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也以谣言被杀的。

——鲁迅

在这段万众抗新肺的日子里,每天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向我们涌来,我们焦灼着、期盼着,希望能捕捉到更多的好消息。而同时,数不尽的谣言也向我们涌来。手机关注今日头条的“头条辟谣”,可以看到,截止到2020年1月10号下午2点,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抗新肺的日子里,头条辟谣发了2569个头条,其中95%以上是在辟谣。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互联网使我们零距离接触了世界,也使谣言的速度接近光速,它伴随着疫情满天飘舞,辟完一个,又出现十个,无法遏制。

先来看看像我这种自诩理智的人,最近相信的一条谣言。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这条谣言看似合情合理,常识也告诉我毛领、绒线的衣服外套确实更容易匿藏尘埃,更何况“朋友女儿医院支援武汉前线的医护”这可信度极高啊。于是,我顺手把这条信息转发到了闺蜜群,同时也开始注意不穿毛领或绒线的衣服。

结果是,我被打脸了。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抗新肺期间,你能很明显感觉到,那些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的谣言它们进化了,

它们喜欢伪装成真实、专业的样子,在我们毫无防备之下,一不小心就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假如你也和我一样不小心转发了谣言,请不要自责,因为谣言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strong>人们并不是因为真的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它是真的。

<strong>你相信谣言并不是“谣言”。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从众效应:本末倒置的谣言

战国时期,魏国有位大臣叫庞葱,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摇了摇头,说:“街上怎么会有老虎呢?我当然不会相信。”


庞葱又说:“但是,如果现在有第二个人也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想了想,说:“也许我会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庞葱接着说:“如果这时又有第三个人对大王说街上出现了老虎,那么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肯定地说:“三个人都这样说,我当然会相信。”

这是来自成语“三人成虎”的典型故事。

当一些你不轻易相信的事情,说的人多了,你就很有可能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判断,一旦你开始质疑自己,你就很有可能会接受他人的观点,甚至在最后,你会相信一些非常无厘头的事情。

当你在刷手机的时候,朋友圈或各种群里都在不停的刷一则谣言,尽管你刚开始对它嗤之以鼻,但只要刷的人足够多,你就很有可能改变立场,战队表示认可,最后跟着转发。

你很可能会说,只有信息比较封闭的人才会这么做,像我这种天天刷手机,“见识多广”的人怎么会轻易相信。

事实上,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1956做了一个关于“线条判断”的实验,被试者都是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参加实验的一共有7人,其中有6个人是实验合作者,只有1人是真正的被试者。实验的问题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等长。同时,被试者的答题顺序被安排在最后。在刚开始的1、2次答题时,人都说出正确的答案,但接下来,6名合作者故意说出一个同样错误的答案,用这样的方式来验证被试者是否会受到干扰。

实验结果显示:

只有大约1/4~1/3的被试者能够保持独立性,所有被试者平均从众行为是35%,另外,有大约15%的被试者从众行为高达75%。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这便是心理学上关于从众效应的典型实验。从众效应,利用了大众的压力,使人门改变原有的判断,最终相信那些颠倒是非的事情。

这其中的认知心理是逐步进行转变的,<strong>刚开始你坚定自己的判断,可当有很多人出现反对意见,你会逐渐质疑自己的判断,但更多的人向你施加压力时,你很有可能把一直坚信的东西抛诸脑后,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无法抵抗来自众人的压力?事实上,我们的大脑结构天然的会使我们去更适应这个社会,但错误的信息扑面而来,大脑就开始惦量,有没有必要花尽力气去对抗,付出和收获是否能获得正比,假如不能,就不如相信、接受它,这样,才能使我们更舒适一些

<strong>在从众心理的干扰下,一些看起来不攻自破的谣言居然能被“奉若神明”得相信起来。于是,你开始相信谣言并不是“谣言”。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权威效应:让谣言显得更可靠

前几天,朋友A也加入了双*连的抢购。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事情是这样的,某天晚上,朋友A躺在床上无聊地刷着朋友圈,这时,他看到有人转发了一篇文章,题目为《双*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因为符合最近关注的热点,他将信将疑的点开了文章。

