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是合格的皇帝嗎?為什麼歷史上對其爭議不斷?

南渡唐後人


明朝繼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之後,出現了一個明朝的治世局面,那便是“仁宣之治”也就是朱高熾和朱瞻基的時代,這個時代堪比唐朝的貞觀之治。只是,仁、宣二宗較之明初的三位皇帝“知名度”不是很高,才顯得有些“默默無聞”。

然而,朱瞻基去世之後,年幼的英宗即位,自此明朝政治便一蹶不振。可以說明英宗時代是明朝由盛而衰的一個轉折點。而這與明英宗的昏庸是不無關係的。明英宗朱祁鎮是歷史上少有的身世特殊的皇帝,而明英宗之所以昏庸,與他的具體經歷息息相關,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明英宗的身世可疑,有可能並非皇室血統。

明英宗朱祁鎮是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位皇后的兒子,也就是《大明風華》中孫皇后的兒子,是宣宗親立的太子,並最終繼承了皇位。當然,劇中在人物的定位上是與歷史不太相符的。但有一點值得注意,那便是朱祁鎮並非朱瞻基的親生兒子。這聽起來很“雷人”,但卻是真實的歷史。

討論朱祁鎮的身世,這要從孫皇后此人說起。孫皇后原是宣宗的貴妃,因其人長得美麗,深受宣宗的喜愛。當時,宣宗第一任皇后胡善祥一直沒有子嗣,孫貴妃雖然覬覦後宮之主的位置,卻同樣沒有為宣宗生下皇子。為了奪取皇后之位,孫貴妃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冒險——從宮人那抱養了一個男嬰,充作宣宗的兒子。

此事在《明史》中有著明確的記載:

“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

雖然史書中沒有詳細記載這樁謎案的細節,但結果卻是很明顯的:孫貴妃藉此穩固了自己的位子,並使得宣宗廢掉了胡皇后,立孫貴妃為皇后。而這個抱養的孩子便是後來的英宗。

從這一點來講,英宗肯定不是孫皇后親生,是否與宣宗有直系血緣關係,也是個值得懷疑的問題。因此,有人提出英宗本身便不具有皇家血統,而是孫皇后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處心積慮,抱養而來的孩子。

二、英宗幼年為宦官所惑,成長環境也不利於其日後成為一代明君。

宣宗朱瞻基去世的時候,英宗當時只有九歲。按照明朝的做法,需要由明朝的內閣大臣輔政。但當時宮中卻出現了影響英宗一生的重要的反面人物,那便是宦官王振。王振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極差,他對英宗的影響可見一斑。

最初,張太后明確表示宦官只可照顧皇帝起居,不可以干政。但是王振憑藉著自己的花言巧語,哄騙了張太后,並在大臣的鬥爭中互相拉攏,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了英宗的心腹。

我們知道明朝後期最大的特點便是宦官專權,搞得政治一片黑暗,而這個情形,可能要從英宗時期的王振開始了。王振憑藉自己的實力,成功地俘獲了太后和諸大臣的心,並在英宗成長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土木之敗以前,王振達到了專權的程度。

隨著王振勢力的不斷擴大,不僅搞得政治一片黑暗腐敗,而且還與北部的瓦剌暗中勾結,瓦剌部興起之後,與明朝建立了朝貢關係,每年進貢之時,貢使進入內地之後騷擾沿途百姓,不僅如此,王振還收受也先的賄賂,幫助瓦剌冒領賞賜。

此事在《明史記事本末》中有清初的記載:“也先遣使二千人進馬,詐稱三千。”不過,由於是冒領賞賜,明朝沒有給也先相應的賞賜,直接導致了瓦剌對明朝的入侵。

三、好大喜功、盲目自信,在土木堡慘遭俘獲,連皇位也被篡奪。

土木之敗是瓦剌與明朝戰爭中的一次戰役,在這次戰役之中明朝皇帝英宗因親征被俘,這個事件在中國的歷史上也可以稱得上是“一朵奇葩”了。瓦剌向內地進攻之後,大同失守,王振鼓惑英宗親征,當時于謙等人十分反對,但英宗偏信王振,為一展雄風,決定親政,並派他的弟弟朱祁鈺留守京師坐振。

