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记载先秦贵族都是黄帝子孙,真有目的?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古时候,国人对于史家所记录的文字是无比相信的,因为那是一个史家宁愿掉脑袋也不会曲笔削减春秋的时代。有一言一,秉笔直书成了史家的代名词。也正因为这样,他们的文字就绝对的真实,他们记录的历史也肯定是千真万确的。在这种惯性认知之下,由太史记录的史料很少被人怀疑,尤其早期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记载先秦贵族都是黄帝子孙,真有目的?

帝喾


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因为获取资料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史家们的文字有时候就难免自相矛盾,甚至出现很多不正确的地方。也有很多看起来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司马迁史记当中记载的上古时期帝王世系,都属于黄帝世系,简单的说就是从五帝时代到秦时代,都属于黄帝后裔。这个还不够,不仅南方的楚人被归为黄帝之后,就连北方的匈奴也被归类为夏后氏之后。

看到这里,这个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因为有大量的关于司马迁的先秦时期记载被证明是不准确的,或者是说有不同的记载。譬如,影响深远的赵氏孤儿,他的传奇性远过真实性。而尧舜禹禅让的记载也和竹书纪年的内容大相径庭。那么,到底这份记载是编纂的还是真实的?

出于怀疑论的出发点,很多人认为,司马迁出于为大一统的思想服务,于是用文字的方式将当时能够看的到的不同族群全部统一在一个世系当中,这个是独尊儒术的最后结果。也就是说司马迁是出于大一统的目的,而为此编纂。歪史认为或许真相不见得如同大家猜测的司马迁是为了大一统而故意捏造事实。

关于编纂历史

司马迁在写作史记的时候并不是作为汉朝官方的宣传口径,他写这个也不是太史令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业余爱好。他也不知道他的著作流传百世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没有可能流传下去的情况下,故意将他写成宣传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记载先秦贵族都是黄帝子孙,真有目的?

黄帝


这个时候独尊儒术成了国策,大一统趋势早就不可逆转,也不可能需要一个史官来编造历史,根据考古发掘,司马迁的大部分史籍记载是符合的,而司马迁的史料来源于他当时能够收集到的各国史料和民间传说,这就导致了他自己的记载中很多前后不一。显示的就是他得到了不同的资料,在没有办法确定真伪的情况下,让每一个观点都展现出来,不存在隐匿的动机。

关于帝王世系血统

在后人怀疑的出发点,那就是究竟在先秦帝系是不是真的完全都是皇帝世系?遗传学或许是个新事物,科学家搞清楚DNA也其实没有多远。那么古代有没有遗传认知?当然是有的,譬如风靡各种古装电视剧的滴血认亲这个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能站不住脚,但是可以证明古人已经注意到父子血缘关系。

子承父业,在财产私有制以来,不是亲属肯定没有继承的优先权。作为某人的子嗣才有继承某人基业的权利,这样也是获得财富权力的最快速的捷径。在这个情况下,某人要想证明自己取得的某个职位的合法性,张三的子孙肯定比李四更加有机会继承张三的权力,那么证明自己或者对外宣告自己是张三的子孙事半功倍,这无非就是血统的便利性。譬如唐朝时期就有人自认李陵之后与唐朝攀亲: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记载先秦贵族都是黄帝子孙,真有目的?

史记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二:黠戛斯既破回鹘……自谓李陵之后,与唐同姓。

于是,会不会存在后世继起的群雄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能量,减少阻力,对外宣告自己是黄帝世系。来附和华夏族认知?譬如三国时期刘备的口头禅就是我乃汉朝宗室,孝景皇帝子孙、中山靖王之后!至于是不是真的,那就不重要了,300年前的祖先早就没办法确认!但是他获得的好处可不少!而匈奴人刘渊自认为汉朝外甥,以汉朝继承者的姿态摧毁西晋,这完全可以佐证各上古各族群出于自身利益需要而冒认皇帝世系。

《晋书·刘渊传》:元海曰:“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乃迁于左国城,远人归附者数万。

歪史认为可能有极大多数的部落首领在黄帝成为华夏族共主之后,编纂自己黄帝子孙而为自己合法性制造舆论。实在没有办法符合的只好另辟蹊径,譬如,汉高祖刘邦,既然没办法追认黄帝,那只好委屈一下老父亲,来一条神龙盘踞于老母亲身上。久而久之,这种一时制定的舆论宣传成为后世的史料。于是记载在史籍当中的神光祥瑞不绝于史。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记载先秦贵族都是黄帝子孙,真有目的?


关于文化族群

先秦时代,虽然古代没有民族的区别,但是部落很明显,每一个部落有他们自己的文化特征和生活习惯。尤其周朝的内华夏而外四夷,四夷指的就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族群,当时是没有血统区分的年代,区分族群的方法就是主要方法是文化。这也是当时的楚人和秦人不被认为是华夏族群的主要原因。

《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楚人因为生在荆湘一带,文化上与中原不一样,所以被认为另类。而秦人崛起于原来周人的岐渭一带,也因为文化不一样而被认为是戎狄之族。但是史记中,楚人是祝融的后代,秦人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后代。或许认为司马迁为了大一统而故意给秦人安排了祖先,但是出土的秦公墓证明,秦人自认为高阳之后。

秦景公一号大墓石磬:"汤汤氒商,百乐咸奏,允乐孔煌。段虎(鉏铻)载入,又(有)飢载羕(漾)。天子匽喜,龚(共)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鼏,平……"

秦景公是春秋中期的秦国国君,如果他不是高阳之后,没有必要乱认祖先,最少他这个认知早就是秦国公室流传下来的。如果是,那证明司马迁记载正确。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记载先秦贵族都是黄帝子孙,真有目的?

