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賞析《處世懸鏡》之十一,第五卷《忍之卷》

文化賞析《處世懸鏡》之十一,第五卷《忍之卷》

文化賞析《處世懸鏡》之十一,第五卷《忍之卷》

今天 ,我接著談談自己對《處世懸鏡》第五卷《忍之卷》第一句至第五句的感悟。

忍之卷五

【原文】和者無仇,恕者無怨,忍者無辱,仁者無敵。

這句話的意思是:心態平和、與人為善的人,別人也不會與他結仇;懂得寬恕他人的人,別人也不會對他有怨恨之心;懂得忍讓的人,別人也不會羞辱他;仁心宅厚的人,天下沒有敵手。

這段話整體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心態平和、與人為善、寬容、忍讓、仁心宅厚,從心態說到了心地,從氣量說到了心境,最後總結為一個“仁”字,就全面了,能做到這幾點,自然是天下無敵。

但就是這簡單的幾個字,要想做到,又談何容易,就算一時做到了,要想長久堅持,就實在是太難了!

人活著總會與人打交道,就會遇到不平之事,生氣、情緒波動在所難免,要想做到心態平和,還真是要修身養性,多歷練,多鍛鍊心性,不是說做到就能做到的。

與人為善就更難了,誰都有善心,但一牽扯到具體的個人利益,就不淡定了,要再想做到“善”,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實在是太難了,不害人、不爭搶就不錯了。

寬恕與容忍,這得需要看開、想透,氣量要大,真正做到不在意,有大肚能容的本事才行,天下有幾人能做到大肚能容?要不然,彌勒佛也不會因為大肚能容就成佛了。小事、不牽扯利益的事,或者,偶爾忍一次、忍一時都會做到,沒啥難度,難就難在,事事能忍,時時能忍,大事小事都能忍,有沒有利益牽扯都能忍讓,這就難了,就成神了!能忍還不夠,還要能寬恕,寬恕、原諒別人的過錯就又是一個層次了,境界就更高了。事事能寬恕,時時能寬恕,就成佛了!

宅心仁厚,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千古難見!偶爾為之,不足為奇,也是人之常情,處處宅心仁厚?有幾人能做到!太難了!不可能的,沒見過!佛祖都需要供奉,上帝都需要祭拜和回報!宅心仁厚,不圖回報,不圖利,處處為人著想,那是怎樣的神啊!

以上幾個方面,能偶爾為之,就已經難能可貴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就能天下無敵了!

【原文】忍一言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這句話的意思是:遇事能忍住一句不順耳的話,就會換來風平浪靜的局面;遇到難處退讓一步,換個角度去思考,就會發現海闊天空的新局面,原來還有其他的路可走。

這說的還是處事為人之法,強調的還是“忍”與“退”。忍讓就是不爭,退讓就是讓利,就是讓出空間,就是讓出臉面,就是留一條路給別人走,就是不趕盡殺絕,更有可能是與人為善!表面看是吃虧了,長久說可能得到的更多!而且還能改變局面,轉換局勢,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面發展。

文化賞析《處世懸鏡》之十一,第五卷《忍之卷》

【原文】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人必須先學會忍耐,然後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大肚能容,有容人之雅量,那麼,德行、品性自然就會高大、盛隆。

“濟”有三解:1.過河,渡過之意;2.救,救濟之意;3.有益,成功之意。此處是成功之意。

這句話還是接著上面繼續在說“忍”與“容”的作用與好處。有了忍耐,容忍,寬容,才能有成功,才能具備極高的品性與德行。成功是離不開品性支持的,德行有多高,人就會走多遠,因為,是人就不是傻子。

【原文】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獨立無輔也;百里之林,鳥獸群聚者,眾木威濟也。故,賢者聚眾而成事,恕眾而收心。

這句話的意思是:千尺高的松樹,如果只有一棵,沒有幫助、輔助它的其它樹木,也不能遮蔽住自己的根系;綿延百里的樹林,有許多鳥獸群聚生活在樹林之中的原因,是因為眾多的樹木相互幫襯的結果。所以說,賢達之人聚集民眾,結成團隊一起行動,就能夠辦成大事,成就一番事業;寬恕民眾的錯誤,就會起到收服人心的作用。

這段話說的是好漢需要三個幫的道理,獨木不成林,一棵樹再大,也不可能抵禦狂風,一片樹林再小,也能合力抵禦風雨的侵襲。一雙筷子容易折,十雙筷子抱成團。團結是鐵,團結是鋼,團結就是力量。就像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靠個人,力量是渺小的,是不能抵禦的,但,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就一定能取得抗擊疫情的最後勝利!報團取暖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在與眾人的相處之中,寬恕眾人的錯誤,也是一種收買人心的極好辦法,遇事不寬恕錯誤,嚴懲不貸,有時不僅會積怨,還會激起反抗之心。張飛對手下大小錯誤都不原諒,雖然他是能喝斷流水,使水倒流的大英雄,能在百萬人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一般,但最後還是死在了手下士兵的手中,因為,士兵犯錯誤了,知道張飛醒了肯定是要把他倆活活打死,於是就趁張飛熟睡之際,找了一根繩子將張飛活活勒死!你說,如果,張飛不是脾氣這麼暴戾,能有容忍之量,小錯能寬恕人,手下士兵怎麼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害怕被打死,從而起了殺心呢?所以說,懂得寬恕別人是很重要的。否則,別說成就大事,就連性命都有可能丟失!

【原文】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容人,勿使人容我;寧虧己,勿使我虧人。此君子之為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寧可我先禮讓別人,也不能讓別人先禮讓我;寧可我先寬容別人,也不讓別人先寬容我;寧可讓自己吃虧,也不讓自己虧欠別人。這才是君子的所作所為。

這句話說的是,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的道理,咱自己先把事情做在前面,不理虧再說,至於別人,那就看對方的素質和水平了,不與對方計較。還是在說,禮讓優先,懂得先忍讓、先寬容的道理,還是那句話,狹路相逢,先讓者為高!這裡說的就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境界。

文化賞析《處世懸鏡》之十一,第五卷《忍之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