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何许人也,赞!年轻时就很厉害


李兰娟,传染病学专家。1947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7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973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学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她的爱人郑树森也是院士,是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


李兰娟院士何许人也,赞!年轻时就很厉害

大家应该还记得2013年突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吧,患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此时,以李兰娟院士领衔的医疗团队,创立了代表“中国模式”和“中国技术”的新发传染病防控体系和平台,成功防控了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1986年,李兰娟申请到了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青年科研基金,为攻克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的世界性难题,她历经10余年,艰苦攻关,攻克了人工肝治疗中易出血、低血压等难点,创建了一套疗效确切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至78.9%,慢重肝病治愈好转率从15.4%上升至43.4%,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她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取得成功后,她毫无保留地向全国同行传授这项技术,浙医一院先后举办了八期国家级人工肝成果推广学习班,在全国30多个省市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人工肝技术,取得同样好的疗效,使众多的重肝患者重新升起了生命之帆。

微生态学研究

李兰娟教授应用新兴的生命科学——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慢性重型肝炎病人肠道菌群生态变化及其在重型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防治进行系列研究,首次发现了慢性重型肝炎病人存在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表现为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显著减少,肠杆菌科细菌等有害菌显著增加。率先提出了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在慢性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新理论。提出了应用微生态原理治疗重型肝炎的新思路。还首次在我省获得了正常人群肠道菌群值的数据,为微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感染微生态学

李兰娟在肝病微生态和感染微生态领域开展的创新性研究,首次揭示重型肝炎病人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提出B/E值为肠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标,为肠道微生态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深入开展医院内感染和细菌耐药的研究,主编中国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奠定了感染微生态学的基础。

抗击非典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工作中,李兰娟对全省“非典”防治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控制了可能扩大的“非典”疫情,实现了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杜绝了第二代病人,在全国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李兰娟还率攻关小组开展“非典”病毒检测、发病机理及防治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我更多的创新理念运用到行政工作中去,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卫生领域的进展和动态,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和规划。

抗击H7N9禽流感

此时,以李兰娟院士领衔的医疗团队,创立了代表“中国模式”和“中国技术”的新发传染病防控体系和平台,成功防控了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李兰娟院士何许人也,赞!年轻时就很厉害


一位病人写道:“作为一个肝病患者,看到熟悉的病友离去,内心深感恐惧。幸运的是:人工肝技术让我重新拥有了健康,在我吃得香、睡得甜,每天感受生命的美好时,总是难忘李教授的救命之恩。”

李兰娟在浙江卫生事业道路上的探索获得了成效。高强部长2005年在浙江视察时说,我10年以后想做的事情你们已经做了,没想到的事情你们也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