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要想窮,搞大棚”的說法?

吳莊二哥


“要想窮,種大棚”?

大家好,我是朝夕奔夢,很高興能夠跟大家一起討論這個話題,“要想窮,種大棚”,這個說法我不知道從哪裡來的。


我的家鄉是山東濰坊的,大棚種植在我們濰坊搞的有聲有色,中國的“菜籃子”,“中國蔬菜之鄉”壽光,全國都是出了名的,“中國甜瓜第一鎮”壽光稻田鎮,


“中國西瓜第一鎮”昌樂縣堯溝鎮,這些都是我們濰坊搞大棚種植的。我不知道“要想窮,種大棚”中的“窮”指的具體標準是什麼?但是我們濰坊搞大棚種植的農村戶,就靠這個大棚種植能夠“村裡有宅,城裡有房,出門有車,家有存款”,這樣算不算“窮”?

當然達不到這個標準的也有很多,但是裡面的也是有很多原因的,或許人家兩個人種十畝地的大棚,你一家種三五畝地;也或許人家種植技術好,種的作物產量高,價格好。你家種的作物產量低,品相差,賣不上高價!“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嘛,不可能每一個家庭都一樣,但是既然人家能靠這大棚種植過上好日子,為啥你就不行,還得自己身上原因,不是麼?



再說一下我個人,我也是農村的,種大棚也七八年了,最早是弓棚種植,三五畝地,行情好的時候,一年能落下個八九萬,後來又建了個三畝地的“土棚”,也就是高溫棚,一年種四季作物,三畝地的土棚年收入十二三萬,前兩年聽說海南這邊種植挺好,又跟我姐夫來這海南島搞了個二百多畝地的大棚甜瓜種植基地!



還有好多壽光人都跑到全國各地去搞農場了,規模化管理種植蔬菜,你說他們不賺錢?

所以說“要想窮,種大棚”的說法是無稽之談!而且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髮展,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我相信大棚種植一定會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遍地開花!

以上為個人觀點,望大家雅正!

最後為武漢祈福:


希望這冠狀病毒疫情早點過去,還大家藍天白雲!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朝夕奔夢365


要想窮,搞大棚,這個說法確實很有道理,大都種過大棚的人都是一把鼻子,一把淚,悔恨不以,更是賠的血本無歸,現在提起大棚都哆嗦,確實傷害太深。

我們村國家扶貧搞了14個大棚,第一年全部承包出去了,一個承包費是8000元,佔地面積1.5畝,我鄰居種你兩個,種植的黃瓜,病害嚴重,怎麼也治不好,最後全部死完,接著還是種植黃瓜,一場大雨全部淹死,第一年賠了6萬,人工不算。

最後大棚閒置了兩年,不要錢也沒有人種,再後來直接拆除了,因為還有老百姓的土地承包費,根本就拿不出來,現在還剩5個,外地人承包一年,賠了2萬走了,走的時候是偷偷走的,壓力罐都沒敢要,現在依然閒置著。

很多人說種地怎麼會賠錢呢?風險是很大的,特別的大棚,價格特別不穩定,現在全國各地大棚氾濫,只要說扶貧,大棚是首選,都是投資農業,現在的大棚處於供大於求的境地。

前年春節茄子下來3毛錢一斤,西葫蘆幾分錢一斤,今年的白菜7分錢一斤,大家說能不賠錢嗎?大棚投資很大,風險很高,投資的人力物力巨大,一家種一個大棚全家忙活,爹媽都跟著受罪,價格根本不靠譜,很多時候認為價格應該會高,結果是一分不值。

要想窮,搞大棚說的有點偏激,發財的佔比還是很大的,但是賠錢的也不佔少數,真正賺錢的咱們不瞭解,我們村有個大棚種植戶,今年已經種大棚8年了,還是一貧如洗,但是叫他說起來侃侃而談,其實家裡根本沒有錢,打工的都比他過得好,他種了四個大棚,天天親戚都幫忙幹,也沒有看到他賺錢。


大海傳媒


4、5年前,被一個朋友拉到山裡去搞了幾個月的大棚種植,投入並不大,租的是一塊山腳土地,20多畝,很便宜的,先試著種了一批小青瓜,當時的菜場批發價格1塊錢,第一季就收了 4000多斤,拉到菜場,原來說好的一塊錢卻變成了8毛,要不是先說過1塊,就只能賣6毛幾,把運費和人工費一發,虧是沒有虧,可也沒賺半毛,將近2個月白忙活了一場。