在雙方交戰過程中,王振為了一己之私,希望英宗能夠路過自己的老家,以顯示自己的威嚴,不顧形勢緊急和英宗安危,將他帶上了錯誤的路線,最終導致在土木堡之時,英宗被俘。

英宗被俘之後,瓦剌便挾持英宗與北京的政權索要條件。當時北京城一片混亂,坐鎮的朱祁鈺看到皇帝被俘,打算南渡,被于謙阻止。最終朱祁鈺在大臣們的擁戴下登基,並將英宗封為太上皇。

當然,這個事件和北宋的靖康之恥很類似,只不過朱祁鈺聽了于謙的忠告,沒有南下。最終在於謙等人的奮戰之下,擊退了瓦剌。雙方講和,並將英宗迎了回來。而可憐的英宗年紀輕輕便只能當太上皇了。

四、英宗復辟之後的愚蠢行為,更使得他徹底與“明君”絕緣。

如果說土木之敗一事,英宗是被迫的,尚難以確定他是昏庸的,那麼之後的事件便可以看出他有多麼昏庸了。

朱祁鈺登基後,雖然英宗被迎了回來,成為了太上皇。但朱祁鈺仍然不放心,為了保障自己的皇位,煞費苦心先是廢了英宗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但朱見濟只當了一年皇太子,便去世了,朱祁鈺只有這一個兒子,朝中大臣奏請復立朱見深,朱祁鈺心中十分鬱悶,一直沒有決定。

最終,在朱祁鈺病危之際。徐有貞和石亨擁護英宗朱祁鎮復辟。如此一來,朱祁鎮順利登上皇位,這一事件被稱作“奪門之變”。英宗復辟之後幹了很多蠢事,下面一一道來:

第一件,恢復王振忠臣的名譽。

眾所周知,英宗之所以丟失皇位主要源於王振,因此在登基之後,本應對王振追責,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英宗確念念不忘王振的忠心。據《明通鑑》記載:“刻香木為振形,招魂以葬,建祠祀之”,追封了王振的官位,而且賜他“旌忠”二字。如此一來,大宦官王振便成為了忠臣。

第二件,誅殺有功之臣于謙。

因徐有貞和石亨等人在復辟之時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英宗十分重用他們,而他們因怨恨于謙。所以英宗登基之後, 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殺了于謙。估計于謙在北京保衛,誓死抵禦瓦剌之時,萬萬不會想到自己的結局竟然是這樣吧。

當然,英宗為了保障自己的皇位,也對擁護他復辟的曹吉祥和石亨等人進行了打擊。曹吉祥和石亨等人憑藉著自己的功勞,擅自干政,並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了黨羽,甚至意圖發動兵變,最終被英宗先後打擊,這便是有名的“曹石之變。”

英宗時期,歷經土木之敗和曹石之變,國力大衰。土木之敗以前,英宗因年幼,為宦官所迷惑而幹了很多蠢事,甚至一度丟失了自己的性命和皇位,而復辟之後,未能吸取教訓,不能識別良善,繼而做出了很多錯誤的決定,的確是昏庸至極。所以英宗稱不上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史海爛柯人


小編個人覺得明英宗朱祁鎮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之所以後世歷史評價對其褒貶不一,爭議不斷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短暫的一生充滿了太多傳奇的色彩。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曾經對明英宗朱祁鎮有過比較中肯的評價,他是一個好人但卻不是一個好皇帝。我個人對這種說法非常認同。



明英宗朱祁鎮一生只活了37歲。這期間他當了7年的太子,先當了14年的皇帝,在敵國做了1年的俘虜,緊接著做了7年幽禁南宮的太上皇,復位成功之後又做了8年的皇帝。

拋開1年的太子生涯和8年的太上皇生涯,明英宗朱祁鎮先後來做了22年皇帝,前14年年號正統,後8年年號天順。


而這兩段皇帝生涯中朱祁鎮都不能被稱之為合格的皇帝。在正統年間,隨著張太皇太后和三楊的先後離世,少年熱血的明英宗朱祁鎮開始寵信宦官王振並對其言聽計從。結果就直接導致了土木堡之變這樣的驚天鉅變。


在土木堡之變中,由於英宗的瞎指揮和貿然進攻導致了數十萬精銳明軍全軍覆沒,隨從的文臣武將也大多枉死。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當大明王朝面臨同北宋王朝一樣的亡國危機之時,于謙站了出來力挽狂瀾,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才化解了由英宗過失導致的這場危機。英宗在石亨和徐有貞等人的擁護下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登上皇位。


