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士兵在莫斯科冻死几十万,为何不抢苏联人的衣服穿?

张天承


自1941年6月22日开始,随纳粹灭亡而终结。德军在战争初期采取闪电战的战术,长驱直入,将大部分苏联土地收入囊中,却偏偏熬不过寒冬和风雪。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的苏联士兵还未阵亡,圈外的德军将士们就好不行了。 那么,德国士兵到底有没有抢苏联人的衣服穿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德军士兵不仅抢衣服,而且还抢的格外凶,甚至把苏联人的羊毛内裤都抢了过来,一切都只为在寒冬之中存活下去。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苏联国土辽阔,德军地处郊外,没有太多的衣服可供抢夺。




其实德军一开始实际上对于苏联的严寒是有着防范的,特别是希特勒本人,吸取130年前拿破仑法军进攻莫斯科遭遇严寒袭击的教训,对此十分关注。 早在夏季的时候,希特勒就指示总参谋部和陆军军需部为东线部队筹集冬装,具体标准是每个官兵两件羊毛背心、护耳、手套、绒帽。但是由于德军推进速度太快,特别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德军有限的军用列车都被军需部集中用来运送武器弹药,因为他们认为战争在冬季之前就结束,于是运送冬装的事情就滞后了。当时德军上上下下都认为莫斯科志在必得,所有人的心思都在打仗,自然顾不上抢劫。等到冬季来临时,德军部队获得冬装的只有1/3,大部分冬装滞留在后方的华沙。



到最后,德军终究是没有抢夺苏联人的棉衣穿,不是他们不想抢,很多德军士兵穿着夏衣和秋衣在雪地上打仗,德军本地的物资无法及时赶往,德军士兵并非没有想过抢夺苏联本地人的棉衣,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东西可以抢。 苏联人面对德军的长驱直入,实行了焦土战略,苏联甚至是用坦克大炮将苏联人的聚集地完全摧毁,只是为了不让德军得到苏联人本地的物资。 很明显,苏联的焦土战略效果十分明显,德军的确因为没有御寒之物死伤无数,而苏联人并非没有损失,苏联人损失的是百万百姓的住所,众多苏联百姓因为家乡被摧毁只能颠沛流离,最终惨死。 战争,打的是士兵,伤的还是百姓。


大老二爷


明天又该撤退了,该死的德国人,宁愿在寒风中死去也不愿意露出一个头来,让我的枪口逐渐被雪花浇冷,就如同我的热血。


很无聊,我甚至抽空打了个盹,北风卷着雪花都没让我醒过来,最后是一只见鬼的乌鸦在我头顶拉了一粑尿才惊动了我。

我顺便透过瞄准镜看了一眼敌方阵地,天啊!你猜我看见了什么?

一点淡淡的烟火!

我激动的浑身颤抖,枪管上的积雪被抖落,甚至我还拼命用我柔软温暖的如同被子般的大衣擦了擦它。是的,当我从部队中得知我的家被德国人烧了,家中连裤叉都被搜走套在德国人脖子上时,我知道我唯一的亲人就只剩下这杆枪了。

它很娴静,就象娜塔莎不用棍子敲我肩膀时的温柔,可当它发火时,就象娜塔莎的小嘴骂人一样致命,所以我抱着它时,我能感觉到娜塔莎给我安全感,这是我当初一下子就爱上了娜塔莎的原因。

他们杀了娜塔莎,他们怎会那么狠心对待一个从未看见天空一眼的盲女人?我流着泪在复仇,杀了几个或几十个了吧?可我一点不开心,因为我的娜塔莎再也回不来了。


我又观察了一眼那烟火,明暗时间没变,所以我开始活动碗骨,搓着手指,很温柔,很小心,一点疏忽都不能有,我要保证一枪打透德国人的胸膛,他们单薄的军服看起来威风,可一点实用性也没有,既不保暖也不防风,怎么能抵抗我的子弹?也许子弹的热度正是他们梦想的温暖吧?想到这里,我居然有种快感,比获得娜塔莎的爱情还要满足的兴奋!

对方是什么人呢?

