手。尚書品秩為正二品,左右侍郎均為正三品。

下面筆者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六部各自負責的職責權限有哪一些:


兵部:又稱夏官、武部,相當於今日的國防部。掌管全國武官的甄選、任用和兵籍、軍機、軍令之政,為軍事行政的彙總。不同的事情,兵部的作用都不同,比如宋朝最高的軍事機構並不是兵部,而是樞密院,樞密院與中書省同掌大權,兵部反而形同虛設。明朝是以五軍都督府掌軍令、以兵部掌軍政,兩個部門互相掣肘。清朝,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上,兵部同樣只是徒有虛名。

吏部:相當於今天的組織部,掌管天下文官(主要以各省、道、州、郡縣地方官員為主)的任免、考課(考核政績)、升降、勳封、調動等。吏部在隋、唐、五代時一直都高居六部之首,由於負責天下官員的選才任免,其職責重大。

禮部: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禮賓司,中國號稱是“禮儀之邦”,各種禮儀需要一個機構規範制度,禮部這一官方機構就應運而生了。禮部主要負責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合稱五禮,另有一說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的朝聘之禮)之儀制及學校貢舉之法和外交利益。

工部:相當於今天的林業部、水利部、建設部等多種建設部門的集大成。工部“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包括全國的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以軍用產品為主)、冶礦、紡織等各行各業全部都歸工部管。

刑部:相當於今天的公檢法一部兩院合為一體。刑部“掌天下刑罰之政令,以贊上正萬民。”(據《光緒會典》),刑部受理全國刑事案件,主管刑罰及監獄等政令。不過,刑部並非獨一的司法機構,遇到死刑案件,刑部還需要與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共同會審。

戶部:相當於今天的民政部和財政部,掌管全國的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在古代,戶部的長官除了叫戶部尚書外,還曾叫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等,由於主管天下財稅、俸餉,所以出的貪官也比其他部門來的多。

六部制度的形成,規範了國家的統治,各個部門各司其職,各管各的 ,使得地方與中央形成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和管理機制,這是中國封建時代對國家管理摸索出的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中國的近鄰越南、韓國等國家都曾使用中國的“三省六部制度”,朝鮮王朝時期,改六部為六曹制度,行政長官叫判書。


大國布衣


吏、戶、工、兵、禮、刑各部,是我國古代中央官制;史稱為“六部”。由隋朝初立吏、祠、度支、左戶、都官、五兵六部。唐代改祠為禮部,度支為戶部,左戶為工部,都官為刑部,五兵為兵部,統歸尚書省管轄。宋代沿用。元朝統歸中書省管轄。至明代廢除中書省,各部獨立,相沿到清朝末年。

吏部:舊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官吏選任銓敍動階等事。漢尚書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東漢時改為“吏部曹”,漢末又改為“選部曹”。魏晉以後都稱為吏部,置尚書等官職。但班列次序,均在其它各部之上。

戶部:即古代朝廷掌管戶口、財賦的官署。周禮為地方官“大司徒”之職。秦為“治粟內史”。兩漢時為“大農令”,又有“尚書民曹”,亦戶部之職。三國至唐為“度支”、“左民”、“右民”、“戶曹”、“民部”。唐朝永微初,因避李世民(太宗)諱,改為戶部。五代至清朝因之。光緒末,改為“度支部”,管田賦、關稅、公債、貨幣及銀行等事務。

工部:封建時代中央官制六部之一,掌管營造工程事項。漢代有“民曹”,魏晉以來有“左民尚書”、“起部尚書”,均是主管工役的官員。隨代始設工部,歷代相沿。

兵部:舊時的六部之一,主管中央及地方武官的選用、考查、以及有關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相當於周禮夏官大司馬之職。魏時置“五兵尚書”,至隨始改兵部尚書,歷代封建王朝皆沿用其制,直至清末改革官制止。

禮部:官署名,為六部之一,掌管禮樂、祭祀、封建、宴樂及學校貢舉的政令。後漢時“尚書吏曹”兼管齋祀。魏晉時為“祠部”,北魏稱“儀曹”。後周有“禮部而不言職事,隨唐皆為禮部。”之說。至清朝末年,改為“典禮部”。

