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器生态之下,我们如何避免成为“局外人”?


新机器生态之下,我们如何避免成为“局外人”?

机器变得越来越智能

近年来有个网络名词叫“刷存在感”,意思就是故意做出某些动作,彰显自己的存在或者重要性,从心理角度而言,是不希望被周边的人忽视,属于中性词范畴。

法国作家加缪写了一本广受欢迎的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言谈离经叛道、行为惊世骇俗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世界的荒谬性以及人与社会对立的状态,主人公用他的行为来抗击和嘲笑小说里荒谬的世界。

如果说“刷存在感”是为了避免成为“局外人”,那么加缪笔中的“局外人”并非为了“刷存在感”,反而是通过“入局”的方式与这个荒谬的世界彻底隔离,这是在精神层面的“局外人”,而非“刷存在感”体现的现实中的“入局”。

但人类终归是崇尚现实主义,每个人从心理上都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美国作家塞缪尔·阿贝斯曼在《为什么需要生物学思维》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机器生态, 人类面对机器不可能及时应对

。照此说来,面对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人类是不是越来越不重要了呢?或者人类成为了“局外人”呢?


新机器生态之下,我们如何避免成为“局外人”?

人和机器耦合

技术的复杂性

机器成为生态,源于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现在处于人类历史上技术的高光时刻,得益于技术的产业化,人类第一次距离技术是如此之近。

举个最贴切的例子,比如智能手机,这个我们每天握在手里的高科技产品,现在的手机几乎聚集了我们想象得到的高端技术,比如传感技术相关的指纹解锁、隔空操作手机界面、脸部及指纹识别解锁等等,我们使用的时候觉得很方便,但就一个脸部识别解锁技术,其原理却是极其复杂。

我们都喜欢用手机拍照,如今的手机拍照成像效果可以和专业相机媲美,而且还在不断地进化,按照德国徕卡专家的说法,手机3800万像素足以满足人们拍摄的需求,但厂商显然不满足于这一点,小米的摄像部门技术人员已经将成像像素提升到了1亿,索尼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感光器厂商,现在集中精力在做的是如何把感光器性能做的更好,做的更小

从下图的一张华为Mate 30 Pro 的拆机图,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子板上的元器零部件相当复杂精密,包含了像海思Hi6365射频收发器等众多模块,另外,手机的刘海部分就集成了姿态传感回器、3D深度摄像头、环境光与距离传感器、自拍摄像头等部件。


新机器生态之下,我们如何避免成为“局外人”?

对于机器系统的复杂性,我们通过上图可以窥见一斑,可以设想一下,像阿里巴巴的飞天系统、亚马逊的AWS云计算、百度的小度机器人等会更加的复杂,这是技术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现象和趋势。

今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比之前的任何事物都要复杂得多:一个程序可能包含数百万行计算机代码(看看阿里腾讯华为动辄数万名程序员),微芯片内集成微型元件的尺寸也已经小到接近原子量级,而这些现在已经被广泛运用在智能汽车、物联网家居、5G手机、以及金融、物流、国际贸易等领域。

而我们面对的技术系统始终保持迭代更新,其结果是我们使用可能越来越方便,但系统却越来越复杂。

比如被广泛使用的物流系统,在技术还没有那么复杂的时候,我们查询快递基本通过电话查询,而现在,我们通过微信小程序、顺丰APP就可以查询,当阿里整合了多家物流企业后,我们查询和使用快递更方便的同时,可以想象阿里菜鸟的物流系统将中通、韵达等独立的系统进行合并,这是个多么复杂的工程!

随着技术越来越复杂,同时技术的应用却越来越广泛,一个新机器生态由此形成,技术本是人类创造,而生态则对人类自身产生了事关人性的思考:

我们是否习惯人类之外的一个机器生态的存在?


新机器生态之下,我们如何避免成为“局外人”?

生态从近代机器出现就开始形成


新机器生态

塞缪尔·阿贝斯曼在书中的一个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从整体上看,技术和基础设施已经变成了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和数字化的系统,好似血液循环系统那般,牵引着地球上所有原材料的流动,同时“排放”出道路、摩天大楼、芸芸众生,以及化学废水。技术加速了地球的“新陈代谢”,而这个过程是在一场极其复杂的“材料之舞”中完成的,这一切甚至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光芒。

阿贝斯曼站在上帝视角,人文高度俯瞰技术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当我们今天很多人为技术而痴迷喝彩时,也不得不反思新技术在带来光芒的同时:如果我们面临以技术傍身的机器成为地球的主角时,人类充当什么角色呢?此刻,我突然在脑海里出现了那部高分的美剧《西部世界》。

2013年9月,英国科学界权威的《科学报告》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说道:一个完整的人类不可能及时应对的新机器生态已经出现了,而在塞缪尔·阿贝斯曼看来,在股票市场的各种机器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互,从根本上,这和利用不同算法进行交易没有两样,此时,人在不在没有任何意义,那些运营基金算法的机器照常运行,人类则成为了“局外人”。

新机器生态之下,我们如何避免成为“局外人”?