也许是个没经验的毛头小伙。

也许是个快要崩溃的士兵。

也许是个厌烦了凌晨四点黑暗的军官。

管他呢,我用枪托抵住肩膀,感受了下风向,手指轻轻滑过枪身,定在板机上。 我深深吸了口气,屏住了呼吸,等烟头再次明亮的那一瞬间,我扣动了板机。

耳边一声脆脆的声响,对面阵地上一个烟头高高飞起,划出了一个漂亮的轨迹,然后落在地上,夜在几声乱枪中开始恢复平静。

“砰”,我看见了被我忽视的敌方阵地上一道火花,就象我枪口一样的美丽。

我感觉很热,很快又变得寒冷。 有队友爬到我身边,脱去了我温暖的大衣,我不知道是否为他的歉意露出了微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看见了我的娜塔莎,拎着酒瓶在向我跑来,那可是我最喜欢的伏特加。

我累了,我闭上了眼晴。


西游梦红楼


有机会去实地考察一下。

2010年因工作原因,我在12月坐着大巴从莫斯科前往斯摩棱斯克,走的大型公路就是当年德国人进攻走过的路。当然今天的路况比当年好太多了,70年前这条路不过是四车道,而且经过破坏估计也坑坑洼洼,今天要宽得多了。沿途经过很多村镇,今天的房子也比当时好多了。按照过去俄罗斯农民的建房模式,有钱的基本是坚固耐寒的石头房子,红砖房子,一般农民住的是原木或者泥砖搭建的木屋,而且房顶是用稻草铺的,一个小镇最好的房子是教堂,制高点是钟楼。村镇以外,不建议刮风的时候去,零下30度的风雪堪比沙尘暴,衣服上眉毛上结霜都很常见。

想象一下当年德国人的遭遇。经过慈父的训令,凡是德国人有可能进攻到达的路线,人畜一律离开,房子全部烧掉,不给侵略者留下有用的东西。德国人能怎么样呢?进入村镇,估计就剩下教堂还留着没有烧完,有钱人的房子就剩残垣断壁,穷人的房子压根就没有了,粮食庄稼?大冬天哪来庄稼,当然有一些农民的地窖可能会存有来不及拿走的粮食,但是不会很多。德国人能做到的就是砍柴,拆了没烧完的篱笆,烧着取暖,防着帐篷不要被刮跑了,等着后面的马车拉来吃的穿的。

德国人还有一个地图的问题。德国人进攻苏联的军用地图很大一部分取自旅游地图,三十年代苏联的旅游地图并不会明确表明村镇的位置,这是当时国防的需要,凭着这样的地图,找到城市是可以的,公路是可以的,但是野外生存就够呛,也许走着走着忽然冒出一个镇子,也许真的什么都没有,也许村子距离公路也就十来公里,但是看不见钟楼也就真看不见了。


梦中穷人77019246


德军宁愿被活活冻死,也不去抢苏联人的衣服?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难道他们会选择被冻死?如果让他们战死沙场也许可以,但是如果能抢上衣服或者有衣服可以抢,我相信他们还是会抢的。不存在被冻死也不去抢衣服保暖这一说法。别忘记了,在战场上可没有那么多仁义道德。


其实最终出现这样的结果(几十万德军被冻死在苏联),还是可以预料到的。当时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友好条约》,开始进攻苏联。当时希特勒在空中轰炸英国的战略计划失败后,也就标志着德国的“海狮计划”趋于破产。那么既然德军当时刚刚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士气低落的时候,希特勒为什么不做调整,却“回马枪”般地又在六月进攻苏联呢?

因为当时的德国已经战备资源极度缺乏了,又刚刚吃了败仗,所以急需补充调整,面对地大物博的苏联,希特勒贪婪的眼神瞄准了苏联。又因为当时是六月底七月初,苏联的天气相对暖和,不至于因为天气严寒给德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苏德战争在1941年的6月爆发了。

第一点,当时在六月发动战争的希特勒,认为新生的苏联抵挡不住德军“闪电战”的攻击,因为当时德军灭亡波兰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灭亡法国也仅仅用了38天,这两个国家当时是欧洲比较强的国家。结果让德军大跌眼镜的是:希特勒万万没有想到,刚开始势如破竹的德军居然被迟迟阻滞在莫斯科。从六月份开始,原本希特勒打算“三个月灭亡苏联”却一直推迟,到11月的时候,德军就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小面积的冻伤冻死。

