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最需要的不是良好的物質生活,而是媽媽的陪伴

不願再玩我的洋娃娃,不願再唱小班的歌呀,好想吃媽媽做的飯菜啊,好想聽爸爸講的童話。

我親愛的爸爸媽媽,外面工作辛苦啦。我最愛的爸爸媽媽,你不用把我牽掛,我會聽話會聽爺爺的話,懂得禮貌不吵架

我會聽話會聽奶奶的話,好好吃飯快長大,我會聽老師的,認真讀書學文化,其實我最想聽的話—是你的話。

聽女兒唱兒歌,我卻溼了眼眶,因為在25年前我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

只是沒想到25年後,在老公的村莊裡,還有那麼多的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最需要的不是良好的物質生活,而是媽媽的陪伴


在村裡有這樣一群媽媽,她們常年不在孩子身邊,孩子交給老人照看,她們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

出門在外的時候,總是為沒有陪伴孩子而感到遺憾,現在因為疫情假期延長,本以為有了充裕的時間陪伴孩子,令人意外的是沒幾天她們就寧願去打工。

孩子和媽媽不親

有幾個年輕媽媽,在孩子斷奶後,就把孩子留給老人照顧,過幾個月回來,孩子就不認識媽媽了,不肯要媽媽。

就像小嚴一樣,她在女兒10個月的時候,把孩子留給婆婆照顧,自己去了外地打工,年前回來的時候女兒已經一週半了。

留守兒童,最需要的不是良好的物質生活,而是媽媽的陪伴


小嚴對於女兒來說就是一個陌生人,孩子已經不認識自己的媽媽了,當小嚴微笑著伸出雙手想抱抱女兒,沒想到孩子怯生生地看著她,滿臉的驚慌,

小嚴慢慢的挪過去抱住了女兒,沒想到女兒連踢帶打,哭著喊奶奶。

孩子不讓媽媽抱,也不讓媽媽親,甚至不讓媽媽接近自己,整天都寸步不離的跟著奶奶。

孩子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

龍應臺說:"對於教育孩子,除了言傳身教和陪伴,沒有任何捷徑可循。"

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不知不覺就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例如自理能力差,都5-6歲了吃飯還要奶奶喂;幾乎整天都躲在屋裡看電視;喜歡吃零食吃飯挑食。

媽媽看到了自然是看不下去,就想管管孩子,結果一管孩子老人就來護犢子,每次都以吵架結束。

孩子不愛學習成績差

孩子不愛學習,考試成績差。小云的兒子三年級,她知道孩子成績不好,但沒想到會差的離譜,這次期末考試全班倒數第三。

留守兒童,最需要的不是良好的物質生活,而是媽媽的陪伴


她本想著乘假期好好幫孩子補補課,結果自己家的野猴子,一放假就只知道玩,一連幾天一個字都沒寫,小云好不容易,揪著兒子寫作業,還沒寫幾個字就哈欠連天,小云也很無奈。

婆媳矛盾升級

婆婆等著兒媳婦說一句謝謝,兒媳婦卻等著婆婆說對不起。

婆婆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帶了一年孫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結果兒媳婦不懂感恩也就罷了,還整天嫌棄自己沒把孫子帶好。

就像四嬸說的:"我只管孫子吃飽穿暖不生病,那裡會教孩子學習,我自己都不識字呀"。所以婆媳是兩看相厭,自然是矛盾不斷。

因此,好不容易遇到長假,沒有好好陪孩子不說,天天都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一心想逃離,就特別想出去工作。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在孩子三歲前最好由媽媽撫養

孩子和媽媽更親密

父母出去的太早孩子和父母不親,就像小嚴說的,看著女兒把自己當陌生人,心裡很不是滋味。

其實別說小嚴離開了大半年,有時候和孩子分開半個月,孩子都會忘記媽媽。

留守兒童,最需要的不是良好的物質生活,而是媽媽的陪伴


你是不是特鬱悶自己拼了半條命生的孩子,怎麼這麼快就不記得自己了呢。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在2歲前雖然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但是記憶力發育還不成熟,一般一個禮拜左右,便會把媽媽忘記了。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幼年時期,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時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很難再讓孩子和父母變得親近。

就像我自己,我從小被寄養在外婆家,9歲上三年級才回到父母身邊。我不知道在父母身邊撒嬌是怎樣一種體驗,也沒有和媽媽擁抱的時刻,更不知道依偎在媽媽懷裡睡覺是什麼感受。

所以我長大後就不愛回家,不再那麼強烈的需要父母,才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遠嫁(當然現在也後悔當初衝動,嫁的的太遠了)。

孩子更有安全感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指出,根據人類進化的過程,寶寶只要在3歲前應該和母親建立一種親密、溫暖和持久的關係,只有這樣才可以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地一直到成年。


留守兒童,最需要的不是良好的物質生活,而是媽媽的陪伴


掙錢的時間很長,但是孩子一轉眼就長大了,特別是前三年,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李玫瑾教授也曾提到,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待了近10個月,他早已經習慣了媽媽的心跳和聲音,對媽媽的依賴也會非常強烈,而這種依戀關係是發生在寶寶出生後的頭3年裡。

所以孩子在三歲以前,媽媽最好能在孩子身邊,孩子如果過早地和媽媽分離,孩子就會沒有安全感。

理解老人寵孫子

想想你在明知自己要出去一年的情況下,為什麼把孩子留給婆婆,其實是因為信任,如果你把孩子留給一個陌生人,你肯定會寢食難安。

老人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真的不容易,我們要學會感恩,體諒老人帶孫子的艱辛,因為孩子他真的不會自己長大,

留守兒童,最需要的不是良好的物質生活,而是媽媽的陪伴


他不是地裡的野草,見風就會瘋長,我們需要衷心地感謝老人,畢竟帶孫子是情分,不帶是本分,你說呢。

積錢不如教子

古語曾說"積錢不如教子"

父母總希望可以多掙錢給孩子好的物質生活,但是卻往往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

老公所在的縣城鄰進沙縣,村裡裡的人都喜歡,把孩子留給老人,去外地做沙縣小吃掙錢。

但是有一個伯伯卻逆風而行,他選擇在家種田教育孩子,20年後他的幾個孩子相繼大學畢業,大兒子在廈門安家立業,小兒子在上海工作,現在他家的日子在村子不知道羨煞了多少人。

反觀那些出去掙錢的,雖然也掙到了錢,但孩子大都早早輟學,有無一技之長,有的找老婆都困難(這裡的女孩子相親都不要做沙縣小吃的)。

父母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這其中最寶貴的,並不是多少財產,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正如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今天的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物質條件給孩子,有人戲稱全民富二代,這其實不是愛而是在害孩子。

留守兒童,最需要的不是良好的物質生活,而是媽媽的陪伴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好吃懶做,最終會害人害己。

所以給孩子正確的教育,讓孩子懂的勤奮和好學,這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著名作家龍應臺女士有這樣的一句話: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十歲以後,任憑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補償,也無濟於事,因為你們過期了,很殘酷,但也很現實。

所以如果可以,請父母可以陪孩子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