而英宗復位成功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殺了曾經挽救自己過失的大功臣于謙。雖然天順年間英宗的統治也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就殺忠臣于謙這件事來講是他皇帝生涯當中怎樣都抹不掉的一個汙點。




總體上來說,英宗可算得上是一個糟糕的皇帝!但是明英宗朱祁鎮卻算得上是一個好人,尤其是其個人魅力簡直達到了讓人不可思議的程度。

無論是對自己身邊的手下,還是對待自己的敵人英宗朱祁鎮都能保持有一顆平等仁愛之心。以至於在英宗被俘瓦剌的一年當中他與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結成了深刻的友誼,在朱祁鎮被迎回國之際伯顏帖木兒率領貼身馬隊含淚送別明朱祁鎮幾十裡。

發生在明英宗朱祁鎮身上另一件值得後世稱道的一件事情是他廢除了嚴重違揹人道主義精神的殉葬制度。即使在他彌留之際仍然為他人著想,其仁愛之心可見一斑!


假如生活當中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一個人存在,那我們肯定會多一個知心的朋友。但是好人成為皇帝對一個國家來說卻未必是一件好的事情,相反很可能會是一場災難!明英宗朱祁鎮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那好生動的詮釋了這個道理。


亙古懷念說史


對於明英宗的爭議其實主要來源於兩點,第一個土木堡之戰被俘,第二個就是奪門之變後冤殺于謙。

從嚴格意義上說,明英宗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輕信宦官而貿然親征導致大敗被俘,使得明朝精銳損失殆盡。回國後,為重章大權而發動奪門之變,把明代宗朱祁鈺軟禁起來,後來又冤殺于謙,這些都是朱祁鎮身上的汙點。但評價一個人應該一分為二的來看待,在《明史》上有一段評價明英宗一生的話:

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勳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後,猶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朱祁鎮繼位的時候只有九歲,還沒有到親政的年齡。由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在太皇太后代為掌權的這一段時間,明朝可以說是走在一個上坡路上的。當時前朝的重臣還在世,即便朱祁鎮不能親政但在他們的帶領下,明朝一直走在正軌上。

等到太皇太后去世之後,雖然依然有前朝老臣輔佐。但這個時候的朱祁鎮發生了一些變化,雖然他有心勵精圖治,但卻寵信宦官王振,幾乎到了對王振的無條件信任。後來的土木堡之變也是在王振的慫恿下而導致的。

明英宗時代明朝總共有兩場影響比較大的戰爭。一個是麓川之役,另一個就是土木堡之變。

先說麓川之役,這個是明朝針對西南的一場作戰。用十六個字來形容這場戰爭就是,死傷慘重,消耗無數,結果一般,危害很大。麓川之役前後總共大了四次,四次麓川之役造成了明朝人員的大量傷亡,從某一層面上來說也是麓川之役導致北面防禦力量逐漸空虛,給了瓦剌趁虛而入的機會。大家也清楚,打仗其實打的就是錢,麓川之役雖然說最後沒有完全平息,可是為了解決邊患,錢卻沒少花。

剩下的就是土木堡之變了,這場戰爭可以說是明朝最屈辱的一戰。皇帝都被對方俘虜了,土木堡的失敗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但這一次的失敗也確實有些冤枉,本來只是瓦剌犯邊的一次很平常的邊境作戰。只需要派一個得力的將軍,只要指揮得當根本用不了多少兵馬。但明英宗受了王振的蠱惑帶領明朝精銳御駕親征,最後指揮失利,戰爭失敗,成了敵人的俘虜。

在經歷了俘虜、軟禁的日子後,明英宗通過奪門之變又重新登上皇帝的寶座。客觀的說,在復位之後明英宗也做出了一些可以英明的舉動:

丙辰,釋建文帝幼子文圭及其家屬,安置鳳陽。
己丑,免山東被災夏稅。
冬十月甲子,獵南海子。壬午,武平伯陳友為徵夷將軍,充總兵官,剿寇寧夏。十一月甲寅,免山東秋糧。