第二点,难道是德军不愿意抢嘛?不是的!当时在希特勒没有进攻苏联的时候,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便已经开始准备防御措施了。早在德军一向凭借“闪电战”佼佼于战场,而苏联却前期节节败退,最终引诱德军深入苏联,而苏联此前早已将防御线外围物资转移殆尽。德军与苏联在苏联国内打消耗战,无疑于自取灭亡。零下40多度的严寒,德军又没有取暖保暖用品可抢,只能活活冻死。

第三点,苏德战争持续数月,德军前期攻势迅猛,势不可挡。苏军节节败退,死伤无数。但是苏联军队的基本武器服饰远远比不上德军,即便德军扒下死去苏军的衣服,一方面衣服薄、质量不好;另一方面,衣服经过战火也是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的。仍然对于当时的北方极地严寒起不到明显作用。

第四点,一方面希特勒大力主张“闪电战”,命令军队尽快结束战斗,便源源不断加强兵力,一直持续战斗,军队根本得不到有效缓冲;另一方面,德军一直在期待着、在等待着本国后勤部队的给养,奈何战线拉的太长,在天气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御寒物资迟迟没有来到。

综合各种条件,在如此艰难严寒的外土作战,即便战斗力再强,武器装备再好,都难以抵御水土不服和后勤缺乏的条件,何况苏联红军人数胜于德军数倍,在苏联本土打消耗战,根本是行不通的。


小镇月明


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纳粹德国之间进行了一场二战时期规模最为庞大,战况最为激烈,伤亡也最为惨重的战争,即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率先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挑起战端,并私自拟定一个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准备进攻苏联。纳粹德国先是派出550万人、数千量军事装备,把他们划分为为三个集团军,后又打算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自此,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由于德国士兵在第2次世界大战中战果优异,多次以闪电的速度击败敌军,所以在和苏联进行战斗之前,希特勒便宣言要在三个月内攻占苏联。这也是德国士兵在后来的战争中,物资供给不足的原因之一。



(苏德战争图片)

1941年10月2日,德军开始调转火力对准莫斯科,苏联则选择采用积极防御的方针,把战略方针集中在消耗敌人力量方面。此时的德军已经疲惫不堪,但仍然妄想着,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占莫斯科,于是到了11月中旬,德军又再次派遣大量士兵向莫斯科进攻。这时候苏联的天气已经渐渐变得寒冷,而纳粹德国并没有提前预备冬衣,就连平时吃饭等供给的物资,也略有不足,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会拖得这么久。为了不被冻死,德国士兵肯定会无所不用其极,但也无奈没有可以供暖的衣物。



大量的德国士兵在莫斯科被冻死,为了活命,他们又怎么可能不去抢衣服?只是抢得到抢不到的问题。而德国士兵抢苏联人的衣服无谓是两种人,军人和市民。



如果说是抢市民的衣服的话,那是绝不可能的。因为苏联早在冬季来临之前便将附近的村庄,树林进行轰炸,纳粹德国根本找不到衣服,哪怕是木材。一开始,为了抵制纳粹德国的进攻,苏联就采取了反击措施:“焦土政策”。顾名思义就是把周围的东西变得只剩下焦土。为此苏联军用火箭炮,飞机等炸毁了距离前线地方的居民点,60公里内的所有城市,村庄亦或者村民,无一幸免,就连周围的树林也都被他们砍光殆尽,所以说德国士兵无论如何,是抢不到苏联人的衣服的,甚至连烧火取暖都有点困难。况且早在德国士兵攻占苏联城市之前,苏联就提前进行了物资和人员的转移,所以,纵使德国士兵占领了苏联的城市,但依然找不到可用的物资。



当然德国士兵也可以选择抢苏联军队人员的衣服,即从死去的苏联军人身上拿衣服穿。不过苏联西部的经济状况也好不到哪里,西部地区物资匮乏,很多东西都需要从外国进口,就连苏联人自己都面临冬装无法解决的问题,莫斯科战役经行时,市民也都在赶制冬衣,直到后来德国退兵后才勉强完成供应。所以,当时的苏联士兵穿的衣服大多质量更差,不保暖,就算被拿下来给德国士兵供暖其实也没有大的作用。



再者, 其实德国军队其实也有着严格的纪律,即士兵不允许抢劫人民,否则他们将受到军法的制裁,所以德国军人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也不敢擅自对人民进行抢劫,不过就算是抢劫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


