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拥有很多名将,明朝为何还会灭亡?

严文吉


引言:

崇祯皇帝的大明末年,一直以来都是许多读者所津津乐道的一段时期,同时,也是大多数人的一段心结。因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硬气”的一个王朝,在其统治末端同样不乏当世名将,最终却还是逃不过覆灭的悲局。

正如大多数学者所言,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乃末代之主,在他统治的最后十余年间,一直致力于如何恢复祖宗基业,可谓呕心沥血。然而最终的结局我们想必都知道,他于煤山脚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为大明保留下最后的尊严:

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那么,正是一位如此殚精竭虑的皇帝,为何最后没有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明呢?我们不妨以史料为依据,重看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一,覆灭的根源:明末疲惫不堪的经济

在任何封建朝代,经济都是维系一个政权的根源所在。百姓有了经济,他们方能安居乐业,不动异心。士兵有了经济,他们才能安心戍守边疆。官僚阶层也需要经济作为他们坚守岗位的基础。所以说,经济,是这个政权能否有效运转的命脉所在。

崇祯皇帝在接手大明之初,就军事局势来看,还算是比较稳定:

  1. 比如关外的满人八旗军队被阻拦在关宁防线以外;

  2. 辽东的明军,朝鲜的李氏王朝和蒙古林丹汗所部,从三个方向压缩着八旗军的生存空间。

  3. 虽然这三方势力在和八旗军交战的过程中时有输赢,但从整体局势来看,八旗军在这一阶段并没有改变三线作战的处境。前线战况虽然焦灼,却也相对稳定。

除此之外,大明的两京十三省实际上还处于中央的管控之下,尽管时有地方流民起义,但这些都在朝廷的可控范围之下。也就是说,从表面上来看,大明距离灭亡,似乎还是为时过早。

然而,这只是表面。我们不妨抛开假象,来看看大明末年的经济状况。

从万历四十六年大明与关外满人开战以来,明廷就开始从全国征收“辽饷”200万两,用来补给辽东边军。之后的两年,即万历最后两年,总共又从地方加征了900多万两。到了崇祯三年,朝廷则又加征了白银660万两,用在了战事频频的辽东前线。

更为致命的是,这些巨额白银的征收,是建立在地方灾害频发的基础之上。比如从万历四十七年起,京畿各省接连陷入自然灾害的侵扰之中。仅看崇祯一朝,自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的十余年间,诸如旱灾、洪涝、地震及蝗灾不止,频繁重创着北方诸省的经济。

而作为中原贵地:河南,它的疫情更为严重,整个崇祯一朝,肆虐中原大地的蝗旱灾害几乎没有中断过,致使“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有鹑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泥门担簦而逃者,有骨肉相残食者”。

在更为广阔的的范围之下,诸如山西、山东、两湖两广、宁夏各地皆出现不同程度旱灾,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米价飞涨,朝廷的财政收入减少,不得不加派税赋。在已经征收上千万辽饷的基础上又继续加征,致使税赋沉重,进而导致大批无法承担繁重税赋的平民成为流民。在形成严重的流民现象同时,也使得明朝的税源进一步缩减,形成恶性循环。某种程度上这无异于自毁根基。

现在我们知道,明末接连遭遇的灾情实际上是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崇祯一朝恰逢史上第四次寒冷期的时间段内,此时期降雨量大幅减少,平均干旱指数居500年首位。在天灾与战乱的双重影响下,崇祯年间明朝的经济状况显然疲惫不堪。

时至今日,当人们聊起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时,会认为崇祯裁撤驿站,使得一名驿卒失业,为生计所迫,他不得已投入到起义的浪潮之中,而这名驿卒便是李自成。

然而实际上就崇祯一朝百姓的生存状况来看,即使没有李自成这名驿卒,也会有王自成,赵自成的出现。崇祯朝的农民起义就像一桶火药,差的只是一根导火索罢了。

对于这桶火药,假使崇祯能够预料得到,但他也没有无弥补财政空缺和消灭天灾的超能力。

废弛的兵备:大明成为名副其实的“纸老虎”

