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享年81岁,为何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

用户1483710936801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了解宋史的小伙伴,说起赵构,那叫个气不打一出来啊!那感觉他就像被打断脊梁骨的猫,这辈子腰杆子都没硬起来。

这赵构的天赋技能点别的没多点,那俩大长腿的技能都点懵圈了,还变异出一技能——逃跑。就这技能还自带两栖作战的,路上好使,水上他也不赖。

就为这还被大家伙给戴上了一逃跑皇帝的字号,这都没地说理去。

那么从这技能上,咱不难发现赵构这人,还真是被金人给打怕了,既然害怕,所以就把皇位传给了别人,自己个做起了太上皇,纯属鸵鸟心里,不过让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他还真能活,直接就活到了八十一,搁过去就这岁数,皇帝里边都是数得上人物,哎,这事整的!

说了这么多,这话有点空,咱就举几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这赵构的害怕。

害怕

这时间咱掐到1161年,就这时间点上完颜亮将赵构泡制了数年心血的合议给撕成了渣渣,这就提着大兵要南下打赵构。

话说接到消息的赵构心都在滴血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是啥合议啊?”

宋金第二次绍兴合议,为了这合议赵构可以说自废武功,岳飞岳爷爷这就成为了这合议的牺牲品,大家伙都知道岳飞这是铁杆的主战派,而且还是最能打的一个,还有什么韩世忠啦,张俊啦这都提前给退休了,还有一帮子精英级别的大将什么牛皋、邵隆这都被赵构杀掉了。

那么军队里的精英没了,带兵的全是一些没听过的庸才。

就这还不算,还放弃了收复中原两河以及燕云十六州的打算。这差不离就是绍兴合议吧。

就这些换来了赵构认为所谓的和平,自己个就想着搁大华夏地图上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安安心心的生活。

就这小生活,小安心,用那么多的将领的鲜血也就换来了六年的时间。

其实完颜亮撕毁协议南下,就这事在1159年就有小风吹过来了,毕竟这么大的军事行动,没个风吹草动的谁信呀!

但赵构依然想要蒙骗自己个,一直就没有做啥战备,还在心安理得的过自己的小日子。

这事到了完颜亮真的撕了合议,派使者跑到赵构的面前,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大骂赵构无德,没得说这最后一块遮羞布赵构不愿意丢,愣是被人家从手里抢了过来,丢了出去。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为嘛要骂赵构无德呢?”

因为那宋徽宗和宋钦宗死在了五国城,死在了金国人的地盘,金国人的意思是你也好意思在这里做皇帝,所以说他无德。

说道这里咱插一句嘴,这宋徽宗也不是啥好人。

他特别喜欢玩石头,当年就为了他那破石头能拉到京城,那是遇房拆房,遇桥拆桥,漕运的船遇到这破石头这都得让路,大米白面都得卸了,装他那破石头生生的把个大宋给榨干了。

干的最出色的事就是写字写出个瘦金体,堂堂大北宋其实就是在他手上玩塌了,人们还把他叫做青楼天子,这就是个玩出花来的皇帝。后来被金人拉到了五国城,那苦自不必说,这不就死在了五国城了吗?

好了,咱接着说事。

面对使者的责骂,赵构当场就情绪失控了,毕竟这就相当于人家当着你的面正式宣战了。

你还别说后头更加的糟糕,哭着就把使者和文武百官撩地上,自己个就从龙椅上跑了出去。

你就说吧,尴尬不!

擦干了眼泪,赵构这就又打算逃跑,得亏这会那被赵构宠幸的都快炸了天的秦桧已经死了,这俩人要是一搭档,这估计还没开打,这就得跑了。

这会赵构被当时的宰相陈康伯给拽住了,好一顿劝啊,这才把赵构给劝下来。

可陈康伯一走,回头赵构的纸片子可就下来了,意思是咱就等一天,一天之后金国人还要南下,各位大人咱就散了吧!他这就准备搁海上跑了。

得!就这把个宰相大人吓的够呛,直接一把火就把这纸片子给烧了。

“你凭啥烧俺的纸?凭啥?”赵构还有理了

不想跑的大有人在啊,一帮人这顿劝,一个月后就有了好消息,宋军来了一个采石大捷,跟着完颜亮带着的大兵发生了兵变,自己个被按在自己的军营里让人给宰了,这金国人也不提啥南下了,这就撤了。

就这时间,把个赵构吓的够呛,这皇帝他是不想干下去了,这就有了退位的打算,自己个安安心心的当太上皇。

其实当太上皇这事,他那老爹宋徽宗就干过,只不过后来宋军兵败,他这太上皇和皇帝都被抓到了五国城。

那么赵构就想学着宋徽宗这么干。

那么问题来了,赵构为嘛要选择赵匡胤一系的,毕竟赵匡胤死后,就把皇位让给了弟弟赵光义,打这里起北宋的皇位可一直都在赵光义一系的手里边。

估计有小伙伴会说:“因为赵光义的后代这都在于金国一战的时候,被抓到了五国城,死的死抓的抓,就没有后了!”

错,这都多少年过去了,赵光义的后代可不止这几个,南方这块还有不少残留,而且势力庞大。

瞅见没有势力庞大,那么赵构就害怕自己个当了太上皇之后,就失去了权利,这要是把皇位让给赵光义一系的,他要是当了太上皇,基本上就与皇权无缘了。你看不想担责任,还想着权利。

所以他选择了赵匡胤一系的,而且还选择的是赵匡胤一系当中权势不大的。

那么有多小呢?您要知道宋孝宗的父亲开始就是嘉兴的一个县丞,就这职位能有啥势力。

所以依据宋孝宗的家世,宋孝宗就被赵构选为了继承人,毕竟赵构自己就没有儿子不是。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赵构曾经有个儿子,在一次政变中由于惊吓而亡,赵构后来被金军追赶,坐船在海上漂了几个月,因惊吓患上了不举,也就是现在的ED,再说明白一点就是阳痿。自己不能再有孩子了。

由于赵光义一脉的子孙,都在靖康之难中被掠到了黄龙府,在选择接班人时,赵构只能在赵匡胤一脉中寻找。后来即位的宋孝宗,就是赵匡胤的八世孙。这样大宋政权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在当时朝廷具有耳目一新的作用。

