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漢武帝“幸”霍去病是什麼意思?

史事春秋


對皇帝來說,臨幸,就是睡了女人。

但是還有一個寵幸啊。寵幸,泛指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下者的寵愛。

衛青、霍去病都出身低微,衛青是平陽公主家奴,霍去病則是衛青姐姐的私生子,衛青憑藉衛子夫才得到展示才能的機會。霍去病也因衛青的撫養而得到漢武帝關照。

如果沒有漢武帝對衛子夫的寵幸,衛青霍去病就不可能獲得出頭之日。所以當時人雖承認衛青霍去病功勳卓越,才能優秀,但他們被提拔則是因衛子夫被漢武帝寵幸的裙帶關係。


四川達州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也就是說在霍去病17歲隨著舅舅衛青出征,回來就受到了漢武帝劉徹的賞識,隨後將其封為侍中郎。

漢朝時期侍中郎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肥差,如同滿清時期皇帝身邊的帶刀侍衛,前途不可限量。官職雖不在正規的官職範圍內,級別卻屬於從一品。漢武帝如此信任一個剛剛年滿18歲的少年郎讓不少人質疑,甚至在野史中還記載了“武帝幸去病”。讓後世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史記中曾多次出現過“幸某人”,意思為依戀某人,喜歡某人,寵愛某人。霍去病戰功赫赫,漢武帝又是一個知人善用的一代天子,自然會善待他,但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就給這麼高的職位著實讓人想入非非。

司馬遷曾在《史記·呂太后本紀》“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意思是說劉邦當上漢王以後得到了戚姬,十分寵愛戚姬,並且和戚姬生下了趙王如意。如果按照這個意思就推斷那就和野史傳聞的斷袖之癖合得上。

但由於霍去病英年早逝再加上漢武帝一生粉紅知己無數,因此極少有人會想到此處。這或許就是歷史的奧妙之處,讓人滿腹疑問,但卻不得古人真正的意境所在。





國學紫薇


古時候講明名分,論出身。其實現在也一樣,只不過那時候表現比現在嚴重而已。《小爾雅》裡面有說: “非分而得曰幸。” 所以我個人認為漢武帝“幸”霍去病,只是寵愛而已,不可能有搞基的嫌疑。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霍去病的出身問題。按照正常的倫理關係,他是沒有資格受到漢武帝的寵愛的。霍去病是二皇后衛子夫的姐姐衛少兒和平陽縣衙役霍仲孺的私生子,私生子還不說,他親生的爹霍仲孺還不認他,逃跑了。只不過因為衛少兒是皇后衛子夫的二姐,霍去病雖然說是私生子,但還算是皇后衛子夫的外甥。所以也算得上是漢武帝的姻親外甥了。即使如此,按照歷史上的倫理關係講,霍去病的身份是非常尷尬,作為衛少兒的兒子都可以說得上“非分而得”了,因為是偷情的產物。得到當朝天子的寵愛了,那更是“非分而得”,他能得寵,只是漢武帝劉徹愛屋及烏的結果。

第二個原因,歷史上皇帝搞基還真沒有見過和武將搞基的,一般都是文官和倡優戲子搞基。被強勢的人搞過基的一般都很娘,一個娘炮怎麼可能上戰場,還殺敵那麼厲害,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別想多了,這個“幸”只是因為漢武帝寵愛衛子夫而愛屋及烏,不嫌棄霍去病是個私生子,寵愛他罷了。

因為霍去病的小舅舅衛青的母親衛媼,即她的外婆,也就是漢武帝的丈母孃,和縣令鄭季偷情後私生了衛青,只是鄭季不喜歡衛青,衛青才依了母親的姓,按道理,衛青應該姓鄭才對,和衛子夫也只是同母異父的姐弟關係,但是漢武帝不但沒有嫌棄衛青的私生子的身份,還讓自己的大姐平陽公主嫁給了衛青。要說“非分而得”從衛青就開始了。足見漢武帝有多愛衛子夫了。


妖風肆啟


當然不可能是把霍去病給睡了!