大明经济凋敝已成必然,加上天灾的爆发,致使全国上下掀起了数起农民起义。面对这种局面,此时的崇祯皇帝唯一能够依靠的便只有手中的“百万强军”。

然而所谓的百万强军,并不强。到了明末,随着明廷各方面的腐朽破败,这支军队实际上成为了敌军眼里名副其实的“纸老虎”。

比如自明中期以来,根据全国各地卫所上报的定额,兵员在账面上本该为314万人,然而经过实际校核却仅有845000人的实额,兵员缺额比例超过70%。

军户锐减、兵员缩水并不是卫所制面临的最大危机,更为致命的是随着明朝后期土地兼并问题的日渐加深,大量军户丧失耕地,进而纷纷选择逃亡,最终成为一股流民势力,更有甚者,不惜落草为寇。而仅有的军户则成为卫所军官的家丁,帮助军官耕种土地,所得的收益却与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无关。

面对这样的结果便,明朝政府首先想到的便是再次加征军费以招募新兵。到了崇祯一朝,关内的农民起义频频爆发,关外的满人八旗又是虎视眈眈,在双线开战的压力之下,朝廷的军费开支更是显得尤为紧张,难以为继。

除了兵员的流失,明军的后勤系统也是问题频现:

  1. 明朝建制以来,在军事方面吸取了之前历代王朝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所以在军制队的建设方面非常重视分权制衡之术。

  2. 比如地方各省的统军之权分别交给五军都督府把控,又与兵部互相制约;

  3. 日常训练的将领不再负责统兵,统兵之将另选他人,并用文臣巡抚、总督、科道员加以监察;

  4. 大军出征之际,由于各军的归属卫所和所属都督府都不同,在粮草的补给上全由兵源所在卫所提供,导致后勤供应的效率良莠不齐。

很难想象,这样一支兵不识将,后勤混乱的大军,崇祯皇帝该怎样依靠他们对外扫平满人八旗,对内镇压起义。假使年轻的皇帝想要翻盘,他面临的挑战也是接踵而至。

以抵抗后金骑兵最为关键的战马为例,由于北方马场管理混乱,加上地方世家豪强的侵占,原本可供应20万匹军马的北方边镇,到了崇祯年,却连2万匹军马都凑不齐。

而骑兵的大量缺失所酿成的后果也是尤为深远的,一方面导致辽东前线缺乏有生力量抵抗后金的骑兵部队;另一方面,面对关内四处流动作战的闯军,明朝也缺少有力的机动兵力对农民军进行封堵与追剿。

如此低迷的战事,更加使得本就穷困潦倒的明廷捉襟见肘。崇祯皇帝的翻盘之路如此看来可谓是毫无胜算。

南迁?还是议和?面对历史抉择,大明葬送了最后的机遇

前面我们分析了大明在江河日下之际所遭遇的难以扭转的颓势局面,这些局面本就注定了崇祯皇帝翻盘之举的失败结果。

然而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充满着无限可能,而问题得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即使把握。所以说,崇祯皇帝虽然面临着上述一系列艰难的挑战,但是他的翻盘之路也并非全无可能。不过令人惋惜的是,面对这些历史机遇,崇祯似乎没有把握住。

(1)崇祯的第一次翻盘机会在崇祯九年。

崇祯九年六月,后金铁骑突进华北平原,并一度推进到了北京城下,所幸边境各部队勤王及时,成功击退了来犯敌军。后金部队撤兵之后,崇祯皇帝开始思考究竟是放下关内的战事,集中兵力抵御外敌,还是抽调边境兵力入关,镇压流民起义?

正在崇祯犹豫不决之际,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向他提出了三个方案:

  • 一是先安内方能攘外;


  • 二则足食方能足兵;

  • 三为保民方能荡寇。

这三个方案如今看来可谓是正中要害。比如在第一条上,杨嗣昌搭建了一张地方各部队联动的防御网,以孙传庭部作为主力军,限制、封锁李自成的行进范围,进而达到将乱军锁死的效果。