小姐姐讲史


没有冻死几十万,按照德国的档案:1941年6月22日战争开始到1942年春,德军后送的冻伤伤员数字为11万。冻死的数字不会比冻伤的多,且夏季和秋季是冻不死人的,这个数字可以粗略参考为1941年9月30日-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战役期间的冻伤情况。

关于莫斯科保卫战,德军也并不是无时无刻都在严寒中作战,德军遭遇的冬装问题也并非全部军队,他们真正遭遇的问题是后勤。整个德军进攻阶段拉的过开的补给线才是根本问题,抢不抢苏联人的衣服并不重要。

甚至苏联方面还记载了截然不同的事:朱可夫去前线视察,发现红军战士们很多都穿着德军的军大衣御寒,为此事他狠狠处罚了军需官。

实际上德军是装备了冬装的,这方面的物资并不是很缺乏,造成前线冻伤冻死一方面因为补给条件恶劣,前线部队得不到冬装补充。一方面是严寒作战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谁告诉你冬装充足就不会冻死人的?

德军总参谋部1941年8月4日就发布了部队冬季工作的文件命令,德军《1941-42年冬季补给命令》列出了足足73项内容,网上流传的什么冬衣、防冻液、坦克润滑油等在10月中就已经拨付到位,只是受限于运输能力,很难在严寒来临前如数送到前线。

稍微参看莫斯科保卫战的时间表就知道,德军是在攻占了基辅和明斯克后才开始威胁莫斯科,战役发动在9月底,德军“中央”集团军进攻到12月初即告罢手,然后由苏军从12月5日一直反攻到1942年的4月20日宣告整个战役结束。

那么问题来了,在此期间,真正严寒的时间只有12月、1月、2月这三个月,这三个月恰恰是苏军大反攻的主要月份。真正坑害德军的其实根本不是严寒,反倒是10月份和11月份的降雨,以及3月份初春解冻造成的泥泞。

德国人是生活在阿尔卑斯山下的民族,他们又不傻,在防寒抗冻方面并不是无意识状态,而且军队换不换冬装并非作战人员管辖,而是后勤部门天然的职责,什么季节预备什么东西根本不用提醒。莫斯科保卫战虽然因为希特勒的命令而极为仓促,却打的是“冬季严寒前将苏联人赶进西伯利亚”的主意,他们真的会搞忘记冬装?

事实是德国人不仅准备了冬装,也相应的做出了不少应急措施,比如标题提到的“为什么不抢苏联人衣服”问题,这方面德军做的比你想象的更干脆,他们将沿途占领区的不少苏联服装厂给接收了,直接强令生产冬季被服、帐篷、车衣。再加上大后方运上来的被服,德军断不至于表现的那么狼狈。

那么德军是怎么沦落到历史上那么悲惨的地步呢?1941年11月的莫斯科气温也就最低零下7度,相比历史温度算是暖和的。然而恰恰是这一年的气候异常,暖空气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导致了10月份的连绵阴雨。这些雨水为德军的行军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卡车被陷住,沉重的物资车辆不得不分散成小份运输,运力一时之间变得非常紧张。德军不得不搜刮了大量苏联的畜力工具,靠骡车、马车来运输给养。

但是骡子和马匹在这种环境中也顶不上大用。雨水将地面化成烂泥潭,深的地方能没到人腰,人和动物在烂泥中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进,体力耗费巨大,沾到身上的泥巴会快速带走人和动物的体温,牲口在这样的环境里大批量的病死,让德军后勤雪上加霜。唯一顶用的东西是苏联农场的拖拉机,但这点东西应付起前线几十万大军根本无济于事。后来逐渐降到0度以下的气温,让这些情况更加雪上加霜。

后勤不足,那么服装当然只能押后了,起码进攻受阻的德军在当年还能烧汽油取暖。但没有食物和弹药真的会死人。德军在12月5日后开始撤退,当时莫斯科气温最低不超过零下20度。随着后防线的步步建立,以及运输线的缩短和天气好转,德军的冬装问题很快就不成问题了。

严寒中最重要的事情其实不是人的御寒,是德军的装备不适应严寒的气候。特别是上面提到过的防冻液和润滑油问题极为突出,这使得德军在最严寒的几个月很难形成自己的装甲优势。许多坦克需要在下面点把火烧上半天才能发动;许多火炮也发生了热胀冷缩问题变得极为危险。还有坦克装甲,极寒下又沾手又脆。莫斯科战役德军可不是因为没衣服穿才打输的。

看,德军俘虏们的冬装并不算太糟,严寒并非主要的问题。他们输在糟糕的补给线上,后勤方面解决问题的速度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无能。


王司徒军武百科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德军士兵在莫斯科冻死几十万,为何不抢苏联人的衣服穿?”

