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的新诗已经死了,你怎么看?新诗真死了吗?

安岳杨天朋


新诗已经死了?谁说的?我丝毫没有感觉到。就在说话的工夫,《今日头条》各类诗词栏目的新诗,就层出不穷,令人目不睱接。全国各类文学刊物,诗歌版块,尽管没有热门到洛阳纸贵的程度,但是想发表一首,也非易事。

诗歌从来就是小众文化。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说起,诗歌和诗人都只是星海北斗,宇宙日月。它永远都在那里,永远也都是小众。唯如此,才显示出诗歌的无穷魅力,诗人的卓尔不群,标新立异。即便是盛唐的万首诗集,放到千万,亿万人群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诗人能留下姓名的就更是寥若晨星。但是,谁敢说,诗歌就死了?诗人没出息?可见,单从数学角度看诗歌,新诗,是不对的,无异于缘木求鱼。

新诗由上世纪“五四运动”起,几经波折,到今天已经蔚成一观,写诗的队伍从古稀老者到小小学童,从工人农民到学者书生。佳作名作虽然可数,但是总也不断。当然,把新诗到到亿万读者中,确是不堪夸数,但是,唐诗宋词如此说来也不过了了吗?

新诗相较于唐诗宋词《诗经》《楚辞》的千年传承,世代积淀,其年龄不过百岁,少有可圈可点处,不难理解。但是唐诗宋词所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度就定格在那里了。后继者永远都是在延续其余声,感受其深蕴,发掘其精华,再难有大作为大突破。而新诗则不然。它如初升朝日,虽然冬不感其热,夏不感其凉,但是谁又敢说它可有可无,气息奄奄了呢?就发展前景,生命周期而言,中国的新诗正在生长,正在路上,尽管无法断言它的高峰何时崛起,但是相信一定会有。因为这才符合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

说新诗死了的人,不客气的说,过于急功近利了。诗歌从来都是人类精神殿堂上的珍供,从来都是人类命运的歌者,灵魂的祭司。它永远都高高在上,也永远都在普罗大众的心里。

时代在前进,新诗有一天会被人们忘掉前面那个“新”字。它也会老去。但是只要人类社会在,诗歌和诗人就在。无论其老新。只要它称得起那个“诗”字。

生活需要诗歌,时代孕育歌者。新诗不会死,因为生活在继续,时代在进步发展。不敢想象没有诗歌诗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时代又会如此寂寞。


王雨艽诗词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真是一个门外汉,年轻的时候曾被要求写过一些应景的诗,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颠狂年代,那个时候的“旗手”还亲自去培育了御用的“诗乡”——小靳庄。 再后来就是那些诗人的噩耗:顾城、海子……。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有一位朋友,“北广”毕业,后来他也作了地方台的台长……他是我们这个二、三线城市的诗会掌门,写戴望舒那一派的。我慢慢地觉得这些新派的诗人有点儿“超人”,他们的思想境界已经超然物外了……弄的不好真的容易“走火入魔”了,从此以后对于诗这个东西都是敬而远之了。

“诗言志”,诗是在文学作品中的升华,相当于一部歌剧中的华彩乐段……中国古代的诗都是可以吟唱的,每一首都有自己的固有曲调,曰“曲牌”如:满江红、清平乐、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等……图4⃣️5⃣️6⃣️是我的忘年交唐诃先生的“音乐书法”,前两首就是他当年在民间采风时发掘的传统古曲,红笔写的是“工尺谱”,五声音阶的,后面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牡丹之歌”,也用工尺谱标注了,这是与古诗流传了几千年的国粹呀,古诗词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

诗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与反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的开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了。从呀呀学语的稚儿到白发苍苍的老年大学的学子们都读过的,这个诗句写的是远古时代的“男欢女爱”,前两句都是女性私处的裸画了……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

诗是社会的“晴雨表”,如果李白生活在南宋肯定就会变成陆放翁了……民国时期的诗人徐志摩、戴望舒的诗虽是新诗,但是也是很有生命力的……还有小时候的儿歌“小燕子,穿花衣……”,还有“滴答、滴答……下雨了!”这个也是新诗……是充满了活力的新诗,两位作者都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人,都已经作古了,但是他们的作品依旧在一代代的传唱着……不管是新诗还是老诗,只要大家喜欢就会有活力,我是这么看的!民谣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作诗填词要多走路、走心、博览群书,要做诗人就更加努力了,要甘寂寞,才能有所建树!不然的话“小靳庄”的现象就会重演……