为了编织这张大网,杨嗣昌特意向后金方面释放出了议和的态度,以减轻边防压力,为关内腾出更多的兵力。而这一点也得到 了崇祯皇帝的默认。

早在崇祯五年,皇太极便向明朝致以书信,以期求和,崇祯皇帝原本有意斟酌,奈何朝中议论纷起,打退了皇帝的念头。 只不过历史总是在重演。杨嗣昌的议和请求这次依然遭到了朝臣的极力反对,朝中对此的批评之声有如洪雷巨响,而皇帝的态度此刻也变得摇摆不定,议和的进程再度中断。 这一次议和中断带来的影响,在几年后才得以完全体现。

随着关内局势稍显平静,加之后金在边境蠢蠢欲动,崇祯皇帝大手一挥,不顾杨嗣昌的极力反对,将原本执行封锁任务的大军调回边镇防御后金。这是一次致命的误判,因为中原地区的内乱远远没到平息的地步,待中原地区明军兵力空虚,李自成及张献忠所部又卷土重来,甚至拉起了比之前更为浩大的声势。

当明廷急忙又将边军调回关内平乱时,局势已然无法逆转,叛军已成气候,再难剿灭。严格来说,崇祯皇帝一口气错过了两次翻盘的机会,一为杨嗣昌的封锁计划,二为对后金的议和计划。两次关键机会的错过,最终使得大明朝的局面,一步步滑向覆灭的终局。

但平心而论,对后金的议和确属不可为之事。自万历朝萨尔浒之战以来,后金在辽东地区屠杀汉民无数,欠下累累血债。倘使崇祯草草议和,更是对天下民心一次沉重的打击。在这个问题上,崇祯皇帝无论如何选择,总会招来不好的结果。

(2)崇祯最后的翻盘机会:“南迁”商议。

南迁提议的声音起先十分微弱,而后随着北方战局逐渐严峻而随之扩大,到了崇祯十七年二月,已如洪雷之响。崇祯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崇祯皇帝曾在文华殿召开了一次严肃的讨论,论证南迁一事的可能性。毕竟此时南方诸省形势尚称稳定,纵使无力举兵北伐,划江而治的实力尚能保证。记录显示,皇帝此时的态度显得十分焦虑急躁,或许是心中隐隐有了预感,王朝崩溃的日子也许将要到来了。

这是崇祯皇帝最后的翻盘机会。倘若他能顺利抵达南京,便可调动南方各军镇的资源,守卫长江各渡口,之后坐视闯军与清军(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争斗。纵使明朝再不济,至少也能达成南宋时南北对峙的局面。 不过他还是错过了。

致使崇祯皇帝没能下定决心南迁的致因有二:

  • 一则是大量朝臣的坚决反对,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家眷及家业都在北方,一时之间难以割舍;

  • 二则是崇祯皇帝自身对局势的错误判断,这一失误在杨嗣昌时期已然展现过,即是对目前的战局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前线各部仍有战胜敌兵的希望。

这种幻觉放在如今,便好比残血的英雄总是相信自己可以反杀敌方,孰料最后只是送了一波人头。送人头这个形容实际上毫不夸张,当北方战局彻底无可救药时,朱家王朝在京师的整个皇室血统,最后没有一个得以逃到南京,完完整整地交待在了闯军手里。

这一“团灭”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彻底瓦解了南方各省的凝聚力,南方各个藩王纷纷站出来争夺正统地位,即使在清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他们的内斗也从未终止,最终给了清军以逐个击破的机会,仅仅花费十余年便扫平大明全境,宣告明朝彻底覆亡。 好在这一切崇祯皇帝都看不见了,不然等不到他上吊,就先得被气死过去。

结语:

总而言之,崇祯的这个翻盘梦在不幸的流年和艰难的时局之下被击得粉碎。他留给后世无数的惋惜和遐想,但无论如何,这一切都逃不过“王朝命数”这一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

旧时楼台月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夜,在留下“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后,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上吊自杀于煤山(今景山)。其实崇祯一朝能臣良将比比皆是,为何还是落得个身死国亡的下场,我们先看看崇祯一朝都有哪些猛人,而这些猛人又是怎么个下场。

