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的新詩已經死了,你怎麼看?新詩真死了嗎?

安嶽楊天朋


新詩已經死了?誰說的?我絲毫沒有感覺到。就在說話的工夫,《今日頭條》各類詩詞欄目的新詩,就層出不窮,令人目不睱接。全國各類文學刊物,詩歌版塊,儘管沒有熱門到洛陽紙貴的程度,但是想發表一首,也非易事。

詩歌從來就是小眾文化。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說起,詩歌和詩人都只是星海北斗,宇宙日月。它永遠都在那裡,永遠也都是小眾。唯如此,才顯示出詩歌的無窮魅力,詩人的卓爾不群,標新立異。即便是盛唐的萬首詩集,放到千萬,億萬人群中,也不過是滄海一粟。詩人能留下姓名的就更是寥若晨星。但是,誰敢說,詩歌就死了?詩人沒出息?可見,單從數學角度看詩歌,新詩,是不對的,無異於緣木求魚。

新詩由上世紀“五四運動”起,幾經波折,到今天已經蔚成一觀,寫詩的隊伍從古稀老者到小小學童,從工人農民到學者書生。佳作名作雖然可數,但是總也不斷。當然,把新詩到到億萬讀者中,確是不堪誇數,但是,唐詩宋詞如此說來也不過了了嗎?

新詩相較於唐詩宋詞《詩經》《楚辭》的千年傳承,世代積澱,其年齡不過百歲,少有可圈可點處,不難理解。但是唐詩宋詞所代表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度就定格在那裡了。後繼者永遠都是在延續其餘聲,感受其深蘊,發掘其精華,再難有大作為大突破。而新詩則不然。它如初升朝日,雖然冬不感其熱,夏不感其涼,但是誰又敢說它可有可無,氣息奄奄了呢?就發展前景,生命週期而言,中國的新詩正在生長,正在路上,儘管無法斷言它的高峰何時崛起,但是相信一定會有。因為這才符合歷史文化的發展規律。

說新詩死了的人,不客氣的說,過於急功近利了。詩歌從來都是人類精神殿堂上的珍供,從來都是人類命運的歌者,靈魂的祭司。它永遠都高高在上,也永遠都在普羅大眾的心裡。

時代在前進,新詩有一天會被人們忘掉前面那個“新”字。它也會老去。但是隻要人類社會在,詩歌和詩人就在。無論其老新。只要它稱得起那個“詩”字。

生活需要詩歌,時代孕育歌者。新詩不會死,因為生活在繼續,時代在進步發展。不敢想象沒有詩歌詩人的生活將會怎樣,時代又會如此寂寞。


王雨艽詩詞


對於題主的這個問題,我真是一個門外漢,年輕的時候曾被要求寫過一些應景的詩,那是一個不堪回首的顛狂年代,那個時候的“旗手”還親自去培育了御用的“詩鄉”——小靳莊。 再後來就是那些詩人的噩耗:顧城、海子……。我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曾經有一位朋友,“北廣”畢業,後來他也作了地方臺的臺長……他是我們這個二、三線城市的詩會掌門,寫戴望舒那一派的。我慢慢地覺得這些新派的詩人有點兒“超人”,他們的思想境界已經超然物外了……弄的不好真的容易“走火入魔”了,從此以後對於詩這個東西都是敬而遠之了。

“詩言志”,詩是在文學作品中的昇華,相當於一部歌劇中的華彩樂段……中國古代的詩都是可以吟唱的,每一首都有自己的固有曲調,曰“曲牌”如:滿江紅、清平樂、水調歌頭、沁園春等等……圖4⃣️5⃣️6⃣️是我的忘年交唐訶先生的“音樂書法”,前兩首就是他當年在民間採風時發掘的傳統古曲,紅筆寫的是“工尺譜”,五聲音階的,後面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牡丹之歌”,也用工尺譜標註了,這是與古詩流傳了幾千年的國粹呀,古詩詞與音樂是密不可分的!

詩是一個時代的記憶與反映:“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詩經的開篇,這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了。從呀呀學語的稚兒到白髮蒼蒼的老年大學的學子們都讀過的,這個詩句寫的是遠古時代的“男歡女愛”,前兩句都是女性私處的裸畫了……這就是詩的魅力所在!

