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嫡庶观念真有电视剧演的那么严重吗?

猴格大人


电视剧是人们娱乐消遣的一部分,女性朋友对古装剧的热衷程度不亚于化妆品,有的古装剧的收视率更是高得吓人。

《甄嬛传》就是其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一句“臣妾做不到啊”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宫斗剧也感兴趣的也有不少,毕竟从古至今正室与小三的较量从来都不缺乏观众。而小三的孩子和正室的孩子之间的较量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代女人们之间的斗争就更为精彩了,但古代的小三始终都被全程压制,体现不出她们的受宠之处,总被一个妾室的身份束缚。

现代小三登堂入室的并不在少数,“泸州的二奶遗赠案”(二奶与正室之间的一个财产纠纷案)也被人们津津乐道,就更不必说古代在嫡庶之间形成的经典故事了。

电视剧里面也有描述古人对嫡庶制度的态度,但相比较真正古代人对嫡庶观念的看法而言,其实电视剧都把它美化弱化了。古代的真实情况更加严重。

在古代一妻多妾的社会背景之下,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有一种名为“嫡长子继承制”的模式。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继承制度起源于商末,定于周初,《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里这样记载: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王位的继承必须是正妻所生长子,无论其贤能与否;如妻无子,则不得不立贵妾之子,不管其年龄如何。

在古代小三的地位是极低的,虽然至今都还流传着:“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这样的段子,虽是浑话,地位高下立判。


但古代的妾其实和高等丫鬟的地位差不多,有时甚至连高等丫鬟都不如,毕竟有时候正室母家地位很高的话,妾的实际地位甚至不如妻子身边的高等丫鬟。所以庶子的待遇也不会太好,在西周时期财产和王位都是由嫡长子继承,就没庶子什么事,哪凉快去哪呆着吧。

汉代嫡长子继承制在身份继承领域方面进一步加强,汉代明确规定嫡长子才能继承封爵,否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在财产方面还是有所改进,采取诸子均分的方法。

在此之前其实庶子还是很惨的,明明大家拼的是同样一个爹,但自己什么也没有。既不能继承爵位还没有钱,只能靠自己去打拼(也不乏有比较杰出的庶子)。

而庶出的女子就更悲惨了,她只能下嫁或为妾,门当户对什么的是对嫡女而言的。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在古代能当正室的家庭条件一般都要比妾室的好。所以这就决定了嫁妆的多少,也就意味着婆家的态度也取决于此。

其实由嫡长子继承制度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明朝朱元璋为什么一定要把他的皇位传给长孙朱允炆,而不传给他的儿子朱棣,因为朱允炆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是他的嫡长孙,而朱棣不是他的长子。所以在朱标死后这才传位给嫡长孙朱允炆,而不是给不是嫡长子的朱棣。



日本和朝鲜也是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度,但区别在于,日本上世纪的民法虽然已经改革到位,规定各子女可平均继承父母遗产,但到了21世纪,仍有不少人采取让长子继承父母全部土地的惯例做法。

而朝鲜在古代对嫡庶之分就更严格了,朝鲜庶出的子女是不能叫自己的父亲为父亲的,只能和下人一样叫大人。并且一般婢女生的也只能是婢女,没有人会娶她们。

因此她们一般只能从事歌舞伎这样的职业来养活自己,相比较古代朝鲜而言,中国的嫡庶之分反而要宽容一点。起码我们没有他们残酷,还知道与时俱进地去修改,而不是一味墨守成规。


历来现实


当然。事实上,古代人真实的嫡庶区别,比电视剧中表现得更加严重。比如,电视剧中的有些小妾仗着老爷的宠爱,敢在夫人面前恃宠而骄,这简直是笑话。小妾不管如何受宠,在正妻夫人面前的地位,连夫人面前的当红丫鬟都不如。

这一点,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得比较接近真实。赵姨娘虽然是贾政的心头肉,而且还生了儿子贾环,可是赵姨娘在贾府的地位,还不如那几个当红的丫鬟。而庶子贾环的地位,和嫡子贾宝玉相比更是天壤之别。连一个没什么地位的小丫鬟,都敢戏弄、欺负贾环。