孙承宗培养了袁崇焕,构建了关宁防线,挡住了清军几十年的进攻,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都拿袁崇焕没有办法,就这么个猛人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督师袁崇焕率领麾下将领祖大寿、吴襄及数千关宁铁骑与皇太极的数万人马展开了北京保卫战,明军,大胜。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押赴西市,行刑。明朝有个怪事,皇帝不信任领军将领,往往会派一个监军,而这些监军偏偏还是个太监。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卢象昇五千人马(几乎弹尽粮绝)前进至钜鹿时遭遇清军主力部队,战斗开始,结果,明军败,卢象昇死。监军太监高起潜,不是一门心思的抵御外敌,而是大挖卢象昇的墙角,先是暗地里调走了卢象昇的部队,而后战场上更是率领大军按兵不动,坐看卢象昇死于清军之手。为什么?只因为高起潜是崇祯皇帝派来的,是皇帝的人。

子午谷一战,孙传庭一战灭掉了闯王高迎祥,潼关南原,崇祯朝猛人孙传庭打的李自成只带了十八个人逃进了商洛山,可就是像孙传庭这样的猛人崇祯皇帝照关不误,结果关了几年又放出来,放出来的孙传庭搞不清当时的状况,在崇祯皇帝的再三催促下,仓皇上阵兵败身亡。总的来说,崇祯有一手好牌,是他自己打烂的。


彭衙古风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亡国之君,他的自缢而死,终结了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然而在崇祯时代明朝尚有许多名将,比如孙承宗、袁崇焕、熊廷弼等。然而为什么空有这么多名将,崇祯仍无法避免走向败亡的绝路呢?浅析如下。


一、崇祯皇帝多疑而寡恩,对下属不信任。

崇祯皇帝的确定想要做一位,能够青史流芳的中兴之主,他也很勤政、节俭。然而他的最大缺陷却是刻薄而寡恩,对下属多生疑忌之心。

许多下属仅仅是因为某些客观条件的不允许,而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就被他处以严刑。虽然乱世当用重典,以达到震慑人心、严明法纪的效果,但是崇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凡触其疑忌则必先行诛戮的轻率作法,还是欠缺考虑的。


他杀袁崇焕的做法,不亚于自毁长城,给了清军以可乘之机。至于其他直接或间接死在他手下的将领就更多了!崇祯皇帝的严苛不仅造成了君臣之间离心离德,而且更迫使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不得不拥兵自重,以求自保。

这一点可以从李自成兵困北京城,崇祯皇帝向天下发出勤王诏书,而应者廖廖便可看出。拥有重兵的左良玉更是阳奉阴违,坐视崇祯败亡而无动于衷。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崇祯手下还有名将,又怎能发挥作用呢?

二、崇祯皇帝的格局太小,不能妥善应对明未那个危局。


崇祯皇帝是在一个特殊时刻上台的!谁也没有料到年纪轻轻的天启皇帝,竟然会在短期执政以后就突然死去了!恐怕连魏忠贤也没有预料到靠山这么快就垮了。

崇祯本不是皇位继承人,所以也就没有受过成为皇帝的培养,他能做皇帝完全是一个意外收获。也因此这位匆忙上位的皇帝,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他的疑心太重,而格局又太小。

更为关键的是崇祯缺乏容人之量,性格刚愎而又刻薄,属于那种既自傲又自卑的双重人格的人。而且执政又急于求成,对于下属不能做到令自己满意,而难以容忍——在他执政期间,内阁首辅竟然象走马灯一样频繁更替,造成了臣子人人自危的结果,致使到后来皇帝本人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治乱世更需要雄主,因为只有具有包容之心并且目光远大,格局开阔的君主,才能凝聚臣民之心。使君臣上下、朝野之间形成一股合力,以便共度时艰。然而就是因为崇祯的个人素质不足,导致了他虽事必躬亲,却只起到了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的反效果!