野史还有一个记载,赵构做了一个梦,梦中赵匡胤满身都是血,他对赵构说,赵光义耍阴谋害死了我,夺得了政权,你只有把大权传给我的子孙,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赵构就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一脉。赵构活了80多,赵构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ED造成的,有因就有果。认同观点的请加关注互粉交流





鲤波说史关之必关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在中国历史上最善于推卸责任的皇帝,为了接回母亲韦太后杀害抗金名将岳飞找了宰相秦桧作为自己的替罪羊承担千古骂名。56岁赵构就找了宋孝宗为自己承担治国安邦的重任,自己省心省力悠哉悠哉活了81岁。

赵构手握百万大军却对父亲宋徽宗大哥宋钦宗见死不救,眼睁睁看着他们被金朝军队押往冰天雪地的东北。

然后赵构名正言顺地于公元1127年在南京的应天府(现在的河南商丘)即位皇帝。

宋高宗赵构称帝以后,为了防止主战派抗金迎回宋徽宗宋钦宗,立即罢免了主战派的领袖李纲,而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从这看得出来,赵构从一开始就想求和而不想与金朝打仗,以防止主战派迎回二帝。

但金朝又对赵构的南宋政权虎视耽耽,为了避免危险,赵构干脆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扬州,心想,这样可能要安全些。但在赵构即位的第二年(1128年),金朝军队就分别以大将完颜娄室和完颜宗翰为统领,分率两路大军进攻陕西和江南。

完颜宗翰率领的金朝大军一路攻城掠地,攻占了济南,再长驱直入,攻占楚州,破天长军(今安徽天长),很快就打到距离扬州数十里的地方。

公元1129年二月,金军奔袭扬州,赵构狼狈渡江,经镇江府到杭州。

迫于舆论压力,他不得不罢免汪伯彦、黄潜善等人。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兵变,杀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一批宦官,宋高宗逼迫退位,史称苗刘兵变。

文臣吕颐浩、张浚和武将韩世忠、张俊起兵“勤王”,赵构得以“复辟”。他继续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诉自已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对于抗金战争却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

赵构把杭州改称为临安府,只是屁股还没坐热,金军又追过来了,赵构正在一筹莫展时,尚书左仆射吕颐浩建议,干脆跑到海上去,金人从北方来,善于骑马,船上就不行了。于是,赵构就逃到了海上,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随后又逃到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并自明州逃到定海(今浙江省舟山市),漂泊海上,逃到温州(今属浙江省)。

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朝军队撤离江南后,赵构才又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省绍兴市)、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地,后将临安府定为南宋的行在。

绍兴二年(1132年),赵构正式迁都杭州,南宋朝廷初步在东南站稳了脚跟。绍兴十年(1140年),各路宋军在对金战争中节节取胜时,赵构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更担心岳飞取胜迎回宋钦宗,于是下令各路宋军班师, 屈辱求和。

绍兴十一年(1141年),赵构解除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的兵权,向金朝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

不久,赵构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加以杀害,遂同金朝签定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朝称臣纳贡,以换取金朝承认自己在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的统治权。

十一月和议签定后,按金朝规定,秦桧事实上成了终身宰相,宋高宗虽对他日益猜忌,却仍纵容他专权跋扈,对主张抗金的臣僚加以排斥和打击。

在公元1155年秦桧去世后,宋高宗仍委任万俟卨、汤思退等主和派掌政,坚守对金朝和议条款,每年除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外,送给金统治者贺正旦、生辰等的礼物也“以巨万计”。

公元1161年,也就赵构退位的前一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大举伐宋。开战之后,金军势如破竹,仅短短数月时间,南宋在长江以北的领土便全部沦丧于金军之手。

当时的南宋,岳飞被杀,韩世忠张俊已经去世,刘锜已经63岁身体不好,除了曾经诱捕并监斩岳飞的老将杨沂中外,一个能打的将领也没有。

面对金朝大兵压境,赵构先是大哭一场, 哭完之后,赵构对抗金丧失了信心,于是他决定重操旧业,他吩咐宫女太监赶紧收拾细软随他下海跑路。


听说皇帝又要跑,宰相陈康伯当时就惊呆了。他是真的不能理解,做了三十多年皇帝老谋深算的赵构为什么会如此畏敌如虎贪生怕死?

陈康伯立即进宫面圣,他摁住赵构,劝他不要跑。说你要是跑了,那咱大宋就真的没救了。

(陈康伯)闻有劝陛下幸越及闽者,诚用其言,大事去矣。

但是,赵构根本不听。他给陈康伯下了一道谕旨,说再等一天看看情况。如果明天还没收到金军退军的消息,那咱就赶紧跑。

“如更一日虏骑未退,且令放散百官”

陈康伯看到赵构这份谕旨后,心里简直哭笑不得。他直接就烧了赵构的谕旨。

到了第二天,金朝退兵的消息没来,南宋各级衙署也没有遣散的动向,赵构纳闷,就找来陈康伯问情况,到底怎么回事。

陈康伯说,是我烧了你的谕旨,把你的旨意压了下来,别人都不知道。

赵构勃然大怒,大骂陈康伯凭什么敢烧他的谕旨。

骂完后,赵构派人把铁杆亲信太尉杨沂中叫来,让杨沂中负责征集百艘航海大船,保护自己向海上跑路。

杨沂中听到赵构的口谕后,也是哭笑不得。他对赵构说:金兵还远,陛下你现在逃,是不是为时过早了?而且,您是皇帝啊!您要亲自去前线督战才对啊。

听了亲信杨沂中的话,赵构瞬间吓尿,他原本叫杨沂中来,是为了让他协助自己跑路,可是现在杨沂中却让他去前线督战玩命,这让他肠子都悔青了。

之后,赵构和杨沂中、陈康伯开始较劲。赵构想跑,杨、陈二人就拦着他。

再后来,陈康伯见劝不动赵构,就发动满朝文武一起劝。

赵构经不住满朝文武的劝,最后就壮着胆子去了。 赵构到了前线后,由于虞允文指挥得当,宋军取得采石矶大捷,再加上金军内乱,金朝皇帝完颜亮被自己人杀掉。

因而,金朝的这次灭宋之战最终也这就么不了了之了。赵构的皇位也算是保住了。

不过,由于赵构在这整个事件当中被金人吓破了胆子。所以他在事后立即决定退位,把皇位交给皇太子赵眘。

至于退位的原因,赵构虽然没明说,但此前他的行动也能看出原因:如果赵构是皇帝,他就不能随便跑路。满朝文武都希望他君王死社稷,希望他去前线督战。而他最怕的就是去前线。虽然这次他又侥幸赢了金朝,但是下一次呢?谁能保证下次就能赢?但是如果他退位,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到时候皇太子变成皇帝,下次宋金大战就该是新皇帝死社稷了。而他这个太上皇该跑路就跑路,没人能管得着他。