轻轻江


为了生活我四处流浪, 把美好的年华挂在了焊机上, 强烈的的弧光照不亮未来的方向, 炽热的铁水铸不成我想要的住房, 火红的熔池结晶不出爱情的芬芳, 熔化的药皮将我的青春埋葬, 四处的飞溅带走了所有的梦想, 身体烫起的水泡是我的勋章, 黑白色镜片演绎焊工的凄凉, 胶熔颗粒沉积在我的肺上, 氩弧焊的臭氧摧的我两鬓如霜, 二保焊熏的我头晕脑涨, 等离子离不开高大的厂房, 送丝机送不出远大的理想, 打底打不出人生的宝藏, 填充填不满寂寞的心房, 盖面盖不住脸上的苍桑, 大电流烤出我衰老的模样, 焊机哭不出我的悲伤, 焊丝缝不出梦的衣裳, 射线穿不透心头的迷茫, 超声波探不出我的惆怅, 我也想振翅自由飞翔, 我也想开心快乐健康, 无奈电焊 钳夹住了翅膀, 焊把线把我身心捆绑, 强大的磁场束缚了年轻的希望, 打磨的焊道已失去原始的亮光, 夹渣的生活破坏不了最美的梦想, 未来的路还很漫长, 在这无情的世界里, 有谁理解电焊工的……悲伤。


孤情浪子75800649


有人说现在的新诗已经死了,你怎么看?新诗真死了吗?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有人说新诗已经死了。

咱们讲的是谁主张,谁举证。

你凭什么说新诗已经死了呢?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找到他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弄清楚他主张的对错,不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嘛。

因为我们要清楚一点,一个文艺体裁的衰竭与否,不是有人说就可以做定论的。

但是有人说,证明有人产生了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无外乎两点。

新诗卖钱,铜臭味重,失去诗心。

柳永还卖词养家呢。诗人掌握了技巧,创造出了有人愿意花钱购买的价值,变现成生活资料,有何不可?泱泱千年诗词史,是不是因为有人买诗、卖诗就充满了铜臭味?并没有啊。

逐利之心,人皆有之。诗人也是人,而且是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在出卖自己的时候还会考虑一下面子和尊严。说起来比没文化、没素质的人还是要矜持一点。

为什么普通人就可以卖自己的产品,而诗人不能卖自己的诗?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给自己定下的道德底线,诗人的作品从价值变换成价格,其实这是时代的进步。郑板桥的作品就明码标价,虽然人称八怪,可你得佩服他能卖出价钱,甚至因此而成为了一个站着挣钱的,有独立性格和骨气的大写的人。

赚钱和写诗不冲突,没有物质生活保证,精神也无法升华。让世人赚取正常生活资料,保证文化方面朝前的动力,这是时代的进步。

就好像头条的青云奖,就是为了让创作者写出优质长文来,这在无形中对行业是促进的,是好的。但是由此衍生出一批专门教人怎么用套路拿青云的人,这是丢面子,没尊严的事情。但是不是因为这些人就要否定整个青云奖的作用呢?当然不行。

任何方式,都有利弊。任何时代,都有选择。

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诗人,卖诗赚钱有何不可?只怕绝大多数人的诗不值钱吧。

结构散乱,朦胧晦涩,难以读懂。

这应该是让人产生新诗已死的第二条重要原因。

这种现象是由于一段特殊时期,现代诗人使用特殊的手法隐含表达自身感情的技巧后形成所谓朦胧派,加上新一代西方文化的掺和,形成所谓“意识流”之后,现代诗风确实出现了一股以读者读不懂为荣的奇怪倾向。

这是中国脱离古诗词平仄格律之后的无所适从。

因为对规则的完全背叛,当代诗歌唯有在感情方面进行突破。而感情是有通感的,能引起大众共鸣的,但有些当代诗的感情抒发并不以此为荣,而是以个人的、晦涩难懂的感情表达为高妙。