虽然不能否认,崇祯皇帝的确是想要把帝国治理好。而且在处理某些政务方面,也是有成效的。然而最终还是由于在用人方式方法上的失败,以些在关键时刻的战略选择上的错误,导致了他可悲的结局。


三、明未天灾人祸迸发,明朝财政出现了危机,因而没有充足的军费满足实际需要。

明朝是一个重农而轻商的王朝,农业是这个王朝赖以生存的保障。这就造成了只要是发生水旱虫雹等天灾,就会给明朝那脆弱的经济基础以沉重的打击。

然而崇祯皇帝很不走运,自他上台以后明朝大大小小的天灾接踵而来,不仅比以前发生的次数多,而且规模大、程度深。

天灾之后大批百姓无法生存,急需政府救济。而腐败透明朝政府官员们,却救灾不力。不仅不力,有的地方官甚至还要追索百姓拖欠的税赋。致使大批活不下去的饥民们铤而走险,揭杆而起,造了大明王朝的反。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农民起义军首领,都是借此才获得了大量兵源补充,并能屡仆屡起,不断给大明王朝制造麻烦。而为了镇压这些“乱民”,财政空虚的明庭就不得不加征“剿饷”和“练饷”,以求募集军费。但是这就形成了越是加征税赋,穷民百姓就越是无法存活的现象,于是明庭就陷入了对义军越剿越多的境地之中。

至于关外清军,也早己虎视耽耽,时刻想要入关。因为他们也不愿生活在那苦寒之地啊!所以总想到关內的花花世界转一转,甚至是坐天下、享尊荣。明朝能对付他们的,却只剩下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了。但是养关宁铁骑是很费钱的,可朝庭却在内外交困之机囊无余资了。因此崇祯只能加重了“辽饷”的佂派,以保障吴三桂的军费开支。

然而崇祯时代的大明王朝,早己犹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了,他再也经受不起折腾了!崇祯皇帝竭泽而渔的作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于是整个明朝的内外危机在崇祯皇帝的折腾刺激下,不仅没有减弱或消逝,反倒是越发严重了!正所谓吞脐无及,难以挽救了。

综上:在明末危机重重的情况下,即便是雄主当政,再有名将加持,也须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小心应对,才有可能化解或延缓危机!可只适合做一位承平之主的崇祯皇帝,却被命运推上了一个他根本无力担当的,治乱之君的位置上。而以他的素质,是不足以应对当时那个危机四伏的局面的!这既是崇祯皇帝的悲剧,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剧!最终被李自成推倒了大明,但却又为清朝做了嫁衣裳。


北疆同心


原因有很多方面我归纳总结一下几点

1、崇祯皇帝是一位很有理想的皇帝,但他志大才疏,尽管非常勤政,但不会用人,他啤气很暴燥。他处理国家大事太过草率,像袁崇焕那样的大将,说宰就宰。他还会用人的方面很多,“崇祯一朝50相”,他对国家大臣这样的不信任,自袁崇焕之后,很难再出现文治武功都能超过袁崇焕的名臣。尽管崇祯朝还有史可法,吴三桂,洪承畴,但要超过袁崇焕的还没有。崇祯皇帝做梦都想要像岳飞,关云长,戚继光那样的绝世良将,但千军易得,良将难求啊!

2、国无良臣,奸臣当道。像魏忠贤、高体潜、曹化淳、温体仁、马士英、阮大铖这些大奸臣却占居朝庭津要,把持朝纲,国家哪能不坏。

3、后金兴起,江河日下,后金占据辽沈,军力强大,五次出兵中原,下济南,破徐州都轻而易举,给明朝很大压力。而此时袁崇焕早已被崇祯杀了,剩下的大臣如卢象升,孙承宗都不敌后金,兵败战死。

4、李自成大难不死。李自成带着18骑逃到商洛山中,总想东山再起。他的势力虽然远不及张献忠,但他的危害远远大过张献忠。他带18骑出山,兵占洛阳,打着“均田纳粮”的口号,官军及时调动像左良玉、贺人龙、孙传庭那样的名将都打不过。李自成横成中原,官军无人可敌。

5、吴三桂拥兵自重。吴三桂当时的名气和战功都不能和左良玉、贺人龙等人相提并论。崇祯皇帝封吴为平西伯,原指望吴勤王,吴三桂隔岸观火,并没像袁崇焕那样十万火急的带兵勤王。

