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好!怎样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周日带女儿去打疫苗,先生在车上放起一首《Heal the World》(治愈世界),据说是我这周出差期间女儿的新宠。

听着女儿用稚嫩的声音跟唱,“Heal the world, make it a better place”,我一时神思恍惚。

以女儿的英文水准,她恐怕根本不知道歌词的含义,她也不曾见识过1993年超级碗现场,数十万人共同组成世界儿童手牵手围绕蓝色地球的壮丽画面。当然,这并不影响她感受到歌声中的美。

然而,26年过去,我们的世界变成了“a better place for the entire human race”了吗?

至少不能毫无争议地回答,“是的”。

回到1993年,我想,迈克尔杰克逊、所有演职人员、所有现场与远观现场的观众们,都多少怀着这种热望,相信自己正在略尽绵薄,相信在二十一世纪,当一个小女孩儿在北京夏日唱起这首歌时,我们会住在一个更好的地球上。

一如此刻的我们,继续寄望于未来,寄望于我们的孩子们。

那么,怎样的孩子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呢?

今年四五月间,我集中精力阅读了一些儿童教育类的书籍和文献,从中不难看到一些共性。

收好!怎样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 01 /

试举几种育人目标的案例

在挂一漏万地提炼共性之前,我先简述几个较为权威、盛行的育人目标体系。为了代表性,从幼儿园到大学,从中国到欧美,都碰一碰。

MTC学生评估标准

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是由美国上百所公立与私立高中组成的联盟,他们试图用一种新模型来重新定义学生评估标准(会进入大学申请材料)。

具体评估孩子学到什么呢?一个具体的模板案例是:

  • 创造力 4学分
  • 批判性思维 3学分
  • 沟通 3学分
  • 协作 3学分
  • 自主学习 2学分
  • 人文与艺术 7学分
  • STEM(科学技术数学)3学分

你会发现,除了最后2项接近于我们平时理解的“学习科目”以外,其它更注重孩子的能力与素养。

清华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模型

在清华的这一模型中,将育人目标分为3大类6方面。

  • 个人:道德与责任、自觉与自信;
  • 人际:沟通与协作、开放与尊重;
  • 认知:世界文化与全球议题、语言。

每一项均有更为具体的、实在的描述。例如,在“开放与尊重”方面:

“能够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对不同人、地区和国家的差异不持偏见,学会换位思考,愿意接纳和包容不同的思维和行为。面对不确定性和变化,尊重他人,适时调整自己的理念、情感和行为。”

收好!怎样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美国CASEL社会情感学习能力模型

CASEL是一家致力于推动普及“社会情感学习”方式的机构。

多项学术跟踪研究发现,具备社交与情感学习能力的孩子在学习、行为、就业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那么,什么是具备社交与情感学习能力呢?CASEL将它定义为5个方面:

  • 自我觉察
  • 自我管理
  • 社交觉察
  • 关系管理
  • 做出负责任的决策

听起来高大上,但也并不虚无缥缈。譬如,其中“自我管理”被具体阐述为:

“设置目标并向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并能为长期目标制定策略;主动关注在个人发展和学习方面短期与长期目标的进展如何;能够管理情绪,诸如:冲动、攻击、自毁;能够管理自己与人际间的压力;保持专注,维持较高的工作水准;建设性地利用外部反馈;表现出积极的动机、希望与乐观精神;当需要时能够求助;表现出决心、坚毅力与持久性;能为自己主张和争取。”

收好!怎样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芬兰学前教育课程国家指导方针

鉴于芬兰是公认教育最为出色的国度,我再举个芬兰幼儿园的例子。

在芬兰社会福利与健康部(Ministry of Social Affairs and Health)的“全国学前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有3大教育目标,而且强调这3个目标超越其他一切具体的课程目标:

  • 促进孩子的个人福祉(personal well-being),重点是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让孩子们能按照各自独特的人格进行发展。
  • 考虑个人行为对他人的影响,重点是孩子们学会懂得想到他人、关心他人;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对待自己、别人、其他文化与环境。
  • 逐渐学会自主,即让孩子们成为能够照顾自己、照顾他们周围人的成年人,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

一土学校能力培养模型

最后,回到中国的年轻创新机构。李一诺发起成立“一土学校”,希望培养“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理性创新的高效学习者”。

具体而言,一土学校提出了5个育人目标:

  • 认知自我
  • 追求美好
  • 沟通协作
  • 学会学习
  • 敢想敢做

其中“追求美好”似乎和其他体系的重合度略低一些,但也一脉相承。我的解读是,追求美好,首先是“美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是非见解;然后是“追求”,活得有意义、有梦想、有要求。

(受到本人见识限制,非教育领域专家,翻译、摘要与解读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收好!怎样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 02 /

育人目标的共性

这些框架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答案,不难发现,其中有大量共性的东西,试举其三:

第一,管理自己;

第二,共情他人;