这一点,宋高宗赵构和他父亲宋徽宗赵佶很像。遇事就赶紧脚底抹油跑路,把麻烦丢给儿子。

但皇太子赵眘并不是赵构的亲儿子,也并不是出自宋太宗赵光义一脉,而是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人。岳飞曾经建议立赵眘为皇太子激怒赵构,成为岳飞引来杀身之祸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构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呢? 众所周知,北宋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按照封建时代皇帝的传承规则,也应该是赵匡胤的子孙继承北宋的天下。

可是因为“烛影斧声”,赵匡胤不明不白被弟弟赵光义害死,宋太宗赵光义篡位以后又逼死了赵匡胤的几个儿子,从此,北宋的皇位就在宋太宗赵光义一脉中传递。

事实上赵构还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的,而且他原本是有亲生儿子的。

公元1127年靖康之难时,赵构的正妻邢秉懿本来有身孕了,但在被金朝掳往北方的路上被金军强奸而流产。

只有赵构的妾潘妃因为有孕住在娘家未被金人掳走。潘妃在赵构继位一个多月时,生下了一个男孩赵旉,自然也就被立为了皇太子。

偏偏这皇太子赵旉又先天体弱而多病,三岁时因为一个宫女不小心踢翻了一只鼎就给吓死了,赵构大怒,把宫女与保姆等人全部处死。

雪上加霜的是,金军渡过长江时,赵构正在与美女寻欢作乐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

从此赵构就绝后了,这种情况就只好在其他兄弟的儿子当中,选一个人过继给他做皇储。当然,按道理应该在宋太宗一脉的后代中选择,可是赵构却偏偏选择了宋太祖一脉的后人,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据当时金宋境内都流传有一个传闻,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相貌极类宋太祖赵匡胤,所以民间流言乃是赵匡胤为其弟赵光义谋害他夺其帝位而转世复仇。

南宋使者去金朝看到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画像,大惊,说:“这和我们太祖长得太像了。”

宋高宗生母韦太后也相信了这个传言,劝赵构传位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以解太祖太宗二系世代仇怨,立孝宗为嗣很大程度上是高宗听从韦太后的意见。

其次,赵构选太祖系后人的原因就是在确定自己生不出儿子的前提下,选一个实力弱、背景弱的太祖系小孩作为养子继位,这样确保这个孩子便于控制,背后没有强大的宗族势力,而且会对自己感恩戴德,不会发生“孩子即位后要让自己亲爹被追封为皇帝“的事件,即北宋英宗时代发生过所谓的“濮议”事件。这也是为什么,赵构执意放弃太宗系后人的原因。

赵构在太祖系中选中无权无势的赵伯琮,这样赵伯琮就会对高宗赵构感恩戴德,自然不会追封自己那个从八品文官的亲爹为皇帝,从而保住自己的身后之名。不得不说高宗赵构算的很准,自绍兴三十二年禅位给孝宗后,孝宗对高宗赵构很孝顺,赵构虽然退位仍然是最高统治者。

第三,高宗赵构其实害怕太宗一脉后代登上皇位后会清算他的所做所为。

众所周知,靖康之难时,北宋的二位皇帝徽宗与钦宗,以及这两个皇帝的近支宗室都被掳到了北方。赵构的母亲,徽宗皇帝的妃嫔韦贤妃被掳至北方,并被逼与皇后及其他后宫妃嫔公主一起做妓女受尽了侮辱。

据一些资料介绍,韦贤妃还嫁给了盖天大王完颜宗贤,还生了两个孩子。但赵构为了掩盖这个事实,有意将他母亲的年龄增加了十岁,以此来说明,被掳到北方时,韦贤妃已经是五十岁的妇人了。

赵构当皇帝后,迎回了他的母亲,并封为韦太后。为了掩盖母亲韦太后在金朝做妓女以及生两个孩子的丑事,赵构还杀害了从金朝逃回的亲妹妹柔福帝姬。

第二年,金朝就放出消息说准备将钦宗等全都放回南宋。但赵构害怕他们回来将他母亲的丑事给带回来,更害怕大哥宋钦宗威胁自己的皇位,于是赵构故意置之不理,导致宋钦宗等最终惨死在金朝。

赵构对兄弟姐妹的冷酷无情,自然遭到了宋太宗一脉的怨恨。试想,如果赵构在宋太宗一脉中选择帝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必然会追究他不迎回钦宗等人的罪过。所以,赵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皇位传给非太宗一脉的子孙,太祖一脉的子孙当然就是最好的人选了。

事实证明,赵构这接班人选对了,这宋孝宗赵眘可比宋高宗赵构能干多了。 赵眘上台后,就平反了曾经劝赵构立他为皇太子的岳飞的冤案,重新起用主战派,积极筹备收复中原,政治上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开创了乾淳之治。被后世认为是南宋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

宋孝宗运气也非常好,虽然北伐中原被金朝一代明君金世宗打得惨败,金世宗却没有消灭南宋一统天下的野心,不仅归还占领的南宋领土,还不用南宋称臣,金朝与南宋由君臣关系变成伯侄关系,宋高宗赵构再也用不着狼狈不堪逃跑了,舒舒服服做了25年太上皇,成为中国历史上做太上皇时间最长的皇帝。


厚德载物49847


很多人都知道,赵构在56岁时就提前退位给宋孝宗,却很少有人知道,赵构实际上是被宋孝宗逼迫后退位。虽然赵构本人和大宋官方一再表示,赵构退位,是因为他觉得当皇帝太累,不如当太上皇舒服,加上他和宋孝宗父慈子孝,自然愿意把皇位主动让出来,这样也好让年富力强的宋孝宗来带领大宋人民走向富强生活。