按照儒家的道德观念,古代男子纳妾并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繁育后代——当然,实际为了什么,大家心知肚明。但是,这些后代的地位是不同的。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做嫡子;其他小妾所生的儿子,一律称为庶子。

嫡子和庶子在礼法上的地位差距,最终表现在了实际的利益争夺中。在古代的爵位继承中,只要有嫡子在,庶子是没有任何机会的。老爷死后,他最多分得一点家产,然后分家单过。真正继承老爷爵位府邸,代表这个家族的,只能是嫡子。

庶子的地位低下,小妾的地位更是如此。

我们常说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老爷可以拥有很多女人,但这些女人中,只有一个是需要明媒正娶,八抬大轿抬进正门的。这个女人,叫做妻子。如果老爷的地位很高,这个女人便叫做夫人。当然,如果老爷是王爷,这个女人便是王妃;如果这个老爷是皇帝,那这个女人就是皇后。

说句题外话,现在很多人介绍自己的妻子时,竟然恬不知耻地称呼其为“夫人”。这简直是文盲。准确说,夫人也是个爵位。在古代,只有三种人能够称为夫人:一是皇帝的妃嫔,比如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二是诸侯的正妻;三是某些大臣的正妻,比如某某诰命夫人。

你算哪根葱啊,就自称夫人?

扯远了,回到正题。

娶正妻要门当户对,至少要门第清白。正妻之外,所有的小妾都没这个计较。小妾没有门当户对的,也无须清白。袁世凯九个姨太太,两三个都是失足妇女。但他的妻子,却是正经人家。

小妾也是可以买来的。

小妾的地位有多低呢?

我举个例子。小妾的父母如果来到女婿家看闺女,是要给老爷——也就是自己的女婿,磕头的。

吃饭时,是不可能受到女婿招待,在大厅吃饭的,只能在女儿的房间吃饭。

如果是正妻的父母前来,那么女婿必须大摆宴席,在大厅里招待。

区别就是这么大。

所以很多有骨气的古代女子,宁死也不给人做小妾。为的就是无法忍受这种羞辱。


趣谈国史


说那么多干嘛,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

一代枭雄袁世凯,想把他老妈和他老爹合葬,结果他亲哥(同父异母)给卡住了,打死也不许!袁世凯把家族长辈,官场上的人全都请到了,结果他哥哥是软硬不吃: 在朝廷你是老大,皇帝也听你的。在家里,我就是老大,你说的我就是不同意,你怎么地吧?

最终袁世凯也没能把这事办成!



太上老君的葫芦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俺就想说麻烦您把那吗字给去了,这就得了。电视剧演的算个啥也,现实中只有更严更重的,这叫不提不知道,一提吓一跳。

嫡子和庶子的区分其实从根子上讲,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一个衍化。

在解决问题之前,咱先简单的提一鼻子啥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么说老爷子拼死拼活的打下了老大一片的基业,到了这气都快捯不匀了,这就想把自己个家业留给后代,让儿子,孙子把这份家业发扬光大。

得咧!老爷子也不费那劲了,一家伙就把家业全留给大老婆的大儿子,其他儿子连个搓澡剩下的泥巴都没留一撮。

这就叫嫡长子继承制,当然当爹的心疼其他儿子,给其他儿子留个三瓜两枣的,但相对于庞大的家业,这三瓜两枣跟块鼻屎差不了多少。

所以正妻的大儿子继承家业,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公不公平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说了:“这也太不地道了吧,其他的儿子就不是儿子了吗?这不公平!”

啥叫公平?三大小子,把家业分成三份?十个大小子,就把家业分成十份?这就公平了?

这压根就不是公平不公平的事,古人老早就明白,只有五个手指头攥紧了才是拳头,打出去才具有威慑力。五根手指头散开抡圆了,只能扇耳光,羞辱可以,威慑力还是算了。

西边那国家搁过去有个庞大的帝国罗马帝国,就是因为老爷子心疼俩孩子,一家伙把个庞大的帝国分成了东西俩个罗马,结果呢?没多久这不就完了,所以这么干的都是扯淡中的战斗机——傻帽。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嫡长子继承制压根就是个错的,应该是立贤才对!”