有了經驗,接著幹。種植不同品種,分批收穫。原來只請了當地一家兩口子,還比較輕鬆。品種一多,兩口子幹不了,得增加人手,又請了四人。一個多月後,差不多天天開始採摘,麻煩就跟著來了。這樣的幾框,那樣的幾簍,別說批發了,擺攤賣也不夠,不賣又不行,天天跑來跑去,油錢比菜錢多了好幾倍。末了,一結算,還好,除了地租,其他錢都賺了回來,就是沒剩下半分裝進口袋裡。正好趕緊把地轉租了出去,當初搭棚的鋼筋水管什麼的,下家比較通情達理,折算了個地租價格,完美脫身。半年時間,累死累活的,看到這個問題,終於賺了這麼段文字。


通用漢語研推


為什麼會有“要想窮,搞大棚”的說法?

“要想窮,搞大棚”,說的有些片面了。選擇好品種、有技術,還是能賺點錢的。但是也是賺的辛苦錢。我同事家就是搞大棚種植蔬菜的,沒少投資,也沒少受累,就是沒看見賺錢。


1、成本高。大棚建設的成本比較高,一棟大棚不算那些設施,光是大棚一個沒有一萬塊下不來。再加上塑料布、捲簾器、草簾子、棉被、增溫鍋爐等,這些零碎加起來沒有1-2萬下不來。再加上種植、管理這些生產活動需要的人工呢?都是成本。可以說,常規的大棚種植是典型的高投入、低產出的行業。

2、病蟲害情況較重。大棚反季節種植其實是風險比較大的,特別是反季節種植中因為大棚內溫溼度失衡,極易造成病蟲害的高發。特別是在我們東北,雖然說冬季有加溫設施,但是地溫卻上不來,對根系的生長有很大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反季節種植的蔬菜看起來都不水靈的原因。



3、不利氣象條件的危害。大棚種植最怕什麼啊?大風、大雪。一場大風可能塑料布就飛上天了,棚裡的作物葉子要麼全吹沒了要麼就全凍死了;


大雪呢?連續的低溫降雪天氣,棚內不見光,作物能長好嗎?而且這樣的氣象條件也是病害最易高發的氣象條件了。而且,可能一場大雪下來,棚子就塌了。這不是說笑,可能一場大雪、一場大風,所有的投資就打水漂了。

4、勞動力較為集中。不知道有多少在大棚裡種過蔬菜的。基本上到了成熟的時候,那就是大量僱工的時候。特別是像茄子、柿子這類作物,成熟的時候真是一茬接著一茬,真沒閒著的時候。這些人工都得算到最終的成本里的。


5、價格。農業生產對效益影響最大的就是價格。價格美觀效益就美觀;價格不美麗效益也不美麗。這是農業生產比較常見的情況。所以,一旦遇到種植的作物價格低迷的話可能都得扔地裡放爛了。

所以說,“要想窮,種大棚”,雖然說的有些片面或者武斷了,但是還是挺有道理的。畢竟大部分的大棚蔬菜種植戶都是這樣的狀態。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題主的問題有些絕對化了,甚至有些偏激。

投資大棚就像創業,而創業就要選好項目,經營項目就要對這個項目熟悉,對於種植養殖來說,那就是要掌握大棚種植的技術,技術是一個硬性指標,不懂大棚技術千萬不要搞大棚。大棚的果蔬就類似於工業的產品,要講求質量,甚至要品牌化,做好後期的宣傳,然後就是銷售,這其實就是一套工業化的流程,而非小農經濟。

溫室設施本身就是工業化集成技術的產物,由於擺脫了自然氣候的影響,溫室產品的生產完全可以按照工業生產方式生產和管理,不僅在種植過程中有特定的生產節拍、生產週期,產品的包裝、銷售也與工業生產如出撤,因此被稱為工廠化農業。

所以大棚種植養殖沒賺到錢的話,多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大棚種植不同於自然種植,涉及溫度、溼度、二氧化碳含量、蟲害、灌溉等等問題,所以,需要科學技術武裝好自己。

https://www.toutiao.com/i6779432441951027716/

在一個地區溫室大棚最好集中在一起。比如在一個地區,政府組織也好,還是農民朋友們自發組織,建50-100公頃的溫室,並且配套相應的設施,這樣才能形成集中效應,這樣農友們可以分享技術和經驗,強強聯合,做得更好。”

我有個朋友6年前投資了一個大約400畝的農場,其中草莓大棚30個,近40個櫻桃大棚,餘下的為蘋果園。投資農場的初衷就是想吃到無汙染的有機蔬果,也希望把這個理念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吃到健康營養的果蔬,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文藝青年的感覺?!