這一系列的動作,都證明著明英宗想要做一個仁主。可無論他如何的表現,做了什麼,冤殺于謙這件事給他帶來的罵名甚至比土木堡之變更甚。

如果說作為一個皇帝,朱祁鎮的作為確實是真的不合格。他信任宦官,冤殺大臣,明朝後來的黨爭之亂,邊防之患都是由朱祁鎮開始的。

但他能夠在臨終之前做出一件體現他人性光輝的一面:遺詔罷宮妃殉葬。


再言春秋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時期一個比較有爭議的皇帝,我認為他不能夠算是一個好皇帝。歷史上對他爭議比較多,主要是因為他重用大太監王振,並且在土木堡之變中讓明朝遭受了巨大的災難,而後來重新登上皇位之後又冤殺有功的大臣。


首先,因為他重用大太監王振,導致當時朝堂混亂。

朱祁鎮剛剛登基的時候,年紀還很小,朝政由張太皇太后和內閣三楊共同主持。由於他們執政經驗豐富,所以把當時的朝政打理的井井有條,並未發生混亂。但是當這些人都去世之後,明英宗朱祁鎮得以親政,而當時朱祁鎮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並沒有什麼執政經驗,所以朝政都控制在朱祁鎮所信任的大太監王振手中。

王振是伴隨著朱祁鎮長大的太監,所以朱祁鎮對他非常的依賴,朱祁鎮重用王振也開了明朝重用太監亂政的先河。王振執掌大權之後,就開始大肆收受賄賂,並且為了獲取錢財還開放邊境的貿易,走私鹽鐵武器等,使明朝的敵人蒙古族部落勢力得到壯大。王振還在朝堂上大肆排擠異己勢力,于謙就曾受到過王振的迫害,只不過當時因為民眾群起反對,所以王振才罷手。土木堡之變的失敗和王振也有很大的關係,據說當時英宗和大軍在土木堡安營紮寨,就是因為王振害怕自己的財物受到損失,以至於連皇帝和數十萬將士的安危都不顧了。

其次,朱祁鎮冒險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給明朝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當瓦剌大軍入侵的時候,朱祁鎮冒險率領大軍御駕親征。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是明英宗當時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經過多年的發展,瓦剌實力已經強大起來,而明朝的軍事實力事實上有所下降,已經沒有了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那樣的戰鬥力。朱祁鎮如果聰明的話,就不該自己上戰場,而是派一員大將率領大軍迎擊瓦剌,即使輸了也不會給朝廷帶來多大影響。

但是當時明英宗實在是太年輕氣盛了一點,完全沉浸在祖父和父親當年攻打蒙古的榮光之下,所以認為打瓦剌只是小菜一碟,手到擒來的事情。結果真正到了戰場上,才發覺實際的情況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所以又趕快撤軍。但是幾十萬大軍再加上滿朝的大臣,行走起來自然是相當的笨拙,最後被瓦剌軍隊趕上圍殲,而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被瓦剌俘虜,用來威脅明朝的安全。如果不是當時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堅持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新的皇帝,說不定明朝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滅亡了。

還有,朱祁鎮重新奪回皇位之後,誅殺于謙為等有功大臣,也讓天下人寒心。

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新奪回皇位之後,不顧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的巨大功勳,堅持要殺他,主要是因為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讓朱祁鎮利益受到了重大的損失。事實上,于謙的所作所為絕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明江山的安危,只不過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朱祁鎮自然是利益受損。但是朱祁鎮根本不管這些,只為了自己著想,所以很快就殺了于謙等人,讓天下人都感到寒心。

正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上述的所作所為,所以讓天下人都對他爭議不斷。朱祁鎮給明朝也帶來了不小的災難,實在稱不上是個好皇帝。之所以他的名聲還算不錯,主要是因為明朝後來的皇帝都是他的後代,自然不會在史書上說他的壞話。


平安讀歷史


所謂的爭議不斷,大抵也只是“得益於”或者說肇始於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之中對朱祁鎮“好人,不是好皇帝”評價所帶來的在誤判。

作為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朱祁鎮出生伊始,便被敕封為太子,其母親孫氏也母憑子貴晉為繼後。其弟朱祁鈺由於生母吳氏,一說為明宣宗為 太子時的侍女(《明史》中記載),一說為漢王朱高煦侍妾,總之就是地位卑賤,按照禮法也只能居於宮外,這也意味著大明的皇位承祚他是毫無爭議的“正統”。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皇帝,雖然在即位前夕,確切的說是正統前七年,有著張太皇太后、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內閣輔佐,也保證了宣宗朝的政策延續性,實現了對“仁宣之治”的延續,但隨著張太皇太后、三楊的相繼去世,朱祁鎮的昏聵逐漸暴露無遺。