詩是社會的“晴雨表”,如果李白生活在南宋肯定就會變成陸放翁了……民國時期的詩人徐志摩、戴望舒的詩雖是新詩,但是也是很有生命力的……還有小時候的兒歌“小燕子,穿花衣……”,還有“滴答、滴答……下雨了!”這個也是新詩……是充滿了活力的新詩,兩位作者都是我們這座城市的人,都已經作古了,但是他們的作品依舊在一代代的傳唱著……不管是新詩還是老詩,只要大家喜歡就會有活力,我是這麼看的!民謠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溜……。作詩填詞要多走路、走心、博覽群書,要做詩人就更加努力了,要甘寂寞,才能有所建樹!不然的話“小靳莊”的現象就會重演……








輕輕江


為了生活我四處流浪, 把美好的年華掛在了焊機上, 強烈的的弧光照不亮未來的方向, 熾熱的鐵水鑄不成我想要的住房, 火紅的熔池結晶不出愛情的芬芳, 熔化的藥皮將我的青春埋葬, 四處的飛濺帶走了所有的夢想, 身體燙起的水泡是我的勳章, 黑白色鏡片演繹焊工的淒涼, 膠熔顆粒沉積在我的肺上, 氬弧焊的臭氧摧的我兩鬢如霜, 二保焊燻的我頭暈腦漲, 等離子離不開高大的廠房, 送絲機送不出遠大的理想, 打底打不出人生的寶藏, 填充填不滿寂寞的心房, 蓋面蓋不住臉上的蒼桑, 大電流烤出我衰老的模樣, 焊機哭不出我的悲傷, 焊絲縫不出夢的衣裳, 射線穿不透心頭的迷茫, 超聲波探不出我的惆悵, 我也想振翅自由飛翔, 我也想開心快樂健康, 無奈電焊 鉗夾住了翅膀, 焊把線把我身心捆綁, 強大的磁場束縛了年輕的希望, 打磨的焊道已失去原始的亮光, 夾渣的生活破壞不了最美的夢想, 未來的路還很漫長, 在這無情的世界裡, 有誰理解電焊工的……悲傷。


孤情浪子75800649


有人說現在的新詩已經死了,你怎麼看?新詩真死了嗎?

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新詩”。

新詩,指五四運動前後產生的、有別於古典、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

有人說新詩已經死了。

咱們講的是誰主張,誰舉證。

你憑什麼說新詩已經死了呢?我們來分析這個問題,找到他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弄清楚他主張的對錯,不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嘛。

因為我們要清楚一點,一個文藝體裁的衰竭與否,不是有人說就可以做定論的。

但是有人說,證明有人產生了這種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無外乎兩點。

新詩賣錢,銅臭味重,失去詩心。

柳永還賣詞養家呢。詩人掌握了技巧,創造出了有人願意花錢購買的價值,變現成生活資料,有何不可?泱泱千年詩詞史,是不是因為有人買詩、賣詩就充滿了銅臭味?並沒有啊。

逐利之心,人皆有之。詩人也是人,而且是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在出賣自己的時候還會考慮一下面子和尊嚴。說起來比沒文化、沒素質的人還是要矜持一點。

為什麼普通人就可以賣自己的產品,而詩人不能賣自己的詩?

只要不違背自己的給自己定下的道德底線,詩人的作品從價值變換成價格,其實這是時代的進步。鄭板橋的作品就明碼標價,雖然人稱八怪,可你得佩服他能賣出價錢,甚至因此而成為了一個站著掙錢的,有獨立性格和骨氣的大寫的人。

賺錢和寫詩不衝突,沒有物質生活保證,精神也無法昇華。讓世人賺取正常生活資料,保證文化方面朝前的動力,這是時代的進步。

就好像頭條的青雲獎,就是為了讓創作者寫出優質長文來,這在無形中對行業是促進的,是好的。但是由此衍生出一批專門教人怎麼用套路拿青雲的人,這是丟面子,沒尊嚴的事情。但是不是因為這些人就要否定整個青雲獎的作用呢?當然不行。

任何方式,都有利弊。任何時代,都有選擇。

做一個有道德底線的詩人,賣詩賺錢有何不可?只怕絕大多數人的詩不值錢吧。

結構散亂,朦朧晦澀,難以讀懂。

這應該是讓人產生新詩已死的第二條重要原因。

這種現象是由於一段特殊時期,現代詩人使用特殊的手法隱含表達自身感情的技巧後形成所謂朦朧派,加上新一代西方文化的摻和,形成所謂“意識流”之後,現代詩風確實出現了一股以讀者讀不懂為榮的奇怪傾向。

這是中國脫離古詩詞平仄格律之後的無所適從。

因為對規則的完全背叛,當代詩歌唯有在感情方面進行突破。而感情是有通感的,能引起大眾共鳴的,但有些當代詩的感情抒發並不以此為榮,而是以個人的、晦澀難懂的感情表達為高妙。

