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即位后大肆诛杀异己为什么就不敢动徐辉祖?

猫眼观史


文史频道第98期小舅子徐辉祖

徐辉祖,大明王朝的第二代武将,明朝大将徐达的儿子。

在徐达死后,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魏国公。


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朱棣的小舅子,他们两个属于同龄人,原本是一家人。

在朱允炆登基做了皇帝后,各地藩王尾大不掉,中央政府在他们眼中已经没有权威性。

于是,有大臣建议朱允炆削蕃,再三考虑下他同意了这个政策。

在废除齐王,代王和湘王后,朱允炆开始向燕王朱棣动手。


朱棣不甘心束手待毙,决定举起清君侧大旗,对抗中央政府。

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朱棣成功打败了中央军,进入首都南京。

在城门被攻破以后,朱允炆下落不明,满朝文武都缴械投降。

朱棣成功逆袭,成为大明王朝的第3位皇帝。

本来自己姐夫做皇帝,徐辉祖应该高兴才对,但是他却闭门不出,不承认朱棣这个皇帝。

朱棣知道小舅子徐辉祖和自己作对,心里不是滋味。

他下令把徐辉祖关进大牢,什么时候想清楚了,什么时候放出来。

徐辉祖决定和姐夫朱棣刚到底,就是不服软。

朱棣无奈之下,决定让杀了这个倔强的小舅子。

可是徐辉祖的老子徐达,是开国公爵,朱元璋的把兄弟,不是轻易就杀的。

最后朱棣罢免了徐辉祖的爵位,在家里面壁思过。

可能徐辉祖的心态不好,在家里待了几年抑郁而终。

—End—



冷月钩沉


一,徐辉祖是徐达的儿子,他姐姐徐妙云是朱棣的王妃,朱棣舍不得杀自己的小舅子也在情理之中,反正已经夺得天下了,犯不上跟一个对自己没威胁还沾亲带故的愣头青一般见识。

二,他爹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旧部在靖难之役没少给朱棣出力,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还战死了,不看僧面看佛面,怎么着得给徐达家留个后人。

三,当年朱元璋赏赐徐达免死铁券,“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三死,子免二死,以报尔功。”朱棣靖难,徐辉祖忠于建文帝也算不上是谋逆,朱棣要杀徐辉祖就冲撞了朱元璋遗训,出于这个原因朱棣也就没杀徐辉祖


锦衣亲军镇抚司


不是不敢动,朱棣敢于起兵篡夺皇位,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的?

我认为,朱棣终究是要处置徐辉祖的,只是还没等他动手,徐辉祖就死了而己。其中原因,有这样几点:

第一,徐辉祖与朱棣关系亲密。

徐辉祖是中山王徐达的大儿子,承袭了魏国公的爵位。徐达的大女儿嫁给了朱棣,后来做了皇后,为他生了三个儿子。

徐达曾经多次驻军北平,他的人马与燕王府有特殊的关系。朱棣起兵之前,儿子们从南京潜逃回北平,朱高煦骑的就是舅舅徐辉祖的一匹宝马。另外,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暗中支持朱棣。所有这些都说明,徐家和朱棣是利益共同体。

建文帝时期,徐辉祖为太子太傅,领中军都督府,曾经短暂带兵与朱棣对抗,建文四年夏天,在齐眉山之战中,徐辉祖斩杀燕将李斌。

南京失陷后,徐辉祖把自己关在父亲的祠堂里,摆出一副不合作的姿态。朱棣没有杀他,但夺去魏国公的爵位,把他幽禁在宅中。永乐五年八月,徐辉祖去世。

第二,朱棣的脾气和父亲朱元璋一样,冷酷无情,不会放过自己的敌手。

朱棣登基之后,冷血处决了一大批政治对手。在这方面,他对待文臣和武将的态度有一点差别,就是对文臣更为冷酷,残忍处死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铁铉等人。

相对而言,他对于武将的处置就要柔和一些。比如盛庸、平安、何福等大将,最初都继续在军中任职,但终究要被处置。

比如盛庸在济南曾经击败燕军,后来在南京率兵投降,朱棣登基后盛庸致仕,很快被逼自杀。

何福也在战场上与朱棣较量过,朱棣后来任命他为总兵官,镇守西北,还和他做了儿女亲家。但到了永乐八年,何福还是被逼自缢。

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等于是朱棣的干兄弟。但在靖难之役中,平安忠于朝廷,多次打败燕军,白沟河之战,平安险些打伤朱棣。最终,平安兵败被俘,朱棣最初也没有处死他,让他做了北平都指挥使,后军都督佥事。