在古代的語境中,“幸”有很多意思,如:

1、幸運。

不幸短命死。——《論語·雍也》

意思是“不幸運很年輕就死了。”

2、僥倖。

幸得脫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意思是:“僥倖得以脫身。”

3、幸虧。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史記·項羽本紀》

意思是:如今事情危急,所以幸虧他(項伯)來告訴我。

4、希望。

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孔雀東南飛》

意思是:希望你廣泛地詢問打聽(別的女子),我不能就答應你。

5、寵愛,寵幸。(此處的寵幸區別於寵幸女子和女子同房。)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國強大而燕國弱小,而你被趙王寵幸。(“於”表示被動。)

6、皇帝到某處,駕臨。

如: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意思是:久久地站立向遠處看(秦始皇有沒有來),希望皇帝來自己這裡。

再如:人言陛下欲幸南山。——《李世民畏魏徵》

意思是:有人傳言陛下想要到南山。

7、君主寵幸婦女。(就是指跟婦女同房)

如: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史記·項羽本紀》

意思是:(劉邦)現在進了函谷關之後,沒有獲取財物,沒有寵幸婦女。

8、大丈夫得死於疆場者,幸也,吾何恨焉?——《三國演義》

意思是:大丈夫能夠上戰場殺敵,這是幸福的事情,我有什麼遺憾呢?

所以,“幸”在古代有很多的意思。那麼我們怎麼區別?怎樣確定它在某個句子中的意思呢?

方法:根據句子語境來判斷!

題主提供的句子我找出來了,如下:

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善騎射,再從大將軍,受詔與壯士,為剽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

善騎射以及後邊的句子強調的是霍去病的能力和驍勇善戰,而後皇帝封賞。

前邊的句子說:大將軍姐姐的兒子霍去病十八歲,幸,擔任天子侍中。

注意,並不是說十八歲了,被皇帝睡了,就當官了。

在漢代,像大將軍姐姐兒子這種身份的人,是有特權的,這種特權就包括可以直接憑藉地位當官,而且,在這句話的語境中,強調了霍去病的才能,而且說霍去病十八歲,應該是年少有才,所以被皇帝授予官職是應該的。

這是最合理的邏輯!

所以,此處的幸是寵幸的意思,不過不是“同房”的那種!


觀心講國學


司馬遷的史記中曾經記載過,漢武帝劉徹,幸於霍去病。這個幸字,當然不可能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那個幸字。因為劉徹據史學家們所研究得知,他並沒有喜好過男色。因此這個信只能是寵幸的含義。這個寵幸只是漢武帝滿意於霍去病的年少有為罷了。

因為在歷史上他畢竟封了霍去病為冠軍侯,勇冠三軍這樣的讚賞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獲得的。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不過只有三個人曾經有過有這樣的幸運。而霍去病年僅20,便是得到了這個稱號。這樣的成就前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我國史書上的一大驚豔之舉。

但漢武帝劉徹之所以寵信霍去病,也並不是憑藉自己喜好,便隨意的寵信霍去病的。霍去病不過20,便立下了封狼居胥這樣在兵家歷史書上居功至偉的偉業,可以說是他把匈奴人趕到了北漠之北, 讓匈奴人幾十年內不敢南下。因為他這樣的勇猛,他獲得這樣的封賞以及皇帝的寵信,當然也算是理所當然的了。

但可惜這樣年少有為的奇才早早病故,從而不知使後世少了多少傳奇。

對待古書上面的字詞含義,我們不能憑著自己的主觀猜測。還是要聯繫一下這段話、這個字,在上下文之間的含義才可以下結論。因為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每個字詞的含義,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是經過無數學者,細思苦想,所研究出來的東西。而我們對這麼一個字的探討,也表明了我們對學術的認真態度。



十一閱讀vlog


漢武帝幸霍去病是寵幸,就是非常信任,不是臨幸。人與人能聊的上,看著順眼,對異姓叫寵愛,與同性叫同性戀,這叫對眼。武帝寵幸霍去病這叫看著順眼,什麼事都依著信任他。

漢武帝有多寵幸霍去病?從幾個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霍去病十八歲被武帝封為侍中郎,這待中郎可是皇帝最信任寵幸的人,能直接進入皇宮接受皇帝的指示。霍去病第一次出征時,漢武帝還為他特定出一個新的官職,漢朝對軍官晉升有嚴格的規定,不管武帝多麼喜愛霍去病,第一次出征也只是個校尉身份。而武帝放著現成的校尉職務,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騎、虎賁等不用,專門為霍去病新封一個職位,“驃姚校尉”。十九歲的霍去病立下戰功,被武帝封為驃騎將軍,位列三公,金印紫綬與大將軍官位俸祿相等,驃騎將軍第一次在歷史誕生,專門為霍去病而設。後來霍去病被封為冠軍侯,冠壓全軍,又是武帝專門為霍去病而設立的爵位,從此以後中國在比賽的成績中,才有了冠亞之分,可見漢武帝多麼寵幸霍去病。