但其实呢?不管赵构和大宋官方如何掩饰,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宋孝宗和赵构之前,也曾发生过一场权力暗战,最后以赵构的失败而告终,而赵构也因此被迫提前退休。只不过因为他们之间的这场权利冲突比较隐晦,而事后宋孝宗对赵构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所以在后世人看来,就觉得赵构是主动让出皇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在赵构执政期间,他对待金国的态度,始终是以主和为主,但问题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主和政策所面临的压力那是空前巨大,因为,对于广大百姓,甚至很多官员来说,所谓的主和,本质就是大汉奸、卖国贼的行为,这样就会让坚持主和的人,在政治上始终处于舆论的被动地位,并且可能还会留下无法抹去的政治污点。

对此,赵构自然不愿意冲在最前面,因为,如果他亲自挑起主和大旗,那赵构本人就需要亲自面对各种舆论的攻击,甚至是主战派所施加的压力,这会让赵构处于非常被动的政治局面中。在这种背景下,赵构就开始重用秦桧,并且装出一副不管事的模样,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告诉天下人,主和那是秦桧的主意,是秦桧实施的,你们要骂要怨,就找秦桧。



这样一来,所以的舆论和压力,就都打在了秦桧身上。对于赵构来说,如果秦桧能够扛得住这些舆论和压力,甚至能够镇住主战派,那他自然就可以作为赵构的代言人,执掌大宋帝国的朝政。

但是,如果秦桧镇压不住主战派,那关键时刻,赵构只需要将秦桧的脑袋交出去,总而言之,千错万错都是秦桧的错,是他背着我搞的主和,我也是受他蒙蔽,所以我今天把他给杀掉,也是给大家一个交代,从今往后,咱们君臣并肩携手一条心,齐力保卫大宋朝。

总的来说,秦桧也算是个比较有能力和手腕的政治人物,当然,更重要的当时主战派中没有一个能够让各派都信服的领衔人物,所以在第一轮的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交锋中,主和派大获全胜,于是秦桧成为大宋执政官,而岳飞被杀、韩世忠和刘光世被下野,张俊投靠秦桧,宋金也达成议和。



后来,随着秦桧去世,主和派也由此失去了领衔人物,虽然赵构还想找出一个像秦桧这样的执政官来做自己的代言人,但却始终没能找到,因为,并不是谁都敢像秦桧那样,甘愿充当赵构的走狗,甘愿被人冠以汉奸卖国贼,也不是谁,都能够承受得住那么大的舆论和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主战派的势力那是越来越大,而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在赵构退位的前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撕毁宋金和谈协议,然后亲率60万大军南下攻宋,一路攻城拔寨、烧杀抢掠,不仅造成数万南宋军民死亡,更是让不计其数的南宋百姓家破人亡。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在民间,绝大部分人心里都对金人充满了仇恨。当然,他们也不再对和谈抱有希望,因为所谓的和谈协议,人家想撕毁就撕毁。

后来,完颜亮的大军被宋军击退,而完颜亮本人也被自己的部下所杀,金军不得不全面撤退,面对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南宋军民都开始齐声要求北伐,总而言之,我们要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我们要让金国尝尝家破人亡的滋味。

但这个时候,赵构却还想继续坚持主和的政策,只不过,此时的他已找不到一个像秦桧这样的人来替他做这件事情,所以他只好自己冲到最前线,亲自挑起主和的大旗,一意孤行的想要再次和金国议和,但这次,赵构就没有当年那么幸运。

因为,这一次主战派不仅占据天时、地理和人和,更重要的是,宋孝宗愿意站出来充当主战派的旗帜,而有了这面旗帜,主战派各大派系开始团结在一起,并迅速对赵构进行反击,最后,所有的舆论和压力,都直面赵构本人,而赵构身后,却没有人敢继续支持他,甚至面对汹涌的民意,主和派都不敢再发声,于是孤身一人的赵构只好退位让贤。


我是赵帅锅


赵构,字德基,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由徽宗的婕妤韦氏所生,出身低微,徽宗宣和三年被立为康王,生由五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五个女儿在靖康之耻中被金兵尽数掳去,仅有的一个儿子赵旉在建炎三年的“苗刘兵变”中惊吓而死。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第一次围困开封府,右军副帅完颜宗望要求松朝派遣一位亲王前去议和,赵构挺身而出,与少宰张邦昌一起进入金兵营帐。

完颜宗望拿出一张二百斤的宝弓戏耍宋朝来使,不料赵构连射三箭,皆中靶心。宗望大出意外,在他印象中,宋朝贵族大多是纨绔子弟,不可能有如此神力之人,质疑这位亲王是冒牌货,要求“退货”。这样,赵构回到了开封,而张邦昌被金军扣留。

靖康二年,金兵再次包围开封,宋钦宗再次派遣赵构前去议和。在赵构经过磁州时,被当地守将宗泽挽留,后来受汪伯彦邀请到了相州。这时,赵构被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赶赴开封救驾,但是赵构在召集了一万多人的队伍之后,围着开封外围转了一圈,躲到了山东东平,静观事态发展。

徽钦二帝被掳后,金兵无意统治河北,拉出了张邦昌,成立伪楚政权。张邦昌自认为自己无法代表宋朝正统,没有合法性,找出了宋哲宗的皇后,元祐太后垂帘听政,同时上书赵构,请他来做皇帝。

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建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他一面派使臣向金国乞和,请求金国宽容自己,一面又让宗泽负责开封防务,自己跑到了扬州。