刑部:舊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法律刑罰的政令。漢成帝時,有“尚書三公曹”,主管斷獄;東漢時改為“二千石曹”,為中都官,掌管水火、盜賊、詞訟、罪法;也稱“賊曹”。晉時為“三公尚書”。南朝宋以後改為“都官尚書”。隨代開皇三年改為刑部尚書。歷代相沿不改,清末改為“法部”。







國粹繁榮絢麗日


六部是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重要組成部分,確立於唐代,歸屬尚書省管理。宋代沿用,元朝時改為中書省管理,到了明朝朱元璋時期,為了加強皇權,先後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制度,六部直接歸皇帝管理,清朝則基本沿襲明朝的制度。

那麼六部分別管理什麼呢?在這裡我就簡單例出六部各自所執行的職能。

1.吏部

吏部負責全國文職官員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驗封封爵、世職、恩蔭,為官員辦理丁憂守制手續,為新科舉子,進士分配官職,為退休官員辦理退休手續等。

2.戶部

戶部則掌管全國戶籍管理,土地測量,流民管理,賦稅、錢糧等財政事宜。

3.禮部

禮部掌管禮儀、祭祀等事,負責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和科舉考試,負責和藩屬國,或者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4.兵部

兵部掌管全國武裝力量,包括武官的任免、徵兵、武器的採購和後勤的保障、發佈軍令等事宜。

5.刑部

刑部掌管全國司法機構的運轉,和各種法令的頒佈,還經常親自審理全國和地方性的大案要案,維護社會安定。

6.工部

工部負責管理全國各種工程的修建和維護,還有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甚至還負責為皇帝修建陵墓等事宜。

總的來說,六部屬於朝廷中央的政務樞紐,由尚書省管理,屬於執行機構。六部的長官都直接聽命於尚書省,其職務稱呼都在後面加上尚書二字,比如,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兵部尚書等。

六部品階在各個朝代都有所變化,比如在清朝時均為從一品,光緒年間,由於推行新法,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並且增設巡警部,商部,將兵部改為陸軍部,刑部改為法部等,至此,六部在清朝逐漸被廢除。


獨立評論員


吏部管官的相當於今天的組織部丶人事部,負責官員的升丶降丶貶、調配丶候補等。

戶部管錢、糧、戶口的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丶農業部丶稅務局。

工部負責管工程丶皇宮、廟宇丶樓臺丶陵寢、運河、水利丶造船、造車等。

兵部負責徵兵、練兵、帶兵及兵器製造丶武器研發丶軍隊調派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軍委、兵器製造、國防科工委。

禮部負責管理接待外國使臣丶出使外蕃、皇家禮儀、朝堂規矩、皇帝祭天法祖的禮儀、宗教理法規矩、大形活動的程序等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

刑部負責司法的制定與監督執行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與人大法工委。


中國龍507


吏部:是管當官的,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組織部等。

戶部:是管理國家財政的,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和中央銀行。

兵部:是管理國家軍隊的,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和國防部等。

禮部:是管理國家外交禮儀的部門,大體上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

刑部:是管理國家司法方面的部門。大體上相當於現在的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法院等。

工部:是管理國家一些工業部門的,大體上相當於現在的信息產業部,交通部等


驕然


三省六部制最初創於隋文帝時期,在唐朝李世民 在位時期得到了完善。三省就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成熟時期的六部指的就是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最初隋文帝時期六部指的是吏部、度支、祠部、左戶、都官、五兵,唐朝建立之後才改成了我們如今熟知的六部,六部統歸尚書省管理。

六部制度的建立,為國家管理做出了不少貢獻,那麼,這六分別都是管什麼的呢?讓小姐姐帶你瞭解一下。

  • 吏部

吏部是六部之首,主要掌管官員的選拔和更替,也就相當於一家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員工對一個公司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吏部也是一個朝廷的核心部門,擁有很高的地位。吏部的最高長官是吏部尚書,老二是吏部侍郎,一般宰相都是從吏部尚書升上來的,也就是說你要想成為宰相,吏部尚書是你的必經之路。吏部尚書的品階和地位也要比其他部的最高長官要高。

  • 戶部

除了吏部是核心部門,戶部也是朝廷比較重要的部門。因為戶部掌管著國家命脈,國家的錢財和賦稅以及百姓的戶口和官職,所以地位也不低。由於掌管著國計民生,所以戶部存在的時間很長,直到清朝它還一直存在。作為朝廷的錢袋子,戶部掌管著錢財和糧食,可謂是拿住了國家的命脈,皇帝對戶部是很看重的,一般都會派遣自己信任的人擔任戶部尚書。

