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样板戏在当年到底有多火,现在还有人记得样板戏吗?

魏青衣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样板戏随之不唱了。此后来世的人,很少看见。

这是毛主席的老婆,在文艺战线上竖起来的一面旗帜。工农兵蹬上了政治历史舞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取的伟大胜利,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贫下中农当家做主。真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老贫农也能唱几句。

现在记的人,是老年人了。年青人为钱在奋斗,不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


海阔天空146023514


样板戏的确是经典,而且是几乎不可复制的经典!

样板戏是在统一领导、统一组织、集中全国优势的情况下成功的。无论其表现的政治正能量、艺术表现形式、艺术价值、民间推广普及性、工农兵大众的乐于接受、乐于传播的程度,都达到了戏曲艺术的极致。

样板戏的成功,也是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要上下一心、集中力量,就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受样板戏的带动,豫剧、黄梅戏、歌剧、舞剧,也创作出了符合新时代的剧目,不得不说是对中国戏曲发展的推动。

至于要把功劳归功于谁?当然要归功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归功于领导者、组织者、创作者、演出者、拥护者、传播者,归功于毛泽东时代,归功于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群众。

应该说,六七十年代以上的人,都熟悉记得样板戏,几乎每个人都可哼唱几句。如果现在稍加推广,相信很多年轻人也会喜欢。甚至会成为中国戏曲的救赎!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我们倡导的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于样板戏,也应该辨证唯物的去看待。好的、正能量的,需要我们去认可,去推广,去传播!








静远


京剧,是唱腔最为丰富、风格流派最为繁多的剧种。我喜欢京剧,就是从看样板戏开始。

样板戏,是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编剧、导演、编曲、演员而创编排演,确实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京剧经典作品。演绎的故事贴近时代,丰富多彩、慷慨激扬或沉郁婉转的唱段,很是悠扬动听,总能给人以充满激情的正能量。


六七十年代,京剧因为样板戏的存在,大红大火。那时人们唯一能经常欣赏到的,也就仅有样板戏。我们县里也有一个小红花京剧团,经常巡回到乡下演出。就连我们村里,也组织起一个业务京剧团,排练了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三出戏,经常在村里或附近村庄演出。


自小就在这样的京剧文化氛围里熏陶,自然而然的就喜欢上了京剧。记得小时候,每当县京剧团到我们镇里演出,我都要跟随大人们,哪怕来回跑几十里路,也要去看。我们村里京剧团演出,我更是晚饭也不吃,就早早跑过去等候开演。还经常偷偷跑到我们小学附近的村京剧团排练场所,蹲在那里看人家排练,被老师揪着耳朵带回教室。

直到现在,我还对京剧情有独钟。喜欢看样板戏,也喜欢看以唱功为主、更有韵味的传统京剧剧目,但不太喜欢看武打戏,我就是沉迷于京剧的唱腔优美,这是任何一个地域性剧种无法相提并论的。



除传统京剧剧目和样板戏外,现在的新编京剧剧目,红岩、白蛇传还是比较成功的精品。其它新编现代京剧剧目,剧本本身、人物形象设计、唱腔设计都比较粗糙,反复打磨的精品剧目太少,缺乏魅力,总是有粗制滥造之嫌,迎合形势,公演几场,评一个奖,就再也没有任何动静了,并没有演出市场。


我认为,现代京剧之所以不受欢迎,并非京剧本身不受欢迎,根本原因,是现代京剧剧目本身的质量问题,没有发展创新,就会被现在的中青年人所背离。张火丁的每次演出,票房都是秒磬的一票难求的局面;今年9月1日王佩瑜专场演唱会的门票早就销售一空,而且购票观赏演出的绝大多数都是中青年白领,这说明京剧还是有魅力的,喜欢京剧的并非仅仅是老年人群体。

我总是相信,相比电视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京剧的相对沉寂只是暂时的,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会有更多的人们追捧高雅艺术,京剧终将会再次迎来大发展大繁荣。


太阳升Sun


样板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家喻户晓的经典,田间地头、车间和军营,都有嘹亮的歌声,普及度之广,是任何作品难以比拟的。《红灯记》中《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临行一碗酒》、《赴宴斗鸠山》等;《智取威虎山》中的《把反动派消灭光》、常宝唱《只盼深山出太阳》等;《沙家浜》所唱的《驰骋江南把敌杀》等歌曲,八部样板戏,部部经典,都历经沧桑历练,至今仍栩栩如生,闪耀着光芒。样板戏无论是编排及唱腔,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从剧中的每个场合及唱段,很难找出瑕疵,艺术达到完美。今天,五十岁以上的人谁都会来上一首《万泉河水清又清》和《北风那个吹》。样板戏是七十年代人的缩影,是那时革命教育的主阵地,普及率之广,是任何作品难以达到的。今天,重温红色经典,是那样可亲,心里的共鸣仍是那个年代的足迹,共产党、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就是样板戏的核心实质,人心所向的真理。











依稀57


革命样板戏在当年到底有多火,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深有体会。

那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小喇叭,也是当时唯一的误乐工具和信息工具,小喇叭天天播放革命样板戏的唱段。我们村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革命样板戏《龙江颂》,在离家二里地的大队院里放影,我父亲用独轮小堆车推着奶奶去看的,因为奶奶小脚,视力不好,晚上走不了路。从此奶奶也知道了什么是电影。这大慨是六十年代未。

进入七十年代后,不仅要普及革命样板戏,还要学唱革命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海港》等里边的唱段人人都会哼上几句:

”我家的表叔,数也数尽,没有大事不登门……”

