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詩經》為什麼叫做“經”?

淡漠千里1


《詩經》為什麼叫做“經”?

問得好,確實有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一本書要叫作“經”。如為什麼《詩》《書》《禮》《易》《春秋》要叫作五經。

一、“經”字的本義

經,本義是指織布機上的縱線,上下兩端固定,再橫向編織緯線就可以織成布匹或織物。

二、為什麼一些書叫作“經”

古人認為天南地北,如果要把東西南北畫成圖的話,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天地定位,是南北、上下方向的。“經”在織布機上的特徵正與此相同。所以它“象天地”。

經,在織布機上有搭建布匹的結構,又引導緯線沿著它固定的方向和形式編織,完善成布的作用。

而天地以其“道”製造、管理和發展世界萬物包括人類。天地之道,既構建豐富和發展世界,也引導世界中的一切沿著“道”的規定和指引前進。它對世界一切包括人類還有引導、指導、教導的作用。天地之道作用於人,人遵而行之,就形成人道。

所以,用“經”來象徵“天地人”之道,其實是很恰當的很形象的。

因此,古人就把向世人傳遞天地人之大道,教導人類遵守天地人之大道的書,稱為“經”。也就是“經書”。

所以,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三極彝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三極,就是指三才,天地人,天地人之大道。

彝訓,就是指天然存在的,長久存在的對人類的引導教導。

所以說,經書,就是講述長久不變的最高標準的大道,有不可以改變的不可比擬的教育作用的書。

當然,通常意義來講,經,是指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書。

另外,宗教中講教義的書,也稱為“經”。

三、儒家的經典書籍是很多的。

最為流行的是四五、五經,後來發展到十三經等等。但是最常見的說法以“三綱”“五常”“六儀”為天地之經。

四、《詩》夠格叫做“經”嗎?

當然,夠格。《詩》是由孔子刪改確定的。可是從3000多首古詩中挑出來的,而且僅剩十分一左右,共305首。

為什麼只選這305首?而大部分都丟了。因為這305首符合孔子的仁義禮樂教化思想,孔子覺得可以用它作為“詩教”的教材。所以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加上西漢獨尊儒術之後,孔子被推上至尊無比,不容絲毫懷疑的高度,孔子出手的東西自然經典無比。同時,“詩三百”確實有很高的價值,所以尊之為“經”是相宜的。


水煮周易


說起來,《詩經》原來並不叫“經”,和孔子也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孔子既非採集者、也非編纂者。



《詩經》原來叫《詩》,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採集者和總編纂,是春秋時期的衛國人尹吉甫。

尹吉甫,華夏族人,在周宣王時期任太師,是中興周朝的賢相。尹吉甫也是目前可考最早的詩人之一,著有《詩經·大雅·烝民》、《大雅·江漢》等作品,因其編纂《詩經》,又被奉為中華詩祖。



《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

現在很多人將孔子稱為《詩經》的修訂者,並引《史記》所言,有了“孔子刪詩”的公案。我認為這樣說,對孔子是不公平的,因為孔子平生述而不著,其當時只是一個教育家,只是選取了大約300首詩出來作為教學之用,相當於做了一個選本,所以那時《詩經》又叫《詩三百》。

《詩經》之所以被稱為“經”。主要原因是孔子的成“聖”。

經者,典籍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孔子一生修訂過的文本都全奉為“經”,不單是《詩》改稱為《詩經》,《周易》也稱為《易經》,加上《書》《禮》《春秋》,合稱五經,都是儒家的典籍。


詩詞書院


在孔子眼裡,詩經蘊含王化之道。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情詩麼?是!最起碼一開始的時候是,但在孔子眼裡,這一句話是說,世人對美好德行的嚮往和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是相思麼?是,最起碼一開始的時候是,但在孔子眼裡,這一句話是說,世人對真理大道的思考和求證。

孔子對他兒子說,不讀《詩》,無以言。大意為,你連《詩》都沒有讀通,和老子廢什麼話!

小可認為,正因為《詩》中所表現的情感天然,真摯,質樸,所以和儒家思想暗合,特別容易引伸開來,而且,一引一個準,絕不會跑偏!

這也是孔子將《詩》從情感上升到王化之源的初衷。

《詩》變成了《詩經》,因為孔子認為,裡面說的不是愛情,是道理!

孔子下了旨,後人自是大加註釋,大加延伸。比如那一句“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就被後人理解成了“離君王太遠了,擔心有小人進讒言吶!”

越簡單的事物,越容易促發各種解讀。《易》也是如此,也經過孔夫子的研讀,進化成了一種哲學,甚至思想指引。可《易》和《詩》一樣,一開始只是一種記錄,或者占卜。

孔子一出手,要啥啥都有!

徒弟就72個,那徒孫呢?每個徒孫要按孔子的學說進行自我演繹,會產生多麼恐怖的後果。比如荀子,把為君之術演化成帝王之心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題主所說的“彝訓”和“至道”,詩經裡有很多,只要你向那個地方去聯想,幾乎句句都是。

比如“害浣害否?歸寧父母”難道說的不是孝麼?難道不可以引伸為對帝王的忠心耿耿麼?難道不可以理解為對初心,對本心的追求麼?