司马迁


关于先秦封建制度

先秦夏商周三代,是我国严格意义上的封建时代,也是第一个贵族时代,虽然血统是一个新词,但是那个时候是很重要的,要被分封要么是子嗣,要么是功勋。作为普通平民连姓都没有。被封为诸侯的可能性无异于登天。

周武王灭商之后大封天下,所分封的要么是古圣人之后,要么姬姓宗室,要么是功勋,要么是归附的部落首领。或者原来商的封国就地册封,在以后的周室册封中,宗室第一,归附的部落第二,有功的异姓第三,如楚人和秦人都在后面被封为诸侯国。

这种情况上推,夏商时代依然是这样,这就导致天下的贵族肯定都是早先的贵族首领之后,在看血统与文化的时代,自然而然各种帝王必然都是黄帝世系,这样他们本人才能最大程度的获取认同。这个认知在陈胜吴广发出灵魂拷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前,都没有什么人来质问是不是正确的。于是,某人的后人是贵族,所以被封到某地完全合乎情理,在到封地以后,必然要光宗耀祖,设置祭祀祖先的宗庙,这样子他们的宗庙自然就有祖先从何而来的记载。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记载先秦贵族都是黄帝子孙,真有目的?


将近一千多年甚至更长的延续,这一些他们姓氏来源,世系来源早就落下痕迹,并不可能是司马迁几句话就能改变的。

关于外族世系来源

商周的长期统治,使得华夏族文化一枝独秀,逐渐形成内华夏外四夷的礼乐制度,在诸夏长期的渲染下,作为黄帝世系的子孙是贵族,在这一些诸侯贵族强大的时候,周围的贵族有首领和他的部落要想和商周打交道,那么除了利益之外,自然而然的要在文化上有所主张。相对于诸夏,四周当时文化要稍微落后,于是诸夏文化就出现辐射,在泛诸夏区域,由于经济和文化以及军事的压倒性胜利,使得四周的部落或者方国只能更加主动的被诸夏同化。于是出现假冒黄帝世系的可能,久而久之,他们的后人便理所当然的自认为诸夏之一!

商周体制的完整和巩固,形成了比四周更加优势的力量, 凭借武力往往自认为高人一等,于是,四周的人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我归化,成为羁縻制度下的一员,一种是不服管被武力摧毁,这种代表就是东夷、北狄、西戎都被逐渐消灭或者同化。羁縻制度下的部分因为存在名义上的册封,被自然的归类到黄帝世系中,不管他们本人是不是认同,都不重要,他们都是被归类。面对这种被归类,很多时候他们没有出声的机会,随着时间的积累,口口相传到司马迁手中,他得到的结果就是全部都是黄帝世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记载先秦贵族都是黄帝子孙,真有目的?

颛顼


对于当时和诸夏距离较远,上古时代没有记载,近期又密切联系的部落怎么办?譬如匈奴春秋以前就没有记载,但是自从战国起开始成为北边的劲敌,迫使秦赵燕分别筑长城自保。他们从哪里来的?作为史家在自己的文字中必须要有交代,总不能凭空而来。而他们自己有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

面对这种情况,会不会存在为了制式作业(毕竟史记大家最熟悉的起手式就是:某,字某,某人也!)而替他们找出一个来源的可能?歪史认为是会,但当然不是为了大一统,而是为了交代清楚某一族群的来龙去脉而脑补记载。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夏商灭亡之后,夏的延续杞人忧天,无病呻吟,处处担惊受怕,商的延续宋人成了愚蠢死板的象征。

那么在眼前突然出现一伙不懂礼乐,野蛮无理以抢劫为生的人的时候,出于偏见,想搞清楚他们怎么来的有无计可施,附近的秦人,赵人、燕人会不会把他归咎于早已灭亡的夏桀之后,毕竟夏桀没办法出来说明。当传到司马前时候,自然被当作信史记载进去?

最后总结

歪史认为,司马迁不可能为了大一统的国策问题而为肉食者谋,编纂所有上古帝王将相都是黄帝世系的可能。他当时的工作就是将手上收集到的资料汇总成册。对于有歧义的部分或者存在不同意见的部分全部采纳,兼容并包的记载。而出土的资料表示,司马迁的绝大多数记载都是正确的,尤其商王世系。

歪史相信,随着出土资料的丰富,先秦时期的各种疑点会一点点的摊开在我们的眼前。会有更多的资料证明司马迁的记载是不是正确。

本文歪史原创,资料来源:《史记·五帝本纪》《资治通鉴》《左传》《晋书》,谢绝抄袭搬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