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古詩詞
《詩經》裡的芣苡是車前草嗎?當然是車前草了。詩旨:《芣苢》是《詩經·國風·周南》中的第八篇,芣苢就是車前草。這首詩是當時人們採芣苢(即車前草)時所唱的歌謠。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全詩採用重章疊句的復沓寫作手法,與《卷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全詩一唱三嘆,反覆詠唱,一遍一遍地表達採摘芣苢的情景,初讀此詩,一種勞動時的歡樂之情躍然紙上,繼而,一種採摘芣苢的忙碌與熱烈場景就浮現在眼前。其實情況引人深思。
原詩: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採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註釋:
1、芣苢(fú yǐ):植物名,即車前草,幼苗嫩葉可以食用,種子和全草可以入藥。
2、采采:採而又採。
3、薄言:薄,急急忙忙的樣子。言,語氣助詞,沒有實意。
3、有:取也。
4、掇(duō):拾取。
5、捋(luō):以手掌握住條狀物體向一端滑動,使其表面物脫離,詩中指用手握住車前子的花穗,使車前子的子實脫離花穗。
6、袺(jié):用衣角兜起東西。
7、襭(xié):將衣襟掖於腰帶以兜東西。
採摘車前草了,快快採摘起來呀。
採摘車前草了,趕快採摘起來呀。
採摘車前草了,掉地上的拾起來。
採摘車前子了,從花穗上捋下來。
採摘車前子了,裝在衣襟兜起來。
採摘車前子了,掖起衣襟兜回來。
詩意賞析:
《詩經》中的許多詩,排章佈局都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尤其慣用復沓的形式歌詠主題。《芣苢》這首詩的重章疊句是非常明顯的。全詩三章。共六句,而“采采芣苢”就重複了六次,先以第一章為例:“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可以解釋為“採而又採”,第一句中的“薄言”中的“薄”就是急急忙忙的意思。言是無意義的語助詞。“採之”在意義上與前句無大變化。還是採摘車前草的意思。第一句與第二句中的“采采芣苢”完全重複。“薄言採之”和“薄言有之”只有一字之差。而且只是兩個表示採摘車前草的動作的詞語。第二章和第三章竟是第一章的復沓,這樣的復沓在整篇《詩經》中也絕無僅有。
換句話說,全詩三章六句,只有六個表示採摘車前草子實的動作的詞語——“採、有、掇、捋、袺、襭”。乍一看這首詩,只是單調的重複,但這種看起來很單調的重複,卻又有著不加修辭的效果——直白。這種簡單的重複、在迴環往復的的詠唱中增加了一股樸素的厚重的音樂感。在六個動詞的變化中,能看出來採摘到的車前草子實越採越多,“薄言袺之。”“薄言襭之。”。最後滿載而歸的過程。詩中雖然沒有寫採車前草子實的人,但是讀起來卻能夠令人明白地感受到她們歡快的心情——情緒就在詩歌的音樂節奏中傳達了出來。
歷代解析:
《毛傳》說此車前草“宜懷任(妊)”即可以療治不孕;又一種說法,是認為此草可以療治麻風一類的惡疾。這兩種說法在中醫學上都沒有根據。現在中醫以此草入藥,是認為它有清熱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據說可治高血壓。這還罷了,也可以勉強地說,《詩經》時代的人是相信車前草是可以治療不孕或麻風的。
清代學者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所說的一句話:“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鄉野的窮人。可見到了清代,還有窮人以此為食物的。在朝鮮族(包括中國境內和朝鮮半島上的),以車前草為食物是普遍的習俗。春天採了它的嫩葉,用開水燙過,煮成湯,味極鮮美。朝鮮族是受漢族古代習俗影響極大的民族,朝語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漢語的讀音。可以推想,中國古代民間也曾普遍以車前草為食物,只是到了後來,這種習俗漸漸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說的“野人”中偶一見之,但在朝鮮族中,卻仍舊很普遍。
按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雲:三月戴薺花,桃李羞繁華。”薺菜花實在說不上好看,只因薺菜是江南人所喜愛的野菜,對於窮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們連它的花兒也生了偏愛。車前草較薺菜更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愛。如方玉潤之說,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歡歡喜喜地採著它的嫩葉,一邊唱著那“采采芣苢”的歌兒。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生活雖是艱難的事情,卻總有許多快樂在這艱難之中。