第三,关心世界。

“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人人知道,却又容易“跑偏”。

我想,大部分父母并不是在乎孩子们钢琴弹几级、数学考几分,而是将这些具体技能作为培育“自我管理”的手段。

好好弹琴,为了训练孩子们克服困难、向着目标努力;取得成绩,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建立行为与后果之间的正面联系。

只不过,我们有时被过于强大的焦虑裹挟,一不小心在这个过程中,剥夺了孩子自主管理的空间,打击了孩子的自信自爱,忽略了教会孩子管理情绪的机会。

“共情他人”也是广为接受的理念。我们在家有父母公婆丈夫孩子,在外有老板同事伙伴朋友生人熟人。用达利欧的话而言,世间只有两件重要的事,有意义的事和有意义的关系。

面对未来,郝景芳不止一次表达,人工智能取代重复性、机械化的工作时,人类最大的优势之一,就在于情感与创造。

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而言,未来“仅剩”的工作,是关于人、满足人、基于人与人之间的,是模糊性的、创造性的,是需要敏锐情感能力的。

“关心世界”又是另一个维度,如果人人都是“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地球和人类的共同命运必然极度悲观。即使利己主义者也明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这三个目标没什么稀奇,好像并不足以让人“哇”一声。但是看看上面的各种“总体性目标”体系,是否可以感受到,这些能力被提到了何等的高度,占据了何等重要的地位。

收好!怎样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 03 /

关心世界的另一重原因

哪怕我们不关心人类的命运,不关心共同的未来,在个人体验层面上,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眼里有一个更大的天地。

——因为,我愿生命之于ta的意义,更加饱满一点。如果孩子命运多舛,我希望ta能勇气倍增;如果孩子一生顺遂,我希望ta不觉泯然众人。

经典的理论、坊间的鸡汤,都告诉我们,活着,需要一点理由。用尼采的话说,“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一个知道自己为何活下去的人,可以忍受几乎所有的活法)。

因为关心自己以外的意义,我那每天批卷子改作业的先生,能给自己打一点“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鸡血。因为关心自己以外的意义,我们才会看到自己在更大的画卷中的笔触,看到自己多么渺小,却也看到自己何以存在。

在人生的某个节点上,孩子们势必会明白,我们大部分人,都将是普通人,无法在宇宙中留下任何印迹的普通人。

那么,支撑我们向前走的,

一部分是肉身的愉快,所以我们追求美食美器美衣美物;一部分是被爱的愉快,所以我们追求天伦之乐、男欢女爱、朋友之谊;更有一部分是能看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如何贡献到一个激动人心的愿景中。

这种意义感,恐怕也帮助我们度过人生中的重大关隘。

我见过功成名就者苦苦搜寻新的目标,也见过失恋遇挫者觉得天地万物化为乌有……这样的关隘不分阶层、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地存在。在这样的时刻,那个超越自己的更广大的世界,提供了更多走出来、走向前的可能。

哪怕琼瑶笔下那种“只为君生只为君死”的爱情,也必须赋予一层追求自由、打破阶层之类的外衣,才更显理直气壮、轰轰烈烈。

收好!怎样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 04 /

尾声:在喂马劈柴中活着

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大部分人的生活,无非就是“喂马劈柴”吧,和他们的爹妈也差不了很多。

马是现代的马,柴是现代的柴,衣食住行,煤卫水电。

若想争取物质的充裕、精神的自在,始终也是离不开“管理自己”“共情他人”“关心世界”。

就让我用自己喂马劈柴、普普通通的一天结尾吧。

上周五,我在香港出差,干了件蠢事。重要的会议,我睡过头了,迟到了二十多分钟。队友们一边替我堵着枪眼,一边又气又急地用邮件短信电话轰炸着我的手机。

我迟到的原因,是自我管理的偏差。知道会议重要,我认真准备了,又不甘心放松减肥目标,凌晨搞完还去gym跑步(据说中年人一旦开始健身容易走火入魔),叫早闹钟措施又没有做足。

然而事已至此,我也得放下丢脸懊恼耽误事儿的负面情绪,按部就班把后面的事情做完。

飞快地写道歉信时,将心比心,这种情况万万不能抱有一丝“我不是故意的,这样的事难免”的委屈。错了就是错了。

奔赴下一个会时,中环开始堵车,改去坐地铁。知道这个堵车事关重大,在炎炎夏日下多走几步,也不能急躁。这个岛上,此刻有比让我一路畅通,更重要的事。

深夜终于回完最后一个邮件,我又去gym跑步了,我们总还是要继续跑下去的。

你看,我们的一生,大多就是这样庸常的一天天。做得对不对、过得好不好,还是基于这三点。

当这样的日子降临到孩子面前,愿TA能喂马劈柴,并在这个旅程中,见自己,见别人,见世界。

~the end~


文转自公众号【清醒贪心记】,作者:Autumn QT,现居北京,六岁女孩的妈妈,七年麦肯锡咨询,四年互联网运营,目前创业中。天秤座AB型血的纠结星人,主写职场与情场的选择题。《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已出版。


如果觉得本文不错,就转发、评论或者点个赞吧!

记得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