  • 工部

工部是六部之末,但也算是比較重要的部門。公佈主要掌管工程建造方面的事務,比如說宮裡殿宇的修建和江河湖泊改道修堤等事務,都是由工部管理的。工部尚書的地位和品階比其他五個部門的尚書要低,工部的實質性權力就在於這些工程上面,算是一個幹實事的部門。

  • 兵部

兵部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聽命於皇帝,雖然表面上有很大的權力,但是沒有皇帝不想把兵權握在手裡。兵部掌管著從中央到地方的兵籍、兵器、軍械等,徵集軍隊、任命武將也是由兵部說了算。兵部是輔助皇帝控制軍事的,很多大的戰事決策還是要由皇帝親口決策。

  • 禮部

顧名思義,禮部掌管的就是禮制方面的事務,禮樂、祭祀、封禪、科舉等朝中的大事都由禮部來主持。在地位和職權上,禮部要低於吏部和戶部,只有在關於禮儀制度上的大事才會發揮它的作用,一般在朝堂上是沒有什麼發言權的,參政議政就更不可能了。



  • 刑部

刑部的主要職責都是跟刑罰有關,一個國家沒有刑罰是不行的,要想管控好一個國家,就必須有嚴控的刑罰,這樣才能震懾臣民。所以刑部的官吏在朝廷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刑部尚書手中的實權還是很多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所以說刑部尚書行使起職權來是可以六親不認的。但是隨著朝代更替,刑部的職權還是被削減了,又出現了一些其他的機構,比如說大理寺,大理寺是直接受皇帝管轄的,在唐朝以後,刑部尚書的審判權基本都歸於大理寺,慢慢的刑部就形同一個空盒子了。

六部在成熟時期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雖然後來各個朝代都有所變化,但是還是為朝廷的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小姐姐講史


以上所說,統稱為“六部”,其實在周朝時期就有設立這些行政機構,隋唐時期發展為了三省六部,三省中的尚書省的職責是統領六部,從隋唐開始到宋朝,六部一直是最高的機構,而六部也是各有各的職責,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在每部之下還設有四司。

我們先來說吏部,吏部是文職官員,其職責非常重要,在很多朝代吏部都是排第一的。其下有四司,分別為考功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勳司,考功司工作內容是績效考核,吏部司是四司之首,負責文官的一切賞賜、晉升、官爵。歸根結底,吏部就是對天下文官的掌管,相當於如今的人事部。

戶部周代時稱為民曹;三國置左民尚書負責財政;東晉時期又設左戶尚書,管戶籍;隋朝初期稱之為度支部,後改為民部;唐太宗時期,因名諱改為戶部。其主要職責是掌管戶籍、財政,明清時期,戶部掌管著全國上下所有的財政事宜,相當於民政、財政部。

工部最初設立於西魏,起源於周代的冬官,冬官掌管的是工程,通俗點就是包工頭。隋朝時期的工部掌管的就比之前的多了,比如屯田、水利、工程、交通等等。清朝時期,工部則管理了全國的的所有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機器工程、金融貨幣等等,光緒時期,工部被劃入了商部,稱為農工商部。

兵部涉及了軍事,其主要職責是任免武官,以及掌管軍中事宜,比如軍令、士兵、兵籍、武器等等。其實兵部一開始並不涉及軍事,直到曹魏的時候才設立五兵,唐朝時兵部又改名為武部,明朝之初,兵部掌軍政,清朝時期所有軍權迴歸到皇帝手中,兵部也改為陸軍部後增加海軍部。其實說白了,古代的兵部就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

禮部是在北魏時設立的,在六部之中,禮部屬於比較雞肋的一種。它負責的是文化方面,比如禮儀、樂器、宗教信仰、民族、學校等。當然,禮部還有另一種職能就是外交,接待外國使者。禮部相當於教育部、外交部。

刑部呢相當於現在的公安、法院、檢察院,也就是一個司法部門。古代時,每個朝代刑部職責相差都很大,管的事務也比較多,比如制訂刑罰、受理案件等等。在刑部之下還有十七清吏司,這都是按省區任命的,掌管不同地區的刑名案件。此外還有提牢廳、督捕司、贖罪處等等,職責不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