俺就呵呵了,这事咱老祖宗都讨论过,论证了几千年了,他们能不明白吗?立贤是好啊,出来的继承人优秀。

但您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如果真要是立贤,这继承制就真成了养蛊一样了,把兄弟几个弄到一起,他们只会残杀在一起,决出最狠的那一个。贤吗?不一定,但狠却是一定的。

所以您这是在提倡兄弟相残啊!这事那个给人当爹当老祖宗的都不愿意看到。

为嘛是嫡长子继承制呢

说道这里,估计又有人要说了:“拉倒吧,嫡长子继承制,他们就不互相祸祸了,也没见他们有多团结!”

说这话就没见识了。咱一般情况下,正妻是啥?那都是娘家是个同样庞大的家族。

搁过去,咱讲究门当户对,人家娶你姑娘当大老婆,那都是瞅你的家底和人家的家底差不离,这才会有的事,

正妻有娘家人给看着,你这当妾的娘家人下场走一个溜溜。所以正妻生的娃,那是有人罩着的,动一个试试,后果自负。

话说这正妻生的娃他也不止一个,所以父亲就给定了,就年龄最大的那个,为嘛这么干呢?

年龄大的,思想毕竟成熟,摆脱娘家人的控制,所以嫡长子继承制这就既要你罩着,也不让你控制。

所以搁过去嫡长子继承制大行其道,不是没有道理的。您就算是想要下个黑手啥的,那手段就得高明了,这嫡长子能躲过一茬又一茬的攻击长大。多多少少自己不会太蠢,或者身边有着一群高明的人。

说不好听的,立这么一个靶子,吸引火力,避免大规模的为了那些个利益,而发生看不下去的流血事件。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从官方上就在极力维护这事,那么到了民间,这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事。

到了衙门口说事,他都会拿这嫡长子继承制和你掰扯,毕竟这关乎皇帝的正统性。

要不当年朱棣造反成功,非要拉着马皇后当自己个妈,这是有原因的。

所以衙门口他就拿这当条例的使唤。

除非这当老子的在还没死的时候,给你这庶子留点东西,衙门口还保护,但偏开这一茬,您没理。

搁过去,那些个有爵位的官宦世家,这爵位都是留给嫡长子的,至于其他的儿子,洗洗睡吧,压根就没你啥事,长大了有能力自己整一个,没能力的,啃老吧。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那如果嫡长子整个就是个傻子,那咋办啊?”

凉拌呗!还能咋办!又不是没有过,傻子皇帝司马衷走一个,就那个何不食肉糜的货。

其实从这事,咱也能瞅出来嫡长子继承制在咱大华夏地头上的强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这可比电视里严重的多了!妻子是明媒正娶的,在家在外都得尊称一声“夫人”包括自己的老公都一样,所以才有相敬如宾这一说!妾就不一样了,只是一个泄欲和生育的工具罢了!据我了解妾入门不能走正门,就一顶轿子从后门抬进来!妾也分贵妾,偏房,副房,陪房(甄嬛传里的颂芝就属于)通房,外室,侍妾!像通房,侍妾,外室这些人的地位有的都没有夫人和嫡女身边丫鬟的身份高,只不过比普通丫鬟多点工资赏钱而已!虽然妾也分等级的,但是她们每天早晚都要给正妻请安问好,终身不得穿红,而且她们就算见了夫人生的孩子和她们的孩子都要行礼,尊称一声少爷小姐的!她们生的孩子也不能叫她们母亲的!