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擅權專政,為禍朝堂,甚至於王孫親故呼之為“翁父”,即便是朱祁鎮都稱之為“先生”,這種畸形的模式所帶來的惡果便是朝堂之上的烏煙瘴氣,而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面對瓦剌大軍的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之下,朱祁鎮決心效法太宗朱棣故事,御駕親征。

就實力而言,這本無可厚非,大明王朝經過幾十年的積蓄,有著當時世界上裝備最為精銳的三大營,可惜的是戰爭的執行者終究是人!雖然在《明史》《明英宗實錄》等典籍之中將這場戰爭的失敗多歸咎於王振的“瞎指揮”“虛榮心”,但縱覽明史,我們不難發現太監,即便是專權太監,所扮演的角色也只是皇權之下的外延,手套的角色。錯誤的行軍路線,錯誤的指揮也終致土木堡之變發生,此戰之中明軍幾十萬精銳損失殆盡,作為君王明英宗朱祁鎮本人 也被俘虜。

這本是可悲之事,但更是朱祁鎮作為國君面目可憎的明證。在被俘之後,他甘為瓦剌充當漢奸,做叫門皇帝,叩關大同、宣府,甚至有語“朕與登有姻連,何拒朕若此?”,面對救援更有“此危事,使不得。先在土木時不曾死,我命在天,若萬一不虞,如何好?”這樣的昏君,有爭議嗎?

而在接下來大明終於在於謙的帶領之下,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王朝轉危為安。在被俘一年多後,他被迎歸,隨即便被景泰帝朱祁鈺幽禁南宮。在當年明月的描繪中,明英宗此時與錢皇后感情深篤,日後復位更是情深意切,堅持復立眼瞎、腿殘的錢氏為皇后,這無可厚非也基本上屬實,但是隱藏在這背後的更是在奪門之變後,他對於謙的殺害,或許有人會說明英宗本不想殺謙,“謙實有功”是徐有貞的讒言才殺的,但作為君王,他有主觀惡意,本決意在斬刑上再加一等,是薛瑄力言於帝,乃減一等改斬!對於他的“先生”他則刻木為振形,招魂以葬,祀之智華寺,賜祠曰精忠, 他的仇敵也先也獲此殊榮。

為君者,天下為己任,而非一人之憐愛。即便是在當年明月先生大為褒獎的“好人”廢殉葬制中,也只是出自朱祁鎮的一己之私,為錢皇后爾。我們為何這麼說呢?歷史當然是講究證據的,作為復位之君,他在上位後,隨即褫奪朱祁鈺帝號,幽禁,而朱祁鈺之死與他也是關係匪淺,談遷在《囯榷》之中更有“太監蔣安希旨,以帛扼殺王,報郕王薨”兇手何人,也是一目瞭然。

而就是這位當年明月之中的“好人”,在朱祁鈺死後,賜惡諡,葬西山,更可笑的是將朱祁鈺的妃子唐貴妃等人殉葬!

好人如此?昏、壞有爭議嗎?


花開無田


明英宗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明英宗是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先後於1435~1449年和1457~1464年兩次執掌大明王朝,但每一次都給國家帶來巨大災難!明英宗一生最令人詬病的是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和1457年的”奪門之變”,英宗在位期間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逝,其年僅九歲的嫡長子朱祁鎮在祖母張氏的庇護下繼承大統,由太皇太后張氏攝政,政局穩定,1442年張氏崩逝;朱祁鎮寵信大太監王振,開啟明朝宦官亂政的先例,1449年朱祁鎮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監國,與其母孫太后和太子朱見深共同留守京師,自己則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率領50萬明軍親征瓦刺,毫無軍事統帥之才的朱祁鎮最終兵敗土木堡,被瓦刺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此役直接導致明朝精銳盡失,明都北京處於瓦刺軍事重壓之下,一時間山河破碎,國土淪喪;在危機關頭,朱祁鎮之弟朱祁鈺被擁立為帝是為明代宗(景泰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朱祁鈺在於謙等人的輔佐下力挽狂瀾,終於穩住局勢,大敗瓦刺,形勢一片大好!