不点开不知道,一点开不得了,这篇文章居然引用了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研究结论。这时,他突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几秒之后,他打开某宝,果断了下了几十盒的订单。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后来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第二天一早就被辟谣了。后来的后来,朋友申请了退款,现在说了这样一句:“要不是看到权威机构表态了,我肯定是不会这么不淡定的。”

这里澄清一下,上海药物所和病毒研究所只是说“可抑制”,并没有说“可以有效预防”,更没有说“可以治愈”,但普通人看来,却以为真的出现了“特效药”。当然还有关键的一点,谣言几乎不给我们时间用理智去分析,我们只能够用情绪去判断它。

心理学上有一种权威效应,是指地位高、有威信、受人尊重的人或机构说出的话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视。<strong>谣言恰好利用了人们对“权威”的认可,它们披上了权威、可靠的外衣,让人误以为来自官方的发布,事实上这些是在利用“权威”让人们放松警惕,取得进一步的信任。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钟南山院士没说过这话哈..

为什么大家对权威的警惕心会降低?因为你天然的会寻求认为有“安全感”的事物,好比小的时候你会无条件信任父母的话,因为你坚信父母不会伤害你一样,长大之后,你也会本能地认为有威信的人士说的话是对的。

当你认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是真的之后,你就会急迫的想要说服他人,为了使他人能够第一时间相信你的话,你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添加“据某消息灵通人士说”、“权威机构已经证实了”、“已经有人亲眼见识”,“有人使用了真的有效果”这样的字眼,去诱导他人相信。

当然大部分传播者并无恶意,添加这些术语只是为了让身边的亲戚朋友能够提高防范、引起注意,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谣言带来一些怎样的恶果。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符合精神参照性的谣言


再来说说朋友A采购双*连的例子,他会相信双*连是对新型肺炎有效,除了他误以为是权威机构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一位偏执的中药迷。

朋友A认为西药副作用太大,中药安全可靠,平时没事就喜欢研究各种中药的成分和药性,只要感到身体稍有不适,就会马上给熬一剂清热解毒的中药喝下,还经常鼓励我用喝中药的方式来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新肺期间,大家都在家里用84消毒水消毒的时候,他却鼓励我们用熏艾的方法来消毒杀菌。当然,后来也被证实这是个谣言。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前几天,他还给我转发了这样一则消息,题目是“钟南山团队开出新冠肺炎预防凉茶处方,一线医护人员反应良好”转发完消息之后,他一大早就跑去中药店按照药方买了几十副凉茶药房。

事实上,这事后来也被辟谣了。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法国作家让·诺埃尔·卡普费雷在《谣言》一书中提到了

“精神参照性”这样的概念:将一个信息作为一个真实的信息而接受,取决于你一个人对这个信息进行估量时所采用的参考范围。如果信息与我们所使用的参照系相吻合,这个信息就很可能被认为是真实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strong>就是一些人之所以相信一个信息是真实的,是因为这个信息符合了人们对它的预期,这里的预期,可以是信仰、兴趣偏好、价值观等等。事实上,许多谣言正是利用了符合精神参照,才得以广为传播。

1938年10月30日的晚上,美国一家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在演播一个剧本,剧本的内容是:一架飞碟降落在纽约,为火星人入侵地球做准备。剧本以现场实况的形式播出,并模拟真实场景。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可当天晚上,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收听了这个节目,并陷入了恐慌,他们开始祈祷、哭泣,有的甚至驱车逃跑。在这600万听众中,有100万人信以为真,并因此深受影响。

事后,专家们调查研究,发现以下三类人更相信这个广播剧本是正在真实发生的事件:

①非常虔诚的信教者,特别是那些原教旨派宗教团体的成员,他们随时准备着世界末日的降临。


②对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危机非常敏感、并坚信一个外来强国的进攻迫在眉睫的人。


③一些相信科学的超级能量,并隐隐约约的感受到这种能量所造成的某种灾难就此降临的人。


以上这三类人,他们对“世界末日”“外星人入侵”这样的字眼极为敏感,他们也更相信超自然的力量,以及具有更悲观的心理特征。刚好,剧本广播更符合他们的精神感受,所以他们对此深信不疑。