第二,漢武帝不光為霍去病專門設立官位,還為他置辦豪華府邸。霍去病也是恃寵而驕,李敢是霍去病手下的一名猛將,他是李廣的兒子,跟著霍去病出擊匈奴,由於作戰勇猛立下戰功,被封為關內侯。李敢非常怨恨大將軍衛青,使自己的父親李廣含恨而死,李敢打傷了衛青,衛青覺得也對不住李廣,把捱打的事隱瞞下來。誰知讓外甥霍去病知道了,在陪同武帝去甘泉宮打獵時,霍去病把李敢當做獵物一箭射死。漢武帝明知此事,為了偏袒霍去病,武帝對外宣稱是讓鹿撞死的。《史記》裡司馬遷把衛青、霍去病歸屬於《佞幸傳》裡面:“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又與別的皇帝男寵區分開,實際上把二位當做武帝的男寵了。

總之,漢武帝偏袒信任霍去病,這才使霍去病在征伐匈奴上立下赫赫戰功,在青史上留下光輝一頁,武帝也多次為他破例設立官位,這也說明了漢武帝不但寵幸霍去病,而且霍去病也有著自己的卓越軍事才華。


趣談漢史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是歲也,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也就是說霍去病十七歲時隨舅舅衛青出征,回來後受到了漢武常的賞識,封為侍中朗。

史記中曾多次出現過“幸"字,多是寵愛、喜歡、有幸的意思。漢武帝是一個知人善用的一代明主。


王玉潔507


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千年來文化演變,已經從最初的象形字義,賦予了多種含義。

“幸”,在《說文》中解釋為“吉而免兇也”。假設將《說文》中的解釋作為“幸”的最初含義,可以理解為“幸”是本來不好的事情,突然轉為好的方面;這裡面就包含了意思運氣、概率的成分在裡面。

譬如:《論語》中“不幸短命死矣”,《小爾雅》中“非分而得謂之幸”,都可以理解為含有運氣成分在裡面。

隨著日常生活的應用,“幸”的含義也進一步有了延伸。如在“三生有幸”“乃幸見取”中,“幸”不但有運氣成分的同時,也多了一層“榮幸”的含義,也可以理解為很光榮的意思。

古代特權社會,特權階級對與被見者來說,當然也就是一件很榮幸、很光榮的事情了。因此,皇帝去見某一個大臣或者女子,也就可以用“幸”來表達,至於皇帝見了之後具體內容,又給“幸”賦予了新的含義,不能一概而論。

也就是說皇帝見了自己寵辛的對象之後,當然也有許多活動要開展,這些活動也就給與“幸”一些具體的含義。譬如:皇帝見寵愛的妃子,除了喝酒、聊天、還有睡的內容,但是皇帝見了寵臣,除了喝酒、聊天之外,那麼睡的功能就不是那麼主要了。

漢武帝見任何比自己地位低的人都可以用“幸”來表達,但總不能說,漢武帝“幸”誰就意味著睡誰吧。霍去病被漢武帝“幸”後,被拜為為天子侍中,這裡是只能理解為寵辛、疼愛的意思。當然歷史上也有睡覺功能,不過筆者認為霍去病絕不屬於此列。


安定郡小書生


“幸”字在古漢語的語境中有很多種解釋,這就需要我們去仔細考慮語境下這個字應該是什麼意思最合適。

題主所提出的這句話中,“幸”字單獨一個字作為了一句話,這個字在筆者看來有可能是兩個意思,一個是“寵幸”,一個是“幸運”。

作為“寵幸”的意思來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霍去病得到了天子的寵幸/垂愛,能夠擔任天子侍中。

如果是“幸運”的意思的話,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霍去病很幸運,擔任了天子侍中”。

以上就是筆者的回答,歡迎大家評論討論,如果喜歡我的回答不要忘記點贊關注哦 謝謝大家~



璀璨一頁


這裡的幸不是臨幸,古代文言中的"幸"有多種解釋,臨幸只是其中一種,我個人認為這裡的幸可能是讚賞、寵幸之類,比如柳公權《神策軍碑》中就有"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的碑文。結合《史記》記載,可能是漢武帝十分欣賞霍去病的才能,比較寵幸他,所以提撥他為天子侍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