1450年瓦刺提出議和,將囚禁一年的朱祁鎮釋放,從此朱祁鎮和原配妻子錢皇后一同被站穩腳跟的朱祁鈺軟禁於紫禁城南宮中達七年之久,1457年病榻之上的明代宗,因無子嗣,被蓄謨已久的明英宗取而代之,並將擁立代宗和抗擊瓦刺的忠臣良將殺戮殆盡,民族英雄于謙慘遭滅門!英宗復辟,史稱奪門之變!秉性難移的朱祁鎮再次寵信宦官曹吉祥,排除異己。大明朝堂掀起腥風血雨!

明英宗是276年明史上唯一被俘虜的皇帝,也是唯一復辟成功的皇帝。受盡牢獄之苦的朱祁鎮在二次登位後盡然想起了被囚禁55年的皇叔~建文帝之子朱文圭,在文武大臣的反對聲中將2歲便囚禁於中都鳳陽的朱文圭釋放,並賜予錢財與侍從;樹立了皇室血親不忍相殘的仁慈典範,也為朱棣一脈贖罪。公元1464年,人之將死的明英宗不僅將囚禁半個世紀之久的下令廢除”人殉”,終結延續千年的殉葬制度,從此明一朝再也沒有發生過活人為主殉葬的悲慘惡行,為自己荒唐而又庸碌的一生贏得千古美名,這也許就是後世為之爭議的緣由吧!

然而明英宗廢除人殉的初衷卻是為了保護伴隨自己一生榮辱與共的結髮妻子—錢皇后,阻止朱見深生母加害於妻而已!但不管怎麼說,明英宗此舉足矣印證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好丈夫,是一個是非分明的好人,也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朱家子孫!


前程HAN


評價一位皇帝是否合格,要根據他功過是非綜合考量,我們首先看看朱祁鎮的錯誤。



毫無疑問“土木堡之變”是明英宗乃至中國帝王史上最大的屈辱,大明朝二十萬軍隊全軍覆沒,若不是于謙和孫太后力挽狂瀾,明朝就得被迫南遷,北宋的悲劇將再次上演。

導致這一悲劇的主要原因是英宗寵信太監王振,不知道王振給他灌了多少迷魂湯,讓他言聽計從,幾乎大權獨攬,把持朝政。英宗受王振蠱惑,不顧朝臣反對,執意御駕親征,把戰爭當成兒戲。撤兵時王振提出從他家鄉路過,這分明就是為了顯擺,英宗竟然滿足了他的要求。出事就出在這裡,臨時改變路線,使供給沒有及時趕到,也先軍隊來一個突然襲擊,結果悲劇了。英宗被俘,罪魁禍首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



王振禍國有目共睹,可笑的是,英宗復辟之後居然非常懷念王振,特意為他修建祠堂,看來當年真不是一般的感情。

英宗第二個錯誤是殺于謙,于謙是保衛大明的功臣,而且在代宗時期也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英宗全然不考慮這些,他只不知道你于謙對不起我,使我在草原當了一年俘虜,所以我必須殺你,當然殺于謙也是聽信徐有貞的讒言,所以說英宗是個不辨是非的皇帝。

再說說英宗好的一面。

首先御駕親征說明他有一定的膽識,想成為像朱元璋、朱棣、朱瞻基那樣的英武皇帝,只是各方面經驗欠缺導致失敗。

其次他是一個有氣節的皇帝,被俘後誓死不寫投降書,這一點比宋徽宗要強許多。在當俘虜的日子,他沒有丟掉尊嚴,反而獲得也先等人的尊重,還跟伯顏帖木兒成為好哥們。尤其回京之後被軟禁,什麼娛樂設施都沒有,院子裡唯一一棵樹都給砍了,在這種環境下頑強的生活了七年,這種逆境生存能力,一般人真做不到。



英宗復辟以後釋放了被囚禁五十年的建文帝的兒子,使祖宗之間的恩怨一筆勾銷。他一生最絢爛的一筆是廢除殉葬制度,使那一幕幕人間慘劇不在上演。

總的來說,英宗一生譭譽參半,比優秀的皇帝差很遠,但比那些昏庸皇帝還要好很多,勉強及格吧。


小睿史話


很多人對明英宗朱祁鎮的評價是: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卻是一個好人。為什麼很多人都討厭朱祁鎮當皇帝呢?