正所谓“无规则,不方圆”。完全抛弃音律规则的当代诗,有些还能谨守文艺作品感情表达的正途,而有一些由于自身文采的限制,就只好装神弄鬼,美之名曰“汪洋恣肆”,实际上完全没有了方圆。

记住一点,所有的极端表现都是掩饰自己在某方面的缺陷。

这些“诗人”,甚至连正常表达都做不到。在他们手上,新诗确实已经死了。

但是,这种人毕竟是极少数。而这种现象、这种乱象实际上在任何时代的诗坛都是存在的。即便在唐宋,晚唐体、香山体、西昆体、江西派、四灵派各种各样的诗体都是纷繁复杂的存在。虽然这些诗体在当时影响一时,但从整个诗坛历史角度来看,无一不是诗歌昂扬奋进的前奏。

诗词的历史是波折前进的,并不是有人瞎胡闹就会弄死诗坛的。

新诗也是如此。

新诗的未来是美好的

文艺市场从来就没有不乱过,如果哪一天所有的诗歌都一个调调,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即便盛唐飞歌,宋词婉转,在那个时代,同样可称为“乱象”。只是经过时间大浪淘沙,能流传下来的作品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的杰作。给人一种错觉,古人作诗都是好诗。

这不过是幸存者偏差。

我们处在这个网络时代,资讯发达,诗歌发表成本为零,所以一些烂诗人的烂作品让我们觉得诗坛很烂,其实也是正常现象。只因身在此山中嘛。可是我们要知道,越是这种给人感觉深刻的作品越是少数中的少数,绝不能代表大部分新诗。

这些垃圾,有可能作为一时的文学现象会引起波动,但迟早会被扔掉、遗忘、分解。千年之后的人,看我们当代诗,只有精品留存,会不会也要感叹:“二十一世纪是现代诗精品辈出的时代,是最伟大的时代?”

未来是美好的,出路是光明的,虽然现在前面有玻璃。


梧桐树边羽


对于真正爱好诗歌的人,诗歌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

不过现在诗歌确实处于低谷:真正能写诗的,不喜欢张扬;不懂写诗的(甚至连话都说不好的),写的乱七八糟还喜欢到处炫耀;现在不是处处提倡普通话吗?普通话的提倡不仅仅是发音上,更要命的是词义上的改变--当“说(shui,四声)服”改成“说shuo服”,当粉墨登场成为登上舞台表演,当趋之如骛表示追捧,当七月流火被用来形容天热,当……的时候,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内涵越来越趋于消失或者远离社会,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内涵和艺术的精华,似乎没有存在于大众视野的必要了--因为再有意思的语言也被“普通”了!即使你写出了有意思的语言,谁懂得欣赏?谁会花费时间去欣赏?。

如果你在乘公交或者公园里去看一些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类似的书时,很多人会表示你有上进心;当你在此等场合看泰戈尔诗集的时候,你从周围人看你的目光中更多的只能读懂两个字--轻蔑,不懂?好吧,换个词--装B!装B啥意思?大家懂。具体啥意思?估计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因为这个词没意思!

不可否认,在近现代文学史中,一些文学流派在诗歌的发展上起到过不小的副作用--比方说某个文学派流--提倡用白话去写诗。但搞文学的都知道这个派流是在用一种文学形式对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但大众中很多人不懂,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大白话都可以写诗,那我也可以!但事实却非如此,他们不懂,却起了发作用!

如果你喜欢古诗,有很多;如果你喜欢现代诗,我个人推荐几个不错的: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余光中《乡愁》,郑愁予《错误》,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等。



亲爱的NPC


任何事都要经历大浪淘沙,真喜欢诗的人,不会轻易说三道四,只是默默耕耘,哪怕做一朵浪花,也要归大海。

新诗死不死不是靠嘴说,是让那些真正爱诗的人,有责任,有担当,不要让那些滥竽充数的,名利心重的,糟蹋诗歌的,胡言乱语。

诗歌不会死,只要它有正能量,只要它贴近老百姓,只要它爱国家爱脚下的土地,就不会死。我认愿为诗滴尽最后一滴血,也不会后悔写过诗。诗心不死,诗歌就不会死。





浪子林杨


新诗,就在于新,从“五四”运动至今才不过10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孕育期,连婴儿期都算不上,已经出现了藏克家、艾青、徐志摩、贺敬之、北岛、顾城、海子、余秀华等优秀诗人,新诗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说新诗已死,那是文化短见和无知。