兰方孤狼


当然有!因为庶出的身份确实是很尴尬。这一点并不只是不同老婆生下不同孩子的区别,而是这个庶母身份有问题。

我们都一定听说过通房丫头这个词,一般来说通房丫头会有两个,一个是男方自己养的,一个是女方陪嫁过来的。这个男方自己养的通房丫头实际上就是个童养媳,大约在男孩10~12岁左右的时候,家里就会给他买一个12~14岁的通房丫头,这个童养媳最早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侍奉男公子起居,但是呢,所谓是干柴遇烈火,这男孩子在12 ~13岁时候恰恰进入了青春期,他们会偷看通房丫头洗澡,伸咸猪手偷摸通房丫头,甚至以主人身份上了通房丫头,这样的话就很可能会怀孕,也很可能因此生下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庶出的(长子)。也就是说,庶出长子实际上就是个私生子。

而女方的陪嫁丫鬟也一样,其最早的目的只是给女方嫁到男方家陪伴解闷的,但是呢,男主的精虫上脑,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上一个,怎么可能放过陪嫁丫鬟。所以陪嫁丫鬟很大程度上就会落入男主虎口,并因此怀孕生子,这生下来的也是庶出子,从原则上看,这种也是属于私生子。

在古代,母凭子贵,通房丫头很陪嫁丫鬟生完孩子以后就会被纳为副妻(比妾还高一级),副妻们的孩子本身就已经是被归入庶出了,那比她们地位还低的妾生子自然也只能归入庶出。


优己


古人的嫡庶观念不是强不强的问题,而是关乎道统。

商朝时嫡庶分得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有个例子:


商朝君主帝乙有三个同父同母的儿子,分别时子启、中衍、受德。但是由于生前两个孩子的时候,母亲还只是一个妾的身份,还不是正妻。但是生小儿子受德的时候,母亲已经被册封为正妻了。

所以虽然是一母所生,但是因为不同时期,母亲以不同身份生的,这三个孩子的身份和命运就截然不同。

最终最小的孩子受德就成为了商纣王帝辛,而子启就成了诸侯国宋国的国君,子启死后,其二弟中衍继承宋国君主的位置。两个大哥只能给最小的弟弟做臣子。

女的嫡出命运可能还能作为政治联姻的手段,作为女主嫁给别人,庶出的只能坐陪嫁,做媵妾。这里也有个例子:


秦国的宣太后,原本就是楚国王室的一个庶出公主,跟着嫡出的公主陪嫁到了秦国,只能做媵妾,所以即便给秦惠文王嬴驷生了3个儿子,也不过就是一个八子。

她的出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成为王后。但是嬴驷的嫡子嬴荡雄心太大,结果玩鼎玩现了,把自己砸死了。在芈八子的同母异父的兄弟魏冉的帮助下,最终让芈八子的儿子嬴稷在皇位争夺战中胜出。

最后芈八子母凭子贵,成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太后——宣太后,牢牢把持可秦国的权柄几十年。

实际上嫡长子继承制度一直到明清,仍然对世俗继承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年朱元璋之所以一意孤行要传位给朱允炆,说白了就是基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考量。所以朱棣这些人由于实际庶出身份,被排除出了朱元璋皇位继承人的考量。


而后来朱棣强行把自己算成马皇后的儿子,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安排一个嫡出身份。

清朝得唯一一个太子胤礽就是典型的嫡长子。他选本也只是皇后赫舍里得第二个儿子,但是真正的嫡长子病死了,由于太小都未序齿,所以胤礽就成了嫡长子。

康熙要废胤礽的时候,之所以皇长子胤禔会利令智昏,要替康熙除去“庆父之忧”。也是跟“嫡长子继承制度”有关。因为胤礽没有嫡子,所以他若被废,就不会往他下一代去顺延,只会往同辈顺延。


但是康熙嫡子只有胤礽一个,所以按照制度,只能往长子顺延。而胤禔虽然庶出,但是他是康熙事实上的长子。

但是自从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被废除后,实际上就不存在嫡庶之别了。

但是长子还是存在的,所以长兄如父,长姐如母,体现的都是对家庭的责任。


炒米视角


可以这么说,其实如今的影视作品对于古时候的嫡庶尊卑观念已经很大程度进行淡化了。历史上真正的嫡庶制度,要比如今通过影视剧所展现的更加严格苛刻。“侧室扶正”“母凭子贵”极其罕见。即便是进入封建王朝后期的明清两朝,嫡庶观也开始逐渐淡化,仍旧比如今影视剧里表现得严重。

古代嫡庶观念究竟多严苛呢?