正所謂“無規則,不方圓”。完全拋棄音律規則的當代詩,有些還能謹守文藝作品感情表達的正途,而有一些由於自身文采的限制,就只好裝神弄鬼,美之名曰“汪洋恣肆”,實際上完全沒有了方圓。

記住一點,所有的極端表現都是掩飾自己在某方面的缺陷。

這些“詩人”,甚至連正常表達都做不到。在他們手上,新詩確實已經死了。

但是,這種人畢竟是極少數。而這種現象、這種亂象實際上在任何時代的詩壇都是存在的。即便在唐宋,晚唐體、香山體、西昆體、江西派、四靈派各種各樣的詩體都是紛繁複雜的存在。雖然這些詩體在當時影響一時,但從整個詩壇歷史角度來看,無一不是詩歌昂揚奮進的前奏。

詩詞的歷史是波折前進的,並不是有人瞎胡鬧就會弄死詩壇的。

新詩也是如此。

新詩的未來是美好的

文藝市場從來就沒有不亂過,如果哪一天所有的詩歌都一個調調,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即便盛唐飛歌,宋詞婉轉,在那個時代,同樣可稱為“亂象”。只是經過時間大浪淘沙,能流傳下來的作品都經過了千錘百煉,可以說是萬里挑一的傑作。給人一種錯覺,古人作詩都是好詩。

這不過是倖存者偏差。

我們處在這個網絡時代,資訊發達,詩歌發表成本為零,所以一些爛詩人的爛作品讓我們覺得詩壇很爛,其實也是正常現象。只因身在此山中嘛。可是我們要知道,越是這種給人感覺深刻的作品越是少數中的少數,絕不能代表大部分新詩。

這些垃圾,有可能作為一時的文學現象會引起波動,但遲早會被扔掉、遺忘、分解。千年之後的人,看我們當代詩,只有精品留存,會不會也要感嘆:“二十一世紀是現代詩精品輩出的時代,是最偉大的時代?”

未來是美好的,出路是光明的,雖然現在前面有玻璃。


梧桐樹邊羽


對於真正愛好詩歌的人,詩歌是永遠都不會消失的!

不過現在詩歌確實處於低谷:真正能寫詩的,不喜歡張揚;不懂寫詩的(甚至連話都說不好的),寫的亂七八糟還喜歡到處炫耀;現在不是處處提倡普通話嗎?普通話的提倡不僅僅是發音上,更要命的是詞義上的改變--當“說(shui,四聲)服”改成“說shuo服”,當粉墨登場成為登上舞臺表演,當趨之如騖表示追捧,當七月流火被用來形容天熱,當……的時候,意味著中國文化的內涵越來越趨於消失或者遠離社會,詩歌--作為一種文化內涵和藝術的精華,似乎沒有存在於大眾視野的必要了--因為再有意思的語言也被“普通”了!即使你寫出了有意思的語言,誰懂得欣賞?誰會花費時間去欣賞?。

如果你在乘公交或者公園裡去看一些市場營銷、人力資源、企業管理等類似的書時,很多人會表示你有上進心;當你在此等場合看泰戈爾詩集的時候,你從周圍人看你的目光中更多的只能讀懂兩個字--輕蔑,不懂?好吧,換個詞--裝B!裝B啥意思?大家懂。具體啥意思?估計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了--因為這個詞沒意思!

不可否認,在近現代文學史中,一些文學流派在詩歌的發展上起到過不小的副作用--比方說某個文學派流--提倡用白話去寫詩。但搞文學的都知道這個派流是在用一種文學形式對社會的不良現象進行諷刺和批判,但大眾中很多人不懂,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大白話都可以寫詩,那我也可以!但事實卻非如此,他們不懂,卻起了發作用!

如果你喜歡古詩,有很多;如果你喜歡現代詩,我個人推薦幾個不錯的:流沙河的《就是那一隻蟋蟀》,余光中《鄉愁》,鄭愁予《錯誤》,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等。



親愛的NPC


任何事都要經歷大浪淘沙,真喜歡詩的人,不會輕易說三道四,只是默默耕耘,哪怕做一朵浪花,也要歸大海。

新詩死不死不是靠嘴說,是讓那些真正愛詩的人,有責任,有擔當,不要讓那些濫竽充數的,名利心重的,糟蹋詩歌的,胡言亂語。

詩歌不會死,只要它有正能量,只要它貼近老百姓,只要它愛國家愛腳下的土地,就不會死。我認願為詩滴盡最後一滴血,也不會後悔寫過詩。詩心不死,詩歌就不會死。





浪子林楊


新詩,就在於新,從“五四”運動至今才不過100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孕育期,連嬰兒期都算不上,已經出現了藏克家、艾青、徐志摩、賀敬之、北島、顧城、海子、餘秀華等優秀詩人,新詩已經深深紮根於中華文化。說新詩已死,那是文化短見和無知。