有一個成語叫“疑鄰盜斧”,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只要你存在主觀想法和引導意願,任何一個簡單古樸的文章,都有可能變成馬克思主義。

一嘆!


亦有所思


經是紡織的織布時骨架的縱線稱為經線,橫線依縱線將兩線緊密連接成一個整體的布。即緯線依經線穿連縱橫兩線成布的。

因此經為骨架,緯為穿連,經緯為縱橫兩條織布的線。

骨架為經,而骨架可成為標準。

從而詩文的標準就是詩經了,因而寫詩者都依據詩經進行。

但當文詞以:曰.言.說.講.敘.述.訴.告.示.報.警.戒.誓.檄.訣.咒.符.喻.旨.經.典,為層次後,經文為法則,典文為規則的形式了。

從而,經為依據,典是查證了。

彝訓是鼎彝上的鑄文,鑄文是告子孫葆祖業地畝的示文,也是告子孫祖業土地來源的述文,也是家訓的訓文,其依據性又是經文,其憑據性又是典藉了。現考古可見青銅器上的鑄文就是彝訓。青銅器商朝明稱彝器。

彝訓是家訓,詩經是社訓,或俗依據的樣本,所以屬道,道是依據的朝向方向的方位,是路所源所達的地方位置的地點。

贊議一下,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經的解釋,在提問附加處已經講明白了“三極彝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什麼意思?就是天講的道理,地講的道理,聖人講的道理,就是經,是不可更改的偉大的教導。“彝訓”就是日常的教導,但我看到一個回答把這解釋成“天然存在的,長久存在的對人類的引導教導。”---百度抄都抄不會。


《書·酒誥》:“聰聽祖考之彝訓。” 瞭解一下?


至於詩經,本來也不是“經”,而就是叫《詩》,因為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311首,所以又被成為“詩三百”。周朝之前是沒有《詩歌》存在之考證的,直至周朝,建立了一個官職叫“采詩官”,專門負責收錄各地民謠,按孔子的說法,就是用作對各地民俗風情的瞭解,並體察治理上的得失(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經》中大部分的詩歌都是來源於此,其餘少部分則是士大夫們的謳歌之作、祭祀天地之作。

而《詩三百》被稱之為‘經’,那也是西漢時候的事了。總結起來,《詩三百》成《經》之原因有這麼幾點:


第一,《詩三百》傳是由尹國國君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的。

第二,孔子對《詩三百》評價極高。孔子不但對《詩三百》給予了“思無邪”這麼高規格的評價,同時也是孔子作為傳導政治觀、教育觀的工具。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第三,孔子的地位極高。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經過後世統治者不斷追封,變成了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第四,西漢時期獨尊儒術。雖然這個時期的“儒術”已經被改的面目全非,淪為了統治手段。但也必須拉著孔子的大旗來“掛羊頭賣狗肉”,武帝一看:《詩三百》孔子編的?嗯,儒家經典....孔子評價這麼高?嗯,聖人教會....這玩意很主觀啊?嗯,隨便改嘛!

於是乎,大手一揮,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


此後,為了鞏固《詩經》的地位,不但司馬遷寫作“《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歷代儒學、理學家都不斷的對詩經作疏作注,添加私貨。-----淪為教化工具之後的《詩經》,其實已經失去了作為詩歌審美旨趣了....


以上,就是《詩經》之所以為《經》的由來了。


無聊到巔峰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初叫“詩”或者“詩三百”(其實是311篇,其中6篇是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未計算在內,所以一般認為是305篇)。

漢朝推崇儒家學說。漢武帝之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儒家官方學說的地位。自此,儒學大興,研究儒家著作的學者大家輩出,開啟了中國後世文獻研究的“解經”傳統。

漢朝的大儒們,對孔子的學說非常重視。孔子參與整理過的“詩”,也成為了重要的研究文獻。儒家學者對《詩經》進行了大量細緻的研究和考注。

“詩”,也一躍成為官方認定的“五經”(其他“四經”分別為《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之一,成為了《詩經》。

再說“三極彝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解釋一下。三極,天地人。彝訓,日常的訓誡,或者長輩的教誨。鴻教,大道理。刊,改變。這句話意思就是說,說明“天地人”等訓誡道理的書,叫作“經”。“經”,就是永恆不變的至高真理,不可改變的真理。這句話出自《文心雕龍·宗經第三》。也就是後世的文藝評論。說白了,只是一家之言。既然是一家之言,那《詩經》是否包含永恆不變的教誨和真理,就見仁見智了。

儒家對《詩經》是非常推崇的,這也不可避免地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讀書,要有自己的見解。《詩經》並不是什麼絕對的永恆真理,裡面也不都是永恆不變的教誨。讀過之後,有自己的見解,才是第一要務。


此問答部分內容來自“古詩文切片”已發佈頭條文章:詩經切片001:《詩經》的名字由何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