可能你会说,世上精神偏执的人毕竟是少数,相信这类谣言的人肯定不多。事实上,相信这类谣言的还真不少。事实上,就有不少认为用盐水漱口、吃大蒜、用风油精这些可以杀死病毒。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以上这些,恰恰符合各种偏执的喜好,也符合各种各样的人的精神参照。

这些谣言的造谣者,他们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精神偏好,编造出符合他们精神创造性的谣言,尽管小众,但数量惊人的庞大,况且,一旦谣言传到组合精神参照性的人的手上,那么这个人必定会确信无疑。

这些有各种精神参照性的人,为了能够扩大自己的精神信仰,他们往往会利用这条谣言作为资本,向身边的亲戚好友大肆宣扬,从而获得他人的价值认同。所以,精神参照性谣言的传播力度不容小觑。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辟谣难度大,传谣需谨慎

很多人都知道谣言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但他们很少认识到谣言的破坏力到底有多大。

1967年7月26日,美国兵工厂的一名冶金工人,因为连续18小时佩戴隐形眼镜,导致角膜发生了严重的病变。当时他正在厂里工作,也没有联想到是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导致的,于是他跟医生说,可能是在电焊的时候接触到了火花,所以眼睛才不舒服。

抗新肺期间:不是你无知,是谣言太过“真实”

就这样一件很小的事情,在几个月之后,居然穿越了大西洋彼岸,成为席卷整个欧洲的谣言。

被改版之后的故事是这样的:

两名电焊工人工作的时候戴着隐形眼镜,电焊过程中,不小心打开了保护面罩,当时并没发现异常,可当他们回家想摘下隐形眼镜时,居然连眼角膜也一起脱落了,最后导致了失明。

解释是:电弧产生的微波瞬间使带隐形眼睛上面的液体薄膜蒸发掉,导致隐形眼镜牢牢粘在了角膜上。

事情似乎并没完,这个谣言还引起了法国一家可靠的工程协会的注意,1984年8月他们专门公开向全国600多家企业发出一则工作备忘录,呼吁工人们不要在工作地点佩戴隐形眼镜。接着,通过这600多家企业,这个谣言再次散播到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

<strong>一起看似像蝴蝶一样渺小的谣言,当它煽动翅膀的时候,却足以引起强大的飓风。

你可能会问,难道谣言传播的这几个月里,没有权威机构出来辟谣吗。事实上当时有许多权威机构都有出来辟谣,许多专家也都用科学的数据向大众证明隐形眼镜的液体薄膜熔点极高,不容易蒸发。

可是,这样的效果收获甚微,几乎没有人在意这些辟谣信息。因为,谣言早已在人们的印象里占据了大部分的位置,人们几乎很难在接受其他的解释。更何况,谣言塑造的故事总是那么此起彼伏,让人充满好奇,而那些辟谣的消息总是那么平淡无稽,显得不起眼。

<strong>心理学上还可以用刻板印象来解释为什么造谣如此简单,辟谣如此艰难。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一些事物产生了固定的认知之后,就很难消除对他原有的认知。<strong>当一个引人关注的事件悬而未决的时候,人们急切需要获得解释,可权威机构又迟迟没有给出解释,这时候,就给了谣言急速传播的机会,只要这个谣言看是符合常理、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情节跌宕起伏,就很容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并且在官方解释之前早已深入人心,它造成的影响在人们的心中是极难消除的。

俗话说好: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更何况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造谣根本连嘴都不用张了,即使足不出户,也能使谣言铺天盖地。

但是你想象一下,当我们的生活充斥着谣言,我们每天接受到的信息有一半以上都是谣言的时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当人们按照谣言说的去执行时,又有多少人因此受到伤害。

特别是,在这段困难的日子里,谣言如此张扬只会让我们恢复得更加缓慢。所以,理智如你,再相信一则谣言之前,不妨先动动手指查一查最近辟谣的信息。

毕竟,谣言止于智者。

关注我的头条号@凡菲凡 用专业的角度剖析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