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中小學職稱應該是教師榮譽,不應與工資待遇掛鉤,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熊忠萬守望中國


目前的職稱是和工資掛鉤的,職稱越高,工資也就越高,比如說你聘上了中小學高級,那麼恭喜你,你的工資會比中小學一級的時候增長600多塊,而且以後工資調整的時候也會佔儘先機,快人一步。


工資和職稱掛鉤是否合理?

那麼這種職稱和工資掛鉤的體系是否合理呢?我們首先來討論一下工資發放依據應該是什麼?正常來說,工資應該體現的是多勞多得,優勞優得。那麼,職稱高的老師是否多勞或者優勞了麼?如果不是,那麼這工資的發放就是不合理的。

同一所學校,同樣的工作量,僅僅因為職稱不一樣,工資相差一半多,同工卻不能同酬,這讓職稱低的老師情何以堪?


再說說優勞,也就是教學業績。很多評了高級職稱的都是校領導,後勤人員,或者評上了高級之後就轉為了後勤人員,他們的業績怎麼評價?就算在教學崗位,是不是高職稱就意味著好的教學成績呢?只怕未必!

職工資和職稱掛鉤是否能調動老師的工作積極性?

對小學老師而言,評上了高級職稱就意味著職業生涯基本到達頂峰,所以部分高級老師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教學也不那麼積極用心了,對學校的活動也不怎麼熱心參加了,教學成績也開始滑坡了,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工資。他們是高級,所以哪怕考了倒數第一,工資也不會因此少一毛錢。這樣看來,職稱和教學成績,和優勞優得沒有什麼關係。


本來用來提高老師工作積極性的職稱評聘體系,現在卻成為影響學校團結的因素。君不見,多少老師為了職稱,放下知識分子的矜持,上串下跳,拉關係走後門;君不見,多少老師為了職稱花錢發論文,搞課題;君不見,多少老師為了職稱,放下教學任務一門心思去研究公開課,優質課;君不見,為了職稱,多少同事之間劍拔弩張,勾心鬥角……試問,這樣評聘出的職稱對促進教育教學有什麼用?

結束語:一直以來,一線老師都呼籲職稱和工資脫鉤,不是有了考核老師績效的辦法嗎?為什麼不能根據老師的工作量,工作業績來核定工資呢?真正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得,而不是高職稱躺在功勞簿上拿高薪!職稱當然要評,但是僅僅是說明資歷,代表一份榮譽,工資應當按照工作量,工作業績考核發放。


周老師的工作室


中小學職稱制度遭到一部分老師詬病,這很正常,任何一項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教師職稱制度也一樣,都是在不斷髮展中趨於完善。中小學職稱,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業績情況,是老師的一種榮譽,更是老師的一種責任擔當。一部分老師認為中小學教師職稱不應該與工資待遇掛鉤,能夠評上職稱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付出的辛勤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屬於學校中的教學骨幹,在工資待遇方面應當與其他教師有所不同,讓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相應回報,這是職稱與工資掛鉤的主要原因。


就目前情況來看,職稱工資是教師工資中差距最大的部分,中級和高級每年相差上萬元的收入,一些沒評上職稱的教師抱怨職稱制度不合理,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目前沒有找到更合理的政策來代替職稱制度,所以只有不斷改革和完善教師職稱制度。

有沒有更合理的方案來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為可以通過縮小教師職稱工資差距來緩解矛盾,同時把績效工資與職稱脫鉤,真正體現多勞多得、優質優酬的原則,更能充分調動老師的工作積極性,另外增加教齡工資或工齡工資,讓老師的工資收入差距不至於拉得太大。



目前一個高級職稱教師的工資相當於兩個剛進中級的教師工資,而高級職稱的教師還享受所學校的"特殊"待遇,少上課或不上課(從事學校其他工作)。而中級和初級職稱教師的工作量是高級職稱教師的兩倍,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主力軍。這種反差太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導致教學一線教師牢騷滿腹,這樣不利於學校教育的發展。


Lance課堂


我覺得不可行,原因有三:

一、教師屬於事業編制,為專業技術職稱。這個制度已經實行多年,與之配套的是一系列的制度,動一發而牽全身,不可能輕易更改。

二、我國教師隊伍龐大,必須靠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來管理。職稱與工資掛鉤制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實踐證明也是很有效的。當然,現在存在爭議的地方就是好多地方在評定教師職稱上不公開透明,存在暗香操作行為,讓廣大教師頗有微詞。

​三、工資與職稱掛鉤制度設計的初衷也是為了調動教師努的工作積極性,獲取更高的職稱來收穫高收入。如果改變這一制度,就可能造成幹多幹少一個樣局面,不利於教師們的工作積極性。

目前,大家爭議的焦點是在職稱評審過程中的不合理、不公平現象,而並不是制度本身。現實中,確實不少這樣的事情發生,有關係有背景的職稱晉級很快,而奮鬥在的一線教師卻往往得到不公正待遇。而與此同時,國家也正在進行有關方面的改革,比如職稱指標向鄉村學校傾斜,評定職稱不再受論文數量的限制等等。

下步,希望藉助國家反腐倡廉這股東風,對教師職稱評定不合理現象好好進行整治。還廣大教師一個公正合理的環境,讓教師能夠真正把心用在教學上,為祖國培養人才!