在二战中,苏德战场无疑是伤亡最惨烈的,特别是莫斯科保卫战,那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直到开战前,苏联人才知道德国进攻的准确时间,所以苏联明显是准备不足,这才导致德军可以长驱直入,也令莫斯科危在旦夕。德军出其意料的顺利令希特勒冲昏了头脑,他认为“苏联虽大,但已无路可退”,所以说出“3个月消灭苏联”的狂言。然而,苏联红军顽强的抵抗也打破了德军不败的神话,这也为后来苏联大反攻埋下了伏笔。

德军之所以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我想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条却很重要,那就是德军败给了天时:他们遇到了几十年未遇的严寒。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数十万的德国士兵只穿着单衣作战,致使一批又一批德军被冻死。德军为什么不给士兵配备作战棉衣呢?难道是因为德军物资储备不足?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欧洲大部分已经被德国征服,各国的资源都源源不断地被运到德国,德军不可能缺少作战棉衣让。并且当年拿破仑就因为寒冬而败给了俄国,一向做事严谨的希特勒不可能没有考虑到这点。

既然如此,为什么德军却只能穿单衣作战呢?为什么不发棉衣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德国人压根就没打算穿棉衣作战,更不可能准备棉衣!因为他们打算在冬天来临之前结束战斗。

德军“闪电战”让希特勒信息百增,对德军极度自信。特别是苏德战争一开始,苏联是节节败退、不堪一击,也让希特勒深信3个月根本不是问题。虽然德军也曾遇到一定的阻挠,但这并不妨碍希特勒盲目自信,他压根就没想到战争会一直持续到冬天。当雪花飘落时,天寒地冻的苏联战场让德军傻了眼,德军这才抓紧赶制了二百万套棉衣送到前线。可是由于德军战线太长,而且后勤补给路线还被苏联切断了,所以,作战棉衣根本就送不到德军士兵手中。

也许有人就会说,既然后勤补给的棉衣拿不到,为什么德军不抢苏联百姓的棉衣呢?难道他们都被冻傻了不成?事实上,德军不是不想抢,而是根本没得抢!

面对德军的“闪电战”,也为了防止德军得到被占领地区的物资,苏联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苏联撤退后将被占领地区内的所有居民点炸毁,并且还烧毁村庄,甚至还砍了树林。对德军来说,想抢棉衣都找不到人,就连找柴火取暖都找不到!因此,希特勒的盲目自信,在加上苏联地区的严寒葬送了几十万德军的性命,同时也让数百万的苏联老百姓因此流离失所,的确令人遗憾!


大史官


德军士兵在莫斯科冻死几十万,为何不抢苏联人的衣服穿?


这个问题小编一定要仔细分析一番,要不然又有人开始鼓吹德国人的骑士精神了!

首先要说的是,在德国进攻苏联期间,德国士兵冻得的确是不轻,用现在的话说“冻成狗”都不足以形容其惨状。

德军冻死的士兵千万不要怪苏联的天气太冷,因为那里的冬天每年都是零下40多度,一视同仁,怪只怪你们的元首太自信了,原本41年春季实施的巴巴罗萨行动被他推迟到了6月,而且他还相信德军能在冬季来临之前解决苏联问题,所以压根就没有做好在苏联过冬的准备。

这一点斯大林可以证明,虽然两国签订了臭名昭著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斯大林不放心,通过情报机关一直在监控德国的后勤生产数据,他就发现在40年和41年之间,德国的冬季作战物资采购的数据没有发生异常变化,比如军大衣所需的皮毛,采购绵羊的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棉衣、防冻剂也都与往年变化不大。