”大吊车真厉害,钢铁的铲子一抓就起来……”

”九龙江上摆战场,相互支援情意长……”等等。

我们大队青年团还排演过《红灯记》、《沙家浜》和《平原作战》。不是京剧唱腔,而是山东吕剧唱腔,利用冬天晚上的时间排练,新年过后,就在大队院里露天上演,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正月里看大戏,晚上整个大队院里灯火通明,人潮涌动,附近村的社员也跑来观看,前面的坐小板凳,后面的站在高凳子上,将演出场地围得水泻不通。

其间还发生过一些喜剧故事,我远房大伯家的姐姐扮演《红灯记》中的李铁梅,看上了扮演李玉和的男青年,两人谈起了恋爱,遭到了大伯的竭力反对,主要是觉得小伙子家里穷,兄弟四个,家徒四壁,是全大队出了名的”老贫农”,小喇叭里播放李玉和的唱段,大伯气得将小喇叭摔得粉碎。毕竟胳膊扭不过大腿,那位姐姐最终还是嫁给了李玉和的扮演者。

还有《沙家滨》中扮演啊庆嫂的姑娘看上了我本年族中的二叔,也就是胡传魁的扮演者,两人喜接连理。如今他们都做爷爷奶奶了。

好怀念红红火火的革命样板戏时代!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落英乡间


老汉请问:饰演八个样板戏的主要演员,哪个不是响当当的艺术领域带头人?

样板戏之所以深入人心,就是它非常人性化!唱念做打,包括道白,都让人一听,一看就明白咋回事!

老汉是个京剧迷!八个样板戏的主旋律以及旋律优美的优秀唱段,全部牢记在心!

这段情感,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很难理解!

样板戏,传播正能量,使人奋进,向上,让人永不迷航!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


心如海369


革命样板戏是六七年在各地上演的现代戏中,挑出的五台京剧和二台舞剧,还有一场交响音乐。

分别是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海港","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共八出。称八大样板戏!

很多人误把那时的所有戏都误称为样板戏。也有的认为那时只有八出戏,都是搞混了的。还有认为八大样板都是京剧,就更不对了!

其实除了样板戏外,还有"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平原作战","苗岭风雷","磐石湾","红云岗","节振国","黛诺","白毛女","沂蒙颂","小刀会","六号门","火烧望海楼","钢琴协奏典黄河","钢琴伴唱红灯记"!

而且还不止这些。还有海量的革命歌曲,现在根本就说不全!音乐作品"小提琴协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琵琶曲"战台风","十面埋伏"等!

电影也不止"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还有"奇袭","小兵张嗄","渡江侦察记","火红的年代","大浪淘沙"。有的我只记住插曲名什么"清清花溪水","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等很多!

进口电影也很多如朝鲜的"卖花姑娘","苹果熟了的时候"。阿尔巴尼亚的"山鹰之歌"。罗马尼亚的"多脑河之波

"。南斯垃夫的"桥"。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

实事求是的说,六七十年代的文化生活,并不象有些人说的贫乏之极!只是现代戏,特别是样板戏演出的太多而已。

当时我只知道云南的专州市都有京剧团,歌舞团演现代戏。省会昆明演出单位更是数不清,有云南省京剧院,云南省滇剧院,云南歌舞团,,,,,都演现代戏。更不用说市,街道,单位,工厂的宣传队了!那时绝对是大多数人都会唱几句样板戏(现代戏)。有的票友(当时不这样叫),甚至能整场唱下来。京剧爱好者数以亿计!

戏院演现代戏,电影放现代戏。无线电广播,有线广播台都放现代戏!至使当时各大省市都有一到数个无线电厂,广播器材厂,生产出世界上最多的收音机,广播喇叭!

由于普及力度前所未有,以致今天都还有上亿人会来几段现代戏,样板戏!可见现代戏的影响之广泛,深远。完全可称"空前绝后"!











干杯安德烈


什么叫创新?样板戏就是创新的典范,是成功实践毛主席文艺革命路线的成果。实践证明这些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不朽的。有人讲十年只八部样板戏,文艺生活因而萧条这不符合事实。事实是那时群众性的文艺活动是空前繁荣的,工厂、学校、农村公社、部队都有群众性与专业性的演出。


手机用户740381560


1970左右正是革命样板戏大兴旺年代,自从文革以后,全国全党全军进入了政治思想年代,每个人都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了迎合政治需要,一切旧的传统的戏曲都视为封建残余,全部封杀,在江青的领导下,对中国京剧进行了改革,产生了八大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推行全国。各个地方剧团也效仿演唱,整整唱响了一个年代,热火朝天,一直到现在都能听到。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净化了社会,人们都私心杂念都悄悄的收起提高政治思想觉悟。

当时,部队唱的更是红火,提出"学唱样板戏,做革命人"的口号,每个战士都能唱上几段,不同场合经常比赛,拉歌唱样板戏选段,把部队搞的朝气蓬勃,增强部队战斗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王树峰765


样板戏是当时特殊背景下的产物,记得65年前,我家有一副上海大世界年画。有京剧,沪剧等全国有名的剧种,演的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公子遭难,小姐嫁人一些剧。65年以后逐步被现代戏替代。同样是上海大世界年画,全是现代剧,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沪剧《芦荡火种》以后改为沙家浜。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改为红灯记。其中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智斗一场……。还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赴宴斗鸠山。打虎上山等等。直到现在仍记憶犹新不时哼上几句。我认为比现在宫庭戏有教育意义,国家应适时推出一些现代戏,弘扬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