此时平安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没有像徐辉祖一样自己老死,到了永乐七年的三月,被逼自缢。

第三,朱棣在某种程度上会顾念亲情,但是,当他完全掌控局面之后,徐辉祖仍然会受到惩罚的。

朱棣夺权之后,有太多重要的事务需要处理,像徐辉祖这样的人物,只要没有公开叫板,朱棣暂时不会对他下手的。

但暂时不动,并不是永远不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看梅殷和李景隆的例子。

梅殷是朱元璋最信赖的驸马,坚决支持建文帝,所以在永乐三年十月就被锦衣卫的将校害死。

李景隆的父亲是李文忠,是朱元璋最亲的外甥。李景隆曾经做过官军的主帅,讨伐燕军。朱棣打到南京时,李景隆开门迎降,所以朱棣最初把他放在武臣第一的位置。

但好景不长,很快李景隆就被夺爵,和弟弟两家人被圈禁在宅中,禁止出入。李景隆绝食而不死,在屈辱中活了二十多年,死在永乐末年。他的亲属更惨,一直被圈禁到明英宗时代。

可见,朱棣根本不讲亲情。如果徐辉祖活得更长久,最好的结局,是比李景隆的处境稍好一些。


于左


“白沟河之战”虽然败了,但接下来的“齐眉山之战”,官军却大获全胜,而且徐辉祖的表现相当亮眼。

这一次战役的指挥官,不再是李景隆那个草包,而是总兵何福。

在今安徽睢水,总兵何福与副总兵平安率军先是赢了一场,朱棣损失了王真、陈文、韩贵等几员大将,徐辉祖率援军赶到后,又在今安徽灵璧西南的齐眉山大败燕军,燕将李斌等被斩首。

图 李景隆(生卒年不详)

据悉,由于徐辉祖作战勇猛,把燕军打怕了,燕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吓得脸色发白。

然而,徐辉祖正欲乘胜扩大战果,朝廷却讹传燕军败了,既然这样,徐辉祖你就没必要呆在前线了,赶快回南京吧,南京也需要良将。

徐辉祖刚率部撤走,得到消息的朱棣就趁机反攻,击败官军两万多护粮兵,官军的粮饷尽落朱棣之手,总兵何福不得不率余部退守灵璧。

徐辉祖奉命撤走后,淮北的官军孤立无援,被燕军围着打,大败。

直到其他官军都败了,徐辉祖也未放弃抵抗,当燕军渡江攻打南京时,他依然率军力战。

图 明南京城

而李景隆那个草包,丧师数十万,他自己又当了逃兵,被召回南京后竟然屁事没有,当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宗人府属官)宋征、御史叶希贤等人纷纷上疏,以李景隆“失律丧师,怀贰心”为由,请求诛杀以谢天下时,建文帝却不予理睬。

李景隆是他最信任的心腹,朱允炆怎么舍得杀他呢?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当燕军渡过长江兵至南京金川门,这个他最信任的心腹,竟然与谷王朱橞一起开门投降!

南京失陷,大势已去,皇上生死不明,文武百官“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前去迎接朱棣,对他俯首称臣,唯独徐辉祖不从,呆在父亲徐达的祠堂里。

燕军把他关进监狱,朱棣亲自来“招降”,徐辉祖却把脸别过一边,看都不看他。

我去,我是你姐夫啊,好歹给个面子吧,之前你一直与我作对,搞得我脑壳比南瓜还大,我不跟算账就不错了,如今你的主子完蛋了,其他人都识时务了,你也该识时务了吧,若从了我,你就是国舅爷,今后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否则,小舅子又怎么样,照样可以杀你!

徐辉祖的心里,却只有忠义二字,什么荣华富贵,过眼烟云而已。

图 靖难之役

毕竟是小舅子,朱棣虽然杀起人来不眨眼,但得顾及他姐的感受,把他交给法官去定罪吧。

法官给他纸笔,你犯了什么罪行,自己写下来吧,徐辉祖写了,写的却是他爹是开国功臣,当初太祖赐有免死铁券,上面写得明明白白,“子孙免死”。

言外之意是,朱棣你敢杀我吗?杀了我,就是违背太祖的遗愿,就是大逆不道!

不知是不是他这“供词”起了作用,朱棣真的没杀他,只是削了他的爵位,革了他的俸禄,把他禁锢在家里。

永乐五年,徐辉祖去世,年仅四十岁,也不知是不是饿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