冻伤发生最严重的时候应该是1941年9月到1942年2月,这也正是莫斯科战役的关键时期,为了能够迅速拿下莫斯科,德军后勤部队集中精力向先前运送弹药和装备,冬衣压根就排不上名单,因此,当冬季来临,身穿单衣的德军在茫茫荒野里和御寒措施优良的德军厮杀,损失惨重,希特勒这才慌了神,生产是来不及了,就号召捐赠冬衣,1941年12月20日,戈培尔通过广播号召开展全国性的冬装募捐运动,到了次年1月,就募捐了670件衣物,仅在波兰就募捐了16654件毛皮大衣,18000件毛皮夹克,8300条围巾,74446件毛衣领。

德军很快发现,这些募捐来的东西根本没毛用,因为无法运到前线。当时的苏联除了几天主干道外,其他的都没有硬化,在雨雪天,基本都是泥泞,除了履带车,其他的基本进不去,而德军大多是轮式和半履带车,而且,德军还没有美军那样的大型空中投送飞机,同时德国人还发现,他们的火车水管是在机头外面,根本不抗冻,所以这些御寒物资,全部堆在华沙和明斯克的仓库里,而德军冻死冻伤情况非常严重,莫斯科撤退的时候,第296步兵师损失了1000人,其中351人是被冻死的,第45师冻伤概率达到70%。

问题来了,德军被冻成狗了,为什么就不抢苏联人的衣服呢?难道他们也像岳家军那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难道是骑士精神真的那么伟大?

非也,冻死比被武器打死的痛苦时间更长,痛苦指数更好,德军既不是金刚不坏之身,也不可能希特勒精神附体,所以,德军对苏联的老百姓和俘虏是毫不客气,衣服扒光、房子拆掉烤火,甚至连苏联大妈的毛裤子都被抢来做围脖戴在头上,没有抢到衣服的德军像疯狗似的到处找衣服,很快他们就发现,原来苏联人早有准备。

斯大林实施了严酷的焦土政策。1941年7月3日,斯大林下达了焦土令,不给德国人留下一针一线,他在演讲里说,“当红军部队不得不撤退时,必须运走全部铁路机车车辆,不给敌人留下一部机车、一节车厢,不给敌人留下一公斤粮食、一公升燃料......在沦陷区,要造成使敌人及其所有走狗无法安身的条件,步步追击他们,消灭他们,破话他们的一切活动”。斯大林说到做到,德国士兵进入苏联才发现什么叫做真正的地广人稀,几十公里看不到一个活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为什么不捡尸体上的衣服。其实死者为大的观念国外人也讲究,但是面临生死关头,这就顾不得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死去的人,难得有几个完整的,基本上绝大多数都是“万箭穿心”而死,千疮百孔,破破烂烂的,衣服没有几件完整的,就算是不忌讳,也捡不到几件能穿上的。况且,几百万德军进入苏联,等你赶到的时候,早就被别的部队搜刮一空了。

所以,德国军官只能是画饼充饥,来欺骗底层士兵,最经典的就是设立“抗冻勋章”,全名叫做“东线冬季战役纪念章”,颁发数量非常多,只要印章签发就能得到一枚,而铁十字勋章需要师长签发,气的东线士兵称他为“冻肉勋章”。

获得勋章还要有以下条件,就是在1941年11月5日到1942年4月26日之间:

一是参加过14天战斗(飞行员完成30次出击);二是在战区内完成60天勤务(没有参加实际战斗也可以);三是在上述日期内负伤或冻伤。

所以,在生死面前,德国士兵绝对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绅士,而是毫无人性,这些饿狼就应该受到如下的待遇。


葛大小姐


苏联和德国的战争实在是太惨烈了。

惨烈到二战结束十几年之后,苏联依旧不能公布人口数据,并把人口统计当做自己的国家机密。由于青年人口的大量伤亡,战后苏联出现了大批的三十岁左右的省部级领导人。

也正是靠着苏联人的大量牺牲,德国的闪电战计划破产、被迫拖去入冬季。那个时候的苏联更像一座又一座血肉磨盘,每个城市、每个区域、甚至每一座房屋都要反反复复争夺好多次,哪怕在建筑因战火被损毁之后、德国和苏联还要进行反复的争夺。

图为,德国和苏联的城市战争



没有人想到苏联人如此坚韧、德国人也没有。

要知道当时苏联的总体实力并不强、而德国的攻势也一如继往的凶猛。战争刚刚开始之后,很多苏联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就丢掉了大量国土;很多苏联地区的战士还在苦苦等待援军、却被告知身后的数个城市早就沦陷了。