一、现代新诗与传统旧体诗相比,有如下明显优势势:

(一)大众化,参与人员空前,再无任何身份局限,完全突破知识分子的狭窄范围。余秀华的崛起,就是新诗大众化的里程碑。

(二)通俗化,与议论文、散文、小说、杂文、词赋等所有文章载体串通,情感天地广阔,不受任何格律限制。

(三)生活化,爱情诗,校园诗,青春诗,农民工诗,军营诗,乡村诗,都市诗,生活特色非常鲜明。

(四)娱乐化,没有成形,但趋势明显。比如,今日头条里有大量这方面的诗人

(五)商业化,没有成形,但趋势明显。广告需要,促进商业诗的发展。

(六)政治诗,主要有三类,一类是革命红色诗,艾青是代表;一类是体现在哲理性方面,北岛是代表;一类是批判式,以朦胧体来表达,海子就是这类诗体的里程碑。

二、新诗的幼稚

(一)没有完整的新诗理论体系。

(二)没有新诗文学大师,海子只是新诗的重大开拓者,但语言表达的韵律混乱,严重地影响了海子诗作品的传播。

(三)把新诗等同于外国的诗。其实,中国新诗是旧体诗基础上发展起来,又受外国诗深刻影响的新形诗,与泰戈尔、普希金等外国诗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

(蒋荣清,2019.11.7)







学林金喜鹊


这是广大诗歌爱好者,对现时代新诗低迷的忧患。尽管,有别于古体诗和近体诗,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诗,突破了严格的格律限制,在文体上更自由,更利于思想情感的表达,但是,现代语言相对于文言文,缺少了精炼,而对于新诗写作的诗人,语音的运用,更为高难,因此,令许多诗歌爱好者望而止步。然而,诗歌,自诞生之日起,就起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所以,无论新诗处于怎样的低谷,只要,生活还在延续,新诗,不仅不会死,必将随着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逐渐走向繁荣!


章大波多


说新诗已死,是一种气话,是新诗鲜有佳作,是对新诗“不新鲜”的一种无奈。

有人说新诗好着那,那指的是“朦胧诗”。有人说朦胧诗咋得罪你了?李商隐还写朦胧诗呢?把李商隐无题诗与现代朦胧诗画等号,那是无知。李诗,诗意朦胧,但人家诗的语言表达不朦胧;现代诗两者都朦胧。李的无题诗传了几百年,世人仍爱不释手;今人朦胧诗比昙花一现,热了一阵子。

现代诗也有一些好的佳作,诗人藏克家、贺敬之等写了一些好的诗歌。但这些诗人及其诗文,放在中华诗词中,如沧海一水。现代,不缺诗人,不缺现代诗。多而杂,多而乱,是人们对现代诗不抱希望的重要原因。

古人一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李白出口成诗,也是下了铁杵磨针的功夫的。现代诗人要想写出好诗,应多学习古人那种精神。

现代诗不死将死也!但愿能:“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小曲三百


既然说起"新诗",那不可避免的就要谈到"古诗"。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是文化灿烂的时代,尤其是唐宋时期,那是传统文化的巅峰期,"唐诗宋词"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结晶。

唐诗代表人物太多,就列举几个知名的,诗仙李太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狂贺知章,诗魔白居易…

他们每一个都是诗赋高手,生活在同一时代却都有不一样的风格,开一派之先河,共同为大唐绽放光彩。大唐因他们更加璀璨,他们也因盛唐更加伟大。

而现代化的"新诗",有几位是公认的"大师"级诗人?徐志摩、林徽因、艾青等少数,可以称为"大师"级。也还都是民国时期的,而现在呢?有谁?

诗赋的没落,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凋零。人才的缺失,文化产业的变化。

唐朝时期,诗人以诗为"敲门砖",初出茅楼的青年才俊,凭借一首好诗或许就能"出人头地",展现心中抱负。现在呢?有些墨水的文化人大多都是想着快速"文化变现",写网文小说的,写歌词的,写文章的,在这高速且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有多少人可以悠闲的创作诗词?

新诗或许是没落了,但诗赋却永远不会没落,因为那是人们心中美好的展现,也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压力越大时间越久,它会绽放的愈加光彩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