建炎三年,本是多事之邱。这一年,宗泽病逝,河北、山东防务虚弱,金兵派出轻骑兵,穿过山东,直奔扬州,企图活捉赵构和元祐太后。

此时,赵构正在和宫女寻欢作乐,突然听太监来报,金兵杀过来了,顿时惊吓过度,从此失去生育能力。

金兵的骑兵很快进城,赵构领着儿子一路狂奔,扬州百姓、官员被金兵屠戮无数。

赵构从扬州跑到了杭州,从杭州又跑到了绍兴、镇海、宁波,最后乘船出海跑到了温州,在海上漂泊四十多天。无奈金兵不习海战,加上苏杭军民奋起反抗金兵,金兵只得北撤。

金兵北撤之后,赵构回到绍兴。觉得绍兴不安全,又辗转在苏州、杭州、南京三处轮流居住。一直到绍兴十年,偏安局面形成,赵构才正式定都南京。

在杭州居住期间,卫队长苗傅、刘正彦不满赵构一味逃跑,发动兵变,扣留了赵构,辅佐他儿子赵敷继位,很快,这场兵变被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人扑灭。赵构唯一一个儿子赵敷在这场兵变中受惊吓而死。史称“苗刘兵变”。

赵构南渡之后,宋金的主战场转移到了川陕地区。赵构一方面抽调精兵镇压荆襄地区叛乱,另一方面启用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抗击金兵。,从此抗金形势不断好转。


但是赵构无意收复故土,只想偏安江南。绍兴七年,金熙纵继位,朝廷内部主和派掌权,金熙宗向赵构伸出了橄榄枝。赵构喜出望外,急忙派秦桧前去议和。绍兴九年,宋金签订第一次议和条约:宋向金称臣,宋每年向金国交纳岁币25万两、绢25万匹;金国送还韦太后及徽宗灵柩。

绍兴十年,完颜宗弼等主战派掌权,金国撕毁合约南侵,岳飞、韩世忠奋起反击 相继收复郾城、顺昌、颖昌等地,一举掌握战争主动权。然而,被金兵吓破胆的赵构再次议和,宋金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宋每年向金纳岁币25万两 。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岳飞死。

随即,赵构指使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名将岳飞父子及部将张宪。

二次议和换来了二十年的和平,绍兴三十一年,海陵王完颜亮发动灭宋之战 ,宋军先败于两淮,后胜于胶西海战和采石矶大战。金国后方完颜雍发动政变,前方完颜亮被部下杀死在扬州。这样,一场灭宋之战由于金国内乱草草收场。

此时,秦桧已死,钦宗也被金兵战马踢死,没有了权臣害他,也没有人和他抢皇位,金国国力疲惫,主战派重新崛起,形势不断好转,赵构本可以大展拳脚。然而此时的赵构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禅位。


用赵构自己的话说是厌倦了政治生活,希望过几天安稳的生活。实际上,赵构在主战派崛起的形势下,没有勇气和胆量收复江北故土,只想议和偏安,但是,秦桧已死,没有人替他背黑锅,如果自己再提出议和,必然招致朝野反对,背负一世骂名,在时局和内心的煎熬下,他退却了,他禅让给了自己的养子赵眘(shen),去德寿宫,当起了太上皇。

自从自己的儿子赵敷夭折后,赵构一直想恢复生育能力,无奈一直没有成功。在这种情况下,赵构考虑收养皇子,在英宗时期“濮议”事件的影响下,赵构希望这位皇子没有强大的宗室力量支持,便于控制,不至于清算自己,于是赵构抛弃了赵光义一脉,收养了太祖一脉的“伯”子辈后生赵眘和赵璩(qu),最终,选择了比较孝顺的赵眘立为皇太子。


品读春秋001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开国皇帝,作为一位大权在握的封建帝王,晚年却做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择:竟然在执政的黄金时期主动选择退位。公元1162,赵构仅有56岁,他刚从抗金前线返回临安,就已经隐约给大臣透露出他即将退位之事。

但是此时刚刚迁居南方,偏安一隅的南宋内忧外患,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突然退位,很有可能会给新生的南宋朝廷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而且,宋高宗之前,还有宋徽宗仓促禅位的悲剧,大臣们自然都持反对意见。但是,对于明摆在眼前的前车之鉴,还有大臣的建议,赵构完全不予理会。同年5月28日,赵昚被立为皇太子;6月10日,赵构宣布退位,宋孝宗赵昚。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位开国皇帝突然禅位呢?

关于赵构禅位的原因,他曾经在禅位诏书中写得很明白。赵构突然禅位的原因一共有两点,按照他的本意来说:第一,由于他在位36年,早已经年老体弱,早已经到了该退位的年纪;第二,做皇帝要操心的事物太多,他此后只想过一些清闲日子,由这些大臣尽力辅佐新君。

这两个理由在表面上看似乎都没什么太大问题,然而,结合赵构寿命来讲,他的这两个理由实在是不成立。

首先,赵构是两宋皇帝中最长寿的那一位,他不仅活到81岁,身体也没有过什么大毛病。据史书记载,赵构年近70岁的时候,走路、吃饭甚至不输壮年,一点都没有体现出“年老体弱”这点。

其次,禅位之后的赵构,其实并没有真正放权,在有些“闲事”中,总是要掺和一脚。这就不仅让人疑惑,赵构让位的真正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赵构剧照

第一:坐在皇位上的赵构,已经难以承受皇位之重。在赵构退位的前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覆灭北宋的金朝撕毁合约发兵攻打南宋,赵构为了求和付出了巨大代价。他召回岳飞,处置了一大批抗金名将,岳飞等人甚至诛杀;不仅如此,他专宠秦桧的行为,更导致了群臣激愤。

每次一接到金兵南下的消息,或者是宋朝战局稍有不利,赵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最后,要不是金兵内部发生兵变,赵构早着急跑路了。或许就是因为这件事,赵构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没有皇帝的本事,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禅位,将这个烂摊子扔给下一任皇帝处理。

宋太祖画像

第二:赵构禅位于赵匡胤一脉,更包藏了他的私心。赵构的儿子因为受到惊吓,早在三岁那一年就不幸夭折;赵构本人也因为某些原因而不具备生育能力,迫于无奈之下,他收养了赵匡胤的后裔赵昚作为养子。

但是,按照血缘亲疏来讲,赵构作为宋太宗一脉,皇位继承人应该在太宗后裔中挑选。虽说“靖康之耻”让徽钦二帝和他们的近支宗室被被金人掳去,但是早在1143年,金人就已经有归还二帝、妃子等人之意。

但是,徽钦二帝如果真的被送回,也意味着宋高宗地位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赵构为了保住皇位,一直对于此事置之不理,岳飞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其中未尝没有他一直试图“迎回徽钦二帝”的原因。赵构的这种行为,自然也让宋太宗的旁支后裔及其不满。

宋高宗赵构

如若这个时候,他再从太宗后裔中选出皇位继承人,无疑是自绝后路。因此,赵构舍近求远,出人意料地立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为皇帝。事实也证明了赵构这一选择的明智之处。

一方面,数百年没有机会掌权的赵匡胤后裔在朝廷中几乎已毫无势力可言,被选为皇位继承人、继承皇位之后,新的皇帝只能依靠赵构。另一方面,本属于他们的帝位被宋太宗一系夺取之后,太祖一系的宗室子弟,自然对太宗一系无丝毫亲近之处,更不可能让位,这进一步有利于赵构的分化拉拢。

更何况,宋太宗夺取皇位,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顺,斧声烛影,更是成为千古谜团,赵构在此时将皇位还给宋太祖一系,不但法理上无任何问题,也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民心,自然也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微信和地位,何乐而不为?