空无一人的美国纽交所

为什么是新机器生态?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

第一,生态意味着自成一体。机器如何能自成一体成为生态?比如丰田的机器人生产线和特斯拉汽车会成为生态吗?所谓生态,具备物种性,也就是趋向于同一物种相互关联才会成为生态体

,当具备某个条件时,丰田生产线和特斯拉也存在生态的连接,比如特斯拉使用丰田的发动机的话。

最能说明这点的是智能家居生态,在一个家庭里,通过一部5G手机,可以连接家中所有的机器,如空调、电视、游戏机、窗帘、抽油烟机、冰箱,甚至汽车等,如此多的机器共享一个生态,对于技术的要求相当复杂。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家里的机器人就能操纵一切,人类根本不用参与,按照提前设定好的程序运行即可,到这个时候,你真的不会参与而让机器控制你生活的一切吗?

第二、机器越智能,技术越复杂。阿里巴巴的“飞天城市大脑”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城市管理系统,红绿灯的智能管理面对城市上百万的汽车如何做到有效科学,这不是考验城市运营能力,而是考量技术的复杂程度有多高,所以,如果你需要更高的智能,技术只有越做越复杂,系统越来越庞大,最后,人为的干扰就会越少。

第三、机器超越人类认知和理解能力。人类对技术的接受往往是在技术应用到身边的时候,比如刷脸支付技术,你会在被商家要求刷脸时才会有意识去了解和接受这个技术,而这个技术其实早就存在了,超越了你的认知和理解。

所以,新机器生态在某个程度下,比如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必然会自成体系,形成生态效应,相互之间互相影响和融合进化,这个时候,人类需要考虑的仅仅是我需要入局还是出局。


新机器生态之下,我们如何避免成为“局外人”?

物联网也是新机器生态的入局者

入局和出局

面对“新机器生态”,人类应该入局占据主导,还是出局放手享受技术赋能?这个选择题事关人类对自身的定位,无论选择那个答案,都是一个方向性的选择。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人类不应该成为新机器生态下的“局外人”,而应该成为生态的核心。

尽管技术的复杂性会导致人类对此比较迷惘,但技术的复杂性不应该成为人类脱离新机器生态的理由之一,人类主导了技术的发展后,“甩手掌柜”式的出局最终可能会失去对技术的掌控,就如《西部世界》里机器人对人类的反戈一击。

塞缪尔·阿贝斯曼的《为什么需要生物学思维》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成为新机器生态的“局外人”,如何避免呢?答案只有一个:

让自己融入到新机器生态中,成为生态的一份子,你才不会“被出局”。

生物学思维其实就是“生态思维”。

在2017年,人工智能成为热点时,杭州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曾经和百度李彦宏有过一次激辩,宗庆后担忧:

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不能把所有东西都替代人,这样的话人就没用了,什么都被机器取代了,人还能派上什么用场?

对此,李彦宏的回答是:

很多活都是可以自动化的方式完成,一些职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就不存在了,大多数这个领域的人都要去寻找新的方向,或者去学习新的技能。

这其实就是本文的关于“入局和出局”之争,能说明这场激辩结果的是,在2019年3月,宗庆后成立一家哇哈哈智能机器人公司。

新机器生态之下,我们如何避免成为“局外人”?

哇哈哈机器人公司

宗庆后从一开始的出局,到入局,也反映了本文的态度,我们要避免成为“局外人”的法门就是主动“入局”,像小米、华为这些企业都是主动入局的典型案例。

那么,作为我们个体而言,并不能以己一人之力去改变生态的运作,那么,最积极的姿态就是拥抱“新机器生态”,参与体验从而发现和反映问题,让新机器生态能健康地运行,真正造福人类。

结束语

尽管我们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技术,这也许让我们恐惧和徘徊,但技术引领的世界仍然带给了我们美好的畅想和希望,还是用塞缪尔·阿贝斯曼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请永远不要失去对这个世界的激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