  • 第一,嫡尊庶卑严格区分,地位与继承权顺序绝不能乱;
  • 第二,嫡可废不可降,庶想扶正难比登天。


古代施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以为了保证家族爵位、财产等顺利继承,以宗法制为根基的嫡长子继承制诞生,而嫡庶制度也伴随产生。简单来说,正妻与正妻的子嗣为嫡,侧室与侧室的子嗣为庶。

在嫡长子继承制中有基本的规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选择继承人要选生母最高贵的,嫡子若在庶子一般就没有机会;而同是嫡子那就选最年长的。总而言之,即便嫡子年幼甚至无能,但只要是嫡子就有绝对优先的继承权。




其实直到唐朝,庶子才拥有了财产继承权,但仍旧不能承袭爵位。而魏晋时代,庶子则完全没有继承权,在家族中被视作奴仆对待,士大夫阶层甚至不会让庶子进入宗族族谱。

商纣王帝辛与其兄长微子启都是同母所生,只是因为其母生微子启的时候是姬妾,成为王后之后才生育帝辛,所以帝辛为嫡,而微子启为庶。

通常影视作品中有一种情景很常见,就是妾室得宠欺压正室,甚至将妾室扶正。然而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相当少见,而且是难比登天。

比如清末的袁世凯,因其母是妾室,死后被其正房所生的兄长拒绝葬入家族坟地,当时的袁世凯已经是直隶总督,仍旧无能为力。

古代所谓“娶妻纳妾”,就是说妻子需要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而妾如同奴婢只需要纳也就是购买而已,两者地位差别可见一斑。同时,正妻可以废黜休弃但不得降为妾,而妾也不能轻易扶正。即便正妻被废或者离世,家主也会另娶一位正妻而不是扶正侧室。很长时间里,士大夫阶层与官吏如果扶正侧室会被惩处。

唐朝对于妻妾地位待遇颠倒还有对应的罪名叫做“妻妾失序”,所谓母凭子贵、侧室扶正是不可能的。明清之后嫡庶观念淡化,但妾室想扶正依旧困难。像是明清藩属的李朝实行“从母法”,子嗣跟随其母阶层,庶子不能参加科举,庶女将来也只能做妾室甚至妓生与奴婢,即便其父亲是贵族也不能更改。

澹奕认为,嫡庶有别严格区分是古代宗法制奉行的必然,只有比想象中更加严格而没有宽松,封建王朝若乱了嫡庶尊卑,那么宗法制就难以为继,所以也就注定了侧室、庶出们的悲哀。


澹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嫡庶观念还是非常强的。

大家可以看看红楼梦,嫡出的儿子贾宝玉和庶出的儿子贾环,地位简直有天壤之别。

贾宝玉基本就是内定的荣国府继承人,即便他行为怪异,不爱读书,性格软弱,留恋女色,不走正道。

相比起来,贾环比较爱学习,也不那么喜欢女人,但仍然没有什么资格继承家业。

其实,中华文化圈的国家都是如此。

朝鲜古代庶出的孩子,甚至不能称自己的贵族父亲叫做爸爸,只能喊“大人”。

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原因有2:

第一,妾的地位低下。

在古代,妾基本是生育工具和泄欲工具,并没有什么地位。

比如红楼梦里面的赵姨娘,为荣国府当家贾政生了2个孩子,不亚于嫡妻王夫人。

然而,赵姨娘的地位很低,连八竿子打不着且辈分很低的王熙凤,也能将她骂的狗血喷头。

这种人生的儿子,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会被比较重视,就是嫡妻没有生育。

如果嫡妻有孩子,那么庶出的孩子就没机会。

第二,妾的关系低下

古代婚姻很多是政治和经济,因为不是自由恋爱。

这种婚姻强调门当户对,通常嫡妻的家庭和丈夫差不多。

两家结合,对双方都有很大帮助。

不过,妾的社会关系就差了。她们说白了很多就是女仆,家庭也都是仆人或者底层市民。

在重视门第的古代,妾和他的儿子因为这些背景,导致被人瞧不起,也失去了继承权。


萨沙


古代人的嫡庶观念真有电视剧演的那么严重吗?

元二陪你读历史,这个问题我来答!