他是退伍軍人,因為以前種過地,對農業瞭解談不上專業,所以在投資之前,他去往各地以打工的身份學習了近一年的時間,生產過程中又和農技站和農學院建立了緊密的聯繫,50歲的年紀,肯學肯專研這是挺不容易的,現在和他交談明顯能感覺到,無論是種植、施肥、管理甚至物聯網的應用他都理解的頭頭是道,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技術,大棚種植一切空談。

目前他的農場經營非常穩定,已成為當地的示範農場,鎮領導、市領導經常光顧。今年的計劃是在農場的基礎上發展休閒觀光。他的草莓已經成為當地一家特大型連鎖超市的專供產品,因為口感和產品質量好,價格比其他農戶始終高出2元,還有,他的產品可以二維碼追溯。

他的農場裡常年打工的農民有10幾位,這幾年還走出了幾個出去自己建草莓大棚的,還有一對夫妻已經從一個大棚發展到了3個,效益可觀。可能有人會覺得從這裡學了技術出去這不是和東家對著幹搶市場嗎?我的朋友不這樣認為,他反倒覺得很有成就感,因為是他帶出來的徒弟,有時這些出去單幹的工人遇到問題還會過來請教,他都不厭其煩地指導。

實際上我想表達的是,如果想從事大棚種植,先要掌握好技術,選好產品,這是第一步,第一步沒走好,那接下來怎麼能走好呢。所以選產品也是關鍵,要選錯開季節的果蔬及經濟價值高的果蔬,這樣才能有好的效益,畢竟大棚需要高投資、種植也是很辛苦。

現在的人工成本越來越高,溫室農業逐步在實現自動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統、加溫系統、液體肥料灌溉施肥系統、二氧化碳補充裝置以及機械化採摘、監測系統等。溫室設施全面的自動化,加上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生產出的作物非常高產,且品質很高,銷量也會越來越好。

這種擺脫自然條件束縛、實現全年均衡生產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帶來了全新的理念:用現代科技支持農業,實現科技經濟一體化是農業融入現代經濟社會的必然趨勢。以後的農民前面應該加倆字:職業農民,因為想做好現代農業,顯然要接受培訓,還要發展合作社的力量實現全產業鏈。


漁人草舍


在我們這邊,農村是有這個說法的,不知道何時是從哪傳過來的,意思就是說:要想窮 種大棚,要想窮的快、大棚裡面種蔬菜,要想窮到家、大棚裡面種菜花。


後來我聽一些種大棚的老輩,說其實這幾句話,是一些種大棚戶和種大棚戶之間的酸話,也就是鬧笑話,我們平常可以觀察到每個行業都有類似的話。

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時在大棚裡好多種菜花的,又趕上市場行情不好,價格太低,最後有幾家種大棚的賠錢了,戶跟戶見面時互相說的一種苦,這個只是一種玩笑,不必太在意,行行出狀元嗎,只要多經歷,經驗多了,付出多了,相信會有回報的。



燕趙蝸牛


我不贊同樓主的說法。現在的鄉鎮。農村青年,政府鼓勵,政府鼓勵有為青年回家創業。一方面解決了留守兒童問題,一方面還有家裡,上有年邁的父母而走不開。選擇在家鄉創業。而作為創業的首選,也就是養殖或者是搞大棚種植了。像我們鄉鎮。大棚種植種的種類也挺多。像上海的小四季青蔬菜啊!麒麟西瓜。還有生薑。我們這裡叫生薑叫柺子。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知道你們那裡生薑還有叫柺子的嗎?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麒麟西瓜。在我們當地成立了農村農民合作社。而選擇農村合作社的話,相對創業大棚種植就簡單一些了。包括首期的。西瓜育種,土地租賃,還有一些大棚的龍骨。地膜化肥農藥。合作社都可以給創業青年墊資,解決了一些創業青年的後顧之憂,資金困難,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合作社也是很好的。 雖說合作社解決了一些好多問題吧。但是還有一些事情還是要自己親力親為的。也是相當辛苦的。種植西瓜。總之,還要有一些思想準備。像平地翻地給大棚扎龍骨。而大棚西瓜要比平時的季節性西瓜早出鵬兩個多月。而大棚的溫度也是相當的高。可以達到四五十度左右。勞動勞動強度還是很高的。


喜音樂愛分享


這句話只是說對了一半,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在山東壽光縣大棚蔬菜種植己有多年曆史,並且農民因此而致富。在陝西渭南大棚水果的種植也讓農民掙了不少錢。在這方面,你若想更多瞭解,請關注本人頭條號(青山布衣人)。