其實只要瞭解一下《詩經》所處時代的歷史就會知道,那個時候老百姓的生活是很清苦的。只要瞭解了那個時候的歷史,就不會鬧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話了,當時老百姓的餐桌上可以食用的蔬菜是很少的,我們現在所能食用到的很多蔬食都是漢時從西域傳入的(黃瓜、大蒜、胡蘿蔔、黃豆、香菜、芹菜、扁豆、蠶豆等),有些疏食是隋唐時期才傳入中國的(茄子、菠菜等),而有些疏食甚至到了明代才傳入中國(玉米、土豆、花生、辣椒、西紅柿、豆角等),這就不難想象出,西周早期,尤其是初春時節,正好是青黃不接的時間,老百姓就只有挖採野菜進行充飢了,我們現在將當時老百姓所吃的叫野菜,而且好多的野菜都淡出了人們的餐桌,但是在那個時候,是正兒八百的疏食。
其實《芣苢》這首詩就是反映《詩經》所處時代的人們的清苦生活的一首詩,也有些苦中作樂的味道。其他的解釋要麼拘泥於說經,而牽強附會,要麼就是望文生義,脫離實際。還有一點,詩經時代的人們採摘的目的,要比我們所想像的複雜,是為了生活,為了生命,有時甚至是為了祭祀,因為有些植物是藥食兼備的,有些植物是祭祀活動中要用到的,所以說詩經時代的採摘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勞動,那樣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是讓人神往的,別有一番韻味和意境。《詩經》中有關採摘的詩句,也不完全是描寫勞動場面,經常是用來詩人比興的載體,引出詩人的議論或者感慨。
一縷英雄
《詩經》裡的芣苡就是現在說的車前草。
《詩經*周南*芣苢》是一首很有趣的民歌:就是講芣苢長得青翠茂盛十分可愛,於是大家就在郊外採芣苢,場面十分歡快。“薄言採之”就是迅速地採摘,這麼想的話應該不會很挑剔很仔細。“薄言捋之”就是把芣苢的葉子一大把一大把直接從莖上擼下來,也是比較粗魯的方式。“薄言襭之”就是用拾起衣襟來兜住採下來的芣苢。
是誰來採芣苢?採下來幹什麼用?有人說是為了鬥草,就是那種兩個人各持一草,讓草交叉,然後各自用力,看誰的不會斷。我覺得應該不是鬥草。如果是鬥草,就用不著這麼大量採摘了,而且會精挑細選那些有可能會取勝的。
“芣苢”首先是種野菜,可以吃的。清代郝懿行給《爾雅》訓詁作《義疏》說芣苢,“野人赤煮啖之。”就是說芣苢是可以煮了吃的。除了吃,芣苢還有什麼作用?《毛詩訓詁傳》說,“芣苢,馬舄。馬舄,車前也。宜懷任焉。”就是說,“芣苢”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讓婦人懷孕。所以,《詩經》裡提到的採芣苢可能不是為了吃,是為了圖個吉利,求子的。三國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說,“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車前’、'當道’也。今藥中車前是也。
”郭璞說“車前之草,別名芣苢,王會之雲,其實如李。名之相亂,在乎疑似。”為什麼會有懷疑呢?爭論點在於“芣苢”究竟是指什麼,先秦時期和後來認識有所不同。先秦時的芣苢有可能指的是薏苡,而不是指車前草。所以郭璞特別寫了《芣苢贊》為它正名,說芣苢指的就是車前草,在《周書》的“王會”篇裡提到過它。“王會”指諸侯朝貢天子之會。孔穎達說,“《山海經》及《周書·王會》皆雲:'芣苢,木也,實似李,食之宜子,出於西戎。”現在的《周書*王會》找不到有提及“芣苢”的句子,大概是已經散失了。
沅汰
"芣苡”( fúyǐ),不是車前草,而是薏苡。前者做車前草是訛傳。
采采芣苡,薄言採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詩經·國風·周南·芣苡》
詩經中表現的就是人民採摘"芣苡的過程,如果是車前草的話,怎麼採摘,請看圖說話。
這是薏圖片,有種子。
再看車前草長什麼樣?
車身草又名地衣。
所以,我認為"芣苡"是薏苡不是車前草。
雲端漫步
是車前草,因為古時候人們都以為車前草可以治療不孕不育,古時候不能生小孩是很恥辱的一件事,所以女人們很崇拜車前草,所以在春夏之季他們都會爭先恐後的採摘。來祝福自己未來可以多子多福。
君子蘭215503690
《芣苡》是古代中國婦女集體採摘野生植物時合唱的歌,再現了她們採集勞作的過程。所以芣苡不是車前草。車前草其實路邊很常見的,大多數時候都被人們當做野草的。認識一下吧,仔細留意下,路邊有好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