嫡庶差距不过是想当然,现实中没那么糟糕。

喜欢看古装剧的观众们,都很熟悉一个话题:嫡庶之分。元二此前也有拙作讨论嫡妻与妾室的身份区别,可谓“一步之差,天堂地狱”,嫡妻与丈夫地位相当,妾室却如同牛马,可以被随意处置。

那么,嫡妻、妾室所生孩子,也就是嫡子与庶子之间,身份地位、家庭权利,是否也如同他们的母亲一样,天差地别呢?

大多数人认为嫡庶差别很大,但元二却认为:古代宗族制度下,嫡子、庶子之间,差距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尤其是在家产继承上,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子,都有权分得相当的财产,而没有天渊之别。

一、兄弟均分财产是中国传统

兄弟均分财产的观点,古已有之,这起源于宗法制度对子嗣的看重,无论是嫡妻所出、或是妾室所出,在大家长的眼中,都视为传宗接代的珍宝,并无歧视对待,更加不会像对待妾室一样,将庶子随意处置。

一般而言,古代社会,父母尚在世时,是不提倡兄弟分家的,即使父母过世,如果弟弟尚未成家,也不应当分家。

当然,在明清时期,这大家族模式被打破,出现了“儿子娶妇,辄求分异”的情况,这种传统也延续到近现代,如今还有许多农村家庭,在孩子嫁娶之后,便各自组成小家庭单过。

但这种习俗也带来一个问题:赡养父母是谁的责任?

理论上说,所有子女都有赡养父母的责任,不过实际操作起来,就容易出现推脱扯皮,如果还没分家,就基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因此,古代兄弟分家的前提,是要先解决家族责任承担的问题。谁来赡养父母?谁来承担家族职责,比如祭祀祖先、处理家族事务、供养未成年家人等。

基于责任承担的原因,分家之前,往往要先提存一部分田产,作为公田,用于家庭公共事务,比如赡养父母、祭祀祖先、资助贫穷亲友等。

除些之外,剩下的财产,祖屋留给长房,其他财产则通常平均分配,并不会区分嫡子、庶子。

当然,也有些地方会更保障长子的利益,比如福建晋江地区,就提出长子应分双份,即使这长子是养子,也是分双份财产,而其他儿子不分嫡庶,都平均分配财产。

由此可见,在古代宗法制度下,长子在分家时会占据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的前提是承担更多的义务,而并非只有权利、不承担义务。

二、嫡长子拥有话语权,家族地位更高

除了财产分配,在大家族讨生活,更重要的是话语权,也就是家族地位,而体现这种地位的重要方面,就表现在祭祀权利上。

根据古代宗法制度,只有嫡长子有权祭祀祖先亡灵,而其他儿子,无论嫡、庶,都是无权祭祀的。但是,其他儿子死后,他们自己的子孙将为他们重新建立新的祠堂,等于说,分家之后,管你嫡子、庶子,都可以在自己的小家里建立新的宗法制度,享受大家长的权利。

这种祭祀亡灵的传承,也就是中国人最看重的香火。

而且,对于那些没有子嗣的旁支宗族成员,可以附在近亲的祠堂内,享受近亲子孙的香火供奉。

这样看来,嫡长子拥有的祭祀权,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尊崇,彰显出家族长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比其他嫡子、甚至庶子过得更好,拥有更多的财产支配。更多时候,嫡长子是作为家族代言人,能够倾斜性利用家族资源,但如果自己不争气,被旁支赶超的情况也属正常。

毕竟,无论嫡子、庶子,宗法制度下,都是家族子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是庶子有出息,家族也跟着沾光,这样的庶子在家族中的地位,只会比嫡子更显赫。

即使是不够出息的庶子,也能分到自己那份家产,而并非任人欺凌的小可怜,宗法制度下,也不容许嫡子欺凌庶子。

当然,所有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都可能有例外,如果嫡长子借着自己的优势地位,暗中侵吞庶子利益,一时之间,外人也很难发现,但这样的事情若是揭发出来,同样是不被法律、伦理所允许的,强势的庶子,并不会对嫡长子有所畏惧。

所以,电视剧里演绎出的那些庶子遭遇欺凌的事情,往往是因为庶子年幼或性情软弱,而非真实常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