一、作為皇帝,不顧天下蒼生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決定御駕親征,結果明軍大敗朱祁鎮被俘。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可謂是歷史上明朝最大的恥辱。隨後瓦剌不斷用朱祁鎮要挾明朝,但幸運得是大明還有于謙這樣的大忠臣,保住了明朝最後的希望。

朱祁鎮最為大明帝國的統治者,他想要擊敗瓦剌,這當然是好事。但是,他卻沒有自知之明,明知沒有金剛鑽,卻偏要攬瓷器活。明知他自己沒有統兵和作戰部署的能力,卻偏要御駕親征,結果不但明軍大敗,他本人也被俘虜。

他被俘虜沒什麼關係,但卻苦了明朝的大臣。他們既要考慮朱祁鎮的安全,又要想辦法安撫百姓,這就是為什麼于謙會成為民族英雄的原因。朱祁鎮草率親征被俘,就是不顧蒼生的表現。

二、冤殺忠臣

朱祁鎮被俘虜之後,明朝內部全靠于謙等忠臣的支撐。後來朱祁鎮被放了回來,由於朱祁鈺的私心,將朱祁鎮軟禁了8年之久。景泰八年,朱祁鎮成功奪位,他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於謙等人全部誅殺。

雖然站在朱祁鎮的角度來看,于謙等人擁立他人登基,害得他自己被朱祁鈺軟禁8年。但這隻能怪他自己太無能了,而於謙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大名江山。但,沒想到朱祁鎮卻冤殺功臣,令人寒心。

三、不思悔改

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就是因為朱祁鎮寵信宦官王振所導致的。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朱祁鎮復位以後,不思悔改,竟然又寵信另一個宦官曹吉祥。據明史記載:“石、曹二家,專權恣肆,無復畏忌,生死予奪,皆在其手。”《明史》是這樣評價朱祁鎮的:“英宗始任王振,繼任吉祥,凡兩致禍亂。”,可見朱祁鎮此人是多麼的無能。

如此看來,朱祁鎮當皇帝,是明朝最大的失敗,所以很多人評價朱祁鎮:“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卻是一個好人”,確實沒有冤枉他。


公元前


就我個人的意見,我認為明英宗肯定不能算合格的皇帝,要不是于謙的力挽狂瀾,大明歷史可能就因他而畫上句號。嚴格來說他不但不能算是合格的皇帝,甚至可以算是愚蠢的皇帝,英宗這樣的稱號只不過是當時的臣子們為了往主子臉上貼金,奉承他罷了。查遍史籍,我根本不知道他到底“英”在哪裡?

我們不要求每個皇帝都那麼的英明神武,但是起碼得有明辨是非的意識和能力,能有一種勤於政務的情操,能給臣工們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引導,讓想做事、能做事的人發揮才能,讓自私自利的奸佞小人無機可乘,在國家大計面前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知道有可為有可不為,寧可追求穩,絕對不能亂,甚至可以不做事,但絕對不添亂,他不但添亂,而且一添就是誤國害民的大亂。從政的人最起碼的素質就是成熟穩重,而他卻處處顯得幼稚,作為責任最大、風險最高、回報最多的一國之主,你能說他是合格的皇帝嗎?

歷史對他的爭議當然很多,爭議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夠愚蠢,犯的錯多而且致命,唯一一個亮點那就是廢除了殉葬制度,這也許是他唯一一次正確、獨立運用大腦的表現,對他的爭議也估計主要圍繞著他犯了很多不該犯的錯,但是呢又有一樣亮點表現,所以他到底是否英明而展開的。

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種種愚蠢表現!

首屈一指的當然是發生在他身上的土木堡之變,導致他身陷囹圄,成了“光榮的北狩之君”,這是他的一生最大的恥辱。

他是少有的被俘虜的皇帝之一,你說宋朝皇帝因為國家實力弱,防守不住而被俘虜還多少讓人有點同情,但是他因為國家實力強,兵強馬壯、糧草充足,處於進攻的優勢地位,只要他不犯錯,做好充分準備,選準指戰員,敢於直插敵人老巢,在冷兵器時代,在絕對的兵力優勢面前,並且有作為皇帝身份的他坐鎮領導,哪個將士敢不奮勇殺敵,哪個會不想立功報國呢?再怎麼樣也不至於二十五萬大軍被人家幾萬大軍砍瓜切菜一樣砍完、切完,你就是送幾十萬顆菜給別人砍,也要花半天時間吧?就算是他自己戰死了,也還能在歷史上留個好名聲,況且在那種高度保護之下,他死的概率肯定要小於幾十萬大軍中的任何一個人。