鸢飞九天2018


56岁,正是享受皇权的壮年之时,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就舍得放下权利,退居为太上皇呢?原来他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可以说,他能活81岁,和他的这小算盘是分不开的。

赵构,是在北宋灭亡,北宋的前两位皇帝徽宗与钦宗被掳到金国后登上皇位的。此时的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赵构从登上皇位那天起,就失去了和金人战斗的勇气,只想议和,守住他这点既得利益。所以,他纵容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主战派代表岳飞。

(宋高宗赵构)

面对金人对南宋的多次掳掠,贪生怕死的高宗赵构动辄逃跑,就是一个典型的逃跑皇帝。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他逃跑的经历。

赵构于公元1127年在南京的应天府(现在的河南商丘)即位为皇帝的。甫一上台,他就罢免了主战派的领袖李纲,而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等人。从这看得出来,赵构从一开始就想求和而害怕打仗。

可是,金人又对他的政权虎视耽耽,为了避免危险,赵构干脆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扬州,心想,这样可能要安全些。没曾想,他即位的第二年(公元1128年),金国军队就分别以大将娄室和完颜宗翰为统领,分率两路大军进攻陕西和南下。

完颜宗翰率领的大军一路攻城掠地,攻占了济南,再长驱直入,占楚州,破天长军(今安徽天长),很快就打到距离扬州数十里的地方。

听说金兵到来的消息,赵构皇帝吓得立马开跑,渡过长江,跑到镇江府。还没好好的喘口气,身边的大臣王渊又告诉他说,这镇江怕是守不住的,建议跑到杭州去。于是,赵构又急忙开逃到杭州。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的五月,赵构来到了建康府(原为江宁,此改称为建康府)。没呆几天,金国又动员了大量兵力进攻南宋。赵构又跑到杭州,这次把杭州改称为临安府,只是屁股还没坐热,金军又追过来了,只好又跑。

这次,连赵构自己都不知道要跑那里去了。

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

想守住又没有可用将领,想要跑却找不到跑那里去了。赵构正在一筹莫展时,尚书左仆射吕颐浩建议,干脆我们跑到海上去,金人从北方来,善于骑马,船上就不行了。于是,赵构就逃到了海上,到明州(今浙江宁波)。

没曾想,金国人居然组织了一只水军来追击,幸运的是,赵构命大,一次次的逃了过来。

虽然,一次次的有惊无险,但也让赵构认识到,皇帝这个头衔,目标太大了,搞得不好,小命就没了。干脆把皇位交出去,当个太上皇,目标小些,逃起命来也方便多了。

于是,就是“老且病”的理由,把皇位传给了太子赵眘,也就是宋孝宗。

要说,这宋孝宗赵眘可比赵构能干多了。

赵眘上台后,就平反了岳飞的冤案,重新起用主战派,积极筹备收复中原,政治上整顿吏治,发展经治,成就了南宋的第一个治世:乾淳之治。被后世认为是南宁时期最具有作为的皇帝。

(宋孝宗赵眘)

看来,这赵构当皇帝不咋地,但选的接班人还不错。他当上太上皇后,基本上就没有再到处逃亡了。

下面,我们就要说到第二个问题,赵眘并不是赵构的亲儿子,也并不是出自宋太宗一脉,而是宋太祖一脉的后人。赵构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我们都知道,宋朝的江山最初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按照封建时代皇帝的传承规则,也应该是他的子孙继承宋朝的天下。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却继承了帝位,从此,大宋的皇位就在宋太宗一脉中传递。

其实,赵构还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的,而且他原本是有亲生儿子的。当初靖康之难时,赵构的正妻本来有身孕了,但在被金人掳往北方的路上流产。只有他的妾潘氏因为没有名份,有孕住在娘家未被金人掳走。潘氏在赵构继位一个多月时,生下了一个男孩赵旉,这个男孩自然也就被立为了太子。

在这个小孩三岁时,苗傅与刘正彦以兵变逼赵构退位,将帝位传与太子。这次叛乱后被平定,但赵构却被吓得无法人道,而丧失了生育能力。偏偏这太子赵旉又先天体弱而多病,因为一个宫女不小心踢翻了一只鼎就给吓死了。

这下,赵构就没有后代了,这种情况就只好在其他兄弟的子女中当中,选一个人过继给他做皇储。当然,按道理应该在宋太宗一脉的兄弟中选择,可是赵构却偏偏选择了宋太祖一脉的后人,这是为什么呢?