一、現代新詩與傳統舊體詩相比,有如下明顯優勢勢:

(一)大眾化,參與人員空前,再無任何身份侷限,完全突破知識分子的狹窄範圍。餘秀華的崛起,就是新詩大眾化的里程碑。

(二)通俗化,與議論文、散文、小說、雜文、詞賦等所有文章載體串通,情感天地廣闊,不受任何格律限制。

(三)生活化,愛情詩,校園詩,青春詩,農民工詩,軍營詩,鄉村詩,都市詩,生活特色非常鮮明。

(四)娛樂化,沒有成形,但趨勢明顯。比如,今日頭條裡有大量這方面的詩人

(五)商業化,沒有成形,但趨勢明顯。廣告需要,促進商業詩的發展。

(六)政治詩,主要有三類,一類是革命紅色詩,艾青是代表;一類是體現在哲理性方面,北島是代表;一類是批判式,以朦朧體來表達,海子就是這類詩體的里程碑。

二、新詩的幼稚

(一)沒有完整的新詩理論體系。

(二)沒有新詩文學大師,海子只是新詩的重大開拓者,但語言表達的韻律混亂,嚴重地影響了海子詩作品的傳播。

(三)把新詩等同於外國的詩。其實,中國新詩是舊體詩基礎上發展起來,又受外國詩深刻影響的新形詩,與泰戈爾、普希金等外國詩相比,是有本質區別的。

(蔣榮清,2019.11.7)







學林金喜鵲


這是廣大詩歌愛好者,對現時代新詩低迷的憂患。儘管,有別於古體詩和近體詩,起源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新詩,突破了嚴格的格律限制,在文體上更自由,更利於思想情感的表達,但是,現代語言相對於文言文,缺少了精煉,而對於新詩寫作的詩人,語音的運用,更為高難,因此,令許多詩歌愛好者望而止步。然而,詩歌,自誕生之日起,就起源於生活,根植於生活,所以,無論新詩處於怎樣的低谷,只要,生活還在延續,新詩,不僅不會死,必將隨著生活的日益豐富多彩,逐漸走向繁榮!


章大波多


說新詩已死,是一種氣話,是新詩鮮有佳作,是對新詩“不新鮮”的一種無奈。

有人說新詩好著那,那指的是“朦朧詩”。有人說朦朧詩咋得罪你了?李商隱還寫朦朧詩呢?把李商隱無題詩與現代朦朧詩畫等號,那是無知。李詩,詩意朦朧,但人家詩的語言表達不朦朧;現代詩兩者都朦朧。李的無題詩傳了幾百年,世人仍愛不釋手;今人朦朧詩比曇花一現,熱了一陣子。

現代詩也有一些好的佳作,詩人藏克家、賀敬之等寫了一些好的詩歌。但這些詩人及其詩文,放在中華詩詞中,如滄海一水。現代,不缺詩人,不缺現代詩。多而雜,多而亂,是人們對現代詩不抱希望的重要原因。

古人一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李白出口成詩,也是下了鐵杵磨針的功夫的。現代詩人要想寫出好詩,應多學習古人那種精神。

現代詩不死將死也!但願能:“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小曲三百


既然說起"新詩",那不可避免的就要談到"古詩"。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是文化燦爛的時代,尤其是唐宋時期,那是傳統文化的巔峰期,"唐詩宋詞"就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結晶。

唐詩代表人物太多,就列舉幾個知名的,詩仙李太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詩狂賀知章,詩魔白居易…

他們每一個都是詩賦高手,生活在同一時代卻都有不一樣的風格,開一派之先河,共同為大唐綻放光彩。大唐因他們更加璀璨,他們也因盛唐更加偉大。

而現代化的"新詩",有幾位是公認的"大師"級詩人?徐志摩、林徽因、艾青等少數,可以稱為"大師"級。也還都是民國時期的,而現在呢?有誰?

詩賦的沒落,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凋零。人才的缺失,文化產業的變化。

唐朝時期,詩人以詩為"敲門磚",初出茅樓的青年才俊,憑藉一首好詩或許就能"出人頭地",展現心中抱負。現在呢?有些墨水的文化人大多都是想著快速"文化變現",寫網文小說的,寫歌詞的,寫文章的,在這高速且巨大的生活壓力下,有多少人可以悠閒的創作詩詞?

新詩或許是沒落了,但詩賦卻永遠不會沒落,因為那是人們心中美好的展現,也是真實生活的寫照,壓力越大時間越久,它會綻放的愈加光彩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