簡單說說土木堡之變的經過。

正統十四年(1449年),實力逐漸強大的蒙古瓦剌部在首領也先的帶領下,屢次侵犯大明邊境,明英宗朱祁鎮在奸佞權宦王振的說服下,倉促決定率領朝廷高級別官員和幾十萬大軍親征瓦剌,由於天氣原因導致出師不利,再加上瓦剌軍隊的多次滋擾,更因為王振的蠢豬式的指揮,隨意改變行軍路線,造成了軍隊軍心鬆弛、自亂陣腳,最終在軍隊返回到土木堡時,王振不但不聽取兵部尚書鄺埜的建議,移兵居庸關以保安全,反而下令軍隊就地待命並挖掘泉水,最終挖井二丈仍然無水。在飢渴難耐、全無鬥志的情況下,也先瞅準戰機,據史書記載“也先率騎兵揉陣而入,舉長刀砍大軍”,什麼叫揉陣而入?就相當於當時的明軍已經軟如麵糰,讓人家揉著衝進兵陣,隨意砍殺。砍殺完以後,英宗朱祁鎮被俘虜,所有參戰官員也就是當時的帝國精英全部葬身荒野,蠢豬王振被將軍樊忠捶殺。

明英宗第二件蠢事,冤殺于謙。

南宮復辟:景泰八年(1457年),經歷了所立太子夭折的明代宗朱祁鈺病入膏肓,苟延殘喘於皇榻之上。當時朝廷裡的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奸佞小人見朱祁鈺病重又後繼無人,因此打起了朱祁鎮的主意,於1457年正月十六零晨將朱祁鎮從南宮遷出,在大隊兵馬的簇擁下,來到皇城下,最後由朱祁鎮喊開了皇城城門,朱祁鎮重新進入皇宮,復辟稱帝。

朱祁鎮稱帝后的第六日,也就是公元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在徐有貞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誤導下,朱祁鎮最終同意斬殺于謙,于謙被冤殺於午門。

第三,紀念王振,為遺臭萬年的太監立飼堂。

英宗復辟後,對王振那是日日思君不見君,想起來就淚如雨下,他下詔為王振正名,併為其建立旌忠飼,以紀念王振。你說對一個差點把自己害死、把幾十萬軍隊害死、把國家推到生死存亡邊沿的人這麼好,你說朱祁鎮是缺心眼到什麼地步?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這麼做,直接蠢到家了。

這樣一個甘心做傀儡,把靈魂交給別人擺佈的人別說合格的皇帝,合格的普通人都算不上。我覺得對他無須有什麼爭議,如果給皇帝身份的他打分的話,他可以得二十分,這二十分也是因為他廢除了殉葬制度。畢竟功是功,過是過,他的過太大,他的功也值得稱讚,但是他絕對不能算是合格的一國之主。


鐵匠波波


毫無疑問,朱祁鎮不是一個合格的好皇帝!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錯殺于謙,任何一條都是最好的證明。

朱祁鎮的父親朱瞻基可以說是一位好皇帝,在位期間開創了仁宣之治。但是他還是疏忽了一點,隨便找了一個有才的太監(王振)當自己兒子的老師,還未培養自己的接班人就在38歲意外病逝了。這才造成後來明朝中衰的局面,確實是很遺憾啊!!

朱祁鎮繼位時還太年輕,重用王振,可以說朝事完全依賴自己的老師。以至於被王振忽悠親征瓦剌,導致了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差點把大明帝國給搞滅亡嘍,真是痛心。

幾經周折好不容易回到大明。又被弟弟朱祁鈺(朱祁鎮被俘期間,朱祁鈺掌權)軟禁。朱祁鎮經歷了太多,這一次次的磨難中,鍛鍊了他,磨練了他的心智,讓他一步步成長。

經過奪權之變後,朱祁鎮又當了皇帝。期間被人矇蔽又錯殺了于謙,真是荒唐。他是一個好人,他幾乎信任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兒服了,最後都成為了他的朋友。朱祁鎮皇帝對朱見深說出了他最後的遺願,正是這個遺願,給他的人生添加了最為亮麗的一抹色彩。

廢除殉葬制度。每逢皇帝去世,後宮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這就不必說了,連老實巴交的朱高熾,寬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沒有例外。現在這一毫無人性的制度終於被這位歷史上有名的差勁皇帝廢除了,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啊!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評價朱祁鎮的一生,他是一個好人,卻不是個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