  • 原因之一,因为皇太后的一个梦。

当时,差不多已六十岁的皇太后孟氏,突然做了一个怪异的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投梦说,现在大宋王朝如此艰难,只有把皇位再传给我的子孙,方能有一线转机。

梦醒后,孟氏就将这个梦告诉高宗赵构。赵构也知道自己难以再有儿子了,于是就同意在宋太祖一脉找继承人。当然理由也很冠冕当皇:

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宋史·孝宗纪》)

于是,就在太祖一脉,比赵构低一辈的人里面找,最终就找到了宋孝宗赵眘。当初,宋太宗取得帝位,本就为一些士大夫认为不名正言顺,现在高宗将皇位归还给太祖一脉也得了一大美名。

说起来,这太祖一脉丢了皇位也是太后的原因(感兴趣的可以阅读我的微头条中相关文字),现在,又得回皇位,也是太后起了作用啊。

  • 原因之二,高宗赵构其实害怕太宗一脉子孙登上皇位后会清算他的所做所为。

我们知道,靖康之难时,北宋的二位皇帝徽宗与钦宗,以及这两个皇帝的近支宗室都被掳到了北方。赵构的母亲,徽宗皇帝的妃嫔韦氏被掳至北方,并被逼与皇后及其他后宫妃嫔一起受尽了侮辱。

据一些资料介绍,韦氏还嫁给了盖天大王完颜赛里,还生了孩子。但赵构为了掩盖这个事实,有意将他母亲的年龄增加了十岁,以此来说明,被掳到北方时,韦氏已经是五十岁的妇人了。赵构当皇帝后,迎回了他的母亲,并封为韦太后。第二年,金国就放出消息说准备将钦宗等全都放回宋地。但赵构害怕他们回来将他母亲的丑事给带回来,于是故意没有做出回应。导致钦宗等最终惨死在金国。

(完颜赛里)

这种做法,自然遭到了宋太宗一脉的怨恨。试想,如果赵构在宋太宗一脉中选择帝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必然会追究他不迎回钦宗等人的罪过。所以,赵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皇位传给非太宗一脉的子孙,太祖一脉的子孙当然就是最好的人选了。

说到这里,我们又要回到赵构为什么要早早的就把位置让出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祖一脉的后人权势已较之太宗一脉后人弱。等到他死后,赵眘再继位的话,赵构担心赵眘hold不住,干脆扶上马再送一程,自己也落得轻闲。


挚守静笃


答:瞧这问题问的,“赵构享年81岁,为何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其神韵真有几分类相似抗日神剧里那句著名的台词:“同志们,八年抗战就要开始了!”

赵构是在56岁时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了,关键是,他也不知道他能活到81岁呀?

话说回来,赵构自从靖康之祸始,一直颠沛流离于逃亡路上,从汴京到到磁州(今属河北),从磁州到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从大名府到东平府(今属山东),又众东平府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之后是扬州、镇江府、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定海(今浙江舟山)……一度浮国海上,真是屁滚尿流、魂飞魄散,要多丢脸就有多丢脸,要多狼狈就有多狼狈。

虽说后来在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一大批敢打善战的将士的舍命厮杀下,终于稳定了局势,但赵构仍然在绍兴府(今浙江绍兴)、建康府、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游移不定。

老实说,这种风餐露宿、四处奔波的生活,赵构是过够了。

也正因为如此,绍兴十年(1140年),难得金军流露出和谈的意思,他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卖国和谈之路,甚至不惜对精忠报国的岳飞痛下杀手。

从绍兴十一年(1141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赵构算是享受到了富贵安定的二十年时光。

但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赵构美梦惊醒,又想再次逃离临安府。

大英雄虞允文横空出世,于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

赵构惊魂甫定,赶紧遣使再次对金议和。

经过这场惊吓,赵构是感到自己身心俱疲,一颗小心脏再也经受不起任何惊吓了,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赵昚,自称太上皇帝。

赵构这么做,最大的目的就是在下次金军进犯时,自己不再受朝臣羁绊,可以轻身出逃。

另外,他当年杀岳飞,大失军心民意,而自己又不好打自己的脸,经过金海陵王完颜亮这次惊吓,他退下来,可以让赵昚替岳飞平反,重振士气。

再有,尽管赵构自称退位后不再问朝政,其实并不然,他好歹算是南宋的开国皇帝,积威仍在,还是经常敲打和拿捏着赵昚的。

当然,最后补一句,如果赵构不知道他能活到81岁,极有可能不会在56岁这么“年轻”的年纪退位。


覃仕勇说史


宋徽宗,也就是赵构他爹,一共有三十二个儿子。除了长子赵恒,也就是宋钦宗死于1156年,再就是赵构,宋徽宗第九子、康王、南宋高宗死于1187年外,其他三十个儿子,不是早殇,就是不知所终。最大可能是,靖康之耻后,与徽、钦二帝一起,被金朝掳掠到了北方,最终不了了之。

康王赵构是因为与宋钦宗不对付,与张邦昌一起,被派往金营议和,钦宗本想借金兵之手除掉赵构他们,不想被他们将计就计,成功脱逃,反而让他成了漏网之鱼。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赵构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后,以“倦勤”为由,想多修养,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

也就是说,皇帝这个活太累,干着也没啥意思,自己提出退休,想过几天不操心的日子。

之所以传位赵昚,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赵构自己就一个亲生的儿子赵旉,三岁的时候就死了。别无儿子,就收养了赵昚。

第二,赵光义这一支,比较亲近的就是宋徽宗的后裔。但由于靖康之耻,宋徽宗的儿子几乎都被金朝虏获走了,没有子孙留在中原,可供宋高宗选择的机会没有。

第三,既然是养子,或许血缘关系越远越有利吧。毕竟赵构自立为帝,可以说置徽钦二帝于不顾。与徽钦二帝血缘较近的皇族,对于赵构不满的情绪较大。而赵匡胤一支,血缘较远,突然得到了皇位继承,自然是喜出望外,感恩戴德。

至于为何禅让养子,或许是赵构真心不想干了,并不存在阴谋逼位。

第一,南宋建立之后,赵构犹如丧家之犬,被金军赶得四处乱跑,一度被赶到了海上去流浪,没过几天舒心的日子。

秦桧、岳飞那档子事,弄得他心力交瘁,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是咋回事。许多人还认为,如果南宋不与金朝议和,很可能南宋早就被灭掉了。这的确给赵构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里外不是人的处境,的确很难受。

因此,赵构不想干了,想过几天轻松的生活也是可能的。

第二,赵构退位后,说不再干预朝政,其实也没绝对闲着,也说明当时退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

退位后的赵构去灵隐寺冷泉亭喝茶,有个行者对他照顾得不错。赵构看他不像个行者的样子,就询问他的来由。

行者说:“我本是个郡守,得罪了监司,被诬陷贬为庶人。为了生计,只好做了这个贱活。”

赵构就答应在皇帝面前替他说话,恢复他的职位。

过了几天,赵构再去喝茶的时候,发现那个行者还在。回宫后,赵构很不高兴,宴饮时便怒容满面。

宋孝宗赵昚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询问原因。

赵构就说:“我老了,说话也没人听了。行者的事,为何不给办理呢?”