但是苏联人并没有软弱、更没有准备屈服,甚至原本因为斯大林大清洗、而有些分裂的苏联,也因为德国人的压力重新团结起来。

没有人知道苏联人准备打多久、没有人知道苏联人的决心。我们只能从一个又一个二战后封存的军备库中看出苏联人的意志,直到1960年、苏联还有大量的二战时期的装备可以提供给非洲朋友。

那个时代的苏联,食物不充足、在服装上甚至比不上没有准备度过冬季的德国人,但是每个人都有枪、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子弹。



为了更好地发挥苏联战线长、苏联冬季寒冷的优势,为了更好的抵御德国人,苏联采取了强制性坚壁清野的方式、毁掉所有的村庄,所有的苏联人都卷缩在大城市里、靠着仅有的一点点物资顽强地抵抗着。

所以德国人并没有从已经占领的苏联农村获得任何补给。

而当德国人进入城市之后、又遭到了苏联人拼死地抵抗。其实很多苏联城市都曾被德国人攻破,但是德国人并没有顺利占领城市,德苏展开了激烈地争夺,所以德国人即便进入了苏联城市、也没有时间来搜集物资,即便是搜集好了、也会在下一次苏联人的进攻后被苏联人重新夺走。

所以最前线的德军也很难从城市中得到补给。

此外,因为苏联很多地方是冻土、风又大,所以公路设施不好,极大地限制了德军的运输能力,尤其是进入冬季之后、德国人的补给效率更低。

不过,德国的衣物问题,不久后就被解决了、并没有冻死那么多人。

主要还是苏联战线太长,进入冬季之后、补给难度加大,最关键还是苏联的民族精神、东斯拉夫人就是猛!

不过,那个时候的苏联真的太惨了,虽然在战争中是强国,但战争过后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千疮百孔之后,没有得到太多的喘息空间,就有面临着美英挑起的冷战。

又有谁知道?

至少那个时期、那个战争后的年代。苏联人最想要的,其实仅仅只是和平。

世界可以有冬季、可以有寒冷,但希望不要再有战争、至少不要再有大的战争。


注1:以德国为例子,二战之后苏联并不想分裂德国,只是要求德国统一之后保持中立。但是美国坚决不同意,美国坚持德国统一以后必须加入北约。

然后美苏就谈崩了,美国成立了自己的德国政府,再以后柏林墙就建起来了。

注2: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国先在意大利、土耳其建基地,把苏联纳入自己的射程,然后苏联才在古巴建基地。

这几个例子充分说明,至少在二战后的十几年,苏联想要的真的只是和平。

至于后来,两国对抗的日子久了,什么也说不清了。


垂垂老马


这个问题斯大林同志也想到了,因此他制定的战略是——坚壁清野,留给德国人的基本都是不毛之地。别说德军想掠夺苏联人民了,他们畜生都难见几只。可以说秋天的雨季将德军深陷其中,大为拖延了德国闪击战的时间,而入冬后,德军从人到器械都冻个底掉。更加严峻的是漫长的补给线的德军的战斗难以为继,这也为德军的溃败埋下伏笔。更有专家猜测,苏联科学家利用人工手段增加了降雨量,让冬天提前到来。

在德军兵临莫斯科之前,苏军就已经开始构筑3道防御地带。德军在准备包围莫斯科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补给难题。古德里安曾提到军中的坦克没有得到补给,机械化部队也开始缺乏燃油。苏军则展现出背水一战的姿态,在所有男性都被派遣到前线时,苏联动用了大量的苏联女性参与到修筑反坦克壕沟的工程。

气候环境很快成为制约德军发挥的重要因素,1941年10月,当时下的雪融化后,让整个道路变得非常泥泞,这种现象被俄国成为“大沼泽地”。追求时间的德军不要说冬装了,他们连防冻液和冬季用的润滑油都没有准备好。直接导致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变成不能动弹的困兽。

苏联人们一直生活在高纬度地区,他们也适应了酷寒环境,机械装备包括人员的服装都有很好的准备。主场作战的苏联更适应当时的环境。当德军刚刚摆脱翻浆严重的土路时,酷寒让德军变成了强弩之末。而且当时苏联的政策也不可能给德军留下任何补给和用得上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