梧桐夜雨390


職稱本身應該是體現一個人的專業技術水平,也就是業務能力。現在卻演變成了行政管控老師的工具,把和業務毫不相干的東西強行附加在其身上,比如支教,扶貧,優秀幹部,優秀黨員……,這和業務水平有關係嗎。

其次,要是少數高級老師不好好幹活或者不如初級乾的好,怎麼辦?是不是要取消高級呢?

最後,怎樣量化一個老師的水平?是證書的多少?是民主測評?是領導討論?還是學生的分數?顯然都不能。如果可以,為什麼那麼多發達國家不評職稱?是他們不懂教育?還是教育搞得不好?顯然也不是。

所以,職稱既然不能體現出業務水平的高低,也不能體現出實際工作的好壞,留著何用?反而真正變成了養懶漢。


秋風i喜雨


沒有職稱就沒有權威,沒有權威就缺乏對事業的不停追求。職稱不與薪酬掛鉤,評審還有何用?現在的問題是:評審公平問題!

改革方向:

1、校級領導,特別是校長不應該參加教師職稱評定。校長、副校長職業化,評一級、二級、三級等校長,分中、小學等級校長,可以在全縣、市、省流動,高級的可在全國流動。

2、教師晉級的基本條件,考評為主,條件達到了,參加晉級考試。考試內容所任學科基礎知識。考試嚴格:象考駕照、醫師證一樣。

3、教師證獲取嚴格。

4、多次考試不合格者,教書有好評者,到一定年限可以自動晉升,比如男57、女52歲。


秋子晚城


首先,闡明一下為什麼搞實業的各類工程師的職稱不與工資掛鉤,唯獨教師工資要與職稱掛鉤呢?個人認為,這和教師的工作性質以及財政支出的性質有關。

搞實業的工程師們本身就屬於企業開資,他們本身就是經濟價值的創造者,因此他們的工資看的是創造的價值,而非職稱本身,因此工資發放跟職稱高低有一定關聯,但不是工資高低的主要依據,也不像教師的職稱工資那樣差的那麼遠。

而教師工資的高低幾乎唯一形成巨大差距的就是職稱,教齡的高低不是造成老教師間工資巨大落差的原因,因為教齡工資差異數十年來一直唯持每年每月漲3-5元的標準,唯有職稱,每一級職稱間的差距在300-1000左右,造成同一個學校,同工不同酬,甚至相差一半以上的巨大落差。這是其他行業沒有的現象。

那麼教師工資按職稱高低核定的原因不外乎兩大原因,一方面教師工作屬精神文明建設,本身創造的價值無法和經濟價值關聯,且國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因此使教育成為國家及地方政府的重要支出款項。另一方面對於地方財政來說,如果經濟不發達,那麼本地龐大的教育開支將是財政開支的一大壓力,要知道各地用於教育的財政開支可不僅僅是教師工資,還有教育經費的投入,要減小這一財政開支的壓力,控制教師數量和教師工資的增長和工資發放總額是最有效的方法,而按職稱發放很好的減少了教師工資的財政開支,又給廣大老師以希望,都盼著有一天能評上職稱拿高工資,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大多數老師可能一輩子也評不上高級教師,一輩子拿3000多塊錢的低工資。

由此可見,雖然很多人認為取消教師工資與職稱掛鉤才是振興教育、調動教師積極性的根本,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這談何容易?除非教師工資的發放轉地方財政為國家財政,方有可能不受本地經濟發展的限制,才有望實現教師工資同職稱脫鉤,實現同工同酬,提高教育職業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從事教育。

另外,職稱作為完全作為一種榮譽,完全脫離經濟利益的鼓勵也是不現實的,即使是搞實業的工程師,他們職稱的高低也有一定的工資差距,只是不像教師職稱之間那樣差別巨大罷了。未來希望減少教師職稱間工資差異巨大的現象方是正道。不知大家怎麼看,歡迎關注交流。


指尖教育帝國


首先肯定這個不可能實現,不然他們怎麼玩兒你啊………

所以我比較認同題主的觀點,職稱就是反映的一個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貢獻,而不是工資的多少。

都說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怎樣來認定這個光輝呢?不可能就是太陽照射一下,你就光輝了吧?所以得有一定的認可方式,而職稱正好反映了這一職業的偉大,光輝的意義。