孝宗回复道:“已经跟宰相说过了,宰相了解的情况是,此人贪赃枉法,免他一死,已经是宽大处理了,再复原职实在不行。”

赵构却不管这些,说:“我已经答应人家了,否则让我以后怎么见人啊。”

孝宗无奈,就命宰相恢复了此人的官职。

从这件事来看,赵构说话还是管点用。如果是孝宗逼迫赵构退位的话,还听他在一边瞎絮叨吗?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赵构(1107--1187年)退位时已经五十六岁了,也算是高龄老人了。已经做了三十六年的皇帝,也算是过足了帝王瘾。

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活到八十一岁,如果一直在位,或许没有这么长的寿命。

第三,从吾所好,可以延年益寿。

史料记载,赵构天性非常聪明,知识渊博,记忆力很好,他每天能诵读书籍千余言,博闻强记。

就个人气质而言,赵构算得上是一位艺术家。他精通诗词与音乐,擅长书法、绘画。而且学习书法非常勤奋,初学黄庭坚,再学米芾,后学“二王”,且造诣很深。

不仅勤于书法创作,而且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著有《翰墨志》一卷,被称为南宋书法理论的代表著作。

赵构继承了宋徽宗良好的艺术基因,成为南北宋时期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其绘画、书法、词作,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这就说明,赵构此人非常聪明,而且很会玩,玩得很高雅,不是荒淫无度的帝王。具备能力又有很好的心态,还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这对于他的寿命有很大影响。

从他的寿命也可以看出,赵构退休之后,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是被逼迫退位,整天过着提心吊胆、以泪洗面的生活,又岂能如此长寿?

时不时外出喝个茶,管一点闲事,写写字、绘绘画、作个词,听个曲,悠哉悠哉,这种生活岂能不长寿呢?


豹眼看历史


简单来说,方便跑路。

宋高宗赵构,是历史上有名的逃跑皇帝,两条腿就像上了弹簧一样,还自带船桨,形势紧急还能往海上跑,可以说是古今罕见的海上天子。

话说回来,赵构没有预言术,他也不知道自己能活81岁这么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是因为身体原因退位的。因为他退位的时候才56岁,退位以后还活了25年,而且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身体不好主动退位的皇帝,只有身体不好被逼退位的,可见帝王极权比身体健康更诱惑人。

那又是什么让赵构甘愿放弃帝王身份,主动退位呢?只有他自己的小命了。

从赵构数次望风而逃的经历来看,他非常惜命,为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只为追求“和平”,在放弃北伐、冤杀岳飞、屏退韩世忠、张俊、刘錡等大将、让秦桧专权后,赵构终于过上了一面向金国称臣纳贡,一面剥削百姓满足私欲的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截止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这年秋天,金主完颜亮毫不犹豫地撕毁了绍兴和议,这份用数位大将鲜血、无数民脂民膏换来的屈辱协议,被金人当作废纸。

或许是赵构为了这份和议付出了太多,早在1159年,完颜亮有意南侵的消息就传开了,但他一直不愿意相信,也压根没做战备。

1161年五月,金国使者大摇大摆地抵达临安,告诉赵构一件好事:你哥(宋钦宗赵桓)死了。其实宋钦宗五年前就死了,金人特地来通知只是随口一提,他们的目的是痛骂赵构无德,然后宣示一下有德之君(当然是指完颜亮)将要讨伐无道昏君。

这时候,傻子都知道金国这是要开战了,可再怎么准备也来不及了,很快金国大军便席卷长江以北,一副不灭宋朝不罢休的模样,可把赵构吓坏了。

如此一来,就出现这么一幅奇景,前线宋军在打,后方皇帝想逃,可怜大臣们要一边安排抵御敌军的事务,一边还得好说歹说劝皇帝别跑,每天睁开眼不是怕金军打来就是怕皇帝跑了,差事也是难做。

所幸最后采石大捷,金军内部发生兵变,完颜亮被杀,金国陷入内部混乱,无力再战,南宋的危机解除。

当此之时,赵构想的可不是如何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而是在后怕,觉得这皇帝真难当,想过几天安生日子都不行。

怎么过安生日子呢?赵构琢磨起来,既然卑躬屈膝不行,那干脆退休吧!

不过赵构不傻,他其实是退而不休,虽然他退位后就躲在后宫里享福,但很多事情还要他出面干预,像官员任命这等大事,如果没有赵构的定夺,宋孝宗很难做出决定。这就像后世的乾隆皇帝,表面上是退位了,其实大权还攥在自己手里,这样每天才睡得香。

此外,因为退位后的赵构不是皇帝了,不会再成为敌国靶子,想跑就能跑,这才是他退位的真正原因。很明显,这是跟他老爹宋徽宗学的,只不过宋徽宗顺带被金人掳走了,赵构觉得自己不会这么菜,他逃跑经验比宋徽宗多多了,一定会赶在金人围城之前跑的。

这种设想还真差点让他实现了。

后面宋孝宗发动隆兴北伐失利,金人南侵,赵构害怕金人打过来,一面教训儿子,让其赶紧跟金人议和;一面随时准备跑路:“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

至于传位给赵匡胤一脉,这又是赵构精明至极的体现,他本身只有一个儿子,还早夭了,面临绝嗣的危机。为此赵构收养了两个养子,都是从小养起,打的算盘就是自己有儿子就立自己儿子,没儿子就从两个养子当中选一个当继承人。

而这两个养子都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这不是因为宋太宗赵光义一脉绝后,恰恰是因为这一脉人太多。

赵构因为担心在自己死后养子尊崇生父,自己落得个跟宋仁宗一样没有儿子的下场(仁宗养子英宗尊崇生父,不称养父仁宗为皇考),故意选择世系远的宗室,加大他们尊崇生父的阻力,保证自己的身后地位。

赵构两个养子的生父均是八九品的小官,地位非常低,根本不可能被尊为皇,更别提皇帝了。

赵构收养子收了二十几年,到绍兴三十年(1160年),才将其中之一立为皇子,两年后这位皇子成了皇太子,接着成为皇帝,即宋孝宗。赵构就开开心心地当他的方便跑路太上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