6、崇祯皇帝太小气,崇祯年间名将无数。就只有左良玉、吴三桂、唐通、黄得功四个人封了伯爵。他们四个人,是在李自成大军已经兵克太原,大明大势已去的时候,没办法了才封他们四个为伯。想袁崇焕、祖大寿、史可法、秦良玉这样的名将战功赫赫,为何不能封。崇祯开始对袁说:“你平定辽东,我给你封侯。”你想想他要给人封侯有多难。孙传庭活捉闯王高迎祥,居然被他投到牢房里去了。他所做这些,能不让文武大臣寒心吗。

崇祯皇帝最后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其实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他都把责任推给别人了。如果不是崇祯皇帝早寒了文武百官的心,他们也不会见皇帝危难而见死不救

社会原因

1 嘉靖和后来的皇帝碌碌无为,怠工,天启时,出现阉党,魏忠贤统领 并 乱朝纲 导致皇帝 远贤臣 近小人

2 天灾人祸,崇祯年间,连连旱灾.

3 崇祯年间,内忧外患,内:李自成等起义军 外:皇太极的后金

4 国库空虚,崇祯年间,每年的军费是500万两左右,而每年的税收是400万两左右.长期下去必定破产

5 明朝已经276年了只能是 气数已尽天要灭明


一缕清风00


崇祯自作孽,不可活

1. 崇祯没有魄力,明朝末年党争激烈,很多著名将领的死,都源于党争,不看和国家好坏,只看属于哪一党。崇祯要是有魄力,类似朱元璋、朱棣,哪怕重用锦衣卫东厂,杀得人头滚滚,那也要保证自己的绝对话语权,平息党争,可惜他没有这个魄力。哪怕退一步,你干脆点支持一个党,把其他的都排挤了也好,这就不争了,结果他还是不行,玩什么平衡,没那能力,你就不要玩这个水平。


2.崇祯皇帝好面子,什么杀俘不详啊什么的,注意自己在史书的地位,李自成、张献忠多次投降,不杀,最终自食恶果。

3.崇祯皇帝没有担当,作为一个皇帝,最怕就是这个,比如杀袁崇焕。袁崇焕杀毛文龙的事情争议很大,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但作为崇祯,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袁崇焕好歹也不是后来洪承畴这样的汉奸,也回京救驾,袁崇焕已经杀了毛文龙,好歹算是在辽东立威了,你杀袁崇焕似乎辽东的一切是袁崇焕造成的,袁崇焕倒是杀了,结果辽东有改观吗,袁崇焕说白了,就是女真进逼京城承担罪过的替罪羊而已。

4.崇祯皇帝太急功近利,崇祯皇帝太急功近利,做事朝令夕改。只看眼前,比如松锦大战,此时的明朝内忧外患,已经处处危机了。松锦大战之前,崇祯刚刚把国内的起义有所压制,按说此时的明朝应该算是稍微缓过一口气来了,这个时候,更该修养生息,十年生聚,如果能恢复一些元气,再和满清一决胜负。而崇祯,这边国内起义不过稍稍压制,还没有完全平息,国内到处都还是战乱后的局面,结果就又急不可待的挑起松锦大战,想要一举再摆平满洲的问题,而松锦大战又因为国内无法支持,最终强迫速战,导致了最终的败北,洪承畴都最终投降,这一战也几乎将大明最后的家底败光了。


叶飘刀


明朝灭亡,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明武宗朱厚照经常把朝廷之事交给刘瑾这个大宦官来处理,他自己则整天在宫里纵情享乐,还常常出去到处游玩,甚至公开强抢民间美女。

明神宗在位48年,居然有20年不上朝,也没有批阅奏折,导致很多机构都瘫痪了,而且当时的皇室内部也是勾心斗角,纷争不断,大臣们也是结党营私,争夺权力。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的局面了(内有农民起义,外有金兵侵扰),整个国家动荡不安,明熹宗不仅没有好好治理国家,反而不务正业,沉迷木工,一心只想当木匠,把国家大事都交给魏忠贤这个宦官来处理,导致魏忠贤权倾朝野。

明朝中后期的这些政治混乱,导致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不断下降,法纪松散,官员贪赃枉法,大量搜集民脂民膏,皇家成员和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肆无忌惮侵占百姓的田地,让很多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被迫成为流民。