職稱不僅需要體現老師從事教育事業這個事實,同時也應該反映出老師的工作能力,老師的敬業精神,老師的職業道德素養,對學生的關愛,對學生的培養,對教育事業的熱情等等。

記得剛剛上班的時候,每年教師節,都會評各種各類的榮譽,當年我被評為了區級政府優秀教師稱號,我都興奮了很久,雖然沒有資金或者獎品,只是一張證書而已,我都覺得光榮,我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我想那個時候很多老師與我是一樣的想法吧,沒有想過要從這些榮譽中獲得什麼利益,而就是因為被認可了而高興。

可是,現在變味 ,很多老師根本就不在乎那個優秀證書,或者榮譽證書,因為那個帶不來實質性利益和好處,而與之看重的卻是職稱,因為評上職稱可以每月從工資上得到直接體現,幾百上千的不等 。如果從職稱和工資角度來選擇,我想很多老師都願意選擇漲工資,而可以不需要職稱。因為榮譽已經不重要了,虛名而已。

所以現在很多老師,可能會為了評職稱,想盡各種辦法評職稱,有與領導搞特殊關係的,有各種渠道弄論文證書的,也有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各種類各類能夠證明自己能力的活動中去,而忽略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教書育人。當然也有個別領導拿職稱來威脅老師,一手掌握老師職稱的生殺大權,滋生腐敗現象等等,而真正奮鬥在一線的老師,卻與這些無緣,你搞不了關係,沒有時間去搞各種資料證書(一心撲在教育戰線上),也參加不了各種活動(教學任務繁重,走不開),而他們卻是最應該得到被認可的群體,他們有資格去享受高級職稱帶來的各種利益,榮譽真就不考慮了。

只有真正把職稱與工資不掛鉤,才能調動大多數老師的積極性,才能對那些默默奉獻的老師們的一種尊敬和認可。否則,只是”肥“了少數人,而大多數人卻裡諒諒的。

當然,仍然有很多堅實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們,還在辛苦的奮鬥著,雖然職稱與他們很遠,但他們不因為此而放棄自己的教育堅守信念,努力工作,向這個群體老師致敬(肯定也有我的)


楊鍋來了


職稱是對教師職業尊嚴和專業水平的肯定,不是榮譽。如果職稱不與工資掛鉤,那用什麼和工資掛鉤?工作年限?教學水平?還是靠人際關係?如果靠這些話,教師隊伍將出現混亂,更不利於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因此,從目前的形勢看,儘管職稱評審有弊端,但仍然不能取消。只能是改革職稱評審制度,使其更加趨於完善。


王營評教育


客觀說教育系統的事是專業內的事,我覺得專業內的事應該由專業的人來評判比較合適,我們作為外外行吧,去評判他們內行的事既不專業也未必能達到效果,而且呢,有點亂評論的感覺,不建議這樣做。


用戶盧新民


不是很同意這個觀點。

教師本身是很崇高的職業,這個職業不僅要教書育人,還要傳承中國優良傳統,擔負著個人素質和國民素質提升的重任,因此很多人包括我喜歡把教師職業抬得很高。教師職業受人愛戴就成為必然的趨勢,但林子大了,難保每一名教師都是優秀的,教師職業和其他職業一樣也需要一種“度量衡”來界定教師能力的好壞,其實職稱就是一種度量衡。可是度量衡有了,要通過什麼客觀形式來表現出教師的差異,而單單一個證書或名稱並不能刺激到教師的神經,所以將職稱和工資待遇掛鉤 變得合情合理了。

現實中確實是這樣,一個就是職稱考試的難度,一個就是職稱考後所帶來的激勵。

在我父母那個年代,在高考還沒恢復之前,很多高中生中途輟學,但由於學歷文化程度稍微高一些就被鄉里鄉村聘為學校裡的民辦教師,拿著一些微薄收入。在教育改革後,教育局開展職稱評定,對於民辦教師來講無非就是機會。拿到職稱後,不僅可以成為公辦教師擁有一個鐵飯碗,而且工資獲得提升,未來退休金也會按照公辦標準進行發放。我的父母為了家裡的生活提升,也為了為了將來的發展,已然開始苦學苦練,那段時間給我們孩子唯一的感覺就是最近總是不能按時吃飯,因為父母每天教課外還要看書學習,有時基本上把做飯的時間的忘記了。經過父母的努力,兩人都拿到高級教師的職稱,也達到了當時他們目的。直到今天,聽父母講,他們領導退休金基本上根據每年政策變化而不斷的提升,不枉他們那段時間的努力。

隨著每年教師工資的改革,直至今年,教師工資支付雖然不再將職稱作為拉開教師工資水平的唯一標準,工齡也作為評估教師資歷的標準之一,但一樣離不開績效性質的度量衡來評估教師的優劣,一樣的將工資和教師優劣掛靠在一起。

因此,中小學職稱與教師工資水平掛鉤不是一種現象,而是所有職業或行業都必備的考核激勵套路之一,是不能輕易給取消的。這樣的做法不僅是為學生們負責,而且為國計民生負責。

奮鬥的小強2018專注於職場疑惑解答,歡迎大家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