那麼有些人為什麼會賠錢呢?大致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是盲目引進。有些地方不適合建大棚,有些對地方大掤的建設要求不同,風大的地方要建防風棚。當然突發的極端天氣,誰都沒脾氣。

2,是當地反季節農產品沒有形成規模,沒有成產銷一條龍。即使產品價格便宜,也沒客商。因為客商認為不方便,裝車,人工成本高,費時費力。比如,客商給形成規模的老產地代辦打一個電話,說清要貨品種,數量,級別。代辦立刻組織,很快發往市場。

3,是技術因素。老產區的種植戶,經驗豐富,理論加實踐,自然不是新手可比的。

在此,也給充滿熱情和幹勁的想引進新技術,新產品的朋友提個醒:引進之前對照以上三點,先考量一下,看看自己有多少勝算。

我說的對不對,請留言評論,便於相互交流。


青山布衣人


針對這個要想窮,搞大棚的說法本人是極為不贊成,對於那些有認同感的朋友們我不去反駁,或許因地而異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造成的你們認同這種看法,但對於我生活魯北城市壽光市來說,種植大棚是農村最普遍的現象,也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具體能夠在大棚上面獲利多少我給仔細分析一下。


首先算投入成本,現在的大棚已經不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久大大棚了現在的大棚基本實現自動化,自動捲簾自動控溫等,全部都是鋼結構,可以使用數十年,地表到大棚最底端的垂直距離少則5米,多則7米左右,冬天種植農產品基本能夠達到生長溫度,沒必要以前那樣利用熱源取暖。當然現在化規模化大棚的建設投入成本也是正當大的,最少最少也需要25-30萬,具體還要看大棚的大小深度結構等等,有的大棚的建設成本可以在市區購買一套120平米的樓房了呢。這個投入建設成本可是相當大吧!那麼有人就質疑靠種植農副產品就能夠收回成本還要增收嗎?答案是肯定的啊!


每年的冬季是壽光大棚種植高峰期,也是農民們一年收入的關鍵期,可以說當地的蔬菜價格直接撬動著整個全國蔬菜價格,這樣說是不是感覺有點誇大其詞了吧,其實不然啊,去年夏天當地遭受了百年難遇的洪澇災害,壽光南部地區是大棚集中區域也是受災嚴重地區,造成許多大棚倒塌損壞,短時間內無法恢復生產,造成蔬菜供應量不足,導致蔬菜價格上漲許多,其中最深刻的就是香菜價格漲到35元一斤,而且有價無貨。這足以看出壽光在全國蔬菜產量的地位了吧!菜農們在冬季主要種植辣椒茄子芹菜生菜黃瓜等幾類農產品,雖然早起貪黑忙活,但收入也是相當客觀的,每天幾百斤的採摘量就有幾千塊錢的收入,據權威部門公佈的數據來看,2017年的壽光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249元,高於全省0.7%和全國0.4%,注意是可支配收入,如果算毛收入的話一個大棚全年市場價格一般的話最少也在8-10萬元,目前有好多年輕人都回歸農村種植大棚就是看到大棚帶來的經濟效益。加之政府政策性扶持和電商平臺的作用,還有農村特有的經濟合作社的建立,直接不用愁你的蔬菜沒有銷路。


目前噹噹地農民藉助大棚開始養殖經濟價值更高的農副產品,北部沿海地區開始實驗推廣大棚養殖南美白對蝦和螞蚱項目,有些地區也在搞種植南方水果,這些項目的實施給農民帶來的收入都是成倍增長的!藉助先進的養殖理念和技術手段,傳統的大棚種植帶來了又一次革命性改革,隨著國家對三農領域的大力扶持,對於年輕人來說大棚雖然閉塞,但確實實現自我價值的好的創作之地。

綜合上述分析來說,大棚本身都可以在全國推廣實施,也是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勝利的一把利刃,西至新疆西藏,東到東北三省,都是可以因地制宜紮根造福百姓的!


魯北老於


要想窮,搞大棚,要想窮得快,就搞大棚菜。實際上,這是近年來,這是隨著各種視頻App火爆而火起來的一句話。特別去年,蔬菜批發價走低,這一句話更火了。

然而,各種暖棚,嶗山棚,新式鋼構大棚越來越多。無立柱鋼結構大掤佔地一畝半左右,投資十多萬元。都準備受窮的嗎?顯然不是。還是看到了商機才發展的吧。在青島萊西,比較成規模的有有機甜瓜基地,大棚油桃基地,大棚葡萄基地。最早上市的,十幾塊的批發價格,也是令人心動的。

當然,大棚種植是非常辛苦的,棚內的高溫高溼小氣候,長年工作,對身體傷害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