这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所以就算崇祯有很多的有本事的大将,也挽救不了明朝要灭亡这样的事实,一个从根本上开始烂掉的朝廷,是不会长久的。

第二,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

明朝末年,也就是崇祯时期,陕西地区连续多年的天灾,庄稼颗粒无收,农民被迫吃草根、树皮和观音土来充饥,朝廷不仅没有拨粮食来救助百姓,官府之人反而逼迫这些农民交更重的赋税,农民们走投无路,在李自成的带领下起义,反抗明朝的统治。

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打着“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了贫困百姓的拥护,迅速发展到了几十万人,最后攻克了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结束了明朝的统治。

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这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纵然崇祯命令大将与起义军对抗,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



第三,后金日益强大,攻打明朝。

后金日益强大,崛起以后不断侵扰明朝的疆土,特别是崇祯时期,不断攻打明朝,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使明朝局势更加严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朝从中期开始,国力就开始一点点衰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到崇祯时期,内忧外患更加严重,所以就算崇祯有很多名将,最后李自成还是带领农民起义军推到了明朝的统治。


旧故里青栀如初


简单分析下,原因如下:

1.王朝宿命。

中国封建王朝一直都没有打破300年的宿命。300年就是个坎,就像一个人一样快到这个阶段时王朝已经处于暮年阶段,自身机能已经腐朽,至于啥时候死,就看外因了。所以明朝一定会亡

2.崇祯上位后直接干掉魏忠贤,加速了明朝灭亡。

为啥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1)魏忠贤之死加剧了财政危机:

到了后期,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后金叩关,

打仗是非常花钱地,阉党强大的刮钱本事是保证明朝腐而不倒的决定因素。

比如,魏忠贤活着时,浙江一年茶税20万两白银,

魏忠贤死后,浙江一年茶税12两...对的,就是从二十万减免到12两,国家没了税收,还怎么打仗!!

每当皇帝想与内阁商量一下能否增加一些税收项目时,便被一句‘祖宗之法不可更改’为由驳回。

如果阉党不死的话,皇帝还可以求助太监,可魏忠贤一死,朝中的那帮铁骨铮铮的伪君子们是不会帮朝廷做搜刮民脂民膏的小人的。

(2)清流当道,没人给皇帝台阶下

朝廷内部东林党独大,失去了制衡,朝内都是忠臣,连个肯帮他说话的奸臣都没了

当时崇祯所处的境地,内有李自成为首农民起义,外有后金蛮夷叩关,但也不是无路可走的。至少有两种路子可选:

1)招安李自成,对付东北蛮子,自己坐山观虎斗

2)迁都南京,继续死磕.

北方剩下李自成和后金,还是可以继续隔江观火,即使不能收复失地,混个南北朝也行呀

以上两种可能崇祯都没选,其实不是他不想选.但这个事就跟领导吃完饭洗桑拿一样,就算心里一百个愿意,可得有人来劝呀领导还得做出百般推辞,盛情难却,勉为其难状,最后还要批评下劝进者下不为例,到此才能顺利的去洗桑拿嘛。可问题是他把阉党干掉了,就剩下一帮铁骨铮铮了,没人来开这个口,也没人敢开这个口,弄不好就小命不保了。没人劝,自然就没法去洗桑拿了。

到此为止,崇祯没法洗桑拿,就只能困死北京城了,接下来吴三桂带着关宁铁骑进京勤王,都已经杀到半路了,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 ,崇祯只好吊死煤山的歪脖树上了。

再后来就是历史有名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放后金入关,打败李自成,皇太极改名满清一统中原,明朝灭亡。



历史的小卷毛


打仗打的钱,明末党争激烈,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加上崇祯又生性多疑,无人效死,岂有不亡之理。


霜天寒江秋月明


崇祯的时候已经没有堪以大用的官员了,因为魏忠贤权倾朝野时把不依附于他的官员都杀了,崇祯登基后又杀了魏忠贤所有党羽,明朝还能剩点什么有能力官员?


静静地看书赏画


崇祯是个非常勤政的皇帝,但是不会用人,特别是将帅,对东林党集团等腐朽集团处理不到位,造成无数百姓和大明将士死于非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