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家亡的晚清,章太炎提出四个道德准则,引人深思

晚清时期列强入侵山河破碎,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个时期。清政府虽开展了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有识之士都将目光转到了国人的思想层面。

章太炎为了“光复中国之种族”,即在1906年所作的《革命道德说》中指出了知耻、重厚、耿介、必信四个道德准则:

昔人以信为民宝虽孔氏之权谲而犹曰无信不立。又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余以为知耻、重厚、耿介三者皆束身自好之谓。而信复周于世用,虽崔符聚劫之徒,所以得人死力者,亦惟有信而已

国破家亡的晚清,章太炎提出四个道德准则,引人深思

章太炎

知耻、重厚和耿介是晚明大儒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的,必信则是章太炎自己加上的。

所谓知耻,就是要知廉耻,要知国耻。正如章太炎在一次演讲中所说的:人能知耻方能立国,遇难而不抵抗即为无耻,国知耻近乎勇,既不知耻即无勇可言云。所谓重厚,就是要严肃庄重,言行朴实淳厚。正如《法言》中所说的: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所谓耿介,就是要坚定立场,不被世俗所左右。在社会变革时期,有太多的投机分子、变色龙藏在队伍中,正如鲁迅笔下盘起辫子又放下辫子的人。所谓必信,指的则是一种群体道德。正所谓:言必信、行必果,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国破家亡的晚清,章太炎提出四个道德准则,引人深思

鲁迅

事实上,章太炎本人就是知耻、重厚、耿介、必信道德准则的践行者。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章太炎就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指出:康有为所谓的“满汉不分,君民同治”,实际上是“屈心忍志以处奴隶之地”,光绪帝只是“未辨菽麦”的“小丑”。清廷震怒,章太炎被捕入狱。民国二年宋教仁被刺后,章太炎果断参加讨袁行动,因而遭到袁世凯禁锢。

国破家亡的晚清,章太炎提出四个道德准则,引人深思

袁世凯

鲁迅即曾这样高度赞扬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